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D菁菁校園精品讀物叢書:世界名人詩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07163
- 條形碼:9787510007163 ; 978-7-5100-071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D菁菁校園精品讀物叢書:世界名人詩詞 內容簡介
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學子以有限的人生通曉萬物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于校園之中采英擷要,廣見識,記精要,不失為精明學子為學之道。這本書匯集了世界名人詩詞,相信會成為你課余學習的上佳讀物
D菁菁校園精品讀物叢書:世界名人詩詞 目錄
一 中國古代詩賞析
**節 賦、比、興的生命力
第二節 通感的特殊表現力
第三節 意境的創造和體味
第四節 從含蓄中發掘美
第五節 形象思維與讀詩
第六節 詩的哲理,人生的真諦
二 域外詩歌掠美
**節 優美的域外漢詩詞
第二節 歐美詩歌的百花苑
第三節 亞非詩歌萬紫千紅
中外名人詩詞集萃
一 唐詩集萃
虞世南
蟬
王績
野望
盧照鄰
長安古意
駱賓王
在獄詠蟬
蘇味道
正月十五日夜
王勃
滕王閣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楊炯
從軍行
宋之問
度大庾嶺
沈儉期
獨不見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春夜別友人
賀知章
回鄉偶書二首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張九齡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賦得自君之出矣
望月懷遠
王之渙
登鸛雀樓
涼州詞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春曉
過故人莊
王昌齡
出塞二首(選一)
閨怨
王維
渭川田家
終南山
觀獵
鹿柴
相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烏夜啼
玉階怨
靜夜思
春思
贈汪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友人
望天門山
望廬山瀑布
早發白帝城
崔顥
黃鶴樓
王翰
涼州詞
高適
燕歌行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杜甫
望岳
春望
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
月夜
閣夜
石壕吏
新婚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陣圖
野望
宿府
白居易
問劉十九
后官詞
李商隱
無題
登樂游園
杜牧
清明
秋夕
二唐宋詞集萃
李煜
子夜歌
臨江仙
虞美人
王禹偁
點絳唇
柳永
望海潮
雨霖鈴
蝶戀花
少年游
范仲淹
漁家傲
……
D菁菁校園精品讀物叢書:世界名人詩詞 節選
《菁菁校園精品讀物叢書:世界名人詩詞(修訂版)》: 通感是詩歌創作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段。它是用感覺的相互作用來表現作家感受生活的一種形式。其表現形式是將各種不同的感覺相互代替、彼此打通。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中,使兩個感官互通,打破了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領域的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體似乎會有體質。比如,看到紅色,引起暖的感覺,看見藍色,引起冷的感覺等等,這就是視覺與膚覺的通感。將這種種不同形式的通感寫進詩中,能造成一種特殊的美學效果。文學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通感多種多樣,它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描寫手段和藝術表現力。通感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感覺通感 由不同感覺的相互轉化、交通引起的通感即稱為感覺通感。這是詩歌描寫中*普通的一種通感。 如,由聽覺轉觸覺的。李商隱《擬意》中“珠串咽歌喉”,是說歌聲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狀,圓潤光滑,這是將歌聲轉換成珠串之潤滑。林東美《西湖亭》:“避人幽鳥聲如剪”,寫那些躲避人的幽處之鳥,其嗚叫如剪刀一樣快利,很有情韻。 如由視覺轉觸覺的。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寫夜深人靜,月光灑在宮門前的石階上,給人一種清涼如水的寒意。夜色本應以明、暗區分,現轉換成觸覺,是涼如水。劉駕《秋夕》:“燈光冷于水”同上句用法一樣。李賀《蝴蝶飛》:“楊花撲帳春云熱”,云本無感覺,今言云熱,是說云有了觸覺。其他,唐庾《書齋即事》:“松風意思涼”,楊萬里《過單竹洋徑》:“無風生翠寒”,曹松《商山夜聞泉》:“萬木冷空山”等等,都是將作者親眼目睹的事物,描寫成帶有冷暖感覺的東西,讓讀者去品味。 再如觸覺的轉為聽覺的。葉紹翁《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是寫秋風吹動梧桐葉沙沙作響,給人送來了寒意。梧葉送寒聲中的“寒”本無聲響,這里通用。 觸覺變為嗅覺的。林升《題臨安邸》中:“暖風熏得游人醉”,寫的是暖洋洋的湖風,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以表示詩人對醉生夢死的統治者所懷的不滿情緒。“暖風熏”實際上是“暖風吹”,是將觸覺暖風和嗅覺的“熏”勾通了,使原詩有了諷刺意味。 還有嗅覺變為觸覺的。唐庾詩《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其二的“春著湖煙膩”,原句意思是,春天的傍晚,湖上籠罩著帶有濃重濕意的煙霧。“煙膩”,煙是可嗅之物,膩是感覺的,詩人在詩中將二者融通。 再有聽覺轉換成嗅覺的例子。陸機《擬西北有高樓》:“哀響馥若蘭”,形容撫琴佳人纖纖細手,彈出的音調哀響猶如蘭之馥郁芬芳。詩中將聽覺的“響”與嗅覺的“馥”相通用,使人產生奇想。 聽覺變為視覺的詩例也很多。如唐庾《書齋即事》:“竹色笑語綠”,李世熊《劍浦陸發次林守一》:“楓霽煙醒鳥話紅”,“月涼夢破雞聲白”等等。在這些詩中,聲音是有顏色的,“笑語”是“綠”色的,“鳥話”是“紅”色的,“雞聲”是“白”色的,這種通用意在新穎。 另外,還有一些描寫通感的詞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達這種經驗的習慣語言。賈島《客思》:“促織聲尖尖似針”;陸游《初冬》:“梅花未動意先香”;程千帆《說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滿船清夢壓星河”、等,其中“尖似針”、“意先香”、“壓星河”等都是生活中的習慣用語,是詩人對事物突破了一般經驗的感受,在深細地體會品味之后,推敲出新奇的詞句。 表象通感 表象通感指相同表象之間的相互轉化,這種通感在詩歌描寫中不夠普遍。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世人傳誦的一節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詩人只是將各種事物發出的聲息——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鳥聲、泉聲——來比擬“嘈嘈”、“切切”的琵琶聲,并非說琵琶大、小弦聲“令人心想”這種或那種事物的“形狀”。這里出現的全是聽覺,是聽覺聯系聽覺,是聽覺形象之間的通感,并未把聽覺和其他感覺相溝通。韋應物的《五弦行》:“古刀幽磬初相觸,千珠貫斷落寒玉”,用刀磬相觸,千珠貫斷等聲音來比喻樂聲,也是從聽覺聯系到聽覺。李賀描寫音樂的杰作《李憑箜篌引》中著名的詩句:“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美妙的弦聲像昆山碎玉的聲音那樣清脆,又像鳳凰的叫聲那樣嘹亮:像荷花哭出的露珠那樣圓潤,又像香蘭競放笑逐顏開那樣輕松。這也是以聲音比喻琴聲,又是從聽覺到嗅覺的傳遞與轉化。 ……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