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45453
- 條形碼:9787513345453 ; 978-7-5133-454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本書特色
著名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學術泰斗 第二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領軍人物” 嚴家炎先生代表作
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內容簡介
本書為嚴家炎先生論述魯迅小說和魯迅思想的論文集,不僅較充分地論述了魯迅的小說,對其成就和特色做了一系列新的闡發,而且對魯迅思想特別是晚年思想的深刻性也進行了不少新的開掘和研究。
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目錄
初版自序 1
增訂版自序 3
**輯
《吶喊》《彷徨》的歷史地位 3
論《狂人日記》的創作方法 29
論世而后知人,顧全方能通篇 46
魯迅與表現主義
——兼論《故事新編》的藝術特征 51
復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 70
魯迅作品的經典意義 90
第二輯
《狂人日記》的思想和藝術 99
《故鄉》與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 114
讀《社戲》 124
讀《阿Q正傳》札記 131
荒誕又莊嚴的復仇正劇
——釋《鑄劍》 160
第三輯
中國的家族制度與魯迅等先驅者的批判性思考 177
關于魯迅和創造社、太陽社論爭的幾個問題 196
思想家的深思熟慮
——談魯迅對社會主義文學的觀察和思考 216
魯迅對《救亡情報》記者談話考釋 226
附錄:有關《救亡情報》與《魯迅先生訪問記》
的一點補遺 235
魯迅和日本文化
——在日本神戶市孫中山紀念館友之會的講演 238
這是“科學地認識與理解魯迅”嗎
——簡評《論魯迅的創作生涯》 247
第四輯
東西方現代化的不同模式和魯迅思想的超越
——魯迅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思想的一個考察 261
區域視角與魯迅研究
——從《故鄉》的歧解說起 277
這也是我們需要的魯迅精神遺產
——就《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和秋石先生商榷 288
須藤醫生所寫魯迅病歷為何與魯迅日記及書信牴牾的再探討 298
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節選
復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 一、奇異的復合音響 幾乎每一位認真仔細地讀過魯迅小說的人,都會感到他的許多作品有一種特別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讓人久久思索。這特別之處在于:魯迅小說里常常回響著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而且這兩種不同的聲音,并非來自兩個不同的對立著的人物(如果是這樣,那就不稀奇了,因為小說人物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行動的邏輯),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調或總體傾向之中的。日本思想家竹內好在他那本著作《魯迅》中,就曾隱約地說出過這種感覺,他認為:魯迅小說里仿佛“有兩個中心。它們既像橢圓的焦點,又像平行線,是那種有既相約、又相斥的作用力的東西”①[①[日]竹內好:《魯迅》中譯本,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91—92頁。 ]。這種感覺不是偶然產生的。 以《狂人日記》為例,同一個主人公的日記,就既是瘋子的千真萬確的病態思維和胡言亂語,又能清醒深刻、振聾發聵地揭示出封建社會歷史的某種真相;當然,這還只是表層的。在深層內容上,同樣也響著兩種聲音: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憤怒地控訴禮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發人深思地反省自身無意中也參與了“吃人”的悲劇,慚愧到了覺得“難見真的人”。戰斗感與贖罪感同時并存。 《孔乙己》中,通過一個受凌辱的小人物的遭遇,尖銳批判了咸亨酒店里里外外人們的冷漠,把別人的痛苦當作笑料,讓人對孔乙己不能不同情;同時又痛心地揭露了孔乙己自身雖然善良卻又好吃懶做、不肯上進、一再偷竊等嚴重毛病,讓人對孔乙己實在無法同情。一篇短短三千字的作品令讀者產生如此復雜的感情,確實少有。 