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師門問學錄(周勛初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34220
- 條形碼:9787550634220 ; 978-7-5506-342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師門問學錄(周勛初文集) 本書特色
現代《論語》,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攻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的一份教學實錄
師門問學錄(周勛初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南京大學周勛初教授講述,馬來西亞籍博士生余歷雄記錄整理的文學錄,既有導師循循善誘,傳授治學經驗心得,評述研究成果、研究現狀等教的內容。也有學生結合自身學 術背景、研究能力等,確立主攻方向、提煉研究課題、收集整理材料、形成學術觀點、撰寫修改論文、參加論文答辯等學的內容。全書圍繞唐宋文學研究這個中心。廣泛涉及文學史、 文化史、近代學術史、即當代研究現狀。且對當前學術研究中某些有爭議的問題多有評論,觀點鮮明,頗多借鑒。鳳凰出版社曾于2004年和2011年出版過兩版,其間版權輸出 到馬來西亞,現收入新版的《周勛初文集》。
師門問學錄(周勛初文集) 目錄
師門問學錄(周勛初文集) 節選
余歷雄筆錄整理WXL 01:2001年2月25日(星期日) 勛初師曰:*近我比較忙碌,常要到外面參加重要會議,新學期已開始了三四周,直到今天才有時間與你見面。請你代我問候林水檺先生,謝謝他的關心。 余歷雄曰:1998年自南京大學碩士畢業回國后,即在某高校中文系任教,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歷代文選、論文寫作指導等課程。在教學期間,日益感到自己對唐代以后的文史知識較為薄弱,便萌發了繼續修讀博士學位的計劃,希望能夠藉此提升自己的學術專業水平,勝任日后的教學任務。洪天賜院長與林水檺老師對我的讀博計劃都予以積極的支持。 勛初師曰:你在碩士畢業回國后,就能立刻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看來目前馬來西亞的就業情況不錯。我以前教出來的一些韓國博士生、日本高級進修生,在南京大學完成學業回國后,有的到現在還未找到固定的工作,或擔任不屬于所學專業的工作,感到很氣餒。在韓國與日本,受過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訓練的研究人員相當多,但大學里的教師名額太少,資深的教師尚未退休,年輕的學者上不去,就業的情況較艱難。中國香港與臺灣地區大學的情況也是如此。馬來西亞的高校可能比較缺乏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人員,你將來博士畢業回國后,應該會有較好的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編者按:余歷雄,時任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余歷雄曰:我因工作單位的教學事務至去年年末才結束,故未能在9月入學,至今年春季始能報到。據悉,南京大學中文系已取消原有的博士生春季入學計劃。這一次留學得到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提供全額獎學金,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謝乃康先生給予我很大的幫助。 勛初師曰:我年紀已大,原本不想再招收博士生了。因為你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們系里作了特別安排。你在1996年春季到南京大學中文系讀碩士班,是林水檺先生推薦的,要求我擔任你的指導教師。當時我已不再指導碩士生,就改由曹虹老師指導,后來你也順利地取得了碩士學位。這次你來讀博士班,要求我和莫礪鋒老師擔任指導教師。我向系里反映了你的情況。我目前手下沒有研究生,那就由我來指導你吧。系里的老師也同意了。以后每隔一周你都到我家里來,談談你的閱讀心得,商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如果平時有其他的疑問,你也可以隨時提出,或者向系里別的老師請教。 我們南大研究生院與中文系辦公室都有專門的老師負責學籍管理的事務,你不妨前去詢問關于“春季入學”的詳情,以確定你的學籍身份。目前你與“秋季入學”的同學一起上課,大概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你能夠享有中國的全額獎學金待遇,我也感到高興,這樣就能減輕經濟負擔,使你能夠專心地學習及完成博士學業。如果其他同學也能享有同樣的待遇,那是否意味著日后將會有更多的馬來西亞同學前來修讀碩士班或博士班呢? 余歷雄曰:根據申報入學時的博士論文計劃,我打算作“北宋三蘇政論文研究”,以加強對宋代文史領域的認識。