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北方草地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7549
- 條形碼:9787030677549 ; 978-7-03-06775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方草地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豐富,數據真實,結論可靠,對于草地植物保護研究、草地生產管理的從業人員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本書通過分述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綜述草地重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旨在為推動構建以綠色防控為核心的北方草地害蟲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北方草地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北方草地主要害蟲的發生規律和災變機制, 闡述了控制草地主要害蟲的系列綠色防控技術, 包括病原微生物防治技術、性誘劑防治技術、天敵防治技術、生態調控技術等, 實證了通過單項技術的時序對接和空間嵌套的綜合防治效果, 為實現農藥減量和草地生物災害可持續治理、確保草畜產品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和典型經驗。
北方草地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 目錄
**篇 天然草原害蟲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第 1 章 草原主要蝗蟲綠色防控 3
1.1 草原蝗蟲的重要種類 3
1.1.1 亞洲小車蝗 4
1.1.2 白邊痂蝗 4
1.1.3 寬須蟻蝗 5
1.1.4 毛足棒角蝗 5
1.1.5 鼓翅皺膝蝗 6
1.1.6 狹翅雛蝗 6
1.1.7 大墊尖翅蝗 7
1.1.8 紅翅皺膝蝗 7
1.1.9 短星翅蝗 8
1.1.10 笨蝗 8
1.2 草原蝗蟲發生概況及成災原因 9
1.2.1 發生概況 9
1.2.2 暴發成災的主要原因 10
1.3 我國北方草原蝗蟲優勢種——亞洲小車蝗成災潛力分析 10
1.3.1 亞洲小車蝗發生情況及其遷飛現象 10
1.3.2 亞洲小車蝗飛行能力研究 11
1.3.3 環境條件對亞洲小車蝗飛行能力的影響 14
1.3.4 氣候變化對亞洲小車蝗發生的影響 18
1.3.5 亞洲小車蝗成災潛力分子生物學分析 22
1.4 草原蝗蟲的生物防治 41
1.4.1 病原微生物防治技術 42
1.4.2 生物源產品防治技術 45
1.4.3 天敵防治技術 47
1.4.4 牧禽治蝗防治技術 51
1.4.5 生態調控技術 51
第 2 章 草原葉甲綠色防控 53
2.1 草原葉甲的種類及其發生規律 53
2.1.1 沙蔥螢葉甲 53
2.1.2 草原葉甲 54
2.1.3 沙蒿金葉甲 54
2.1.4 阿爾泰葉甲 54
2.1.5 脊螢葉甲 55
2.1.6 愈紋螢葉甲 55
2.2 草原葉甲的綜合防控 55
2.2.1 高毒化學農藥防治階段 55
2.2.2 綠色防控發展階段 56
第 3 章 草原毛蟲綠色防控 57
3.1 草原毛蟲的種類及其發生規律 57
3.1.1 草原毛蟲概況 57
3.1.2 草原毛蟲屬的形態特征 57
3.1.3 發生規律 58
3.1.4 發生與環境的關系 58
3.2 草原毛蟲的綜合防控 59
3.2.1 預測預報技術 59
3.2.2 病原微生物防治技術 59
3.2.3 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60
3.2.4 植物源農藥防治技術 60
第二篇 人工草地害蟲綠色防控技術
第 4 章 人工草地主要害蟲及其發生規律 62
4.1 螟蛾類 62
4.1.1 草地螟 62
4.1.2 亞洲玉米螟 63
4.2 夜蛾類 63
4.2.1 草地貪夜蛾 63
4.2.2 黏蟲 64
4.2.3 苜蓿夜蛾 65
4.2.4 甜菜夜蛾 66
4.2.5 麥穗夜蛾 67
4.3 地下害蟲類 67
4.3.1 金針蟲 67
4.3.2 蠐螬 69
4.3.3 螻蛄 71
4.4 蚜蟲類 72
4.4.1 苜蓿蚜 72
4.4.2 苜蓿斑蚜 73
4.4.3 豌豆蚜 73
4.5 盲蝽類 74
4.5.1 三點盲蝽 74
4.5.2 苜蓿盲蝽 75
4.5.3 牧草盲蝽 75
4.6 薊馬類 76
4.6.1 牛角花齒薊馬 76
4.6.2 花薊馬 77
