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羅塞蒂 本書特色
費頓出版社暢銷數十年的藝術入門讀物 探究拉斐爾前派兄弟會中久負盛名的藝術家筆下的詩情與畫意 ◎簡明的導論加上具體的作品分析,為讀者快速了解羅塞蒂的藝術成就供了豐富的材料。 ◎精細梳理羅塞蒂的生平經歷,著重分析羅塞蒂的創作靈感來源和私人生活對其創作的影響。 ◎附有羅塞蒂生平年表及相關專著書目,為讀者深入了解羅塞蒂指明方向。 ◎48幅大尺寸彩色插圖,精選羅塞蒂的代表性作品,詳細解讀作品背后的靈感來源和創作故事。
羅塞蒂 內容簡介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年)創作了一批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燦爛奪目、充滿感染力的作品。他是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主要成員,其創作從但丁、莎士比亞等文學家那里汲取靈感,并以亞瑟王傳奇、中世紀騎士故事為題材創作了許多油畫作品。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詩人,其詩作主題常常與畫作主題相伴相隨。他對色彩別出心裁的運用,加上他在圖像上的原創性,讓他成為19世紀有才的藝術家之一。本書是一本介紹羅塞蒂的生平與藝術成就的入門讀物。
羅塞蒂 節選
羅塞蒂的生平與藝術(節選) 在英格蘭藝術史上,幾乎沒有哪位畫家能聲名狼藉到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的地步。1882年他去世后,他的弟弟威廉·邁克爾·羅塞蒂(William Michael Rossetti,圖1),以令人敬佩的勤奮程度和可以理解的曖昧態度,于1889年至1906年間,編寫了一卷又一卷的著錄,記錄羅塞蒂的生平和作品。威廉在記述中的偏袒,引得威廉·霍爾曼·亨特(1827—1910年)寫下他自己關于這些事件的所見所聞,即《拉斐爾前派主義與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該書在1905年和1906年以厚重的兩卷本出版。自此,羅塞蒂的作品和人格就不斷受到各路作者的夸贊或詆毀。 羅塞蒂研究難以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因素大概是此人個性的矛盾復雜。他的名字帶有意大利的異域風情(*終固定下來的名字中,有一部分是他自己起的),但是他從未去過意大利,他甚至還是個沙文主義的英格蘭人;他敬仰柏拉圖愛戀的觀念,卻又以沉迷女色著稱;他贊美兄弟情誼,卻給一位*好的朋友戴了綠帽子;他在年輕時慷慨、合群、外向,卻在中年變得多疑、離群、郁郁寡歡。他像他所尊敬的威廉·布萊克(1757—1827年)一樣,繪畫的同時也寫詩。他的詩作有時極度私人,給傳記作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這些詩作也是他一生中兩次巨大危機的緣由:他曾在1869年從過世妻子的墓中挖出這些詩,也曾在1871年羅伯特·布坎南(Robert Buchanan)批評了這些詩后陷入精神崩潰。他有著急迫的創作欲,時常以自己畫作的主題寫十四行詩,有時也會以詩作的主題繪畫。對于羅塞蒂而言,這兩種藝術是統一的,他在1870年寫給朋友戈登·哈克(Gordon Hake)的信中說道: 我相信我(在我的能力范圍內)主要是一個詩人,賦予我畫作價值的主要是我的詩性:只是繪畫是—而寫詩不是—一門生計,我主要將我的詩以繪畫的方式呈現。 羅塞蒂在職業生涯早期就決定了不要公開展出畫作,這意味著他的畫作在他生前,因缺乏機會而基本未受到評價。在他死后,他的特立獨行確保有人會對他的作品感興趣,這很大程度上讓其作品幸免于潮流的無視。他是**個承認感到繪畫很難、稱自己的作品缺乏高超技術的畫家;但是這些作品至少具有高度的獨創性,極具個人特色,給人以強烈的沖擊。*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畫家,他的詩作也同樣如此。 加布里埃爾·查爾斯·但丁·羅塞蒂(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出生于1828年5月12日,出生地為倫敦夏洛特街38號。他是家里四個孩子—瑪利亞(Maria)、加布里埃爾(Gabriel)、威廉(William)和克里斯蒂(Christina)—中的老二。父親加布里埃萊·羅塞蒂(Gabriele Rossetti)是一位政治難民,母親名為弗朗西絲·波利多里(Frances Polidori)。他的洗禮名無疑來自父一族:加布里埃爾取自父親,查爾斯取自父親的贊助人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但丁取自父親熱愛的14 世紀佛羅倫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加布里埃萊于1824年到達倫敦,時年41 歲,他因反君主的政治活動被驅逐出那不勒斯。他一到英格蘭就開始以教學維持生計,并從事但丁研究。這讓他結識了加埃塔諾·波利多里,一位意大利知識分子移民。他在1826年4月8日娶了加埃塔諾的女兒弗朗西絲。弗朗西絲和她的姐姐夏洛特(Charlotte)、伊萊莎(Eliza)一樣,是一位受過教育的女性,她受訓成了家庭教師。加布里埃萊在結婚不久前發表了論但丁《神曲·天堂篇》的《分析評述》(AnalyticalCommentary),這讓他結識了富有的英格蘭但丁愛好者查爾斯·萊爾,并得到其贊助,為他之后的出版物提供經濟支持。