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58175
- 條形碼:9787214258175 ; 978-7-214-25817-5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本書特色
★ 心理學史新時代的奠基作 心理學史上“第四勢力”的奠基作,開創心理學的新時代。 自《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之后,人性的可能才不再被低估。 ★ 全新譯文,告別晦澀難懂 以1970年馬斯洛及其后人親自整理遺作為底稿,全新無刪節全譯本,忠實性與可讀性兼備。 ★ 影響多個學科的劃時代作品 對德魯克、“領導力之父”本尼斯、《基業長青》作者柯林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柯維等大師產生深刻影響,改變了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 ★ 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紐約時報》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內容簡介
"躁狂、抑郁、歇斯底里…… 人類異常心理的本質,實質是人性成長的受挫。 為什么有的人會出現各種異常心理,甚至患上精神疾病? 為什么有的人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退縮,放棄成就事業的大好機會? 為什么有人能在工作中全情投入到忘記時間,還能在工作中感到愉悅? 馬斯洛告訴我們:人性的六層需求層次會驅使我們不斷進步,而人性的防御機制又會阻止我們順利成長。 只有看透人性的各種可能,看透人類心理成長的根源與本質,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 如何戰勝逃避、討好、焦慮,走向真正的自我? 這本《人性能達到的境界》將會帶給你答案。"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目錄
**部分 健康與病態
**章 邁向人本主義生物學
第二章 神經癥是個人成長的失敗
第三章 自我實現與超越
第二部分 創造性
第四章 創造性的態度
第五章 創造性的整體方法
第六章 創造力的情感障礙
第七章 需要有創造力的人
第三部分 價值
第八章 事實和價值的融合
第九章 存在心理學札記
第十章 從人類價值的象征意義上進行評論
第四部分 教育
第十一章 認識者以及被認識
第十二章 教育及高峰體驗
第十三章 人文主義教育的目標與意義
第五部分 社會
第十四章 社會和個人的協同作用
第十五章 規范社會心理學家的問題
第十六章 錫南濃以及優心態
第十七章 優良心態管理
第十八章 關于低級牢騷、高級牢騷和超級牢騷
第六部分 存在認知
第十九章 單純認知札記
第二十章 關于認知的進一步說明
第七部分 超越與存在心理學
第二十一章 超越的多種含義
第二十二章 Z 理論
第八部分 超越性動機
第二十三章 超越性動機理論:價值生活的生物學根源
附錄
附錄一 對《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的評論
附錄二 類本能的判斷需要的標準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節選
引向自我實現的行為 一個人需要做什么才能自我實現呢?咬緊牙關嗎?就實際行為、實際過程來看,自我實現意味著什么?下面我們談一談一個人自我實現的八種方法。 **,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生動、忘我、全神貫注地體驗。它意味著一種不帶青春期自我意識的體驗。在這個體驗的時刻,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這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作為個體,我們都偶爾會經歷這樣的時刻。作為咨詢師,我們可以幫助來訪者更經常地體驗這樣的時刻。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全神貫注于某件事,忘記他們的姿勢、防御和羞怯——去“全力以赴”。從他們的外部表現中,我們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時刻。這一刻,在那些努力變得強硬、憤世嫉俗或老練的年輕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其淳樸童年時代的影子。當他們完全投入這個時刻并全身心地體驗這一時刻時,他們的臉上會重現些許天真和可愛。這其中的關鍵詞是“忘我”,年輕人的問題是太少忘我,自我意識、自我覺知又太強烈。 第二,讓我們把生活看作一個接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每一節點上的選擇都可能正確或錯誤,可能趨向防御、安全、恐懼;也可能推動個體成長。每天做十幾次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意味著每天要向自我實現的方向移動十幾次。自我實現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意味著要作出眾多“撒謊還是誠實”的選擇,或是否要在特定時刻進行偷竊的選擇。它還意味著讓每一個選擇都成為成長的選擇。這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移動。 第三,談論自我實現意味著有一個自我需要被實現。人不是一塊白板、黏土或橡皮泥。人是已經存在的東西,至少具有某種“軟性”結構,如他的氣質、他的生物化學平衡,等等。這顯示出了一個自我,我有時說“傾聽沖動的聲音”就是為了鼓勵人們讓自我顯現出來。我們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尤其是兒童和年輕人)不會傾聽內在的聲音,而是聽從媽媽或爸爸的教導,還有教會、長輩、權威或傳統的聲音。 