-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走近天府農耕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48285
- 條形碼:9787569048285 ; 978-7-5690-4828-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近天府農耕文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全面闡述成都平原農耕文明的文化普及讀本。成都的天府文明,自唐朝便有“優越秀冠”的美譽,而正是這優越秀冠的農耕文明,為一座個性鮮明、活力四射的歷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書從水利、物產、桑蠶等農耕物產方面以及耕讀傳家的思想理念等方面,多視角、多方面闡釋形成成都農耕文明的自然、人文、社會基礎,揭示了成都歷史文化資源對當代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時代價值,對展示成都農業文明的源流、個性、魅力與價值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走近天府農耕文明 目錄
**章 水利殖國篇
**節 因水而生的成都平原
一、古蜀人治水
二、早期成都平原的農耕
三、成都城建立
第二節 因水而興的天府成都
一、都江堰造就成都平原“天府”美譽
二、都江堰注入成都平原持續發展動力
第二章 物產優越篇
**節 自古以來的重要糧倉
一、秦漢時期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隋唐時期
四、五代兩宋時期
五、元明時期
六、清時期
七、民國時期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第二節 優越純正的“成都造”
一、茶史悠久
二、蜀地多竹
三、盛產漆木
四、釀酒發達
五、桑麻遍野
第三章 蜀重蠶事篇
**節 栽桑養蠶織“蜀錦”
一、起源悠久
二、民重蠶事
三、蜀錦秀冠天下
四、蜀錦行銷世界
第二節 行銷世界通絲路
一、成都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二、成都是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
三、成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參與者
四、成都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
……
第四章 耕讀傳家篇
第五章 人居和諧篇
第六章 農耕化城篇
結語
走近天府農耕文明 節選
《走近天府農耕文明》: 歷史上的天府成都家家臨水,戶戶垂楊,上至士大夫下至一般老百姓,人們無不喜歡種植花木,成都城也仿佛就是一座大型川西園林,人們居住在園林里,享受碧水藍天、依紅偎綠的園林生活。在公園城市建設中,應該繼承和發揚天府成都這些獨具魅力的歷史特色和文化智慧。 (一)歷史特色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成都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歷史特色:一個是二江繞城,水潤天府;另一個是繁花似錦,綠滿蓉城。 1.二江繞城,水潤天府 千百年來,穿城而過的二江,滋潤著這里的萬物,包括成都城在內的成都平原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就是成都的血液,河網就是成都的血管,沒有河流、湖泊,成都就沒有生命力和創造力。因此,無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天,以水為核心打造出的人們心目中的美麗景觀,都應該是園林里*為重要的景觀要素。歷史上的成都園林水文景觀沒有特別地追求疊石造山和開合變化,只是多沿著河渠湖泊水系,依勢而為,堤岸和人造景觀也是以人為本,保持著全開放性和半開放性,讓人可以與水親近,與景致親近。水文景觀的打造不在于與人造景觀的契合,而是更注意將草木、動物甚至人,融入這樣的景觀之中,給人自然、質樸、清新之美。 在杜甫筆下,成都園林城市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杜甫《絕句四首·其三》有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二首·其一》有語:“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三》有語:“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絕句漫興九首·其七》有語:“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客至》有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江村》有語:“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可以說,杜甫是成都園林的*佳代言人,以上這些生機盎然的詩句,生動地呈現著富有生機、詩意的絕佳景致,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在如今的公園城市建設中,營造清新、閑適、明麗的水脈仍然是重中之重。在公園城市的頂層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依托現有水脈、花木、房舍等獨特風光,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內部的河網、水系、綠地同城市外圍江河、湖泊、森林、沼澤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在保留城市原有的山水地貌風光基礎上,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再現“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的美景,同時,讓城市內部的水系和景觀融入市民的“10分鐘生活圈”,讓老百姓下樓就可以在水邊暢享綠色慢生活,自由轉換在工作與生活的兩種場景里。這樣,才能讓城市融人大自然、融入江河湖澤,打造出公園城市的特色和個性。 2.繁花似錦,綠滿蓉城 “錦水饒花艷,岷山帶葉青。”成都人除了親水,也熱衷于花木,特別是追求那種花木繁多,以天然的山林形態成片密布的秾艷之美。杜甫筆下的黃四娘,就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她家的花密密麻麻開了一大片,從院子里伸出來,將小路都蓋住了,繁花還引來了蝴蝶和嬌鶯,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成都人為了突出這種花木繁盛而鮮艷的秾艷美,把花木作為主角,讓花木在一年四季都大放異彩,而園林中的建筑則退到次要位置,掩映于林木之中,成為花木的背景。花木和水是成都園林兩個*為重要的要素。其實,這種理念與目前公園城市建設的理念不謀而合,古代的成都人就已經很懂得把城置于園中,融于自然、突顯自然的道理。 在公園城市建設中,目前的成都綠道建設成效顯著。綠道作為“城市綠脈”,形成了“公園城市”各個區域的生態走廊。走在綠道上,沿途的濕地公園呈現出“移步換景”的效果,既有成片的花海,也有翠綠的農田,還有郁郁蔥蔥的樹木,令人心曠神怡。成都開展的“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堅持以綠色田園為底本,“整田、護林、理水”,打造“國際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盤,重塑川西田園風光,推動農商文旅融合發展。 未來,更讓人期待的是進一步實施全域增綠,垂直立體增綠。一是對城區的綠化改造,增加小游園和微綠地,方便群眾就近休閑游樂;二是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讓建筑綠起來,塑造綠滿蓉城的公園景致。 古代成都也是一座繁花如錦的花城,依紅偎綠才是成都這座城市的準確標簽。李白說“草樹云山如錦繡”,可以想象成都的花草樹木都很茂盛。愛花成癡、見多識廣的陸游也說“蜀地名花擅古今”。所以說,我們還應該對成都要披的這件“綠衣”進行精細加工,在塑造綠滿蓉城的公園景致過程中,注重在城市具有視覺焦點的位置,培植簇簇繽紛的花卉。 就像將多彩絢麗的大自然搬到了成都城里一樣,雖有人為,但卻任花、木自然成勢,盡情競艷。讓花與木成為成都空間里的主角,讓道路兩旁的樹木蒼翠挺拔;讓街頭巷尾遍布小花園和小草坪;讓樓房側墻爬滿青藤和綠葉;讓天橋下、欄桿邊、房屋屋頂、建筑圍墻上一切可能生長植物的角落,都密布大片或粉或紅或黃的鮮花……讓歷來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崇尚自然的成都人在這里盡情享受這份自然之美。 ……
走近天府農耕文明 作者簡介
譚平,成都大學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兼任四川省李冰研究會、朱熹研究會、楊慎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中華文化與城市傳承普及基地主任,四川省武則天研究中**術委員會主任等,長期從事歷史文化和新聞傳播的研究、教學。 馬英杰,成都大學天府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歷史文獻、歷史檔案研究。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