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冷戰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4491
- 條形碼:9787520374491 ; 978-7-5203-744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冷戰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47年-1980年期間的“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為研究主題,嘗試進行長時段、大跨度的全面、系統和深入研究,是選題的創新。該課題的研究成果既可以對已有的美巴關系研究成果進行極其必要的補充,亦有望在引發學界前輩和同仁的興趣,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的南亞研究和“一帶一路”建設研究。本書的研究發現美國的內政和外交需要是美國政府制定和實施對巴援助政策的根本依據。但發揮更為重要和根本影響和作用的仍是美國的內政需要,這在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剩余農產品援助、毒援助、救災援助等方面得到集中體現。
冷戰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 目錄
一 選題緣起
二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三 國內外研究現狀
四 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五 重點、難點與創新之處
**章 杜魯門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從拒絕援助到技術援助
**節 杜魯門**屆政府婉拒巴基斯坦政府求援
第二節 杜魯門第二屆政府開始援助巴基斯坦
小結
第二章 艾森豪威爾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從拖延援助到相對積極援助
**節 艾森豪威爾**屆政府開始大規模援助巴基斯坦
第二節 艾森豪威爾第二屆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
第三節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援巴概況
小結
第三章 肯尼迪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重經濟輕軍事
**節 美巴政府清除影響援助關系發展的外交障礙
第二節 肯尼迪政府對巴基斯坦援助的政策:重經濟輕軍事
第三節 肯尼迪政府與阿尤布·汗政府在援助問題上的僵持
第四節 肯尼迪政府的援巴概況
小結
第四章 約翰遜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從全面軍事禁運到有限軍事銷售
**節 約翰遜政府對巴基斯坦實施全面軍事禁運
第二節 約翰遜政府有限恢復對巴基斯坦的援助
第三節 約翰遜政府的援巴概況
小結
第五章 尼克松-福特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從有限軍售到全面解除軍事禁運
**節 尼克松政府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政策——從有限軍事銷售到全面軍事禁運再到有限解除軍事禁運
第二節 福特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全面解除武器禁運
第三節 尼克松-福特政府的援巴概況
小結
第六章 卡特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冷戰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 節選
《冷戰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 三卡特政府逐步減少對巴援助的原因 總體而言,卡特政府采取逐步削減對巴援助的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在卡特政府執政的前三年中,除了核問題之外,南亞地區,尤其是巴基斯坦,都不在卡特政府處理美國對外關系日程中占據優先或突出地位。我們可以從卡特政府的對外援助的分配和卡特總統的回憶錄中窺其一二。 首先,南亞地區不是卡特政府優先援助的地區。卡特政府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的地區主要劃分為七個地區:近東、南亞、拉美、東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1977財年至1979財年,在援助總額的位列上,南亞接受的美援總額在接受卡特政府對外援助的地區榜單中分別占據第五位(次于近東、拉美、東亞和非洲)、第四位(次于近東、東亞和非洲)和第四位(次于近東、東亞和非洲);在經濟援助上,南亞獲得的美援總額均占據第三位,1977財年低于近東和拉美,1978財年低于近東和非洲,1979財年低于近東和非洲;在軍事援助上,南亞獲得的美援總額均占據第六位,僅高于沒有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的大洋洲。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工具,直接體現了美國的整體利益和戰略意圖,其分配數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地區在美國全球和地區戰略中的價值和地位,具有數量多少和次序先后之別。卡特政府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的分配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征。卡特政府對外援助的地區分配情況表明:在*需要外部援助的近東、拉美、南亞、非洲和東亞五個地區中,南亞地區不具有任何優先地位,近東、非洲和東亞始終優先于南亞;而更具有表征意義的是軍事援助,南亞地區竟然在七個地區中位列倒數第二,且數額分別為80萬美元、150萬美元和130萬美元,只比沒有獲得軍事援助的大洋洲高。