為了向自我實現邁出簡單的**步,我有時會這樣建議我的學生:當有人遞給他們一杯葡萄酒并問他們味道如何時,他們應該試著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回答。首先,我建議他們不要看酒瓶上的標簽,這樣他們就不會用標簽上的信息來決定是否應該喜歡這杯酒。接下來,我建議他們盡可能閉上眼睛并且“安靜下來”。這時候他們可以面向自己的內部,屏蔽外界的嘈雜干擾,仔細品味舌尖上的酒味,并將其訴諸自己內心的“*高法院”來作出判定。直到那時,他們才可以說“我喜歡”或“我不喜歡”。 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同于我們沉溺于其中時的虛假陳述。在*近的一次聚會上,我發現自己看著瓶子上的標簽,女主人說她確實選了一瓶非常好的蘇格蘭威士忌。但緊接著我就制止了自己:我在說什么?我對蘇格蘭威士忌知之甚少。我只知道廣告上說了些什么。我根本不知道這瓶酒是好還是不好。是的,我們都會這樣做。而拒絕這樣做是自我實現的過程的一部分。你肚子疼嗎,還是感覺不錯?你用舌頭品嘗后覺得味道如何?你喜歡生菜嗎? 第四,有懷疑時,要坦誠地說出來。“有懷疑”這個短語在各種場合都能遇到,我們沒必要去過多討論辭令問題。通常,當我們有懷疑時,我們是不誠實的。咨詢者大部分時間都不誠實。他們會做戲,會裝模作樣。他們不輕易接受“要誠實”這個建議。在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意味著要承擔責任。這本身也是邁向自我實現的一大步。針對這種責任的研究很少,教科書里也沒有—有誰能研究白鼠的責任呢?然而,這種責任在心理治療中幾乎是可以觸摸的。在心理治療中,一個人可以看到它,感覺到它,可以意識到它是何時出現的。然后他就能清楚地知道責任是什么樣的了。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每一次承擔責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實現。 第五,到目前為止,我們談到了不帶自我意識的體驗,作出成長的選擇而非畏縮的選擇,傾聽沖動的聲音,誠實和承擔責任。所有這些都是自我實現的步驟,都能使我們做出更好的生活選擇。每次選擇節點到來時都能做到這些小事的人會發現,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他就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與他的天賦匹配的更好選項。他開始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么,什么樣的人會成為他的伴侶,他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只有敢于在生命的每一刻傾聽自己,傾聽真實的自我,并且平靜地說“不,我不喜歡這樣”,一個人才能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明智的選擇。 在我看來,藝術界已經被一小群輿論和品位的制造者所把持,對于這些人,我心存疑慮。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但對于那些自命不凡地說“你們得喜歡我喜歡的東西,否則你們就是傻瓜”的人來說,這似乎十分合理。我們必須教會人們傾聽自己的看法。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當你站在畫廊里看一幅令人費解的畫作時,很少會聽到有人說“這幅畫真令人費解”。不久前,我們在布蘭迪斯大學舉辦了一次舞會。這是一次奇怪的舞會:放電子音樂、錄音帶,還有人做超現實主義或達達主義的事情。當燈亮起時,每個人都目瞪口呆,誰也不知道該說什么。面對這種場合時,大多數人會高談闊論,而不是說:“我想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說老實話需要敢于與眾不同,敢于不受歡迎,敢于不隨波逐流。不能告知咨詢者(無論年長還是年輕)作好不受歡迎的準備的咨詢師*好立刻就放棄他的職業生涯。勇敢與害怕是一體兩面的。 第六,自我實現不僅是一種*終狀態,而且是隨時隨地、在任何程度上發揮個人潛能的過程。比方說,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人,自我實現就是通過學習變得更聰明。自我實現就是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并不是說一定要做一些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說一個人要將自己的可能性變為現實,往往要經歷一段艱苦時期、付出大量精力。自我實現可以是在鋼琴鍵盤上進行手指練習。自我實現意味著努力做好一個人想做的事情。只想成為二流醫生并不是自我實現的正確途徑。人應該力爭一流或竭盡全力做到*好。 第七,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它們是你購買不到、無法保證、甚至無法尋求的心醉神迷的時刻。正如C. S. 劉易斯所描述的,在這一刻,你一定是“驚喜不已的”。不過,你可以設置條件,使高峰體驗更有可能出現;也可以設置相反的條件,使其不太可能出現。打破一種幻想,擺脫一個錯誤的觀念,了解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知道什么不是自己的潛能——這些也是發現真實自我的過程的一部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過高峰體驗,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有些人會把這些微小的神秘體驗拋到一邊。咨詢師或超越性咨詢師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幫助人們認識到這些微小而美妙的時刻。