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韌性:一個超大規模文明型國家的歷史足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473074
- 條形碼:9787510473074 ; 978-7-5104-7307-4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韌性:一個超大規模文明型國家的歷史足跡 本書特色
系統梳理中國歷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中國歷史文化通識讀本深入簡出,有趣味有分量
中國韌性:一個超大規模文明型國家的歷史足跡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促成中國向心力綿延不斷的原因,通過考察幾個重要歷史節點和時期——殷周之變、周秦之變、唐宋之變,由元而清以及古今之變——梳理了歷代促進薪火傳承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很終得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依靠的是超強的抗壓力、極大的包容性和務實的靈活度,是不斷應對挑戰、尋找解決方案的集體意志、決心和能力。這些品質也體現在當代中國的行為準則上,包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韌性:一個超大規模文明型國家的歷史足跡 目錄
章 中西文明:同心圓與拼圖的差異
一、一個對比:分與合
二、西方:海洋與離心力
三、中華:農耕與向心力
四、同心圓vs 拼圖
第二章 從殷商到周代:上帝的退隱與“德”的凸顯
一、殷商:一個強者的迅速滅亡
二、上帝:殷商天命的源泉
三、德性:周人的發現
四、民本:德治的本質
五、宗法制:維系政治共同體的穩定
六、封建制:大型國家的初步建構
七、天下體系與禮樂文明
八、一個對比:周代天下體系與希臘城邦政治
第三章 從周朝到秦漢:封建的失靈與郡縣的確立
一、封建秩序的全面崩潰
二、百家爭鳴的背景:集權與戰爭的升級
三、孔子(上):拯救禮樂,教化士人
四、孔子(下):仁愛的同心圓結構
五、墨子:平等之愛與組織建設
六、老子:權力的自我節制
七、法家:嚴苛的“績效管理”
八、 秦朝:個統一的郡縣制國家
九、“大一統”是一項系統工程
十、漢朝:董仲舒與儒家的“上位”
十一、教化的展開與風俗的養成
十二、一個對比:秦漢與羅馬的整合程度
第四章 唐宋之間的變化:豪族社會的終結與平民社會的興起
一、豪族社會的興起及其影響
二、魏晉南北朝:大分裂時代
三、隋唐:融合草原與農耕
四、豪族社會的“終結者”:科舉制
五、“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
六、一個參照:來自“他者”的對科舉制的觀察
七、宋代理學與平民社會的再組織
八、早期現代世界體系下的明代**
第五章 從元朝到清朝:邁向“大中國”時代
一、 南北關系:農耕與游牧
二、游牧民族的巨大貢獻
三、元朝:“大中國”時代的全面開啟
四、明朝:“大中國”格局的維護和深化
五、清朝:“大中國”格局的全面整合
六、 一個對比:清朝與同期兩個帝國的不同命運
結 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中國韌性:一個超大規模文明型國家的歷史足跡 作者簡介
李勇剛1981年12月生,四川閬中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畢業。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中國傳統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政治哲學、新時代文化自信以及統戰文化等。主講《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弘揚中華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經典與領導干部人文素養》《中國古代政德修養與治國理政》等課程,主持“如何給統戰干部講清楚中華文化”等統戰高端智庫課題研究。近年來在《人民日報》《學習時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等發表多篇文化方面的文章或論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