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演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42695
- 條形碼:9787567142695 ; 978-7-5671-426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演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上海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楊舒涵所著。全書以行政價值觀為研究對象, 在梳理界定相關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的前提下, 分析提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的演進歷程和基本特征等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演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目錄
**節 研究的源起與意義
一、研究的緣起
二、本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西方學者關于行政價值觀的研究
二、國內學者關于行政價值觀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 主要觀點與創新點
一、主要觀點
二、創新點
**章 行政價值觀的理論基礎
**節 概念界定
一、行政的釋義
二、價值的內涵
三、行政價值、價值觀及行政價值觀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一、內在價值取向:維護階級利益與實現社會公共利益
二、終極價值追求:人類解放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第三節 行政價值觀的共性、個性及主要功能
一、行政價值觀的共性、個性
二、行政價值觀的主要功能
第二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的演進
**節 行政價值觀的演進歷程
一、改革開放初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二、改革開放第二階段:強調效率、公平與法治
三、改革開放第三階段:重視科學發展、社會和諧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五位一體”全面發展
第二節 行政價值觀演進的思想文化根基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第三節 行政價值觀演進的總體特征
一、階級性與人民性
二、成長性與一致性
第三章 實證分析:來自上海的探索與實踐
**節 上海的城市簡況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行政價值觀的演進
一、上海行政價值觀的分析視角
二、上海行政價值觀的演進歷程
第三節 上海行政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分析
一、核心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
二、價值觀取向的實踐條件:市場化、法治化與服務化
三、價值觀取向的整體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第四節 上海行政價值觀的成因分析
一、上海發展的歷史傳承
二、上海發展的國內外環境
三、上海自身的階段性特征
第五節 上海行政價值觀的建設經驗分析
一、在落實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加強行政價值觀的建設
二、在破解發展難題的過程中實現行政價值觀的提升
三、在引入民眾參與的過程中促進行政價值觀的完善
第四章 主要啟示:完善行政價值觀的路徑建議
**節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
一、以人民幸福為歷史使命
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
第二節 以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為制度保障
一、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二、堅持人民民主,拓寬公民參與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第三節 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妥善處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系
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結語 從應然到實然:一個未盡的理論與實踐命題
參考文獻
后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演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節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演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二、上海行政價值觀的演進歷程 1978年以來,上海的行政價值觀大約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六五”一“七五”時期注重改革和建設;“八五”一“九五”時期注重開放和開發;“十五”一“十一五”時期注重國際化和市場化;“十二五”至今注重創新、轉型和協調發展。 (一)改革和建設:“六五”“七五”時期的價值主線及發展成果① “六五”和“七五”計劃處于改革開放探索的初期。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起點。經過一年多的恢復調整,1977年底全市經濟出現穩定上升的趨勢。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此背景下,上海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圍繞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探索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崂怼傲濉焙汀捌呶濉庇媱澪募,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改革和建設在政策文件中占統領地位。如,“六五”計劃文件提出:“本市第六個五年緊緊圍繞‘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毫不動搖地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雹凇捌呶濉庇媱澪募菍ⅰ皥猿职迅母锓旁谑孜唬e極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使改革和建設互相適應、互相促進”作為上海在“七五”時期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原則,并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和生活環境”作為“七五”時期需要著重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③。這一時期,改革和建設的理念成為行政行為的首要指導原則。受此影響,上海市政府還先后制定了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這兩個藍圖為上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上海的改造和振興開始實質性啟動,整個經濟實現從半封閉型轉向開放型的戰略轉變。同時,城市建設加快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為上海的改造和振興打下了基礎。 1.工作中心轉向提高經濟效益 “六五”初期,黨中央提出了“在經濟上實行進一步調整,在政治上實現進一步安定”的重大方針和大力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當時,上海在國內已屬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具有較強的工業生產能力,承擔著國內工業產品供應和保障全國生活消費品供應的重要任務。面對全國范圍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海遇到市場商品緊缺和重工業生產任務嚴重不足的困難。上海市政府緊緊圍繞提高經濟效益的總目標,一方面,推動輕紡工業產品升級換代,提高日用消費品的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向全國供應了大批優質名牌產品;另一方面,推動重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將重工業發展的方向定位為服務輕紡工業和農業的技術改造。通過上述措施,上海的整個工業生產出現了穩定增長的局面。郊區農村經濟結構也進行了調整,穩住了農業生產,并開始走上了綜合經營、協調發展的道路。同時,全市4000多家全民所有制企業、5000多家集體所有制企業分期分批進行了全面整頓,企業的素質有了改善,經濟效益有了提高,輕重工業的比例趨向合理。到“七五”時期,上海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進行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生產布局等多方面調整;金融、旅游、房地產和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從1980年的21.1%上升到1990年的30%左右! 2.探索推進改革和開放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后,按照中央推進改革的步驟和節奏,上海圍繞搞活企業、搞活城市,推動了一系列改革事項。如,圍繞搞活企業、放權讓利、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的要求,上海先后實行全行業利潤留成、利改稅、企業內部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多種形式工資掛鉤等制度改革,使企業在產供銷和人財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職責與權益。在此基礎上,按照“政企分開、兩權分離”的原則,進一步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把屬于政府管理的職能交還政府,把屬于工廠生產經營的事權下放給企業,促進企業脫離行政性公司的束縛,并普遍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全市1700多家地方預算內國營企業在1987年9月底之前基本全部實行保上繳利潤、保技術進步、保固定資產增值的綜合承包,以及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浮動的單項承包。農村改革方面,在市郊農村普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發展各種專業戶4000多戶、新經濟聯合體100多個,對提高規模效益、促進商品生產、活躍農貿市場起著積極作用。價格改革方面,有計劃地放開副食品和小商品的價格,逐步理順工農業產品比價和工業品內部比價關系,至90年代初基本取消價格雙軌制。流通體制改革方面,逐步取消近百種商品定量供應票證,實行開放式經營,全市先后建立了400多個各種類型的貿易市場,并進一步完善和擴大了生產資料和日用工業品交易市場,培育和發展了技術、資金、勞務、建筑、信息等市場。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價值觀演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作者簡介
楊舒涵,法學博士、經濟學碩士,長期關注政府與市場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先后在中共上海市綜合工作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黨政機關工作十余年,F任上海市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上咨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上海道路交通物損評估中心執行董事、上海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