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孟子的哲學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2484
- 條形碼:9787576012484 ; 978-7-5760-124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的哲學思想 本書特色
楊國榮著作集新增訂版,共17種,**批8種于2021年5月—7月出版,第二批共9種,擬于2021年12月出版。全書目為: 道論 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 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 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 認識與價值 政治、倫理及其他 哲學的視域 哲學:思向何方 歷史中的哲學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 再思儒學 孟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思想世界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 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 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的形成與衍化
孟子的哲學思想 內容簡介
楊國榮著作集共17卷,收入了楊國榮教授30余年來創作的學術著作,包括中國哲學史方面的《心學之思》、《善的歷程》、《莊子的思想世界》、《孟子的哲學思想》、《王學通論》等,哲學理論方面,有《道論》、《倫理與存在》、《成己與成物》和《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等,收入該著作集的著作大部分曾先后在國內或海外出版,它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楊國榮教授在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思考。 在中國歷史上,孟子曾長期被視為亞圣,其地位居于孔子之側。與孔子一樣,孟子幾乎成為儒家文化的一種象征,而孔孟并尊,確實也逐漸構成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作為亞圣,孟子的歷史影響首先與儒學聯系在一起。包括生平與時代、天人之辯的價值內涵、主體自由與外在天命的對峙、理性原則的重建與強化、自我的完善與群體認同、歷史中的孟子等內容。
孟子的哲學思想 目錄
引論
**章 生平與時代
一、少年時代
二、在百家爭鳴中重振儒學
三、從奔走列國到潛心于教育
四、知言、養氣及其他
第二章 天人之辯的價值內涵
一、歷史的先導
二、從人文關懷到仁政構想
第三章 主體自由與外在天命的對峙
一、舍我其誰:自我力量的確信
二、天命的預設與自由的限制
第四章 理性原則的重建與強化
一、歷史前提之一:孔子的奠基
二、歷史前提之二:墨子的挑戰
三、歷史前提之三:《老子》的責難
四、回歸理性主義
第五章 自我的完善與群體認同
一、拒楊墨
二、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
第六章 義利之辯
一、道義論的發端
二、墨法的崛起:功利原則的強化及其后果
三、惟義所在:道義論的凸出
四、從義利之辯到理欲之辯
第七章 權變的注重與獨斷的趨向
一、理論前導
二、從權變的確認到息邪說:走向獨斷論
第八章 現實與理想的二難:面向往古
一、現實的批判及其歷史意向
二、與農家的分歧:文明社會的特征
三、理想在過去:面向往古
第九章 人格境界
一、仁智統一
二、品格與形象
三、人皆可以為堯舜
四、內圣的走向
第十章 性善說與成人之道
一、從性相近到性本善:提升人格
二、成人過程與復性:回歸內圣之境
第十一章 歷史中的孟子
一、從儒到圣
二、融入文化的長河
附錄一 政道與治道——以孟子為中心的思考
附錄二 孟荀:儒學衍化的二重路向
附錄三 儒學與德性倫理
附錄四 《中庸》釋義
后記
2021年版后記
孟子的哲學思想 節選
《楊國榮著作集(增訂版):孟子的哲學思想》:四、回歸理性主義從孔子到《老子》的思想演進過程,構成了孟子解決名實等關系的歷史前提。在認識論上,孟子同樣上承了孔子開創的儒學傳統。不過,孔子的思想帶有未分化的特點,他雖然突出了理性的原則,但同時兼容了其他方面的觀念,如在強調學與思統一的同時,主張多見多聞,亦即對感性經驗表現了某種寬容。孔子之后,理性原則一再受到墨、道等學派的挑戰,維護與重建儒家理性主義傳統成為當務之急。這一歷史背景使孟子將理性原則放在更為突出的地位,它既在理論上蘊含著更多的片面性,也意味著認識論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孟子首先對人的認識能力作了具體的考察,并區分了人的兩種認識功能:其一,以耳、目等感官為中介,其二則以“心之官”為基礎。前者涉及感性認識,后者則近于理性思維。在孟子看來,耳、目等感官遠離思維,而往往為外部力量所蔽,其結果則是被引向迷途。與之相對,心之官則具有思維的功能,離開了理性思維,事物便無從認識。