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錢穆作品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1446
- 條形碼:9787108071446 ; 978-7-108-0714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錢穆作品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對近現代中國學術的新門類如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史學、考古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藝術、音樂等作了簡要的概評,既從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中國重和合會通,西方重分別獨立”這一中西學術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區別;又將各現代學術還諸舊傳統,指出其本屬相通及互有得失處,使見出“中西新舊有其異,亦有其同,仍可會通求之”。
錢穆作品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精裝) 目錄
序
略論中國宗教
略論中國哲學
略論中國科學
略論中國心理學
略論中國史學
略論中國考古學
略論中國教育學
略論中國政治學
略論中國社會學
略論中國文學
略論中國藝術
略論中國音樂
錢穆作品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精裝) 節選
略論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亦可稱之為心學?鬃釉唬骸稗o達而已矣!辈粌H外交辭令,即一切辭,亦皆以達此心。心統性情,性則通天人,情則合內外。不僅身家國天下,與吾心皆有合,即宇宙萬物,于吾心亦有合。合內外,是即通天人。言與辭,皆以達此心?鬃釉唬骸把灾疅o文,行之不遠!毖远,則行于天下,行于后世,乃謂之文學。何謂文?此涉藝術問題。故文學亦即是一種藝術。 古人生事簡,外面侵擾少,故其心易簡易純,其感人亦深亦厚,而其達之文者,乃能歷百世而猶新。后人生事繁,外面之侵擾多,斯其心亦亂而雜,其感人亦浮而淺。抑且時地事物雖已變,而人心猶常,后人為文,遂多援用古人語,實獲吾心,言之不啻若己出,則三復之而不厭矣。今國人疑其為蹈常而襲故,務守舊而不開新。實則全部中國文學史,遂如枝葉扶疏,潛而尋之,一干一本。此心既猶故常,言辭又何待開新。 人之性情必有所向。先之則父母子女之長幼相依,兄弟姊妹之平等相隨。繼之則有夫婦男女之異性相戀。實則一家即一己生命之往前而擴大,兄弟姊妹或缺或無,人則必由父母而生。年長則必有婚配,始得為成人,有意義有價值,以異于他人而成其為一己。或生而父母喪亡,長而未有婚配,則為人生一憾事、一不幸。 人之性情,實即人之生命。而父子夫婦兩倫則*見性情之真。至于身,則僅生命寄存之工具。食衣住行,視聽言動,為我生命之維持與表現,非即我生命之內涵。生命必與生命相接觸,而有家國天下,乃有父子夫婦兄弟三倫外,復增有君臣朋友兩倫。生命接觸不止人與人,乃有宇宙萬物,禽獸蟲魚草木,山水土石。人之性情亦多接觸于此而發,乃若此等亦同有與己相類似之生命。吾之生命乃若無往而不在,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以上所言,可讀古詩三百首而得之。亦貴本于以上所言以讀古詩三百首。此下中國全部文學則盡從此詩三百來。故中國古人又稱文心。