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3791
- 條形碼:9787521743791 ; 978-7-5217-4379-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青少年(初中、高中學生),作為課外知識補充讀物 對宇宙、人類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的人1.《萬物大歷史》用10個轉折點、20個提問,清晰串連宇宙、生命、人類文明的整個歷史 如果6500萬年前,隕石沒有掉落在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體現在會進化成了什么樣子? 如果大爆炸以其他的方式進行,那么宇宙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宇宙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又為什么而活? 這套《萬物大歷史》就是在探討這樣的重大問題時誕生的,以在137億年的時間線上展開的10個轉折點、20個提問為基礎,整合了宇宙、生命、人類文明歷史。這次的“人類篇”從“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國家和城市發展的原動力是什么”、“帝國是怎么產生并消失的”,講到“世界是怎樣被連接在一起的”,后續還將有完結篇的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2.這套書運用大歷史思維,讓龐雜的全科知識變得一目了然 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只有通過打破學科壁壘的思考方式才能成功,這也是這套大歷史的研究方法和意義——教給孩子們建立起“過去是所有事件發生的原動力”的大歷史思維,和跨學科知識體系,對存在于宇宙、自然和文明中我們進行定位,并找到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的答案。 3.知識硬核但好看好玩,彌補課堂空白,鍛煉青少年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青少年在課堂之外為了滿足好奇心,常會翻閱成人書籍,但對許多問題依舊渴望得到體系化的答案。這套《萬物大歷史》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是一部走出學術,面向普通人群的好看、好玩的教養讀物。本系列精選適合青少年的內容,彌補了課堂教育中的缺憾,是將“大歷史”學派理念應用到青少年教育上的叢書。 對于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來說,大歷史是非常需要掌握的思維方式,因為在歷史的大轉折點上,可以洞察到宇宙物質的開放性、生命的多樣性、相互關聯性,也就是鍛煉將從宇宙開始到現代社會的巨大歷史串成一條線的洞察力,以及對于宇宙、生命、文明和自身的洞察力。在給予青少年閱讀快樂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告訴他們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有怎樣的意義。 4.為青少年提供對自己、對世界的新認識,有助于價值觀的建立 大歷史系列所向往的教育目標在于“態度的變化”,因為通過學習大歷史,我們想要回答人人關心的“我們怎樣生活得更好”的實際問題。 理解大歷史的核心就是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也就是擁有開放性思想。這套書的目的也是給我們展示在宏觀的構架中宇宙、地球、人類等不同研究對象所持的普遍性及多樣性,及其展現出的相互關聯性。所以在學習大歷史時,比起知道細微的信息、陳舊觀念,重要的是對整體的把握、對全局的思考,并在全新的完整知識體系之上,對自身生活及人類本身擁有新的認知。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內容簡介
“大歷史”概念由美國知名歷史學家大衛·克里斯蒂安提出,后經比爾·蓋茨大力資助,得以在全球得到傳播和發展。因其理論新穎,觀點獨特,跨學科跨領域,正在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按髿v史”的概念和視角除了在學術界有價值,更是一個能走出學術擴大到普通人群的非常好的看歷史的思維和視角!度f物大歷史》系列正是韓國創造的一套面向青少年教養讀物,有著非常巨大的市場潛力。這套書在韓國上市以來,不僅市場反響較好,而且獲得贊譽無數,被評為學校圖書館期刊推薦圖書、晨讀推薦圖書等。 1萬年前,人類開始農耕生活 以農耕為代表的人類文明持續進行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農耕使人類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 農耕意味著家畜化和作物化,也意味著工具與技術的開發 隨著農耕開始,剩余產品出現,新階層誕生,社會膨脹也開始加速…… 農耕對人類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產生了什么影響? 這本書將一一為你解答。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目錄
擺到餐桌上的1萬年歷史
1. 1萬年前的爆炸
農耕的起源和黃金條件
狩獵·采集時代
農耕的起源
農耕時代的開始
富足的狩獵·采集時代
2. *初的馴化
作物化與家畜化
*初的作物化
*初的家畜化
新技術、陶器和工具
韓國大米生產始于何時?
