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憶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2482
- 條形碼:9787301322482 ; 978-7-301-3224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憶文集 本書特色
1.北京大學是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 2.從不同人的經歷中,回顧黨史、國史、校史:地下斗爭風云、開國大典、院系調整、教育改革、改革開放、百年校慶…… 3.期盼當代青年能夠從老一輩人的回憶中激發信仰、汲取力量。 4.參編者成就突出:王德炳、朱善璐、許智宏、孫小禮、陳佳洱、周其鳳、趙柏林、夏兆驥、梁柱、梁立基、傅增有…… 5.為百年華誕獻禮,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生動的學習讀本。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憶文集 內容簡介
2021年是100周年,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紅色基因。特別是北大老同志在黨的領導下,攻堅克難、無私奉獻,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為慶祝100周年,北京大學邀請30余位老同志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撰寫回憶文章,抒發愛國愛黨情懷,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的時代主旋律,展示了老一輩北大人與黨同心同向同行、與祖國和人民共奮進的歷程,為百年華誕獻禮,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生動的學習讀本。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憶文集 目錄
目錄
王義遒: 未名湖畔, 漫話往事/ 001
王希祜: 風雨多經志彌堅, 百年華誕頌黨情/ 014
王其文: 一路行來一路歌/ 029
王明珠: 九十人生, 追憶時代足跡/ 047
王德炳: 樹人以德, 炳燭而行/ 054
仝華: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周年感懷/ 064
朱善璐: 胸懷千秋偉業, 恰是百年風華/ 078
喬振緒: 老驥伏櫪, 永無止境/ 094
許智宏: 草木結緣一生情/ 102
孫小禮: 一汪溪水是平生/ 119
楊永義: 戎馬倥傯話當年/ 132
楊鐵生: 人民醫院, 與黨同行/ 142
吳泰然: 傳道授業解惑, 積極參政議政/ 152
吳德明: 憶苦思甜話人生/ 160
張甲民: 我的阿語人生/ 174
陳佳洱: 攀科學之峰, 圓報國之夢/ 188
周其鳳: 飛鴻踏雪泥, 老鳳發清音/ 203
龐長春: 執工匠之心, 凝敬業之魂/ 213
鄭莉莉: 黨旗下前行的征程/ 224
趙柏林: 探索大氣的奧秘/ 235
胡軍: 我與新中國共成長/ 246
秦鐵輝: 不忘黨恩, 勵志前行/ 257
夏兆驥: 我是新中國培養的專家/ 271
晏智杰: 我是一名年輕的 “老黨員”/ 282
郭建棟: 結緣北大, 一生無悔/ 294
黃宗良: 芒鞋不踏利名場, 履冰穿霧不懼行/ 308
梁柱: 履冰問道, 探尋真理/ 322
梁立基: 架起文化之橋/ 332
傅增有: 傳播中國文化, 助力中泰友好/ 348
賴茂生: 銳意改革常為新/ 362
賴榮源: 從南洋到北大 “落地生根”/ 372
魏麗惠: 憶 “非典” 期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387
后記/ 399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憶文集 節選
周其鳳: 飛鴻踏雪泥, 老鳳發清音 周其鳳,中共黨員,1947年生,湖南瀏陽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赤腳路, 赤子心 1947年11月,我出生于湖南瀏陽山區一個貧困家庭。童年時挨餓受凍為常事。生病了沒錢看醫生,就求菩薩保佑,以寺廟香灰泡茶為藥。房屋破舊,勉強能遮風避雨,門是關不嚴的。記得有一次,清晨醒來發現床上多了一張蛇蛻!我感念這蛇的乖巧與靈靜,竟能和我和平共處一夜:我睡我的覺,它蛻它的皮,互不干擾,相安無事。 1953年9月,未滿六歲的我謊稱已經七歲而堅決要求上學。年齡不到,老師當然不相信我。我連著兩天去報名,堅稱已滿七歲要求上學,不答應我就不走。終于被錄取了——當時我家鄉還沒有身份證一說,年齡大小全憑自己聲明。許多年后回想,覺得這或許是我一生* “英明” 的決定,因為如果沒有當時的堅持,就趕不上 “文化大革命” 前的*后一次高考了。 孔子云: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這 “少賤” 我與圣人有得一比,但在學習與做事方面就與孔圣人有著天壤之別了。我雖然上了學,但學習成績平平。老師對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媽媽也不問我學得如何,更多關心的是我放學回家時是否背回了家里正等著用的豬草或者柴火。 學費不高,但是我家也經常繳不起。學校非常體貼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允許先上學后繳費。記得有一回,學期快結束了我還沒補繳,老師就讓帶話回家盡快繳費。家里確實沒錢,我看到灶臺上有把銅壺,抓起銅壺邊哭邊跑想拿去抵學費。媽媽當然不答應,見狀拔腿就追。那時媽媽還年輕,我哪里跑得過她。跑到村口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我急得沒法,賭氣把壺扔到了村口水塘里。媽媽抱住我,我們娘倆哭了好久。 我的初中階段正逢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學校的教學工作有所放松。我的成績也不好,尤其是作文,差到畢業考試不及格的程度,經補考及格才準予畢業。中考運氣不錯,考上了當地*好的瀏陽一中,有幸成為胡耀邦、楊勇的校友。高中**學期我的成績仍然不好,作文還是有不及格的時候。不過到了第二學期,我好像突然開竅了、懂事了,有點像佛教講的 “頓悟”,不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更明白了父母的艱辛。