4.6.3 煙薊馬 77
第 5 章 草地螟綠色防控 79
5.1 草地螟為害及其發生規律 79
5.1.1 草地螟為害特征 79
5.1.2 草地螟發生規律 80
5.1.3 草地螟防控策略 81
5.2 寄生性天敵防治技術 81
5.2.1 草地螟的寄生性天敵 81
5.2.2 傘裙追寄蠅防治草地螟技術 84
5.2.3 草地螟阿格姬蜂防治草地螟技術 91
5.3 性誘劑防治技術 95
5.3.1 草地螟性誘劑產品的制備及測定 95
5.3.2 草地螟性誘劑的應用 98
5.4 白僵菌防治技術 98
5.4.1 白僵菌的研究概況 99
5.4.2 白僵菌的生物學特性 99
5.5 綜合防控技術 102
5.5.1 草地螟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102
5.5.2 農業防控技術 103
5.5.3 生態調控技術 103
5.5.4 物理防控技術 104
第 6 章 苜蓿蚜綠色防控 105
6.1 苜蓿蚜為害及其發生規律 105
6.1.1 苜蓿蚜發生規律與防控現狀 105
6.1.2 苜蓿蚜天敵資源 106
6.2 茶足柄瘤蚜繭蜂防治技術 107
6.2.1 茶足柄瘤蚜繭蜂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 107
6.2.2 茶足柄瘤蚜繭蜂擴繁技術 115
6.2.3 茶足柄瘤蚜繭蜂滯育貯藏技術 121
6.2.4 防止茶足柄瘤蚜繭蜂種群退化的擴繁技術 123
6.2.5 茶足柄瘤蚜繭蜂田間釋放應用 125
6.3 茶足柄瘤蚜繭蜂滯育蛹生化物質研究 127
6.3.1 滯育期間茶足柄瘤蚜繭蜂糖類濃度的變化 128
6.3.2 滯育時間對茶足柄瘤蚜繭蜂醇類代謝的影響 129
6.3.3 茶足柄瘤蚜繭蜂滯育蛹生化物質測定分析 131
6.4 茶足柄瘤蚜繭蜂控害機制的研究 132
6.4.1 轉錄組學 134
6.4.2 蛋白質組學 139
6.4.3 代謝組學 141
6.5 茶足柄瘤蚜繭蜂蛹滯育相關的轉錄組學 143
6.5.1 研究材料、方法及滯育誘導 143
6.5.2 研究結果分析 144
6.5.3 基因差異表達分析 147
6.6 茶足柄瘤蚜繭蜂蛹滯育相關的蛋白質組學 155
6.6.1 總蛋白提取 155
6.6.2 蛋白質鑒定結果及整體分布分析 157
6.6.3 蛋白差異分析結果 166
6.7 茶足柄瘤蚜繭蜂蛹滯育相關的代謝組學 168
6.7.1 茶足柄瘤蚜繭蜂代謝物提取 168
6.7.2 代謝物定量結果 169
6.7.3 差異代謝物篩選 172
6.7.4 差異代謝物差異分析 179
6.8 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與代謝組學聯合分析 181
6.8.1 差異基因與差異代謝物表達相關性分析 183
6.8.2 差異基因與差異代謝物通路分析 186
第三篇 草地害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范
第 7 章 天然草原蝗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范 190
7.1 綠色防控技術的生產應用 190
7.1.1 利用綠僵菌防治草原蝗蟲 190
7.1.2 利用植物源農藥防治草原蝗蟲 190
7.1.3 利用殺蟲真菌及3種植物源農藥防治草原蝗蟲 191
7.1.4 利用牧禽防治草原蝗蟲 192
7.1.5 利用生態治理技術防治草原蝗蟲 195
7.1.6 利用多項技術集成防治草原蝗蟲 196
7.2 綜合治理策略與分區施策實踐 201
7.2.1 綜合治理策略的提出 201
7.2.2 分區施策技術要點 201
第 8 章 人工草地草地螟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范 203
8.1 綠色防控技術的生產應用 203
8.1.1 利用白僵菌防治草地螟 203
8.1.2 利用天敵防治草地螟 204
8.1.3 利用性誘劑+燈誘防治草地螟 205
8.1.4 利用蟲菌互補防治草地螟 206
8.1.5 利用白僵菌+性誘劑防治草地螟 207
8.1.6 利用白僵菌與植物源農藥混用防治草地螟 207
8.1.7 利用農業+生態措施防治草地螟 211
8.2 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 211
8.2.1 草地螟綠色防控技術集成 211
8.2.2 不同地區推廣應用效果 213
8.2.3 技術推廣應用前景 214
參考文獻217
北方草地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 節選