韓國文化中的雞
3. 次級產品革命
牛奶和羊毛,家畜的勞動力
乳制品的生產
羊毛和毛織品生產
牛和牛耕
馬和戰車
韓國的驛站制度
4. 農耕時代的全新復雜性
權力與階級
剩余產物和私有財產
神職人員、工匠、軍人
法學家與官員
城市和國家的發展
巨石陣
5. 產業化之前的農耕
新耕地和種植園
人口增加與耕地擴大
新動力的開發
哥倫布交換
棉花和糖種植園
6. 產業化時代的農耕
資本積累與機械化
經濟作物和資本積累
農耕的機械化
現代社會的農耕和環境問題
7. 農耕的未來
科技與環境、人類共存
遺傳工學和新食糧
城市農耕
農耕自動化
人類與環境共存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農耕的開始”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節選
在前面的章節,我們逐一考察了從 1 萬年前至今以各種方式進行的農耕。農耕的*終目標是生產充足的、更多的食物。這一目標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致的。工業化之后,人口急劇增加,現今全世界人口已高達72 億。養活 100 億人口需要生產多少糧食呢?現在全世界的農作物產量約為 24.8 億噸。因此,如果人口繼續增加, 糧食產量也要隨之增加。為了獲得更多的產品,我們使用化肥和農藥等,但這讓我們面臨生態及環境被破壞的全球性問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探討,在未來數十年或 100 年之內,用什么方式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以及因此帶來的復雜性和變化是什么;蚬こ毯托率澄 能夠養活激增人口的方法之一是改良農作物和家畜的品種。為了獲得更多產品而改變遺傳基因的學科被稱為基因工程。改變生命體的遺傳基因開始于約 1 萬年前種植作物和飼養動物,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認為農耕的歷史實際上是改變遺傳基因的歷史。20 世紀以后,基因工程迅猛發展。前文所述的轉基因生物也是解決食物問題的基因工程的技術成果。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測,到 2050 年,要養活全世界人口,需要比現在多兩倍以上的糧食。對此,科學家們認為,隨著工業化的加速和氣候變化等,在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想要增加產量,就需要發展基因工程, 改良出可食用的新品種。也就是說,通過基因工程,我們可以獲得更豐富的食物。 他們認為,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和品種改良可以作為未來食物之一的是昆蟲。其實,人類早已將昆蟲作為食物。在法國,人們銷售蝗蟲和螞蟻罐頭。在英國和美國,人們食用加入蜜蜂的布丁。在韓國,蝗蟲、蠶蛹、含有蠶粉的白甜醬、甲蟲的幼蟲——黃粉蟲均已獲得食用許可。 在未來社會,昆蟲作為新食物受到關注的原因是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因其 60% 以上由蛋白質構成,比肉類含有更多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對人體無害。而且,飼養昆蟲不需要太大的空間,所以土地使用率很高。昆蟲一次性產出的卵很多,換代也非?欤虼丝梢源罅可a。另外,它們排放的溫室氣體僅為家畜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綠色環保。 從約 1 萬年前開始農耕至今,未被人類視為食物的昆蟲在未來社會將成為新食物。因為需要確認昆蟲食用的可能性,所以相關基因工程和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發展。為了獲得更多的能量和營養成分,現在基因工程學家應該已開始進行多種形態的品種改良。在不久的將來,當前只應用于作物和家畜的基因工程技術發展也會出現于昆蟲物種領域。城市農耕 如果隨著基因工程的發展,昆蟲成為新食物,農耕的方式也必然會發生變化。根據過去 1 萬年間農耕出現的技術發展與變化,可以設想未來社會的農耕方式。已有多位專家預測農耕的未來,并提出了具體的模式。如今在現代社會,存在能夠克服我們所面對的農耕的問題和難點,并成為替代方案的農耕方式,即城市農耕。 過去從事農耕的人居住在農村,不從事農耕的人居住在城市。在農村生活的人通過農耕積累剩余產品,以此養活在城市生活的人。農村和城市存在明確的界限,即從事農耕的人與不從事農耕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顯著區別。但是工業化之后,交通發達,農村和城市隨之相連,兩者的連接速度也逐漸加快。 考慮到這些事實,在城市中可以實現未來農耕也并非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我們已經在城市近郊運營小型周末農場,可以看到打理菜園的人們。為了獲得更高的產量,不使用化肥,種植對人類和自然環境無害的有機農作物,以此維持和保護生態的農業如今已在現實生活中得以部分實施。 所謂城市農耕是指利用城市的各種空間生產食物的方式,如在城市的空地或建筑物的屋頂,種植我們需要的各種農作物。到現在為止,我們為了生產更多的糧食,在廣闊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同時也使用各種化肥和農藥。不過,現在所說的城市農耕與過去的農耕不同, 它通過自然環保的耕作方法種植農作物,并進行銷售。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農作物,不必再隨意使用對人類和環境有致命影響的化肥和農藥。通過城市農耕,可以實現可持續農耕。 城市農耕的另一種形式是垂直農場。垂直農場是在城市高層建筑物的一定空間內,通過人為調節光照、溫度、濕度等,獲得農產品的新型農耕方式。垂直農場*大的優勢是在城市內也可以自給自足,在像沙漠那樣無法進行耕作的地區也可以實現農耕。在需要養活100 億人口的社會, 垂直農場作為能夠有效解決食物問題的方法被屢屢提及。不僅如此,它還可以節約運輸成本,因而也可以減少食物生產和消費的成本。
萬物大歷史·農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作者簡介
金緒炯 梨花女子大學地球史研究所研究教授,以1918年流感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力為主題的論文獲得梨花女子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她曾與大歷史創始人大衛·克里斯蒂安進行合作研究,是在韓國講授大歷史的開拓者,主要以初高中生和其他社會公眾為對象進行大歷史相關的演講。譯著有《大歷史:世界史的新對策》(合譯)、《人類z大的災難:1918年大流感》、《為什么是歐洲》(合譯)等。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