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2214
- 條形碼:9787521732214 ; 978-7-5217-3221-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本書特色
1. “文化中國”史觀: “文化中國”史觀是一個創新的提法,為重新認識中國歷史帶來新鮮的視角和很多可能。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宮廷政治和帝王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中國不過歷史表象,文化中國才是歷史本體。擺脫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國,深入文化江山的本體,重讀中國歷史,發現一座豐富的文化的江山。 2. 《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國讀本: 2019年11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力薦《文化的江山》系列。 《文化的江山》系統又鮮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國的巨大價值,這是全球化時代,世界在重新定義中國,中國如何面對世界時,推薦每個中國人應該研讀的文化中國讀本。 3. 梳通千余年中國思想發展脈絡,探究歷史和文明進程背后的思想動力: 古代中國思想發展有哪幾個階段?分別開出了什么樣的歷史時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起到了什么作用?又如何一次次成為文明的突破口? 4. 思想者的見解: 作者劉剛和李冬君夫婦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系,專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訓練,讓他們的表達不拘泥于成見,不局限于考據,重視貫通式的哲學思辨,善于獨立思考帶來的新鮮見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僅為了普及一般知識,更充滿真知灼見。 5. 詩性的文筆,戲劇化的沖突,充分還原歷史場景,感受歷史人物的悲喜與靈性。 作者寫作文筆受王國維影響較大,推崇詩性表達,因此本系列詩性和審美的寫作技巧貫穿始終;不用晦澀的理論,專注于歷史現場和原始文本解讀;古典白話,回歸本土性的漢語寫作。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目前,并非都是王權主義,也有過思想共和。公元1世紀到公元17世紀,是思想共和的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中,思想共和以三次文化相會為標志,開出三個新的歷史時期。第yi次是孔子與老子的相會,帶來了諸子百家興起,形成了中國傳統;第二次是西域思想入中土,與中國傳統融合,進而玄佛合流,莊禪相融,儒釋道合一,在此基礎上,有了朱熹、陸九淵、陸九齡之約,使中國思想進入第二個發展周期;第三次是東方的徐光啟與西方的利瑪竇互動,中國思想觸及西學根底,開啟了中西會通的轉機。中國思想目前的這三次相會,是三座里程碑,為古代中國帶來了文化轉型和歷史轉折。孔子和老子的相會,將中國思想導入文明的軸心期;西域思想東漸之后,中國、古希臘、古印度三大軸心期文明一體化,具有世界性的思想誕生;徐光啟與利瑪竇在中國握手,為中國近代史開創了中西會通的科學范式。-------------《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第yi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目錄
引言·發現文化的江山
**章 西域思想共和
一 西域文明之路
01·人類大同的彩陶之路
02·文明共和的金玉之路
03·世界歷史的玉帛之路
二 世界化的西域
01·佛教希臘化
02·佛教中國化
03·佛教的資本主義——從犍陀羅到敦煌
04·佛化西域——從天山到玉門關
05·佛法開山——從廬山到天臺山
06·一個偷渡的思想者
07·思想者的西域傳奇
08·中國彌賽亞——彌勒思維修
第二章 中國思想共和
一 山林——思想的去處
01·從寺院到書院
02·從詩到思的演變
03·從經學到新學
04·新學的失足
05·思想者有福
二 書院——英雄的來歷
01·思辨的詩性表達
02·英雄有個未了約
03·永嘉先生八面鋒
04·永嘉學派的戰魂
05·祖國是一首正氣歌
三 中國——文化的勝利
01·思想的救贖
02·書院北上王朝南下
03·國與家的宿命
四 民間話語權的開啟
01·戲說
02·曲論
03·演義
04·談兵
第三章 西洋思想共和
一 從馬可·波羅談起
01·到中國去——文明的突破口
02·發明本心——中國人的心
03·假如馬基雅維利遇到王陽明
二 利瑪竇來了以后
01·湯顯祖的超越
02·心學的異端氣質
03·李贄的名教心坎
04·徐光啟與上帝幾何學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節選
思辨的詩性表達 南宋時期,王朝史觀里一個并不起眼的地名竟然脫穎而出了。此前江南形勝,但聞金陵風月,錢塘繁華……誰還知有鵝湖?鵝湖何在?就在武夷山下,閩、浙、贛交界,臥于山野,雖有官道往來,有驛站相連,卻不如鄱陽湖在吳頭楚尾之間,可以周郎用兵,也不如太湖形似金元寶,然它是一條學脈通達的山道,一個思想中轉的驛站,中國學術思想到此峰回路轉。 北宋淪陷,學術南渡,關中、伊洛之學衰,而有閩、浙和贛學興代。若謂晉人南渡,從廬山到會稽山,從白蓮結社到蘭亭雅集,“人與山川相映發”,開啟南朝文藝復興,那么宋人南渡,則于廬山和會稽之外,武夷山又參與進來,而有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為中國思想史上一大事,中國學術轉型一重要標志。 宋代學校有兩類:一類是“有司奉詔旨所建”官辦的“州縣之學”。另一類則是“賢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乃民辦的“鄉黨之學”。官辦多半是擺設,做做樣子,而民辦,先期一般是普及性的,多解決子弟入學和應舉業,往后便向精英化方向發展了“后來所至,書院尤多”,書生意氣也跟著書院一同興起。 宋代是個書院時代,同時也是個書生意氣風發的時代。