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佛山市三水區革命老區發展史(全國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廣東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7826
- 條形碼:9787218147826 ; 978-7-218-1478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山市三水區革命老區發展史(全國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廣東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革命老區發展史叢書中的一種,書中從黨組織建立、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全面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講述了三水黨組織帶領三水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的歷程,全面呈現老區人民的貢獻及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更有利于傳承與弘揚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
佛山市三水區革命老區發展史(全國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廣東卷) 目錄
序 言
章 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
節 基本情況
一、區域概況
二、名稱沿革
三、資源優勢
第二節 革命老區情況
一、革命老區概況
二、各革命老區村概況
第三節 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節 三水縣支部的成立
第二節 工農運動的高漲
一、碾谷業工人的罷工斗爭
二、農會遭破壞與農軍的反擊
三、“倒楊”運動
第三節 學運、青運、婦運的發展
一、三水的學潮
二、三水縣婦女解放協會的成立和活動
第四節 大革命失敗前后的應變斗爭
一、工農圍攻國民黨三水縣署
二、三水黨組織轉入地下斗爭
第五節 三水縣委的成立及其領導的斗爭
一、三水縣委員會的成立
二、堅持白色恐怖下的斗爭
第三章 抗日戰爭時期
節 縣委加強對淪陷區抗日救亡工作的領導
第二節 各地抗日群眾團體開赴三水
第三節 血染紅崗竇
第四節 珠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的歷史沿革及抗日救亡活動
一、南三大隊的成立
二、南邊初戰
三、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團結抗日
四、宣傳和執行抗日、團結、愛民三大主張
五、在南三邊境地區站穩了陣腳
六、珠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成立
七、攻破偽軍重要據點———官窯圩
八、出擊樂平失利
九、沙頭保衛戰
十、奔襲源潭、南邊
十一、開辟蘆西公路活動區
十二、根據地的擴展與鞏固
十三、南三鄉政建設委員會的建立
十四、手槍班的戰斗片段
十五、創建五嶺抗日根據地與北上支援
第四章 解放戰爭時期
節 三水縣黨組織的恢復和堅持地下斗爭
一、抗日戰爭勝利后三水的形勢
二、三水縣黨組織的恢復與建立三水縣特派員制
三、開展和加強統戰工作,爭取地方實力派的轉變
四、開展反“三征”的斗爭
五、南三花工委成立
第二節 南三花人民游擊隊的建立與武裝斗爭的開展
第三節 配合南下大軍解放三水
一、加強政治攻勢,打擊反動勢力
二、打入敵人營壘,策反敵軍起義投誠
三、接應南下大軍,迎接三水解放
第五章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節 老區的建設發展
第二節 建政伊始,百廢待興(1949—1952 年)
一、新中國成立前夕三水的經濟狀況
二、各項經濟建設工作的開展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水利建設和防洪抗旱斗爭
四、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的初步發展
五、三年來三水國民經濟建設的成就
第三節 個五年計劃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2—1956年)
一、總路線的貫徹落實
二、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三、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四、“一五”期間的水利建設和防洪抗旱斗爭
五、供銷合作社與信用合作事業的發展
六、實行糧油統購統銷
七、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八、實施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第四節 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一、三水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良好開端
二、“”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應對饑荒,度過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
四、統一戰線工作的調整
五、財貿工作的調整
六、三水縣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第五節 開展“農業學大寨” “工業學大慶”運動和徹底消滅血吸蟲病(1966—1976 年)
一、“農業學大寨”
二、“工業學大慶”
三、消滅血吸蟲病
第六節 在徘徊中前進(1976—1978年)
一、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各項政策
二、調整健全黨政機構,恢復群眾團體活動
三、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四、各項社會事業的恢復、完善和發展
第六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時期
節 啟航篇(1978—1990 年)
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二、農業縣向工業縣轉化
三、經濟轉型
四、體制改革
第二節 發展篇(1990—2002 年)
一、加速推進經濟轉型
二、加速推進體制改革
三、加速發展外向型經濟
四、加速改善城市發展
六、加速郵電通信事業發展
七、提高供電供水供氣能力