不知這一選題是否合適? 勛初師曰:你的博士論文打算研究宋代文學,關于“三蘇政論文研究”這一題目可放后一些考慮。現在作為起步階段,你不妨先廣泛閱讀唐宋文人的別集,例如唐宋八大家的“論”體文字。宋人尤好發議論,不止“三蘇”而已。宋人的文章與政論、史論的關系都非常密切,應該多加注意。我們系里唐宋文學研究的隊伍比較強大,有卞孝萱、莫礪鋒、張宏生、曹虹、張伯偉、鞏本棟、程章燦、嚴杰等,都有這方面的專著或文章。莫礪鋒老師在唐宋文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很突出,例如《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等,在學界都得到很高的評價。張宏生老師的《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感情的多元選擇》(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鞏本棟老師的《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嚴杰老師的《歐陽修年譜》(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程章燦老師的《劉克莊年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也獲得學界的好評。張伯偉老師的《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修訂本)中都有很多涉及唐宋文學的文字。過去我們關注之點比較集中在唐宋兩代,現在已經延伸到上下各個朝代,例如郭維森、許結兩位老師合著的《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在大陸賦學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曹虹老師的《陽湖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可稱近年來清代文學流派研究的佳作。其他大學從事宋代文學研究的學者,例如復旦大學王水照教授、四川大學曾棗莊教授、北京大學周先慎教授等,我都認識,如果有需要的話,我也可以推薦你到他們那邊進修學習。 你在南京大學的學習環境應該會比在馬來西亞的情況要好。我希望你在三年的時間內能夠勤奮學習,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博士論文,都能夠達到或者超過這里研究生的水平。在你畢業回國后,還能繼續進行自己的專業研究,將來回來參加學術研討會,所提交的論文也能夠達到國內、國際學者的研究水平。WXL 02:2001年3月11日(星期日) 余歷雄曰:目前南大中文系博士生的選課規定與以前的情況有些變化,“跨系選課”的規定與其他系科的情況也有不同。 勛初師曰:近些年來,中國高校培養研究生的方案一直在調整,變化較大。以前,我們的博士生是不需上專業課的,或只需選修幾門專業課,主要是培養博士生獨立的研究能力。南大研究生院現在有了新的規定,除公共課、專業課外,博士生還得學一門第二外語,在核心刊物發表三篇學術論文。留學生則只需發表一篇論文。你可到系辦公室詢問詳細的情況。你這個學期選修的三門專業課:“中國文學史背景研究”“唐宋文學專題”“明清文學專題研究”,課業方面可能較為吃重。不過,你也應該多擠出一些時間閱讀唐宋文獻和一些相關論著。如果能夠真正學好這三門課,那也不錯了。我們的博士生一般是在**學年內完成選課的要求,然后在第二學年集中精力構思論文選題的計劃。 余歷雄曰:打算從目前“唐宋文學專題”或其他選課的作業中,開始撰寫博士論文計劃中的部分章節。 勛初師曰:目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情況是:(1) 唐以前的研究課題仍有不少,但在研究者的知識結構上要求很高,因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學術問題尚融而未分,現存的文獻材料又很有限,研究者如缺乏綜合的研究能力,也就難以取得顯著的成績。(2) 唐以后的研究課題也有很多,現存的文獻材料非常豐富,挑一個題目撰寫一篇博士論文大概不成問題,但是三年的學習時間太短,選擇有關宋代的博士論文,怕難以全面地掌握材料,尤其“三蘇”這樣思想較為復雜多樣的人物,恐怕很難得出超越前人的結論。(3) 現存唐代的文獻材料也很豐富,可供研究的課題也很多,如果勤奮學習的話,一般在三年內可以通讀大部分的材料。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考慮論文計劃,那就比較穩當而扎實了。作為博士階段的研究,選題必須得當,要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要能夠完成本階段的學習目標,還要有長遠的研究計劃,才能在博士畢業后繼續相關的研究。如果完成博士論文以后,在學術上便東顧西盼或停滯不前,這樣的訓練也就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現在研究宋代文學,首先面對的問題是:材料太多,好些還沒有經過整理。