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567161
- 條形碼:9787115567161 ; 978-7-115-5671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家庭研究、嬰幼兒護理、青少年犯罪學和體育心理學等專業的師生,廣大家長、幼兒教師、中小學教師和兒童品德教育工作者。u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是社會性與人格發展領域內的扛鼎之作,初版后,40余年來不斷修訂再版,逐漸成為該領域公認的經典作品。 u 我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精心翻譯;中科院心理所朱莉琪教授傾力推薦。 u 理論聯系實踐:系統全面介紹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領域的重要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同時,又緊密結合社會大的教育背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實際;內容豐富,專業性和應用性強。 u 強調全人發展,既聚焦個體的社會性與人格發展,又關注生物、認知、社會和環境等影響因素,給讀者呈現一幅完整的兒童青少年發展剖面圖。 u 可讀性強。以讀者為中心,將讀者視為積極的參與者,使讀者讀起來有一種代入感和參與感。 u 相較于第5版,這一版增加了許多當今的前沿論題,緊跟時代的主題;同時更新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文獻,還多處引用了我國心理學者的研究成果。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 內容簡介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作為發展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近幾十年來涌現出大量的實證研究,形成了若干重要的新理論。作為一門內容如此寬泛的學科,它涉及兒童的情緒、依戀、自我、同一性、性別角色、道德和社會化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及其影響源。這些主題隸屬于具有核心意義的個體心理特征范疇。So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一書第5版的中譯名為《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為了使“社會性與人格”這一專業領域更通俗易懂,我們將第6版命名為《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旨在向讀者介紹這門學科當前的全貌,反映該領域大量重要的研究、影響廣泛的理論和實踐。全書分為三大編和一個結語章:編(~3章)講述了本學科的取向和研究工具;第二編(第4~10章)聚焦于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產品”或結果,包括個體的情緒、親密關系、自我、性別類型化和性別角色、道德等方面的發展;第三編(1~13章)探索了個體發展的“生態”環境和背景,即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家庭和家庭之外的四種重要因素:電視、電腦、學校和同伴群體;之后,一個簡短的結語(4章)提醒讀者有關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更大愿景,即該學科的核心主題和過程。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雖是一本兼具“專業性和科學性”的大部頭書,內容浩繁,但是作者以讀者為中心,語言平易、樸實、親切,配有豐富的圖表和拓展專欄,讀起來更像一個故事,而不是一部百科全書。因此,它既適合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家庭研究、嬰幼兒護理、青少年犯罪學和體育心理學等專業的師生作為專業教科書,也適合作為相關職業的培訓用書,還適合廣大家長、幼兒教師、中小學教師和兒童品德教育工作者參考閱讀。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 目錄
第1章 概論 1
第2章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經典理論 45
第3章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新近理論 83
第4章 情緒發展與氣質 125
第5章 依戀 165
第6章 自我、同一性與社會認知 209
第7章 成就 259
第8章 性別差異和性別角色發展 301
第9章 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 359
第10章 利他與道德發展 409