八、加快建設社會事業
九、精神文明建設喜結碩果
第三節 跨越篇(2002—2012 年)
一、國民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闊步向前
四、不斷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五、扎實開展民生工作
六、大力打造文明法治環境
七、財政與金融
八、商貿流通
九、對外經濟貿易
十、旅游
十一、供電供水
十二、政治建設
十三、文化建設
十四、生態文明建設
第四節 大國振興,十八大再創輝煌(2012—2017年)
一、經濟建設
二、政治建設
三、文化建設
四、社會建設
五、生態文明建設
附 錄
附錄一 歷史文獻
附錄二 大事記
附錄三 重要革命人物
附錄四 革命遺址
附錄五 紀念場館
參考文獻
后 記
章 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
節 基本情況
一、區域概況
二、名稱沿革
三、資源優勢
第二節 革命老區情況
一、革命老區概況
二、各革命老區村概況
第三節 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節 三水縣支部的成立
第二節 工農運動的高漲
一、碾谷業工人的罷工斗爭
二、農會遭破壞與農軍的反擊
三、“倒楊”運動
第三節 學運、青運、婦運的發展
一、三水的學潮
二、三水縣婦女解放協會的成立和活動
第四節 大革命失敗前后的應變斗爭
一、工農圍攻國民黨三水縣署
二、三水黨組織轉入地下斗爭
第五節 三水縣委的成立及其領導的斗爭
一、三水縣委員會的成立
二、堅持白色恐怖下的斗爭
第三章 抗日戰爭時期
節 縣委加強對淪陷區抗日救亡工作的領導
第二節 各地抗日群眾團體開赴三水
第三節 血染紅崗竇
第四節 珠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的歷史沿革及抗日救亡活動
一、南三大隊的成立
二、南邊初戰
三、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團結抗日
四、宣傳和執行抗日、團結、愛民三大主張
五、在南三邊境地區站穩了陣腳
六、珠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成立
七、攻破偽軍重要據點———官窯圩
八、出擊樂平失利
九、沙頭保衛戰
十、奔襲源潭、南邊
十一、開辟蘆西公路活動區
十二、根據地的擴展與鞏固
十三、南三鄉政建設委員會的建立
十四、手槍班的戰斗片段
十五、創建五嶺抗日根據地與北上支援
第四章 解放戰爭時期
節 三水縣黨組織的恢復和堅持地下斗爭
一、抗日戰爭勝利后三水的形勢
二、三水縣黨組織的恢復與建立三水縣特派員制
三、開展和加強統戰工作,爭取地方實力派的轉變
四、開展反“三征”的斗爭
五、南三花工委成立
第二節 南三花人民游擊隊的建立與武裝斗爭的開展
第三節 配合南下大軍解放三水
一、加強政治攻勢,打擊反動勢力
二、打入敵人營壘,策反敵軍起義投誠
三、接應南下大軍,迎接三水解放
第五章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節 老區的建設發展
第二節 建政伊始,百廢待興(1949—1952 年)
一、新中國成立前夕三水的經濟狀況
二、各項經濟建設工作的開展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水利建設和防洪抗旱斗爭
四、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的初步發展
五、三年來三水國民經濟建設的成就
第三節 個五年計劃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2—1956年)
一、總路線的貫徹落實
二、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三、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四、“一五”期間的水利建設和防洪抗旱斗爭
五、供銷合作社與信用合作事業的發展
六、實行糧油統購統銷
七、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八、實施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第四節 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一、三水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良好開端
二、“”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應對饑荒,度過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
四、統一戰線工作的調整
五、財貿工作的調整
六、三水縣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第五節 開展“農業學大寨” “工業學大慶”運動和徹底消滅血吸蟲病(1966—1976 年)
一、“農業學大寨”
二、“工業學大慶”
三、消滅血吸蟲病
第六節 在徘徊中前進(1976—1978年)
一、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各項政策
二、調整健全黨政機構,恢復群眾團體活動
三、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四、各項社會事業的恢復、完善和發展
第六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時期
節 啟航篇(1978—1990 年)
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二、農業縣向工業縣轉化
三、經濟轉型
四、體制改革
第二節 發展篇(1990—2002 年)
一、加速推進經濟轉型
二、加速推進體制改革
三、加速發展外向型經濟
四、加速改善城市發展
六、加速郵電通信事業發展
七、提高供電供水供氣能力
八、加快建設社會事業
九、精神文明建設喜結碩果
第三節 跨越篇(2002—2012 年)
一、國民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闊步向前
四、不斷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五、扎實開展民生工作
六、大力打造文明法治環境
七、財政與金融
八、商貿流通
九、對外經濟貿易
十、旅游
十一、供電供水
十二、政治建設
十三、文化建設
十四、生態文明建設
第四節 大國振興,十八大再創輝煌(2012—2017年)
一、經濟建設
二、政治建設
三、文化建設
四、社會建設
五、生態文明建設
附 錄
附錄一 歷史文獻
附錄二 大事記
附錄三 重要革命人物
附錄四 革命遺址
附錄五 紀念場館
參考文獻
后 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