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之所在。故亦可謂文學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學,此則為人生之*高理想,*高藝術。 西方人則馳心于外,中國古人所謂之放心。心放于外,則所見盡為事事物物,而不見有一己之生命。自古希臘之小說戲劇起,直至于現世,亦大體無變。重生命,言性情,則無可盡言,無可詳言,并有無可言之苦,實即無可言之妙。抑且有心之言,則心與心相通,亦不煩多言。故中國文學務求簡。陶淵明詩:“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贝*中國文學之至高上乘處。 詩三百,首《關雎》,**句“關關雎鳩”四字,關關乃雎鳩和鳴之聲,而雎鳩雌雄戀愛之情,亦即此而在矣。如古希臘之小說戲劇,言及男女戀愛者何其詳,何其盡。抑且此一對男女之戀愛,與另一對男女之戀愛,又必求其相異而不同,乃得成其為另一篇小說與戲劇。此之謂文學之開創。中國詩人只言關關雎鳩四字,即人類男女戀愛之真情蜜意,亦已一語道盡,可無多詞。故中國古人婚禮,必誦《關雎》之詩。今人乃謂中國人不知戀愛,故文學中不言戀愛。實則中國文人非不言戀愛,乃從生命深處性情深處言,乃可一言而盡耳。 而且中國文學,必求讀者反之己身,反之己心。一聞雎鳩之關關,即可心領而神會。如讀西方小說戲劇中戀愛故事,則情節各異,不相類似。故西方文學貴創作,人各說一故事,說了千百件,件件不同,而讀之不厭。但各故事盡在外,非本之作者一己之性情。中國則不然,一切文學皆自著者一己之性情發出。讀者不反之心,而求之外,則若千篇一律,無新奇、無創造,乃若其陳舊而可厭。 西方文學從外面事物求其獨特奇異,而多出捏造,離奇曲折,緊張刺激,挑動人心,而實出于人之性情之外,乃必如是以為快。中國人貴從內心同處言,尋常平實,而其可樂可喜,可哀可怨,有更深入更生動者?鬃蛹匆栽娊,宋代理學家言吃緊為人,亦無不知欣賞文學。即如周濂溪光風霽月,程明道如坐春風,人生即如文學。而理學家之能詩能文,超出于一般詩人文人者亦多。此見中國文學實即一種人生哲學。今必分文學哲學而為二,斯其意義與價值,惟各見其減,不見其增矣。 中國道家言實多通于儒家。而中國文學中尤多道家言,如田園詩,山林詩,不深讀莊子老子書,則不能深得此等詩中之情味。是則欲深通中國之文學,又必先通諸子百家。故曰徒為一文人,斯無足觀。今人則一慕西方,專治文學,欲為一文學專家,以此治中國文學,寧得有當。 佛法東來,中國高僧出家,多為慈悲救世,不為生老病死而厭世。其僧院修行,亦多中國情味。翻譯印度經典,及其創為經論,如《大乘起信倫》等,皆絕精妙之散文。禪宗號為不立文字,但其故事則可謂皆成極高尚之文學小品。如慧可向達摩求心安一則,茍以羼入《世說新語》中,亦可為上乘之選。慧能則儼是一傳奇人物,《壇經·行由品》,亦顯見為一極佳之短篇小說。此下禪宗諸派大師,亦莫不傳奇化。其故事流傳,亦莫不小說化。即身成佛,立地成佛,亦皆諸禪師一種出格之文學人生,即藝術人生,亦即哲學人生矣。是則宗教亦成文學化藝術化哲學化,而相通為一。要之,則是中國之人生。寒山子以詩人為僧,即以僧人為詩,而其詩乃為后代所愛誦。其他僧人能詩者,歷代皆有。韓愈*辟佛,而當時僧人登其門乞討一詩一文者不絕。柳宗元尤多佛門文字。韓愈之徒李翱,則以古文闡佛義,后人或推尊其在韓愈之上。而如歐陽修蘇東坡,皆自稱居士,此即如居家為僧。唐三藏法師玄奘,更許其徒不出家為僧,從事翻譯,轉為其門下一高僧。為僧為儒,為佛為圣,皆從性情中出,此仍中國傳統。故中國僧人亦皆好中國文學,而中國文人亦好誦佛書,交僧友。如劉勰之著為《文心雕龍》,即其*佳一例證。 中國人生既求文學化,文學亦求人生化。佛教東來,但為中國人生增辟一新途徑,亦為中國文學創立一新境界。此須深通中國文化內在深義,乃能認識其相通處。僅從外面形名貌相上,慕效西化,好作分別,則無可得之。