然而,一個人的心靈如何在沒有任何外部指引的情況下——這里可沒有黑板——窺探另一個人的隱秘心靈,然后試圖與之交流呢?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我曾經試驗過一種交流方式,并在《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這本書的附錄中進行了這部分內容的說明,標題為“狂喜的交流”。比起我們習慣的那種看著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模式,我認為這種交流方式更適合教學、咨詢、幫助成年人竭盡所能地發展。假如我喜歡貝多芬,四重奏給了我一些你不曾體會過的感受,那么我如何使你也體會到這樣的感受呢?很明顯,音樂是存在的。但我聽到的是非常美妙的旋律,而你卻一臉茫然,你聽到的只是聲音。我怎樣才能讓你聽到美呢?這才是我們在教學中要面對的問題,而不只是讓學生去學ABC、在黑板上做算術題或者解剖青蛙。這三者對雙方來說都是外部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拿著教鞭,雙方可以同時看向一個目標物。這種類型的教學很容易,另一種教育則難得多,那正是咨詢師的工作內容,也就是超越性咨詢。 第八,認清自己是誰,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什么對自己有益,什么對自己不利,要去往哪里,有什么使命,并向自己敞開心扉—這意味著心理病理的揭露。這還意味著識別防御機制,以及在識別之后,找到放棄防御的勇氣。這樣做是痛苦的,因為防御是針對令人不快的事物建立起來的。但放棄防御是值得的。如果說精神分析文獻沒有教給我們任何別的東西的話,它至少教會了我們壓抑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去圣化(desacralizing)。讓我談談心理學教科書中沒有提到的一種防御機制,它對當今的一些年輕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防御機制—它就是“去圣化”。這些年輕人不相信價值觀念和美德。他們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總是受騙或受挫敗。事實上,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父母很糊涂,這導致他們不太尊敬父母。這些父母自己的價值觀就比較混亂,他們常常只是被孩子的行為嚇到,而從不懲罰他們或阻止他們做錯誤的事情。所以你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年輕人太輕視他們的長輩,但他們這樣做往往有充分的理由。這些年輕人還將這一情況泛化了:他們不愿意聽從任何長者的話,如果長者說的話與他們從虛偽的人的口中聽到的話很相似,他們就更不會聽了。他們早就聽過父親大談誠實和勇敢,但父親的行為卻截然相反。 這些年輕人學會了把一個長者還原為具體的對象,拒絕看到他可能代表著什么,拒絕從這個人象征的價值觀中看到自己,也拒絕看到他本身。比如說,我們的青少年已經把性“去圣化”了。 對他們來說,性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種自然的事情,他們把它變得如此自然,以至于在許多情況下它已經失去詩意,這意味著它幾乎失去了一切。自我實現意味著放棄這種防御機制,并學會再圣化。 再圣化(resacralize)。再圣化意味著愿意再一次如斯賓諾莎(Spinoza)所說的那樣“從永恒角度”看一個人,或者從中世紀基督教的統一性知覺的角度看一個人,也就是說,能夠看到神圣的、永恒的、象征性的意義。例如,以尊敬的態度及其包含的一切意義看待女性,即使面對的只是某個婦女。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去醫學院學習解剖大腦,如果他沒有敬畏之心,缺乏統一性知覺,只把大腦看作一個具體的實物,就會造成某些傷害。一個人對再圣化保持開放態度,就會把大腦視為神圣的事物,看到它的象征價值,從更深的層面來觀察它。 再圣化通常意味著一大堆陳詞濫調—孩子們往往會覺得“非常乏味”。然而,對于咨詢師來說,尤其是對于為年長者提供服務的咨詢師來說,探討這些關于宗教和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是幫助個人走向自我實現的*重要的方式。年輕人可能會認為這很乏味,邏輯實證主義者可能會說這是毫無意義的,但是這個過程對于尋求我們幫助的人來說顯然是非常有意義且非常重要的,我們*好回答他,否則我們就沒有盡責。 綜合所有這些觀點,我們會發現自我實現不是某個美妙的時刻。并不是說,星期四四點鐘的喇叭響起時,你就會永遠地、完全地踏入萬神殿。自我實現是一個程度的問題,是許多微小的進展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來訪者往往傾向于等待被某種靈感擊中,這樣他們就可以說:“在這個星期四的三時二十三分,我成了自我實現的人!”那些被我選為研究對象的符合自我實現標準的人,通常是利用以下方法一點一點地達到目的的:傾聽自己的聲音,承擔責任,誠實,努力工作。他們知道自己是誰,是什么樣的人,他們不僅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還清楚自己穿什么樣的鞋子腳會受傷,喜歡還是不喜歡茄子,或者喝了太多啤酒是否會徹夜不睡。所有這些都是真實自我包含的意思。他們發現了自己的生物學特性,也就是先天本性,而這是不可逆轉或難以改變的。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開創者。 他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和需求層次理論,主張通過不斷滿足人類天生的需求而達成自我實現。 他的理論標志著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之外的心理學第三思潮——人本主義的誕生。 著作有《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