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論印度族群關系治理:以旁遮普問題為例(1983-199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9540
- 條形碼:9787520379540 ; 978-7-5203-795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印度族群關系治理:以旁遮普問題為例(1983-1994) 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初,在印度旁遮普邦出現錫克族群與印度教族群之間的激烈沖突,持續不斷的族群問題成為制約旁遮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發現治理族群關系的治理都需要平衡族群發展與國家建設。當政府能夠爭取到足夠多的當地人口支持時。激進組織就無法在族群內部招募到足夠的人員,以補充在政府治理行動中損失的成員;而擁有民眾支持的意義則在于,雖然有了民眾支持并不必然治理成功,但是沒有民眾支持是無法治理成功的。 根據族群關系各方的行為方式及其對當地民眾支持的影響,本研究發現應通過觀察中央政府、激進組織和當地溫和派的策略選擇來分析治理族群問題的效果,三者的互動將影響當地民眾對于當地治理和社會發展方向的選擇,從而決定中央政府族群治理策略的效果。根據上述啟示,本書將印度政府治理錫克問題分為四個階段,并詳細回顧治理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揭示一個族群治理的有效路徑。
論印度族群關系治理:以旁遮普問題為例(1983-1994) 目錄
**節 研究背景和問題
第二節 關鍵術語的定義
第三節 既有解釋之宗教文化論
第四節 既有解釋之政黨競爭論
第五節 既有解釋之社會經濟論
第六節 既有解釋之外部干預論
第七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治理族群關系的條件組合
**節 治理族群關系的三個必要條件
第二節 中央政府的策略選擇
第三節 激進組織的策略選擇
第四節 溫和派的策略選擇
第五節 治理成功的條件組合
第六節 關于區別策略的研究推論
第七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賓德蘭瓦里與錫克問題的興起
**節 錫克問題興起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阿南德普爾薩希布決議》
第三節 錫克問題興起的經濟和社會因素
第四節 賓德蘭瓦里的崛起
第五節 賓德蘭瓦里占據金廟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英迪拉與“藍星行動”的影響
**節 “藍星行動”的準備
第二節 “藍星行動”的無區別特征
第三節 印度政府的反思與總結
第四節 “藍星行動”的后續影響
第五節 “伍德羅斯行動”及影響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拉吉夫·甘地的族群治理策略演變Ⅰ
**節 英迪拉遇刺與拉吉夫接任
第二節 拉吉夫任期之初的族群治理思路
第三節 《拉吉夫-隆格瓦爾協議》
第四節 拉吉夫政府未能履行協議
第五節 “黑色閃電Ⅰ行動”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拉吉夫·甘地的族群治理策略演變Ⅱ
**節 羅德計劃的無疾而終
第二節 吉爾首次出任旁遮普警長
第三節 “黑色閃電Ⅱ行動”
第四節 吉爾帶來的全新媒體策略
第五節 “黑色閃電Ⅱ行動”評價
第六節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印度政府過渡期與錫克問題
第八章 拉奧政府治理錫克問題的策略
第九章 錫克問題治理的經驗與教訓
第十章 同族群優勢理論再思考
參考文獻
致謝
論印度族群關系治理:以旁遮普問題為例(1983-1994) 作者簡介
謝超,1983年出生,江西豐城人,法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16年7月起任《國際政治科學》編輯部編輯。曾任班加羅爾學者(印度得又始羅研究所,2019)、瑞辛納青年學者(印度觀察家基金會,2020)、考底利耶學者(印度基金會,2020)。2018-2020年,連續兩年任印度金德爾國際大學訪問學者:2014-2015年,任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訪問學者;2013-2014年,任牛津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系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比較政治與國際關系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印度政治與安全、印度外交等。發表各類中英文論文二十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在國內外智庫和媒體發表中英文評論四十余篇。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