于是,我想申請退學,因為家里實在太窮了。我是家里的長子,已經十五歲了,應該回去為父母分擔責任。令我一生感恩不盡的是,當時瀏陽一中的黨支部書記兼校長胡國運老師收到我的退學申請并調查了解清楚了我的情況后,勸我不要退學,提出由學校每年出30元錢供我完成高二、高三兩年的學業。試想:要是沒有當年瀏陽一中如此的關心呵護和教育,哪有如今的我! 1965年我幸運地考上了北京大學。我滿懷喜悅,光著雙腳,挑著行李從瀏陽泮春張家塝 (如今的石柱峰村) 走了兩天走到了省城長沙,再從省城搭乘火車去往我心中的圣地北京!去往北京大學!行李的一頭是被子——媽媽聽說北京很冷,請人彈了一床足有13斤重的厚被子給我帶著;另一頭是頭天花了1元錢從鄰居家買的一只舊的杉木箱子,里面裝著幾件半新衣服和一雙媽媽花了幾個晚上一針一線趕制出來的布鞋。到了長沙,憑著瀏陽一中開的介紹信到湖南省招生委員會申請到了一半路費。坐慢車,從長沙到武昌,再到鄭州,*后到北京,花了三天時間來到偉大祖國的首都。當時激動、幸福和感恩的心情我至今難以忘懷。 到北大報到后,**要解決的是生計問題。當時北京地區大學生的伙食費標準是每人每月15.5元。學校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做好了預案:繳不起伙食費的學生可以先從學校借一個月飯票。我借到了一個月的飯票,明白學校一定會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實際困難,心里非常踏實。開學后**次班會*重要的內容,也是我銘刻在心、永生不忘的事情,就是助學金評定。我以有飯吃為原則,申請了每月15.5元的補助,但評定的結果是每月給我19.5元,即吃飯之外還有4元錢零用,用于購買文具、牙膏之類。不怕讀者笑話,來北大之前我可沒刷過牙呢! 我的上述經歷大致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關心和愛護。我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我父親是爺爺用兩擔稻谷從另一個同樣貧苦的家庭換過來的。他小時候沒機會讀書,長大了就給人家做長工直到新中國成立。我的少年時代,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力較弱,老百姓的生活相當清苦。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始終以 “為人民服務” 為宗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使人民的江山日益鞏固強盛、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我發自內心地感恩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后來的一切。懷著回報黨恩的赤子之心,我在1971年莊嚴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努力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為黨的事業做出貢獻。 理道問學, 人文化成 化學是我的專業,然而化學并不是我中學時代*喜愛的學科。中學生喜愛什么課程,大抵與課程的教學水平有關,而對于化學這樣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課程,學生的興趣來自實驗的條件和內容。我所就讀的中學根本沒有開展任何化學實驗的條件。我*喜歡的課程是數學,其次是物理。當年報考北大的**志愿就是物理,第二是數學,第三才是化學。被化學系錄取是因為數學考得不夠好,物理系和數學系都沒有錄取我,我從此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后我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應 《中學生數理化》 雜志之約我寫了個短文,題目就是 《記得那時,我并不喜歡化學》?梢,人的興趣是可以改變的。 “不喜歡” 的背后經常是 “不了解”。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對化學越來越多的了解,我對化學的興趣也逐漸濃厚起來。 非常遺憾的是,我的大學念了不到一年便因為 “文化大革命” 而中斷了。大學課程學得不完整、不系統和知識體系的碎片化,對我日后科研工作的深入發展造成了比較不利的影響。值得慶幸的是,那段不能在北大課堂上課的日子給了我到化學工廠學習鍛煉的難得的機會。那時候憑著一紙介紹信就可以參觀工廠,我因此得以跑遍北京市所有大大小小的化學工廠,和工人師傅們一起工作,參加他們的討論,和他們聊天,一起在廠燈下撿拾被工人師傅稱為 “油殼郎” 的昆蟲,烤熟了做夜宵……我不僅和工人師傅交了朋友,也學習到了工人師傅的品質,學到了大量的化學化工知識和技術。這段經歷為我后來參加校辦工廠特別是 “聚砜車間” 的建設,乃至對我多年后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成功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和撰寫博士論文,甚至對我的人生,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感謝北京大學,在 “文化大革命” 結束后給了我們這批人 “回爐” 學習大學課程的機會。1978年,我考上了北大化學系高分子專業的研究生。導師是馮新德先生。1980年1月底,我被國家公派到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插班學習。那是一段非常艱苦的日子。我到校后首先要補考TOEFL和GRE (那時在中國還沒有這兩種考試,但到美國讀研究生又必須首先通過這兩種考試),這花費了我不少時間。我又是插班生,比同班同學少修了半年課程,可仍需要和他們同堂參加博士生資格考試 (Cumulative Examination,有的學校稱為Qualifying Examination)。我英文*差,這顯而易見,不僅聽課困難,考試成績更加難堪——關于我不知道 “shish kebab” (烤肉串) 和 “salami” (一種意大利香腸) 為何物的故事成了當時系里大家佐餐的美談,而于我則是一場災難 (那場考試的出題老師之一以這兩種食物來指代兩種類型的高分子結構形態,我不認得這兩個詞,也沒見過這兩種食物,自然回答不了)。