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037249
- 條形碼:9787301037249 ; 978-7-301-0372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學大師費孝通一生致力于對中國社會的研究。在其代表性著作《鄉土中國》和《生育制度》中,他以深厚扎實的理論素養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展開了一幅“鄉土中國”的畫卷。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目錄
重刊序言
鄉土本色
文字下鄉
再論文字下鄉
差序格局
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別
禮治秩序
無訟
無為政治
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
從欲望到需要
后記
派與匯(代序)潘光旦
生育制度
**章 種族綿續的保障
第二章 雙系撫育
第三章 婚姻的確立
第四章 內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婦的配合
第六章 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處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權力
第九章 世代間的隔膜
第十章 社會性的斷乳
第十一章 社會繼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參差
第十三章 單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繼少
第十五章 續絕
第十六章 親屬擴展
附錄
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費孝通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節選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費孝通》: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高地位的神,無疑是“土地”。“土地”這*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征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喝。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里看到了東歐農業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里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么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當然,我并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負起鋤頭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命運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我在廣西靠近瑤山的區域里還看見過這類從老樹上吹出來的種子,拼命在墾地。在云南,我看見過這類種子所長成的小村落,還不過是兩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見過找不著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給狗吃的路斃尸體。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本身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需的。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男的忙不過來,家里人出來幫幫忙罷了。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方面充分發展,農業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農業本身以外的原因了。鄉下*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于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鄰合。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蘇省吳江縣。193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位;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云南大學一燕京大學社會學研究室主任、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榮譽獎,并成為該會會員。1981年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赫胥黎(Huxley)獎章。1988年在美國紐約獲不列顛百科全書獎。1993年在日本福岡獲亞洲文化大獎。主要作品有《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鄉土重建》《皇權與紳權》《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響深遠。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