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深度認識中國文化:理論與方法討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53941
- 條形碼:9787309153941 ; 978-7-309-1539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深度認識中國文化:理論與方法討論集 內容簡介
人類由口頭、器物、文字三大骨干支柱構成的龐大文化載體群,是縱貫古今、遍布優選的思想、智慧、藝術的巨大寶藏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富礦。其中的神話,尤其創世神話,是人類先民觀察思考宇宙自然和理解詮釋現實世界的重要方式,不僅蘊含豐厚深刻的人類初始文化元素與人類文明始源信息,而且成為促進人類文化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思想資源。深入研究、深刻認識和科學詮釋神話性質、內涵、特點與規律,特別是用中國文化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和認識神話學,創建神話學的本土化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充分運用和發掘神話研究的學術成果,推動新時代的文化創新與建設,是學界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本書正是體現當前中國學界神話學研究新角度、新高度、新視野的新成果。
深度認識中國文化:理論與方法討論集 目錄
前言 開拓神話學研究新境界
中國文化理論建構與文化自覺
萬年中國說——大傳統理論的歷史深度
*早玉石之路探索的三個階段
在文化原根探尋的道路上——文學人類學團隊的學術探索
中國本土的文化理論建構之路——《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的創新意義
現代文化何以自信——《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的理論創新訴求
玉石如何“表述”華夏精神的信仰之根——簡評《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的理論自覺與創新意義
簡評《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
深度認知中國
華夏精神的動力學解析——簡評《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
何以深度釋中國——評《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和《四重證據法研究》
寓道于器玉成中國——《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札記
中國何以為中國——評《神話中國:中國神話學的反思與開拓》
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
歷史傳說能否求證:夏王朝與上古五帝
文學人類學新論
正本清源,交融創新——評《文學人類學新論——學科交叉的兩大轉向》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立——《文學人類學新論》的理論創新意義
關于文學人類學的感言
哲學人類學初試——兼及“反李約瑟難題”
人類世:地球史中的人類學
美在他處:手工與藝術的名與實
“縱出”與“橫出”:“文化文本”觀念對文學研究的革——兼論“后理論”時代的理論創新
四重證據法
情境性:四重證據法間性原則
神話·考古·重述——通過文學人類學四重證據法激活華夏文明基因
文學人類學的方法論標桿——簡評《四重證據法研究》
從方法論的革新到人文存在論的發現——評《四重證據法研究》
“神話歷史”研究的古希臘個案——評《希臘神話歷史探賾——神、英雄與人》
從證據的間性看無處不在大傳統——評《重述神話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文化文本論與證據間性視角》
跨學科與文化創意研究
走向世界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
早熟的民族與凋零的神話——神話傳說中隱含的歷史密碼
試論薩滿“地天通”的現代意義
西王母神話與信仰研究的譜系視角
玉文化對日韓古辭書編纂的影響
政治學視野下的中華玉文化研究概論
縱合橫連:歐亞大陸文明起源中的“金玉辯證法”
讓中國文化理論“活起來”——從《山海經》研究與創造性呈現談文化理論的多視點解讀
創世神話與上海城市精神
附錄一 會議綜述
文學人類學引領人文學科范式轉型——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首屆新成果發布會暨專家論壇綜述
附錄二 學者訪談
文學人類學的新理論與新方法——蕭兵先生訪談錄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蕭兵教授訪談
納日碧力戈教授訪談錄
展開全部
深度認識中國文化:理論與方法討論集 作者簡介
楊慶存,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先后就讀于曲阜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
書友推薦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