**篇天然草原害蟲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第 1 章 草原主要蝗蟲綠色防控 我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近4億h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1.7%,是我國面積*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農牧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我國天然草原上害蟲發生嚴重,近10年年均為害面積2099萬hm2,每年因災造成的牧草鮮草損失高達94.5億kg,對我國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我國天然草原的主要害蟲有草原蝗蟲、草原毛蟲、草地螟、苜蓿蚜和草原葉甲等。在我國草原區分布的蝗蟲有200多種,其中20多種為害比較嚴重。草原蝗蟲是我國草原上的主要害蟲之一,近年草原蝗蟲年均發生面積均為1.7億畝a左右,給草原畜牧業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失。草原毛蟲是青藏高原的特有昆蟲。其中,青海草原毛蟲(Gynaephora qinghaiensis)和門源草原毛蟲(G. menyuanensis)的分布范圍*廣。草原毛蟲嚴重影響了當地牲畜的正常蓄養,也給當地牧民帶來了不小的損失。草原葉甲和草地螟主要為害我國北方地區草地。2004年內蒙古草原蝗蟲大暴發;2008年北方地區草地螟突發,給草原畜牧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從總體上看,近年來草原蟲害面積呈下降趨勢,但是局部地區和個別害蟲種類仍然為害嚴重。防治面積偏低、監測預警能力弱、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是造成蟲害偏重發生的主要因素。加大草原蟲害各級防治經費投入力度,加強監測預警技術應用研究,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草原綜合治理,對于控制草原蟲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世界的蝗蟲已知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嚴重危害的蝗蟲有300種左右。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全世界常年蝗蟲發生面積達4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侵擾;葹氖且环N世界性的生物災害,有生物炸彈之稱,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災的威脅,其中尤以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發生*為頻繁、受害*為嚴重。我國發生蝗災*早的記錄是在公元前707年,見于《春秋》。到1911年,我國蝗災大發生的次數共538次;到1935年,我國發生蝗災的年份共796個。從春秋時代起到1950年的2600多年中,平均每2~3年有一次地區性蝗災發生;每隔5~7年有大型蝗災猖獗;到20世紀40年代,因為旱澇災害交錯,加之內憂外患,黃淮海地區幾乎年年發生蝗害,累計發生蝗災700多次。因此,蝗災是我國數千年來遭受的*大自然災害之一,與水災和旱災并稱“三大自然災害”。飛蝗數量巨大,暴食期長,曾給我國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至今仍嚴重威脅著農牧業生產。近年來,草原蝗蟲為害面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仍呈現偏重發生態勢,近年來為害面積仍在1100萬hm2以上。較大面積的發生區減少,蝗蟲為害呈點片狀分布,表現為整體草原減輕、局部地區加重的新特征。同時,部分地區環境條件變化異常,造成草原蝗災發生的不確定性,局部災害加重的可能性增大,蝗蝻的孵化時間不一致的現象越發明顯,早、中、晚期種重疊嚴重,多種蝗蟲同時為害趨勢明顯。 1.1 草原蝗蟲的重要種類 據統計,全世界已報道的蝗蟲有9科2261屬10 136種,我國有252屬800多種。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內蒙古草原上有168種蝗蟲,其中比較常見的主要成災種類有10余種。一般在春季地表解凍一個月后,內蒙古草原越冬蝗卵開始孵化出土,變為蝗蝻,并開始為害牧草。依據蝗蝻出土時間的早晚,可將其分為早期種、中期種和晚期種三類。早期種一般在5月上旬即可出土,中期種要到6月上旬才出土,而晚期種則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土。