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D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30192
- 條形碼:9787510030192 ; 978-7-5100-301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D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內容簡介
一個懶惰心理的危險,比懶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過多少倍。而且醫治懶惰的心理,比醫治懶惰的手足還要難。 《青少年心理文叢:如何培養健康心理(修訂版)》集國內外新研究成果,或用妙趣橫生的心理故事展現心理自助技巧,或從思維調適和行為療法兩方面介紹自我心理調節術,或從生活習慣與青少年健康的關系方面介紹解決亞健康問題的具體方法,幫助青少年朋友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D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目錄
認識心理的實質
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動力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
青少年觀察能力的發展
青少年記憶能力的發展
青少年思維能力發展的特點
青少年智力品質的發展
青少年想象能力的發展
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健康問題篇
什么是心理失常與心理正常?
如何區分失常心理與正常心理?
心理疾病是怎樣產生的?
心理疾病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么?
怎樣正確對待心理疾病?
如何消除心理疲勞?
幻覺、錯覺和空想的區分是什么?
什么叫做“觀念固執”?
失眠的原因、種類和對策
人為什么要睡眠?
人為什么會做噩夢?
為什么有的人暴躁易怒?
為什么有的人感情脆弱?
什么是心理“補償作用”?
為什么有些人會自尋煩惱?
為什么有的人情感淡漠?
為什么會產生自卑感?
怎樣消除懼怕心理?
“抗拒心理”與“攻擊行為”是怎么回事?
“雙重人格”是怎么回事?
你屬于哪種性格類型?
心理健康人格篇
偏執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
心理健康方法篇
簡述心理療法
“冥想放松”心理療法
“大腦訓練”心理療法
“心理疏導”心理療法
“運動健康”心理療法
“生物反饋”心理療法
“系統脫敏”心理療法
“格式塔”心理療法
“大笑”心理療法
“色彩”心理療法
“氣味”心理療法
心理健康維護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與維護
心理平衡與心理養生
抑郁危害身心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
克服嫉妒心理
防范自殺心理
D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節選
《青少年心理文叢:如何培養健康心理(修訂版)》: 1.讀書學習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讀書、學習的辦法,填補了他們心靈上的空虛,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熱情起來、積極起來。因而,“讀書學習法”,被病理心理學家和青年心理學家們一致贊譽肯定,認為它是治療心理空虛的一種有效方法。 為什么“讀書學習法”會發揮這樣大的效用?因為讀書可以開闊眼界,幫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進的目標,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勵他們充滿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義的事業上去。因而在他們養成讀書習慣之后,就會改變心理上的“三無”狀態,精神生活充實了,生活也就不會再顯得乏味。顯然,因為有了知識之后,就會找到理想這一精神支柱。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的“知識就是力量”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舊社會,很多杰出人物對于祖國處于憂患中也苦悶過、彷徨過。但是他們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用科學的知識(包括社會科學知識,如馬克思主義等)充實與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這些知識奮發有為地造福人群。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在回憶列寧時寫道:“書在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一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從事的那種浩繁的工作當中,書給了他知識,而這些知識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則,他就不可能成為我們大家所知道的那個列寧了。” 勤于讀書、勤于學習,不僅可以改變心理空虛的狀態,而且可以醫治精神抑郁。美國有些大學舉辦周末進修學習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內臟器官性病變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參加進修班學習后,用不了很長的時間就消除了諸如抑郁、頭痛、心動過速等癥狀。這就再一次證實,“讀書學習法”的確是一種有效的、非藥物性的心理療法。 2.音樂治療法 除了“讀書學習法”以外,還有音樂療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療法。比如,當你因各種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觀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悵惘、寂寞空虛的時候,你可以時常聽聽進行曲那樣宏偉奔放的旋律,它會給你帶來充實同勇氣、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從病理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情感淡漠問題的,下面讓我們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一則殺人消息:一位年輕婦女夜晚在紐約昆士區自家住宅附近被殺害。由于被殺者奮力抵抗,謀殺者延續用了半個多小時才將她殺死。事后調查四鄰有38人曾聽到她的呼救聲,但無人相助,甚至無人報警。這件事引起了美國輿論界的重視,成為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重要案例。為什么見死不救,“無人相助”?這可能有許多復雜的因素,但是旁觀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無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國《光明日報》報道了一則犧牲自己、搶救別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陽縣徐市公社中心小學的鄉村女教師馮細珠,當一陣罕見的龍卷風席卷而來,教室就要倒塌的時候,她用雙手緊緊地撐住大門,結果,學生們脫險了,而她卻獻出了年僅31歲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現的舍己為人的事跡更是數不勝數。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見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兩種社會制度,給人們帶來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無情,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通病。 上面講的這些,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的大眾社會心理來分析的。毫無疑問,這是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的一個大前提。可是,從心理健康學的角度來觀察,為什么在同樣一種社會制度下,比如說在我們的周圍環境里,大多數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卻情感比較淡漠以至冷酷無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學認為,淡漠是一種對挫折的退縮式的心理反應。通常人們在遭到挫折的時候,先是表現為“攻擊”反應:如果攻擊反應失敗,或者由于攻擊反應而招來更大的挫折時,就會表現為“逃避”反應;如果不能逃避,就會表現為“淡漠”以至“無情”的反應。 攻擊-逃避-淡漠(或無情),這3種不同的對挫折的反應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種?這決定于當事人所面臨的不同的具體情境,以及和它們不屈的效果。因此,這3種不同的對待挫折的反應方式,并不是從強到弱地必經的3個步驟。在日常生活里,我們會發現,對待同樣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擊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則采取淡漠以至無情的方式。 說起“淡漠”和“無情”來,似乎是對挫折情景漠不關心、甘心退讓、無動于衷,沒有什么憤怒的情緒。其實不然,淡漠只不過是把憤怒暫時地壓抑下去,用“間接方式”表現出來罷了。可以說,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無言的反抗”、“消極的抗議”。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