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2563
- 條形碼:9787543232563 ; 978-7-5432-325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研究分兩大部分:**部分主要是對于比較優勢動態理論的討論,以及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和財政支出效率進行度量,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財政支出規模、財政支出效率對比較優勢及比較優勢動態的影響。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各類基礎設施對于比較優勢和貿易擴張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經濟類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并對于電子商務相關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的影響做了專門討論。
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內容簡介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本書基于這一背景,從基礎設施供給和財政支出效率的視角,利用中國工業企業產業和企業層面的數據和相關理論,較為深入地探討了中國各地區基礎設施供給對于產業靜態和動態比較優勢的的影響機制,彌補現有研究對于基礎設施貿易發展支撐作用分析的相對不足,也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發展思路。本研究分兩大部分:部分主要是對于比較優勢動態理論的討論,以及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和財政支出效率進行度量,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財政支出規模、財政支出效率對比較優勢及比較優勢動態的影響。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各類基礎設施對于比較優勢和貿易擴張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經濟類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并對于電子商務相關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的影響做了專門討論。
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目錄
第1章緒論001
1.1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001
1.2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方法和結構安排013
第2章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基于公共品供給視角018
2.1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理論019
2.2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的形成機制031
2.3動態比較優勢的經驗研究方法035
2.4本章小結037
第3章財政支出效率、政府市場邊界與公共品供給039
3.1財政支出效率的內涵040
3.2政府與市場邊界042
3.3財政預算約束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051
3.4財政支出效率的經濟學含義058
3.5本章小結063第4章財政支出技術效率的再測度:方法與指標065
4.1已有的結論、方法和可能的錯誤065
4.2中國地方財政支出效率基本測量方法071
4.3指標選取及數據說明075
4.4中國財政支出效率測量結果匯總077
4.5本章小結087
第5章財政支出技術效率、絕對優勢、比較優勢及其動態089
5.1產業絕對優勢和相對比較優勢數據089
5.2財政支出技術效率與產業絕對優勢096
5.3產業相對全要素生產率與產業比較優勢數據分析100
5.4財政支出技術效率與比較優勢計量模型103
5.5財政支出技術效率、產業基礎設施依賴度與比較優勢108
5.6財政支出技術效率、產業基礎設施與比較優勢動態113
5.7本章小結116
第6章財政支出配置效率與優勢比較動態研究118
6.1地區財政支出配置效率的估算118
6.2財政支出配置效率與比較優勢及其動態的經驗研究123
6.3本章小結129
第7章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與企業研發131
7.1引言132
7.2文獻綜述和理論假說134
7.3樣本介紹與描述性事實145
7.4模型設定與識別1547.5基礎設施對企業研發的規模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實證
結果161
7.6進一步討論175
7.7本章小結183
第8章基礎設施供給、產業比較優勢與價值增值185
8.1引言186
8.2理論模型190
8.3計量模型和數據說明195
8.4計量結果分析202
8.5基礎設施、比較優勢與產業增加值214
8.6本章小結220
第9章城市基礎設施與企業生產效率:基于分位數回歸分析222
9.1引言222
9.2分位數回歸的方法介紹227
9.3計量模型建立及指標選取229
9.4回歸結果235
9.5本章小結247
第10章互聯網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發展與出口249
10.1引言250
10.2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與貿易發展252
10.3電子商務發展與異質性企業出口行為理論分析259
10.4實證模型、數據來源與處理264
10.5回歸結果分析270
10.6本章小結281
第11章電子商務、貿易中介與企業出口方式選擇283