每類蝗蟲由卵孵化出土后,一般要經過4~6個齡期才羽化為成蟲。再經過15~20d,開始交尾,然后產卵、死亡,其存活時間約為90d。事實表明,不論早期種、中期種還是晚期種,受內蒙古草原的熱量條件所限,其一般一年只能發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北方草原優勢種蝗蟲如下:早期種是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占絕對優勢,其數量占全生長季蝗蟲總數量的50.2%,生物量占32.7%;其次是寬須蟻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中期種亞洲小車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一般占整個蝗蟲種群的50%~60%,嚴重發生時能達到90%以上,它連續10年在我國北方草原大規模成災。晚期種狹翅雛蝗(Chorthippus dubius),其數量占蝗蟲種群總數量的10.7%,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16.1%。另外,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鼓翅皺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小蛛蝗(Aeropedellus variegates minutus)、輪紋異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和白邊痂蝗(Bryodema luctuosum luctuosum)等也時有發生。 1.1.1 亞洲小車蝗 亞洲小車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圖1-1)是內蒙古草原*重要的成災種。亞洲小車蝗是地棲性害蟲,適生于植物稀疏、地面裸露的板結的沙質土,喜向陽坡地等地面溫度較高的環境,有明顯的向熱性,每天以中午活動*盛,陰雨天及大風天不活動,成蟲都有趨光性。亞洲小車蝗主要為害禾本科、莎草科等牧草,高密度發生時對牧草的取食幾乎沒有選擇性,是目前為害我國北方的主要蝗蟲之一。一年發生1代,正常年份,越冬卵5月下旬至6月初開始孵化,成蟲7月中下旬開始產卵。產卵時,選擇向陽溫暖、地面裸露、土質板結、土壤溫度較高的地方,并以卵在土中越冬。開始孵化,成蟲6月中旬羽化,雌蝗7月中旬開始產卵于植被稀疏的地表堅硬處。每頭雌蟲產卵囊2~3塊,每塊平均含卵27粒左右。白邊痂蝗分布于植被稀疏、土壤沙質的干旱草原,主要為害冷蒿、羊草、針茅、賴草、小旋花等,是典型草原退化區及荒漠化草原的重要害蟲。 1.1.3 寬須蟻蝗 寬須蟻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圖1-3)一年發生1代,越冬卵5月上中旬開始孵化出土,成蟲6月中旬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雌蝗7月上中旬開始產卵,成蟲可以存活到8月。寬須蟻蝗是退化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重要的優勢種蝗蟲之一,以取食禾本科牧草為主,也取食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大發生時可將禾本科牧草吃光。 1.1.4 毛足棒角蝗 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圖1-4)一年發生1代,毛足棒角蝗屬于早期種,越冬卵5月初開始孵化,成蟲6月初羽化,雌蝗7月中旬產卵。毛足棒角蝗廣泛分布于干旱草原和草甸草原,在荒漠草原也有分布。毛足棒角蝗喜取食羊草、冰草、冷蒿等,是內蒙古草原重要的優勢種蝗蟲之一,發育期早,對禾本科牧草早期生長的危害性很大。 1.1.5 鼓翅皺膝蝗 鼓翅皺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圖1-5)一年發生1代,越冬卵5月上旬開始孵化,成蟲8月上旬羽化,雌蝗8月下旬開始產卵,成蟲一直活動到10月。鼓翅皺膝蝗喜居陽光充足的地方,*佳棲息地為退化草場;喜食菊科、百合科植物,以取食菊科植物為主,*喜食艾蒿、冷蒿、委陵菜等。 1.1.6 狹翅雛蝗 狹翅雛蝗(Chorthippus dubius,圖1-6)一年發生1代,越冬卵6月上旬開始孵化,成蟲7月中旬開始羽化,8月是成蟲活動的盛期。雌蝗9月初大批產卵。主要發生在植被較稀疏的禾本科草原上,覆蓋度低于85%的莎草科草原也有少量分布。狹翅雛蝗喜食羊草、薹草、冰草、冷蒿、雙齒蔥,是禾本雜草兼食種。大發生年代,危害相當嚴重。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