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德里達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1703
- 條形碼:9787522501703 ; 978-7-5225-017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里達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分析論證相關解構思想基礎上,通過解讀《馬克思的幽靈》,認為它是德里達在東歐劇變后,用解構的方法對如何繼承馬克思思想遺產的思考之作。 本書詳細分析了《馬克思的幽靈》的成書背景、內容及當代價值,認為其研究對象是馬克思主義,它的成書背景是東歐劇變及之后的“混亂時代”,它的目的是要求人們繼承“好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彌撒亞精神”,以建立一個公正、民主、寬恕的“新國際”,從而喚起人們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更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它的價值就是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出場提供了路徑,因此,德里達對馬克思“幽靈”的論證,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的肯定。
德里達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目錄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二、研究思路與論文框架
三、研究意義及待深化的問題
**章 大雅云亡:德里達的“在場”與“退場”
**節 在場:“從沒學會過生活”的人生之路
第二節 退場:莫衷一是的褒貶評說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思考“幽靈”的方法:德里達解構思想及溯源
**節 兩歧性:解構思想的文本
一、解構的游戲性文本
二、解構的解讀模式
第二節 多重性:解構思想的內涵
一、解構的內涵及實質
二、解構的策略
第三節 吸取與超越:解構理論源脈
一、解構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二、解構是對前人思想的繼承
第四節 啟發自由地思考:解構理論實旨
一、解構遭受的誤解
二、解構的意義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發現“幽靈”:德里達與馬克思的相遇
**節 “向馬克思致敬”:幽靈顯形的時代背景
一、脫節的時代
二、貧乏的時代
三、亟須反思的時代
第二節 馬克思的“復仇”:幽靈的到來
一、“幽靈”的到來
二、“幽靈”的復仇
第三節 《馬克思的幽靈》:反對以福山為代表的“歷史終結論”
一、福山的“歷史終結論”
二、德里達對“歷史終結論”的回應
第四節 德里達與馬克思:理論的異質與共性
一、解構馬克思主義的生成
二、解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異同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與馬克思“幽靈”對話——學會更好地生活
**節 學會生活:與“幽靈”對話的意義
一、向死亡學會生活
二、在生與死之間學會生活
三、向“幽靈”學會生活
第二節 幽靈的世界:多種幽靈的在場
一、傳統的幽靈
二、《哈姆雷特》中的幽靈
三、《共產黨宣言》中的幽靈
第三節 馬克思的“幽靈”:復數的亡魂
一、復數的幽靈
二、復數“幽靈”的展現形式
第四節 從馬克思的“幽靈”中學會生活:持守正義
一、馬克思“幽靈”是正義的使者
二、馬克思“幽靈”的正義的三重身份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馬克思“幽靈”的境遇與價值:被驅趕的異質性遺產
**節 馬克思“幽靈”的處境:一直行進在路上
一、馬克思的“幽靈”依舊在場
二、馬克思“幽靈”的出場軌跡
第二節 馬克思“幽靈”的走向:繼續指引我們的生活
一、作為“幽靈”的馬克思總要顯現為肉身
二、馬克思的“幽靈”已成為時代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
第三節 馬克思“幽靈”的遺產:批判精神與彌塞亞精神
一、呼喚馬克思主義的異質性
二、馬克思“幽靈”的異質性遺產
第四節 如何繼承馬克思的遺產:過濾篩選與建立“新國際”
一、馬克思異質性遺產必須繼承
二、對馬克思異質性遺產進行過濾篩選
三、建立“新國際”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馬克思“幽靈”的當代出場:社會現象批判理論的發展
**節 社會空間現象批判
一、社會空間現象批判出場的邏輯起點
二、社會空間現象批判出場的邏輯行進
三、社會空間現象批判出場的當代形態
第二節 景觀社會批判
一、景觀生產批判
二、作為政治統治和意識形態的景觀生產
三、景觀生產批判的應然邏輯
第三節 消費社會批判
一、消費社會的實質
二、消費受控的科層制社會
三、消費社會的批判指向
本章小結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當代出場的路徑: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節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應然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應然邏輯起點:改革開放的實踐
二、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應然邏輯展開: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三、創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應然邏輯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當代出場的理論創新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創新的理論邏輯
二、解構和建構同樣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然邏輯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當代出場的實踐創新
一、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實踐向度: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具體實踐的統一
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實踐創新機制:“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機結合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創新機制:理論邏輯和實踐向度的有機統一
本章小結
全文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德里達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作者簡介
孫全勝,男,漢族,1985年1月生,山東臨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講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當代中國經濟史、經濟哲學研究。出版專著2部,主持參與省部級課題5項。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自然辯證法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城市發展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學報》《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部分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或部分轉載。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