故道釋兩家之在中國文學史上,雖不能與孔孟儒家成鼎足之三,但亦有其文學上之成就。今日專意欲為一文學家,封閉其一己之意識,摒 棄一切舊文學于不顧,則亦無以語之。 小說家在先秦為九流十家之一,此后演變,亦漸成為文學之一部分。然后起小說,仍不失古代小說家言之傳統。中國之集部,本源先秦之子部,此亦其一例。唐代人應科舉,先作溫卷,好為傳奇,投之先達,期能上公榜。而佛家如《目連救母》等故事流播,則為近人所稱俗文學白話文學開先路。宋代如《三朝北盟匯編》諸書,則史書而亦幾近小說化。于是乃有元季施耐庵《水滸忠義傳》章回小說之出現。其稱忠義傳,則小說而慕為史書化。中國人好求通,為學亦然,此亦其一證。清初金圣嘆乃有《六才子書》之選,以《西廂記》《水滸傳》上媲屈莊馬杜。文不論雅俗,體不論古今,一部中國文學史先后承續一貫會通。圣嘆所見,為治舊文學者所不同意猶可,而今日國人提倡新文學者讀《水滸傳》,圣嘆批注乃摒不閱,是亦其自我意識好自封閉之一例。 元曲承自宋詞,又演為戲劇,又繼之以明代之昆曲,清代之平劇,于是小說與戲劇,乃成為中國文學中之一部分,一支派,而盛大流行。其實亦可謂平劇亦上承古詩三百首而來,風雅頌亦有演有唱,其與后起戲劇依然是一貫相通,一脈相承。必當認識中國文學之生命,乃能認識中國民族之文化生命。今人則一刀兩斷,元曲以前稱之曰舊文學,元曲以后始稱之曰新文學。舊文學死去,新文學始誕生。但實是同一生命,姑不論。而今日國人之提倡新文學,實視元曲以至平劇一段之演變,仍屬舊文學。必承續西方乃得謂之新文學。是則中西之分,即新舊之分。凡中國皆屬舊,凡西方始是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今日中國以后之大命,則惟有系之西方矣。從器物觀點言,則有新陳代謝。從生命觀點言,則當繼續成長。父子相傳,亦同一生命,故中國人講孝道。若必除舊布新,認父為舊,子為新,除了父,何來子,又何家祚可傳。西方乃一工商社會,故貴創。今尚創,其古亦早尚創,故古希臘亦仍為今西人所尊。中國乃一宗法社會,故貴襲。今吾國人欲襲西方,乃怪古人不能襲希臘,乃轉自今來承襲希臘,如模仿奧林匹克運動會而以圣火導其先,乃始得謂之新,謂之是人生,是文學,是藝術,豈不大可怪乎。 大體言之,中國乃廣土眾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所謂統者,乃自上而統下,故其文學亦自上而下。古希臘小市寡民,其文學亦自下而上。中國人重生命相通,故其文學亦重心性,自內而外。西方人重事物相異,故其文學亦重于異,鄙其同。即言平劇,臉譜服裝,臺步動態,歌唱道白,皆于相異處會通和合同為一體,主要在其劇情。而劇情則主在人之心性。孝悌忠信,凡屬人心,無不皆同。西方劇情則重外在之事物,必求其相異。平劇中臉譜亦非人生之真面目,其歌唱亦異于人生之真言辭,則臉譜與歌唱亦即是一創。宋代理學家氣象二字,乃可為之說明。理學家重要在指出圣賢氣象,平劇則表演尋常各色人之氣象。此亦一氣相通,有其大傳統之所在。 晚清曾國藩編有《古文四象》一書,亦以氣象論古文。然非逐篇朗誦,以聲音貫通之,則不易得其陽剛陰柔分別之所在。觀氣象,又必兼以辨音聲,斯則古文亦與平劇用意相通。其實自詩騷以來,辭賦詩詞何一不重音聲,又何待至于戲劇而始然。此又中國文學古今傳遞一共通點。今人提倡白話詩白話文,唱之誦之,無聲調,無情味。又模仿西方人為話劇,把日常現實人生依樣葫蘆搬上舞臺,重事不重情,事非真事,則情亦非真情,與中國文學傳統之意義價值乃迥異。中國人生則期望其能文學化,藝術化,亦即可謂期望其能戲劇化。人生而真能如戲劇,現實人生一如舞臺人生,豈不回腸蕩氣,可歌可泣,為人生大放一異彩乎。此誠中國人生中國文學一至高之意義價值所在,戲劇亦其顯明之一例。 故居今言文學,果真欲提倡新,莫如復興舊。古代詩騷乃其含苞初放期,唐宋則其群艷燦爛期,明清則其凋謝零落期。然終為同一花朵,同一生命。器物可以除舊布新,生命則有起死回生。