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84983
- 條形碼:9787506884983 ; 978-7-5068-84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 本書特色
新中國成立以來,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視組織學生開展義務勞動活動。改革開放以后,很多高校進一步開展了勞動教育方面的積極探索。但是,值得重視的是,很多高校往往把勞動教育等同于實踐育人,只是簡單強調勞動實踐鍛煉,誠然,勞動實踐鍛煉十分重要,但不應成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全部,特別是針對已經成為成年人的高校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應重視在愛勞動、會勞動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懂勞動、善勞動,能夠明勞動之理、善于從事創造性勞動。因此,高校勞動教育還需加強勞動科學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理解勞動的本質規定、勞動的創造價值、勞動的未來發展趨勢,勞動作為人類本質活動的基本規律,由衷認可并懂得勞動光榮、崇高、偉大、美麗的理念。
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 內容簡介
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需求。同時,又對大學和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的需求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這本《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本書在分析勞動教育的基本問題基礎上,按照努力創新、拓展勞動空間的思路,系統闡述了勞動教育與德育、創新教育(智育)、體育、美育結合的思路;同時分析了非基礎教育階段需要關注的勞動者生涯規劃與倫理心理素養、勞動法律、社會保障與安全教育等問題。
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 目錄
**章?? 勞動及其基本問題001
第二章?? 勞動教育主客體關系與工作思路017
**節?? 勞動教育的主客體關系017
第二節?? 上下貫通推動勞動教育的工作思路029
第三章?? 在勞動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041
**節?? 理解勞動教育內涵,發揮“立德樹人”引領作用041
第二節?? 全面提高勞動教育課教師的思政工作素質 049
第四章?? 勞動教育與創新教育有機融合060
**節?? 在勞動教育中融入創新理念060
第二節?? 理解生產實踐系統演化實現創新與勞動教育結合077
第五章?? 勞動教育教師需要掌握的典型方法094
**節?? 勞動教育教師需要掌握的邏輯方法094
第二節?? 勞動教育教師需要掌握的創新方法107
第六章?? 產業文化美育體育融入勞動教育136
**節?? 依靠馬克思主義農業思想與工匠精神服務勞動教育136
第二節?? 勞動教育與美育、體育有機結合153
第七章?? 勞動者生涯規劃與倫理心理素養164
**節?? 勞動者生涯規劃與勞動教育164
第二節?? 勞動倫理、心理與勞動者素質養成177
第八章?? 勞動法律、社會保障與安全教育194
**節?? 勞動法律規定概述194
第二節?? 勞動社會保障與安全教育210
參考文獻 225
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 節選
**章 勞動及其基本問題 大凡寫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首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也有首先回答研究目的和意義的書寫規范。于是,本書無法回避的事情就是要解決“教師如何做好勞動教育?”這個問題所要面對的一系列話題:勞動的價值和地位是什么?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勞動的價值是一成不變的嗎?為什么要研究勞動教育?研究勞動教育要涉及哪些問題?等等。 因此,本書開篇就要介紹勞動的概念和勞動的基本問題。 一、勞動及勞動的意義 勞動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實踐活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勞動既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終歸結為勞動創造。 人與動物*本質的區別在于人類可以勞動。蜜蜂制蜂巢、河貍在水中筑壩等行為只是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界的一種動物的本能,而非在自覺勞動意識驅動下的勞動行為。而人類可以通過勞動活動主動改變自然界,通過有意識地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改變自然對象,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對此,恩格斯深刻指出兩者的區別:“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 馬克思關于勞動的定義是這樣的:“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活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活動來中介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化的過程! 不難發現,馬克思關于勞動的定義首先告訴人們:勞動是人的客觀物質活動。其次,這個定義強調勞動是以人作為勞動主體的有目的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動活動。再次,馬克思強調應將勞動活動視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后,馬克思認為勞動不僅改變了作為人的勞動對象——客觀世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改變了人的主觀世界,正如他提出的:“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闡釋勞動創造的重大意義時指出:“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绷暯娇倳浀倪@段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勞動創造在5000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乃至對未來的發展的作用。 