第11章 家庭 469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響(Ⅰ):電視、電腦和學校教育 525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響(Ⅱ):同伴對社會化的影響 573
第14章 結語 625
專業術語表 638
參考文獻 659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 節選
專欄4.1 發展研究的應用 克服陌生人焦慮:對兒童醫護和保育人員的有益提示 學步兒一進醫生診室就哭,緊緊抱住父母不放手,這很常見。那些記得之前來診所經歷的孩子,可能承受的是“打針焦慮”,而不是陌生人焦慮。但是,許多孩子只是害怕一個可能會用扎、刺或非正常的、令人不安的方式處置他們的醫生靠近他們。幸好,照護者和醫務人員(或其他陌生人)可以采取一些辦法來降低嬰兒或學步兒在這類情境中的恐懼。建議如下: 1. 有熟人陪在身邊。當與母親或其他陪伴者分開時,嬰兒對陌生人的反應會更消極。事實上,如果坐在母親膝上,多數6~12個月大的孩子就不會特別警惕陌生人的接近;但是,如果嬰兒坐在離母親有幾尺遠的地方,當看到陌生人接近時,他們就會嗚咽或哭起來(Morgan & Ricciuti, 1969; Bohiln & Hagekull, 1993)。如果小患者們不必與照護者分離,那么醫護人員就可以期待得到他們更積極的反應。 2. 讓陪伴者對陌生人做出積極反應。如果照護者熱情地問候陌生人,或者用積極的聲調與嬰兒談論陌生人,嬰兒的陌生人焦慮就不太可能出現(Feinman, 1992)。這些行為使得嬰兒通過社交參照而知道:既然媽媽和爸爸很喜歡他,那么這個陌生人可能就沒有什么可怕的。在把注意力轉到孩子身上之前,醫務人員可以和照護者先進行一段愉快的交談,這樣做很有好處。 3. 使周圍環境更“熟悉”。熟悉的情境比陌生情境更不容易引發陌生人焦慮。例如,很少有10個月大的嬰兒會在家里表現出對陌生人異常的警惕,但是面對陌生實驗室中的陌生人,他們的反應就特別消極(Sroufe, Waters, & Matas, 1974)。讓現在的醫生到家里出診不太現實,但是醫生可以把其中一個診室布置得像小孩子的家,可以在墻角放一輛漂亮的小汽車,在墻上貼卡通畫,或者放一兩個毛絨玩具給孩子玩。讓嬰兒熟悉陌生情境也很重要:如果嬰兒進入陌生房間后不到一分鐘陌生人就出現,絕大多數(90%)10個月的嬰兒都會表現出不安,但是,如果留有10分鐘時間來熟悉環境的話,則只有一半的孩子會對陌生人的到來產生消極反應(Sroufe, Waters, & Matas, 1974)。給醫生的建議是:留出幾分鐘時間,先讓嬰兒或學步兒熟悉診室,之后醫療人員再進入,這樣兒童見到醫生就不會那么緊張了。 4. 做一個敏感、不唐突的陌生人。毋庸置疑,嬰兒對陌生人的反應取決于陌生人的行為(Sroufe, 1977)。如果陌生人先與嬰兒保持一定距離,然后一邊微笑著、說著話,遞給嬰兒一個熟悉的玩具或提議一起玩一個熟悉的游戲,一邊慢慢接近嬰兒,則情況就會好得多(Bretherton, Stolberg, & Kreye, 1981; Sroufe, 1977)。如果陌生人像敏感的照護者那樣,耐心地從嬰兒身上發現線索,也會有所幫助(Mangelsdorf, 1992)。寶寶喜歡他們能夠控制的陌生人!介入的陌生人如果快速地接近孩子,并把自己強加于他們(例如,嬰兒還沒適應就試圖抱他們),可能沒有什么好結果。 5. 盡量讓兒童覺得自己不那么陌生。陌生人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陌生人的外貌。杰羅姆·凱根(Kagan, 1972)認為,嬰兒對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面孔形成了心理表征或圖式,他們*可能害怕那些外表與現有圖式不相似的人。所以,穿著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的醫生,或者戴著尖帽子看上去像女巫的護士,都會讓嬰兒和學步兒特別警覺!許多兒科醫生可能無法改變讓嬰兒警覺的一些身體特征(例如大鼻子或者面部疤痕),但是他們可以把那些令嬰兒感到害怕的醫療器具藏起來,把白大褂換成“正常”服裝,這樣有助于小患者把他們看作普通人。如果與小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項,那么,那些發型奇特或戴有鼻環的保姆同樣需要留意這條建議。
兒童品格的由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第6版) 作者簡介
戴維·謝弗(David R. Shaffer),美國佐治亞大學的心理學榮譽教授,佐治亞大學本科課程前教導主任,畢生發展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課程前主任,曾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畢生發展心理學課程35年。他發表的許多研究論文涉及諸如利他、態度與說服、道德發展、性別角色與社交行為、自我表露、社會心理學與法律等主題。他也曾擔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人格與社會學學報》和《人格》雜志的副主編。1990年,謝弗博士獲得了Josiah Meigs杰出教學獎,這是佐治亞大學的最*教學榮譽。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