貞下起元,循環往復,一陰一陽之謂道,此惟中國人能知之,能言之。韓昌黎言:“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昌黎能文起八代之衰,今人提倡新文學,宜當于昌黎有所師法。昌黎又言不平則鳴。今人提倡新文學,亦若于古人舊文學有不平,惜乎其不能鳴,則待后起能鳴者再鳴之。果有能鳴者,亦恐非若今之新文學之所為矣。 大匠能與人以規矩,不能與人以巧。中國人之道,即是一規矩,時時地地人人事事所不能離!吨杏埂费浴暗啦豢呻x,可離非道”。文學亦不能例外。自古文學中演變出平劇,乃為文學與藝術一大結合,而其規矩乃益顯。每一劇之出場人員,自跑龍套以至于生旦凈丑諸角,乃至于二胡三弦鑼鼓聲樂,全由一規矩中來。自其登臺,一步一坐,一振衣,一舉手,一顰一笑,無不在此一共同規矩中演出。劇中主角則為此規矩之中心。如譚鑫培梅蘭芳,演技各有千秋,此皆在規矩中見巧。他人雖同規同矩,卻不能有此絕技,有此奇巧。中國之藝術然,文學亦然。推而廣之,無大無小,以至于修齊治平,同無不然。天地自然乃是一大規矩,圣人合德,乃是一大技巧。莊周所謂“神欲行而依乎天理”,孔子所謂“知天命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皆是也。今人則欲打破傳統,創造新格,文學如此,其他一切全如此。乃視修齊治平亦如寫一篇白話文,務求人人能之,又務使人人不蹈襲故常,惟意所向而能之。此非人人為一天帝,人人為一創造主,又何以達此理想。 西方人不重傳統重創造,故能于科學外又創造出哲學,又創造出文學,而此諸學則又不斷各有其創造。韓昌黎曰:“識古書之真偽”,如屈原始為真,宋玉則不免有所偽。偽者,人為,而有失于道之真。屈原《離騷》,文與人一,其人即在其文中,始為真。宋玉求工其文,不能工其人,人在文外,是為偽。揚雄早年為辭賦,晚而悔之,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 ”乃模仿《論語》《周易》,作為《法言》與《太玄》,此亦揚子心中一真偽之辨。如司馬相如作為辭賦,在其辭賦中,不見司馬相如其人,此即雕蟲小技。讀《論語》《周易》則見孔子文王其人矣。陳子昂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子昂乃一詩人,詩若為文學中一小技,然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子昂心中乃有其一大傳統之存在,為同時他人所不知,乃獨愴然而涕下。故雖文學,雖藝術,亦貴有獨知,為他人所不知。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庇衷唬骸昂笊晌,焉知來者之不如今!笔莿t必待有后生之知矣。以此心境,乃能知中國之文學,而豈不知有己徒求通俗大眾化之所能與知。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當時曹孟德統軍八十三萬,南下荊州,而東吳大敵在前,進退兩難,月夜不眠,偶此散步,閑眺林野,得此十六字。曹孟德之心情,藉以抒寫。此之謂文心,此之謂詩情。司馬遷言:“離騷者,猶離憂也!辈苊系麓耸郑嗥湟粫r之離騷矣。 至于統軍八十三萬南下之一事,前曹孟德之生幾千年來無之,繼曹孟德之死幾千年后無之,此如天上浮云,偶此一現。曹孟德只自寫心情,何暇寫此身外事。抑且中國傳統,身外事待后人執筆,不許當事人自有敘述。屈原《離騷》,亦僅寫屈原當時一己之心,不涉及屈原當身其他之事,此乃中國文學一特征。 后曹孟德八九百年,乃有蘇東坡,謫居臨皋,筑為一雪堂,往來其間。偶逢月夜,漫游赤壁。曹孟德當年此十六字之心情,則正亦蘇東坡此刻之心情。曹孟德蘇東坡,其人其事互不同,而其一時之心情則同。蘇東坡漫游中,憶及曹孟德此十六字,不啻若自其口出。中國人所謂之立言不朽,此亦其一例。 “客有吹洞簫者,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碧K東坡當時正有此一可泣可訴,有怨有慕之心情?椭春嵚,乃與曹孟德此十六字之詩,同樣即是東坡之心情。乃歷近千年之人間世,與此廣大無垠之宇宙而融凝如一。則東坡之賦赤壁,同時即賦此廣大無垠之天地,賦此悠久之人生,而豈僅賦其一己一時之心情。故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無此心情,則無興無觀無群無怨之可言矣。 抑東坡游赤壁,乃一己私人事,故可賦。屈原之與曹孟德,其及身事涉政治,不限私人者,則不可賦。其實蘇東坡之居臨皋雪堂,亦有事涉政治,不可賦者。后人為東坡詩文筆記編年,合而觀之,乃見東坡此游之真實境況,而此賦中之心情乃益顯。此之謂文學中之考據,亦即據其背景而考其心情。若考蘇東坡游赤壁非即曹孟德當年之赤壁,則無當文心,無當詩情,所考亦非所必考。 如讀《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讀《孟子》,“孟子見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必M不已情見乎辭,何必別待詳考。然讀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孟子列傳,詳考孔孟身世,其為人,其處境,而《論》《孟》兩書中逐章逐句,乃盛見孔孟心情之所在。人之心情,則必于其身世中見。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曹孟德之為人,則已為時代浪濤所淘去,然其在八十三萬大軍中,一時不安之心情,有合于人心之同然,則不為浪淘以盡。故讀蘇東坡引曹孟德詩,乃可了解何以來治中國之文學。 西方文學不見作者內在之心情。如魯濱遜漂流荒島,非作家自有此心情,乃偽造一魯濱遜之心情。讀者所激動,乃一偽造心情,故所激動亦不深。僅為一時消遣,非如讀中國文學,乃一如讀者自己心情之抒寫。今讀者自無心情,僅求消遣,則宜讀西方文學,視為新而可喜。 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凡孔子平日告其弟子,詩書禮樂,皆文章也。即后世經史子集四庫之書,亦皆稱文章。不僅如此,即如堯舜之禪讓,湯武之征誅,一國之典章制度,乃至如一賢人一君子之出處言行,如屈子之沉湘,董子之三年目不窺園,揚子云之下簾寂寂,嚴光之垂釣富春江,諸葛孔明之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此亦莫非一時代之大文章。豈止詩歌辭賦,駢散為文,乃始謂之文章乎?孔門四科,游夏文學,亦乃為文章之學,乃稱文學,而亦豈詩歌辭賦駢散諸文之始為文學乎?故中國,如屈宋乃至如司馬相如諸人,為辭賦家。陶、謝、李、杜為詩家。韓、柳為古文家。而獨無文學家之稱。今日國人之稱文學,則一依西方成規,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無之。此雖一名稱之微,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今日國人競稱中國文學,乃亦以文章為文學,則其厭棄舊文學豈不并孔門游夏文學一科而亦加厭棄,此又不可不辨。
錢穆作品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精裝)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有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地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