在理解了勞動的定義之后,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認識勞動的價值: 一方面,認識人類勞動的本質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勞動的價值。 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闡釋了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論斷:“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 這段重要論斷揭示了勞動的本質。因為,勞動是人類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推動力量。勞動不僅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歸結為勞動的創造。 勞動的主體是人,人類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文明,這是人在勞動中的能動意義。勞動可以生產物質和精神產品并創造價值;同時,通過勞動人類社會也實現了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是人類發展歷史的客觀規律。 不同類型的勞動所創造的成果,成為人類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勞動的成果的形式也在不斷豐富,與傳統勞動成果相對應的數字化勞動成果也層出不窮,這些成果成為人類社會成員可以消費的產品。 勞動巨大的創造作用,還表現在人類社會的分工上,從原始人單一的狩獵或采集勞動形式到當代社會數以萬計的職業門類承載的勞動形式,都來源于勞動;不僅如此,勞動形式也是不斷變化,在舊有的勞動形式逐漸消失、新的勞動方式不斷誕生的過程中,這些因素不僅實現了人類勞動實踐形式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進步,也使勞動系統更加龐大、不斷完善,呈現出專門化、精細化特征。 由于勞動,人類得以走出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徹底告別刀耕火種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同時,人作為勞動主體,在改變客體并使其滿足主體需要的同時,也在改變作為勞動主體的人類本身;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以及建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這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客觀規律。 另一方面,勞動中帶來的勞動技術和工具的進步,實現了人類技術領域的進步。 勞動工具被馬克思主義稱為勞動的“中介”,是勞動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參與物,也是全面了解勞動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新的勞動工具產生都會帶來勞動形態的重大變化,進而引發生產方式劃時代的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推動社會歷史形態的進步。 從舊石器時代簡單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原始工具到新石器時代的磨制工具、鉆孔和生火技術,原始社會的技術和勞動工具的進步記錄了人類的發展。 正是源于勞動技術和工具的進步導致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剩余勞動產品,少數人占有剩余產品,生產資料由原來的氏族集體公有逐漸轉變為個體家庭私有,私有制引發了階級差別和矛盾,出現了國家,奴隸社會應運而生。 奴隸社會技術和勞動工具的典型代表是制作和使用青銅工具,青銅工具迅速提高了人類社會的勞動生產力,主要表現為我國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畜牧業、商業和手工業依托青銅工具的進步和發展。 鐵器的出現引發了勞動技術和工具的進一步發展。鐵礦石更容易被開采、冶煉,更方便進行鍛造加工,以鐵為原料的工具比青銅工具更加結實、鋒利和耐用,勞動生產效率更高。鐵制農具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鐵制兵器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以鐵為原料的工具使用范圍迅速擴大所導致的勞動效率提高和社會生產力進步,加速了奴隸制社會的瓦解。 西方工業革命同樣是源于勞動技術和工具的進步。在英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織機”和1776年瓦特改造升級的蒸汽機引發了**次工業革命。**次工業革命中,勞動技術和工具的進步實現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過程,也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并導致資產階級革命,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思想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技術和工具的進步,與資本家依靠舊的生產方式獲得更高利潤是存在矛盾的;這種來自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是無法通過資本主義社會自身解決的,這就必將導致人類社會向社會主義進步。
勞動教育及其創新進路研究 作者簡介
張子睿,北京創造學會理事長、科普與社會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長期致力于創造學理論(創造、創新理論)研究、長期關注青少年素質教育及創業研究,公開發表論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專著、教材40余部。2005年出版的《創造性解決問題》一書于2008年4月獲得中國創造學會創造成果二等獎。 郭傳真,女,中共黨員,法學碩士,國家心理咨詢師、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長期致力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參編“十三五”規劃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案例集《解惑青春》,曾榮獲“第二屆北京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一等獎”“首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