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571435
- 條形碼:9787503571435 ; 978-7-5035-714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基礎性、支柱性、引領性學科,是整個學科體系的靈魂,是“學科的學科”。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編寫了適合黨政干部和研究生教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教材”,作為向中國共產黨100 周年華誕的獻禮。 目前,國內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有許多種版本,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本書與已有教材還是有許多不同。,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為統領,打破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學科之間的嚴格界限,力圖從整體上展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以人的解放為主線,把人當作歷史的主體,把人的解放看作馬克思主義的很高命題,緊緊把握人的解放的性質、條件、進程、目標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三,忠實原著,主要從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提取材料,追根溯源概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引述不多。第四,本書兼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教材和學術著作兩種性質。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角度出發、沿著人的解放這條主線來編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教材) 目錄
一、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視角
二、本書的編寫思路
三、本書的邏輯架構
四、本書的特點
**章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高命題
**節 人的本質屬性
一、人的自然屬性
二、人的社會屬性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第二節 人的解放
一、人的異化
二、消滅異化的條件
三、人的解放過程和目標
第三節 人與階級
一、階級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
二、階級是一種經濟關系和歷史現象
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四、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五、無產階級專政*終將導向人的全面解放
第二章 人與自然的關系
**節 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
一、哲學思維方式變革
二、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三、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
第二節 人在自然中的主體性
一、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
三、人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彰顯主體性
第三節 自然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
一、辯證法的一般特征
二、聯系與發展的基本環節
三、聯系與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四節 認識活動與價值活動的統
一、認識的本質與過程
二、價值的本質與特征
三、真理與價值的統
第三章 人與社會
**節 人的實踐活動與人類社會的生成
一、人類社會的起源
……
第四章 資本主義社會與人的發展困境
第五章 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方式
第七章 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作用
第八章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后記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教材) 節選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一、認識的本質與過程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明確指出:“人的思維的*本質的和*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展起來。”①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推動了認識的發展,人的認識是隨著實踐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隨著人們實踐能力的提高,人的認識能力也在提高。“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② 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人的認識不是對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應,而是具有明顯的主體性特征。馬克思指出:“五官感覺的形成是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③第二,人的思維的*本質的基礎,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實踐過程中自然界的變化。恩格斯說:“人的思維的*本質的和*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④列寧也指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⑤事物是在人的實踐過程中進入人的認識過程的,人的認識并非外在對象的單純反映,而是人的實踐活動所造成的結果。 人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其中,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個階段。所謂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個別特征和屬性的反映。如樹葉是綠的、樹葉是圓的、樹葉是薄的,這些個別認識都屬于感覺階段,它是感性認識的起點,同時也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所謂知覺,是對客觀事物的整體特征反映。如基于對樹葉的多方面觀察,提出樹葉是綠色的圓薄片,這就是對樹葉的知覺。知覺把各種感覺集中在一起并把它們組合起來,是感覺的綜合,形成了關于外部對象的整體認識。知覺既高于感覺,又與感覺一樣屬于對事物外部聯系的反映。所謂表象,是人腦對過去的感覺和知覺形象的再現和回憶。如我看到過一棵高大挺拔的樹木、吃過一個酸甜多汁的草莓。表象是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感覺和知覺的重新組合,是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理性認識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們關于事物的本質、整體和固有聯系的認識。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概念是對事物本質、整體的反映,它包含同類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是理性認識*基本的形式。如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樹葉,它們都是樹葉。樹葉就是它們的共同點。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系的肯定或否定。如“光是粒子”“光是波”等就屬于判斷。推理是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由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如因為光既符合粒子的特性,又符合波的特性,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人的認識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無限過程。毛澤東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并在《實踐論》中對其進行了系統的闡釋。毛澤東堅持從實踐出發研究認識:“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①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具體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認識過程的觀點:“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