①在這里,孟子將理性思維提到了引人注目的地位:一方面,它構成了評判感官與“心之官”優劣的標準,耳、目等感官之所以不如“心之官”,主要便在于缺乏思維的功能;另一方面,理性思維被規定為獲得正確認識的唯一條件,所謂“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便表明了這一點。于是,理性似乎成為整個認識過程的決定因素,而感性知覺則基本上被排斥在正確認識的過程之外。相對于孔子之兼容感性,孟子的理性主義原則似乎更為“純化”。孟子的理性思維作為認識的先天條件,當然帶有獨斷的性質,但他肯定耳、目等感官接觸對象的過程,不應當完全離開理性思維,這一看法并非毫無所見。從認識的總過程來看,理性思維誠然以感性活動為源泉,沒有感性,理性思維便成為無本之木,然而,就認識的某一階段而言,理性活動不僅可以先于感性而存在,而且構成了感性活動借以展開的必要條件:作為特定環節的理性思維,一方面以先行的感性活動為前提,另一方面又是后起的感性活動的條件。在哲學史上,某些直觀的反映論在否定先驗論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理性思維對感性活動的制約,結果,其認識論便不免帶有形而上學的性質。例如,先秦的《管子》一書雖然承認理性思維是感性活動的支配者(君),但同時又把這一過程規定為“無為之道”,亦即將感性認識理解為理性作用之外的自發過程。相對于此,孟子強調耳、目等感官無理性思維的制約便會走向迷途,無疑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不妨說,以上看法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展開了孔子奠基的理性原則,并以此克服了《管子》直觀論的缺陷。然而,在肯定理性對感性制約的同時,孟子忽視了問題的另一方面,即理性本身對感性的依存性。在孟子看來,“心之官”的功能在于思維,而理性的思維不需要感官提供材料,它可以僅僅憑借自身的活動而獲得知識。一般說來,感性活動與理性思維存在著雙向的制約關系:感性活動固然受到理性的規范,但理性思維同樣受到感性活動的限定。《管子》一書便注意到了后一方面:它在肯定思維主導作用的同時,又把思維活動與“開其門”(打開感官的門戶以獲得感性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避免了理性的架空。與此相對,孟子以為理性思維活動可以游離于感性,亦即將理性思維理解為某種封閉的過程,這就將感性與理性的雙向制約,理解為理性對感性的單向限定,而其結果則是理性思維的先驗化。較之從《管子》將“心之官”的思維活動與“開其門”的感性活動過程聯系起來而言,孟子在這方面無疑有所后退。根據孟子的觀點,理性思維不僅先于感性并制約著感性,而且具有判斷是非的功能:“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里所說的是非,既是指價值論意義上的善與惡,又是指認識論意義上的真與假,“心”則代表了理性的思維,心能知是非,意味著心具有判斷善惡、真假的能力。那么,心究竟以什么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孟子認為,這種標準便是普遍同意的理和義,而這二者都是主體先天具有的(“我固有之也”),它在本質上也就是先驗的理性。這樣,從知識的形成到知識的檢驗(判定其是非),始終貫穿著理性的支配作用。在孟子以前,墨子強調認識起源于感覺,并以感覺為檢驗認識的終極標準,從而在認識的起點與終點上都堅持了經驗論的原則。與之相對,孟子則以理性為認識的起點與終點,從而明顯地強化了理性主義原則。正是在孟子那里,儒家的理性主義進一步取得了完備的形式。作為認識過程的決定者,理性同時構成了人的本質規定。在孟子看來,人與禽獸(動物)的根本區別,便在于人具有理性,如果一個人喪失了理性,那便意味著把自己降低為動物。以理性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規定,確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的本質特征。如所周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能創造工具進行勞動,但創造和運用工具的過程,離不開人的自覺意識,就此而言,理性確實也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當然,理性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本身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孟子在辨析人與禽獸之分別的同時,似乎忽視了這一點,因此,在孟子那里,以理性規定人的本質,多少帶有抽象的性質。……
孟子的哲學思想 作者簡介
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育部重點人文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第六屆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出版學術著作近20種,多種論著被譯為英文、韓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學術兼職包括國際形而上學學會(ISM)主席、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中國哲學史學會(ISCP)會長。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