且聽蘇東坡那一句“大江東去”,一嗓子就吼出了那個時代滔滔不絕沛然無御的書生意氣,而南宋陳亮則以“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盡顯其王霸之學的書生本色。但是,能將書生意氣轉化為圣人氣象乃至帝王氣象的,別有兩位。他們是我們此次“思想有約”請來的主角:朱熹和陸九淵。 此二人提撕書生意氣,用了形而上的力。說他們連吃奶的力氣都用了并不過分,因為據說他們三四歲就向父輩提問題,不是問得父輩若有所思,而是問得父輩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朱熹四歲時,其父朱松指著天日示之曰“此日也”。朱熹問:“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又問:“天何所附?”看來還在四歲時,朱熹便已然有所思。陸九淵亦如是,三歲時便問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不答。這些問題跟了他們一輩子,似乎他們必須用一輩子來解決與生俱來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他們身上揮之不去的書生意氣。 梅貽琦曾說: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其實書院也可以這樣說。書院之所以有名,跟大師有關,嵩陽書院跟“二程”有關,應天書院跟晏殊和范仲淹有關,而江南兩大書院都跟朱熹有關。大師猶如太陽,思想會放光芒,將書生意氣化作圣人氣象。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時,一早就到岳麓山頂看日出,日出時就大吼一聲:“赫曦!”“赫曦”就是“東方紅,太陽升”。沒想到,他那一嗓子居然吼出了天命,從此余音繞山,召喚著一代又一代湖湘書生。湖湘文化被朱熹猛然一喝開了竅。 兩個孩子竟然問出了理學的太陽和心學的宇宙。誰能想到這兩個問天的孩子后來會跑到鵝湖來相會? 鵝湖之會就在閩贛官道旁的武夷支脈鵝湖山上,山有寺,以“鵝湖”名,南宋時,呂祖謙與朱熹和陸氏兄弟定了個思想之約,到此相會,辨朱陸異同。呂祖謙先赴閩,與朱熹會講于寒泉精舍,然后一道前往鵝湖。陸氏三兄弟亦從江西金溪趕來,赴鵝湖之約,履思想共和。 鵝湖使人聯想起魏晉風度。鵝乃名士寵物,晉人蓄鵝,不光山陰道上有羲之鵝池,蘭亭筆意里就有鵝的風姿。在武夷山一支脈的山頭上,也有龔氏養鵝,演了一出玄味悠長的“天鵝湖”,唐人不解其中翩然玄味,卻道“鵝湖山下稻粱肥”。宋人跟晉人一樣,都富于思辨性,晉人喜玄言,宋人愛理趣,晉人善清談,宋人好會講,從玄學到理學,宋人的思想在晉人的底蘊上進展,把鵝湖變成了講壇,還講出個鵝湖書院。 書院位于鵝湖山北麓,原鵝湖寺西側,書院門前有石山作屏,左右兩側山勢延展,重巒疊翠,合抱書院,左側山頂有飛瀑落下,奔珠瀉玉,出山谷,入平川,古木參天,曲徑流泉。由大門入,桃樹夾路,進一圓門,有一大院子,又進一圓門,仰立三排殿宇,拾級而上,又見院子。院中半月池,圍以石欄,過橋便是殿宇,一院一殿,如是者三,就是四賢祠。有緣千里來相會,應了思想的因緣,他們千里迢迢地來了。 可他們都非隨緣之人,而是腳下有山根,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們是兩顆互相關注的星星,各自發光,彼此遙望,雖然各有其運行的軌道,但他們都“同附于天”。至于“天何所附”,便是他們一直在追問的問題。 兩人帶著各自的答案來碰頭了,朱熹帶來了理和氣,認為天附于理氣。可陸九淵則不以為然,他從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出發,主張天附于“我心”。據說,少年陸氏讀古書,讀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時大悟,認定“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而有“我心即是宇宙”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是他說出來的,他這樣說道:“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這樣老成的話,居然出自一位乳臭未干的孩子之口,你聽了會作何感想呢? 陸九淵與朱熹不同的是,朱熹首先是個讀書人,然后積學成思,成為思想者;而陸九淵則反之,他首先是個思想者,然后才是讀書人,因為“心之官則思”。心思屬天然,人生來就是個思想者,無須等到讀書以后,更何況大自然對人的教育遠勝于書本,向自然學習勝過向書本學習!但朱熹尚要“我注六經”,而陸九淵則公然聲稱“六經注我”。 陸無師承,不執家門,故非家法和師法中人,沒有學術門第,可他師法自然。朱熹出于“二程”之門,其學以伊川之學為根本,所以后人稱理學為“程朱理學”。可陸氏生來就與理學不對路子,幼時“聞人誦伊川語,自覺若傷我者”,竟然起了不良的生理反應,以至于他讀書時便盡跟伊川之言找碴,說“伊川之言,奚為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就這么個思想的矛頭,一個“刺破青天鍔未殘”的家伙,居然要來鵝湖會講,與朱熹“矛盾”一番了,當然是以陸氏兄弟為“矛”,而以朱熹為“盾”的。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作者簡介
劉剛,自由寫作者,獨立學術人,以市場經濟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國近代的財與兵》《中國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與李冬君合著),《中國史詩》。 李冬君,歷史學博士,獨立學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國私學百年祭:嚴修新私學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與儒者革命》《鄉愁的天際線》《思想者的產業》(合著)《載舟覆舟:中國古代治亂的經濟史考察》(合著),譯著:《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葉隱聞書》。《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國家人文歷史》《新京報》等媒體專欄作家。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