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不利因素,不一一贅述。 前兩次博士生資格考試我都沒有通過,第三次考試正好有一道偏工程的大題,因為我在北京的化工廠工作過,對實踐應用可以說是輕車熟路,我竟然考了**名。此后,我慢慢進入狀態,后面就漸入佳境了。就這樣,我在美國求學的前期,日子非常難過,但*終完成得很好。我1980年2月入學,1981年9月獲得碩士學位,1982年9月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完成了博士學位的所有要求 (學位授予儀式是在1983年5月) ,成為所在系歷史上獲得博士學位*快的一個學生。我常開玩笑說,我之所以*快,是因為我錢*少。花錢是要費時間的:錢多,花錢的時間也多;錢少一點兒,下館子、看電影的時間就會少一點兒,進圖書館和實驗室的時間就可以多一點兒。任何事情,適度為佳。錢也如此。我是公費出國讀書的,國家給我的生活費是每月360美元?紤]到每月要交房租 (當時我們三個中國人共住一個單臥室公寓房,每人的月租也要150美元左右),還要吃飯,還要買書,的確不算富裕?梢,當時國內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不過三四十元人民幣,一級教授*多也不過三百多元人民幣,而我這可是一個月360美元呀!黨和國家、人民為了培養我們這些留學生,是付出了很高的成本的!我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學習,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爭取早日學成、早日報效祖國! 1983年初我回到了北京大學化學系,聚精會神于教學與科研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終于在液晶高分子這個新興的材料科學領域做出了一些原創性的重要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充分認可和贊譽。1990年我升任北大教授,1995年任北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我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 “211” 工程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 “985” 工程辦公室主任等職。2004年我調任吉林大學校長,2008年回到北大擔任校長職務直至2013年春天卸任。踐行了我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永遠服從黨和祖國安排的入黨初心。 工作不斷變動,但是我對化學的熱情始終未減;瘜W是物質科學,研究物質變化的規律,并根據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設計并創造新物質。在長期的學習觀察中,我逐步體會到,化學不僅能夠變廢為寶、點石成金,學習化學還有助于開拓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文化素養。2019年,我寫了一篇題為 《人文化成》 的小文章,發表在 《大學化學》 雜志上。 “人文化成” 是個哲學概念,認為通過人文可以教化天下。我在這里 “偷換概念” 借題發揮,認為 “人文” 也可以通過 “化學” 來養成,或者說 “化學” 有助于人文的養成。我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我的觀點。比如,對 “雜質” 的認識有助于理解 “兼容并包”,有助于啟發對 “尊重少數” 的自覺;對 “位錯” “向錯” 等 “錯” 的認識有助于加深對 “美” 的理解;等等。我還提出了 “錯者,美之始也;無錯無美” 的命題。一家之言,供有心者批評;同時希望借此啟發思想,促進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相互尊重,相互關切,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2013年卸任北大校長后,我開始了數年時間的 “國際義工” 生涯。在2015年于韓國釜山召開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 大會上,我當選為該組織的副主席即候任主席,2018年正式就任主席職務,任期兩年,成為該組織自1919年成立以來的首位華人主席。我有幸以IUPAC主席的身份領導并參與了該組織的百年誕辰和聯合國 “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等重大國際慶;顒,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學術組織中的影響力。 我今年74歲了,還有或長或短的一段路要走。回顧以往,我不以出身低賤為恥,自尊自強,一步一個腳印,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行政管理、社會公益、國際合作等方面都做出了些許貢獻。細細想來,這都是黨教育培養的結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沒有我的家庭的解放。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我這個昔日長工的兒子又怎么能夠有機會進學堂,上大學,讀博士,當教授,成為大學校長,當選國際組織的主席!我永遠感恩中國共產黨!永遠感恩我偉大的祖國!我要高呼: “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我的祖國!” (采訪整理:陳凱、李帥、明正、趙澄陽)
信仰的力量 : 北大老同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憶文集 作者簡介
邱水平,男,漢族,1962年6月出生,江西南豐人,中共黨員,1983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教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主編《我和我的祖國——北大老同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憶文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