他致力于在但丁的作品中發現隱秘的政治和反天主教寓意,這對他的長子加布里埃爾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加布里埃爾在后半生將其父親的理論形容為“徹底的、無可救藥的怪異,毫無價值”。 1831年,加布里埃爾三歲時,他的父親成了新近成立的倫敦國王學院的意大利語教授。這個職位的薪水不是很豐厚,威廉估算他父親的年收入為220—280英鎊。是,匱乏的物質條件并不重要,這個雙語家庭重知識、輕松、富有創造力的氛圍,給孩子們帶來明顯的益處。他們都得到鼓勵,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閱讀、寫作、繪畫和戲劇,都被當作理所應當的事而學習,家中絡繹不絕的訪客則帶來更為豐富的刺激,其中許多人是意大利流亡者,這確保家中有著生動、熱烈的政治和文學討論。 1837年,加布里埃爾九歲,進入了國王學院中學。因為他父親是國王學院的教授,他的學費得到了減免。他在1841年畢業,隨后在暑期進入賽斯(Sass)的繪畫學院學習。這是倫敦*著名的私立藝術學校,新近學生包括天才兒童約翰·埃弗雷特·米萊(1829—1896年)。羅塞蒂決定成為藝術家,他的父母似乎沒有反對。他無疑被他的母親寵壞了,而且作為長子,他也從家族中獲得支持,在20多歲前都從夏洛特姨媽處借款,并接受她的禮物。他的弟弟威廉,在1845年成為稅務局的一名職員,也時常供應“錢”給他。 羅塞蒂在1845年12月進入皇家藝術學院的古典學校(Antique School of Royal Academy)學習。此時他18歲,身高5.75英尺,留著長發,身材苗條(參見彩色圖版1),由于他終其一生的懶散,他這一外貌沒有保持多久。他很快就在同學之中以詩人身份和波希米亞做派出名。他富有魅力,熱情洋溢,魯莽沖動,是個天生的領導者。他的學識高于平均水平不少,他閱讀廣泛,而且外語好,已經在翻譯德語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羅塞蒂在古典學校發現,這里的體制像其他地方一樣不近人情。他的學習內容包括對古典雕塑的鑄件和雕版畫進行素描,畫出輪廓、涂上陰影,當老師認為學生的水平足夠進階時,學生會進入寫生學校(Life School),描繪真人模特。然而,他不確定自己的天賦是在繪畫還是文學領域。1847年,也許是為此困惑,他寫信給另一位畫家兼詩人威廉·貝爾·斯科特(William Bell Scott,1811—1890年),接著又寫信給紐卡斯爾的政府設計學院的校長,稱贊他的詩歌,并附上一些他自己的詩作,希望他評論。6月,他將他的詩作寄給著名的評論家利·亨特。10月,他寫信給詩人羅伯特·勃朗寧時,將自己形容為“一個熱情的仰慕者”。但是,雖然這其中兩封信給他帶來了友情,但對他影響*為深遠的是他在1848年3月24日寄給畫家福特·馬多克斯·布朗(1821—1893年,圖2)請求私人輔導的信。布朗的反應眾所周知;他是一位自傲、怨憤的27歲鰥夫,不習慣友好的贊美。他懷疑地看了看信,然后親自前往夏洛特街,決心發掘其中的含義。他在確認了羅塞蒂的認真態度之后,接受了他的請求,并拒收學費。**次課在5月4日,羅塞蒂覺得這些輔導并沒有比他之前的學習更合心意。7月,布朗去了巴黎,正式課程結束,但是他們的友誼將曠日持久。 5月在學院的展覽上,羅塞蒂看見了威廉·霍爾曼·亨特的《波菲洛和瑪德琳逃離城堡》(Porphyro and Madeline Leaving the Castle,市政廳藝廊,倫敦市法團),主題出自約翰·濟慈的《圣阿格尼斯節前夜》(The Eve of St Agnes)。他發現這位畫家和他一樣喜愛濟慈,于是迎上前去對這幅畫獻上溢美之詞。羅塞蒂的關注讓亨特滿心欣喜,于是答應幫助他完成作品。1848年8月,他們一起在克利夫蘭路租了一個畫室。亨特在皇家藝術學院*好的朋友是約翰·埃弗雷特·米萊。他在11歲進入古典學校,如今他時年19,是寫生學校的學生。這兩位年輕人—認真刻苦的亨特(圖3)和天賦異稟的米萊(圖4)—幾乎形影不離,他們在熱切的討論中剖析學院的缺點以及英國藝術的頹靡之態。亨特對自然主義感興趣,他在閱讀評論家、哲學家約翰·羅斯金(1819—1900年,圖5)的《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第二卷時受到鼓舞,明白了自己是正確的。他在書中看到一句神諭般的指令:“以全然率真的心投入自然吧,不選擇任何事物,不拒絕任何事物。”對學院無感的羅塞蒂,輕易就被亨特的言辭俘獲,不假思索地擁抱了他的理論。1847年,亨特和米萊加入了羅塞蒂和朋友沃爾特·豪厄爾·德弗雷爾(1827—1854年)創建的圓弧協會(Cyclographic Society),成員之間傳閱手稿,互相提出建議。9月,羅塞蒂想與亨特、威廉·羅塞蒂和詹姆斯·柯林森(1825—1881年,畫家,當時是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未婚夫)建立一個文學協會。這一想法*終未能實現,但這一難產的計劃卻是另一組織的先導—該組織雖然短命,卻將在他們余生,甚至直至今日,都與他們的名字相連。那便是拉斐爾前派兄弟會(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羅塞蒂 作者簡介
[英]大衛·羅杰斯(David Rodgers),藝術史家、倫敦杰弗瑞博物館(Geffrye Museum)前館長,威廉·莫里斯協會(William Morris Society)兼職策展人。 劉慧寧,譯者,編輯,南京大學英語系碩士,譯有《英雄與惡徒》《影子之舞》《中世紀之美》《新藝術運動》《德勒茲論音樂、繪畫和藝術》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