你原本的論文計劃是“北宋三蘇政論文研究”,這還得再仔細考慮一下,因為你在國外能夠接觸到的古代文獻較少,閱讀過的宋代材料恐怕也不多,例如《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宋代文人的詩文別集、筆記小說等,這些都是無可回避的材料,至少需要通讀一遍。研究政論文,還要閱讀《宋朝諸臣奏議》、《歷代名臣奏議》中的宋代部分和《宋名臣言行錄》等,這些都是大部頭的書,得花很長時間才能讀好。我們系里的鞏本棟老師,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宋代黨爭與文學》,他確是踏踏實實地通讀了這些材料,但對你來說,怕有困難。打好文獻基礎對研究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北宋“三蘇”中,蘇軾的思想*為復雜多樣,不容易掌握。目前學界對“三蘇”的研究成果較多,有人專作“蘇軾研究”,四川大學古籍所對《三蘇全書》的整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歷雄注曰:此書由曾棗莊、舒大剛主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相對來說,中國學界對北宋散文的研究成果較多,對南宋散文的關注較少,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論著。 你在碩士生階段做的是魏晉玄學方面的研究,在哲學方面已經打下了一些基礎。唐代史學很盛,你如作唐代方面的博士論文,可在史學方面積累知識。如果你在哲學、史學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礎,那對日后的發展,必將發生很好的作用。用三年時間作唐代方面的博士論文,全面掌握這方面的文獻,接觸各個領域中的問題,接受嚴格的訓練,也就可以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作唐代文史的博士論文,一定會大量接觸宋代材料,日后如作宋代文史研究,乃至明清文史的研究,也就可以順流而下,不會碰到什么困難了。 余歷雄曰:中文系在本科階段,一般都很重視唐宋古文和明清散文。但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中,仍按朝代分別論述,未能貫通從“唐文”到“清文”的文史脈絡。我希望能夠通過對“三蘇文”的研究發展到日后的清代散文研究。 勛初師曰:你是從“文”體的角度來思考,想要較全面地掌握從唐宋古文到明清散文的發展,尤其是清代桐城派,以便在日后講授中國文學史時,能夠有一個貫通前后的文史脈絡。這個愿望當然很好,但它已經屬于另一個專題了。你必須先考慮建立自己的專業研究,再拓展到古代文學的其他方面。如果你能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話,那當然是很好的。你在馬來西亞高校講課,使用的教材是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四卷本,1999年),那是中國高校文科的新教材,它的學術容量較大,一般的中國本科生也不容易掌握,教學時必須好好地斟酌取舍。桐城派是清代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但就在清代,一些學者對桐城派的理論和創作就很有意見。清代的桐城派和“選學派”,到了民國初年仍然有相當的影響。中國文學史的講課,清代散文一般講得不多,主要是講明清小說,好與現代文學貫通,也容易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對文學史產生興趣之后,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再嘗試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 余歷雄曰:一般認為,南朝玄學不如魏晉玄學。但是,南朝文學受玄學思潮的影響似乎比魏晉文學更為明顯。 勛初師曰:關于哲學思潮的研究,一般都較注重魏晉玄學,南朝玄學對文學發展仍有一定影響,但情況與魏晉時期不太一樣。玄學主要是一種“調和”的思想哲學,你在碩士階段研究魏晉玄學與文學,對這點應該深有體會。自漢代后,中國向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社會變化之后,知識界就要想法吸收其他思想補儒家之不足。南朝思想領域中的沖突是很尖銳的。例如,“沙門不敬王者論”體現了東晉南朝的王室和僧人之間文化思想上的沖突。印度古時很早就形成了種姓制度,位居其首的是婆羅門,即僧侶;其次為剎帝利,即世俗統治者,這種情況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的王者高高在上,任何人都必須“敬”王者,“不敬”王者是要受懲罰的。翻開《弘明集》與唐釋彥悰《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看,這種文化沖突與思想論戰的文章很多,事件的發生也不止一朝,*突出的是桓玄與王謐、慧遠等人的論爭。梁武帝好佛乃至佞佛,在《沈約集》中有好幾篇反映這類思想的文章。