如果再考慮到歐洲和大洋洲因更良好的經濟、軍事和安全形式而所需美援緊迫性較低的情況,南亞在卡特政府的全球和地區戰略考慮中的地位和價值之低就更加突顯出來。 南亞之所以未在卡特政府的對外援助榜單中占據優先位置,卡特政府對彼時國際關系的評估和對自身任務的界定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中東,卡特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在該地區尋找并培植“親美”的國家。彼時,以色列和伊朗在絕大部分時間內充當了位于該地區兩側的美國穩定中東國際關系的“雙錨”或“支柱”。在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并采取反美立場后,卡特政府推動以色列和埃及簽訂《埃以和約》,令兩國達成諒解。埃及成功取代伊朗在美國中東政策中的原有位置,并向卡特政府承諾:埃及將對付“海灣地區阿拉伯國家所受到的任何外來威脅”。而此時的阿富汗在絕大部分時間內尚未完全倒向蘇聯,反而表現出了相當的獨立性,其仍是橫亙在蘇聯與中東之間的有效緩沖國。在此情況下,南亞自然未能夠成為美國“反蘇”的“前哨”,當然得不到美國重視。在非洲,蘇聯正通過援助加緊滲透和控制“親蘇”和可能“親蘇”的國家,如埃塞俄比亞等,并極力排擠美國的存在和影響。卡特政府不得不在該地區通過援助與蘇聯展開針鋒相對的競爭。而非洲豐富的戰略礦產亦令美國更加重視與蘇聯爭奪非洲。在東亞,卡特政府希望通過援助形成實際針對蘇聯的反蘇同盟,且在該地區有為數眾多的美國盟國,加之該地區擁有更龐大的市場、更豐富的原料和勞動力,相較于南亞,卡特政府自然更重視東亞。雖然卡特政府始終堅持“三邊主義”,堅持將北美、西歐和日本的合作作為力量源泉和實力后盾,但此三地區發達的經濟和軍事減少了對美國援助的期待和依賴,卡特政府則以此為據,從未將南亞列入需要美國優先援助的國家行列。大洋洲的情況與此相似。 其次,巴基斯坦不是卡特政府優先援助的南亞國家。卡特政府時期,接受美援的南亞國家共有五個: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作為南亞次大陸上的第二人口、領土、經濟和軍事大國,接受的卡特政府援助與其體量和地位并不相稱。在所接受的援助總額上,1977財年,巴基斯坦獲得美援10860萬美元,少于孟加拉國的14530萬美元和印度的12620萬美元,居第三位;在經濟援助上,巴基斯坦獲得了10830萬美元的美援,低于印度的12600萬美元和孟加拉國的14530萬美元,居第三位;在軍事援助上,巴基斯坦獲得的美援為30萬美元,高于印度的20萬美元,居**位。1978財年,巴基斯坦獲得的美援總計7840萬美元,少于印度的19650萬美元和孟加拉國的19400萬美元,居第三位;在經濟援助上,巴基斯坦獲得美援7780萬美元,低于印度的19620萬美元和孟加拉國的19380萬美元,居第三位;在軍事援助上,巴基斯坦獲得的美援為60萬美元,高于印度的30萬美元和孟加拉國的20萬美元以及尼泊爾的10萬美元,居**位。1979財年,巴基斯坦獲得的美援總計5090萬美元,低于印度的22880萬美元和孟加拉國的20770萬美元,居第三位;在經濟援助上,巴基斯坦獲得的美援為5040萬美元,低于印度的22830萬美元和孟加拉國的20750萬美元,居第三位;在軍事援助上,巴基斯坦與印度分別獲得50萬美元,高于孟加拉國的20萬美元和尼泊爾的10萬美元,居**位。巴基斯坦所接受的卡特政府的援助總額和經濟援助總額的位列不僅與其南亞第二大國地位不相稱,而且比印度和孟加拉國少很多。雖然巴基斯坦所接受美國軍援位列南亞國家**,但也僅僅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幾十萬美元,這不僅與美巴關系史上動輒上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相比有天淵之別,而且與簽訂有《美巴共同防御援助協定》和《美巴雙邊防御協定》的法律意義上的美巴同盟關系嚴重不相稱。該情況只能說明,在美國全球和地區戰略中,卡特政府十分輕視巴基斯坦,更加看重印度和孟加拉國。 巴基斯坦之所以不是卡特政府優先援助的南亞國家,主要是由美國對南亞各國的評估所決定的。眾所周知,在經濟體量、商品市場、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科學技術、軍事力量等方面,巴基斯坦與印度差距懸殊,遠遠不及后者,令美國認為與印度保持密切關系更有利可圖。在政體方面,卡特時期的巴基斯坦在絕大多數時間內維持著軍法管制的軍事政權,而同期的印度則在人民黨執政后再次成為世界上*大的堅持西方民主政體的國家。這與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卡特政府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推行美式“民主”的訴求基本吻合。而印度也在刻意尋求與美國發展關系,其國際地位也能夠給予美國更多支持。卡特政府因此自然更愿意傾向印度。在地理方面,印度比巴基斯坦更靠近印度洋,能夠控制和影響的水域面積和海上交通線大大超過巴基斯坦。所以,在蘇聯未對該地區造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印度自然在美國的援助榜單中優先于巴基斯坦。而孟加拉國優先于巴基斯坦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和經濟的嚴重落后,即其地處東西方交通的海陸要沖,在經濟上嚴重依賴外援,美國希望通過經濟援助營造一個“親美”的孟加拉國,增加在印度洋的存在和威懾,并增強對中東與南亞和東南亞之間的海上航路的影響和威懾。 ……
冷戰時期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 作者簡介
許以民,山東冠縣人,歷史學博士,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研究中共黨史和地區國別史,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參與國家、教育部和廳級項目各一項,出版專著一部。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