在《藥》中,我們一方面痛切感到華老栓一家以及千千萬萬像華老栓家那樣的普通百姓,他們是多么痛苦、愚昧,那么需要一場革命的大風暴來解救;而另一方面,想要掀起這場風暴的革命者夏瑜,卻被他的親伯父告密成了死囚,他被砍頭后流的血又被愚昧群眾當作醫治親人癆病的藥;其結果是兩個年輕的犧牲者*后被比鄰安葬,兩位母親在次年清明節同時悲痛欲絕地出現在墳場上。小說迫使廣大讀者不能不認真思考:生活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中國的狀況到底有沒有條件發生它所需要的這場革命大風暴,發生之后實際效果又會怎樣? 《故鄉》中閏土取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暗地里笑他這樣迷信這樣崇拜偶像,可臨近結尾,說到后輩“應該有新的生活”時,“我”轉而馬上又自省:“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回響起另一種聲音。 《頭發的故事》中,N先生不斷表達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失望,他質問:“你們將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么給這些人們自己呢?”而“我”對N的淡漠以至嘲弄卻又持批判性態度。整個作品就由這兩種不同音響組成。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當他堅持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時,窮困潦倒得連周圍的孩子也躲避著他。到他肺病越來越嚴重,答應當了一名軍閥的顧問,立刻門庭若市,成了人們口中的“魏大人”。他勝利了,然而是徹底失敗了;他在“勝利”的喧笑中,獨自咀嚼著失敗的傷痛離開了人世。讀完作品,我們耳朵邊永遠回蕩著魏連殳那深夜的狼嗥般的哭聲,他為他祖母哭,更為他自己哭,為一切理想主義者的失敗哀哭。我們分明感覺到,這哭聲,不但發自作品主人公魏連殳,也同樣發自作者魯迅本人。這是多重音響的復合,復雜到了令人難以用言語來形容。 再說《祝福》。長期以來研究者都從封建禮法和封建迷信如何深深地殘害祥林嫂這位兩次守寡的勞動婦女,給她帶來多大痛苦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所以總是將魯四老爺以及柳媽作為加害的一方、祥林嫂作為受害的另一方加以對陣,得出儒釋道(教)合伙吃人的結論。這樣做并不錯,但是遠不完全,多少有些簡單化。正像汪暉先生所說,當我們把祥林嫂的故事放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中時,發現小說主題就復雜化了:**人稱敘述者是小說中的“新黨”,是唯一能在價值觀上對儒釋道合流的舊的倫理體系給予批判的人物,而敘述過程恰恰層層深入地揭示出,這位敘述者似乎同樣對祥林嫂之死負有責任。祥林嫂曾經把希望寄托在這個“識字的,又是出門人”的“新黨”身上,但靈魂有無的問題卻讓“我”陷入兩難的困境,“惶急”“躊躇”“吃驚”“支吾”,*終以“吞吞吐吐”的“說不清”作結;這或多或少加速了祥林嫂在絕望中走向死亡。盡管讀者知道:**人稱敘事者的兩難處境其實根源于祥林嫂的荒誕處境,因為她既需要“有靈魂”(她可以看到自己的兒子阿毛),又需要“無靈魂”(她可以免于受兩個男人把她身體鋸成兩半的痛苦),這本身是一種無可選擇的悲劇。但魯迅以帶有反諷意味的敘述啟示讀者:面對絕望的現實,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除了挺身反抗之外別無其他途徑,否則就會成為舊秩序的“共謀”者。這種道德反省可以說就是《祝福》的副主題。①[①參見汪暉:《反抗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277頁。 ] 我們還可舉一些其他作品來說明魯迅小說基調的復雜性: 《補天》寫了女媧在苦悶和宣泄自己無窮精力的過程中摶土造人,然而造出來的一群群小東西卻十分古怪,自己毫不喜歡,實際上女媧造的是對立物。小說既贊美了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創造精神,又對創造的結果是如此荒唐感到無可奈何的焦灼和失望。
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作者簡介
嚴家炎,1933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第三屆學科評議員,北京市文藝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多屆會長。著作有《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論魯迅的復調小說》《金庸小說論稿》等二十余種,主編或參與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新感覺派小說選》與《穆時英全集》等。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