11.1引言283
11.2理論分析:電子商務與企業出口方式選擇285
11.3電子商務與出口方式實證分析291
11.4本章小結297
第12章新型基礎設施與動態比較優勢298
12.1引言299
12.2新型基礎設施和新要素稟賦結構300
12.3信息基礎設施與比較優勢303
12.4融合性基礎設施與比較優勢313
12.5創新基礎設施與比較優勢316
12.6本章小結318
第13章結語321
參考文獻329
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節選
從靜態比較優勢到動態比較優勢 隨著二戰以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距的進一步拉開,增長問題受到經濟學家們的普遍關注。內生增長理論試圖解釋長期增長的來源,從而探討各國經濟增長*終是收斂還是發散的,如果是前者,則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能夠逐步追趕發達國家經濟步伐,并*終享受經濟的繁榮;而如果是后者的話,則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將和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 無論是傳統增長理論還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都把技術進步視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只是內生增長理論則進一步打開技術進步的黑箱,將它歸因于人力資本等因素。而國際貿易的發展恰恰能有效推動技術在國家之間的擴散,以及通過反向工程、技術模仿和出口的“干中學”效應加快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這種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天然聯系,使得Grossman and Helpman(1991)把內生增長理論分析框架進一步延伸到國際貿易領域,強調了貿易對于一國創新和技術進一步的促進作用,進而影響一國經濟穩態增長率。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出口增長越快的經濟體,經濟增長率也往往比較高。 但動態比較優勢問題依然沒有和增長理論的框架很好鏈接起來,內生增長如何動態影響一國出口結構和比較優勢,需要新的分析框架加以處理。為此Redding(1999),Bond, Trask and Wang(2003)的研究是在經濟增長的框架中融合了H-O模型,分別從技術進步對兩國兩個產業機會成本變化,以及物質和人力資本累積對于H-O基于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的動態特征,從而有助于解釋東亞的一些經濟體,以及其他快速增長經濟體是如何在新的高技術產業獲得比較優勢。其中Redding(1999)的模型考慮每個國家能夠生產兩者商品——低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發展中國家需要考慮從低技術產品進入到高技術產品領域,但發展中國家可能可以通過某種政策干預,使得他能夠在高技術產業獲得潛在生產率的更快增長。因此比較優勢實際上是由過去的技術轉換所內生決定的,于此同時這種技術轉換也改變了技術創新率。因此他認為遵循自由貿易下現有的比較優勢可能會導致福利下降,而一定的政策干預,無論是對干預國還是對于進口國而言,福利都有可能改善。傳統增長理論只注重要素累積和經濟增長關系的討論,而忽視了全球化的作用,以及對于類似東亞經濟增長高度依賴貿易的這一事實。 通常,在封閉經濟內生增長模型中,相對要素供給的收斂將導致人力資本相對更高回報率和人力資本更高的積累率。而與之相反,在開放條件下,通過進口商品可以彌補特定要素的相對稀缺性。如果兩國要素均等化條件實現的話,本地要素回報率就可能獨立于本地要素的供給。為此,Bond, Trask and Wang(2003)構建了一個三部門的內生增長模型,其中包括兩種可貿易商品(消費品和投資品),以及一種非貿易商品(教育產品)。在H-O模型假設下,他們主要分析了當國別的初始稟賦并不在封閉的平衡增長路徑上時,要素的豐裕程度如何影響貿易模式。在他們的H-O模型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都是內生累積的,當要素價格均等化條件滿足時決定了要素累積構成,而當經濟體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時,它可能會更多生產人力資本密集的產品,并同時增加這類產品的出口。國內學者沿用這一分析框架,強調了人力資本累積、企業家才能等因素對于動態比較優勢的影響(代謙,別紅霞,2006;張小蒂和賈鈺哲,2012;張小蒂和曾可昕,2013)。這些文獻主要沿用要素稟賦理論和內生增長要素累積理論,討論要素結構變遷對于比較優勢的動態影響,但忽視了我國經濟轉型階段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和財政支出效率對于比較優勢動態調整的作用。
基礎設施、財政支出效率與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作者簡介
茹玉驄: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制度經濟學。近五年主持完成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研上海社科規劃課題一般項目1項;已出版專著1部、編著1部,參與翻譯譯著3部,在《管理世界》《國際貿易問題》《世界經濟文匯》發表論文20余篇。 王文雯: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浙江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學、經濟地理學。近五年完成1項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在研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項。在《統計研究》等雜志發表論文數篇。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