有的學者將“南朝玄學”解釋為:“新”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其中或有一些課題仍可繼續探討。 玄學思潮對南朝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批評方面。例如,劉勰《文心雕龍》是以一種高度的抽象思維建構一個“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體系,是魏晉以來玄學思潮與文學發展的總結。有人認為,劉勰的文學理論是受佛家思想的影響,這個觀點還需要作進一步的論證。西晉陸機《文賦》的撰著也是受到玄學思潮的影響,那是陸機入洛以后的事。有的學者仍然認為《文賦》是陸機在吳地時所作。如果我們結合當時江南的社會思潮來看,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唐長孺在《讀〈抱樸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一文中論敘甚明,可參考(載《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總的來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南朝,文學批評的著述非常豐富,這些都與玄學思潮的發展密切相關,新的思想巧遇這種時代,正好扮演著促進的作用。WXL 03:2001年3月25日(星期日) 余歷雄曰:日前讀章學誠《文史通義》,其《詩教》篇曰:“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故論文于戰國,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國”,“其源多出于《詩》教”。“知文體備于戰國,而始可與論后世之文。”章學誠《文史通義》是否具有“文學‘戰國中心’意識”? 勛初師曰:章學誠《文史通義》的*重要命題是“六經皆史”。這也是清代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六經皆史”之說,由來已久,這個命題反映出章學誠對中國傳統學術變遷的認識,同時也關涉不同時期的學者對“六經”的新詮釋。歷來許多研究者對此都有深入的探討。章學誠“六經皆史”說是為了恢復知識分子“經世致用”的儒家傳統。清代學者因高壓政治的限制,大都在義理上未能取得成績,因而提出了“以史學取代經學”的命題,希望能在借鑒歷史的前提下干預時政。“六經皆史”說名義上仍是“尊經”,實際上“經”的地位已降至與“史”同列了。這也是時代變遷的結果。時至清代中葉,儒家正統地位已在下降。有人說是“史”的地位提高了,這個說法恐怕還要再推敲。 章學誠(1738—1801)是浙江會稽人。《文史通義》中有一篇《浙東學術》,具體地論述了歷來浙東地區“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其實,“推尊鄉賢”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傳統,其中當然也有援引鄉賢以“自重”的意思。由于時代的不同、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他因素,章學誠的“史學經世致用”說與浙東前輩學者之經世精神,已有很大的不同。章學誠的學說對浙江地區的后起學者,例如龔自珍、章太炎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樣是時代與政治的變遷,章學誠與章太炎因政治立場的不同,后者對前者的“六經皆史”說有相當尖銳的批評。1995年10月,我應邀到韓國參加成均館大學舉辦的“東洋學國際學術會議”,會上也討論到了“六經皆史”的問題。我提交的論文《清儒“六經皆史”說辨析》(收入《周勛初文集》第七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也談到章學誠與章太炎對“六經皆史”說的不同詮釋。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不妨看一看。 你引用的《詩教》篇這段文字是大家所熟悉的。你是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思考,提出《文史通義》中的“文學‘戰國中心’意識”,很有意思,但仍需要嚴密地斟酌辨析,才能將問題說清楚,梳理出一個完整的觀點。章學誠的這個說法有他自己的道理,可以作為我們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啟發,但不能當作一個“結論”。如果仔細推敲,章學誠的說法也有不通之處。他的例證是:“今即《文選》諸體,以征戰國之賅備。”然后他從漢魏六朝各種文體的作品中,分別舉出一些文章的特點,以證明在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已有這樣的特征。從目前的學術研究來看,要做這樣的“論證”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也不會帶來具體的“結論”。其實,章學誠的目的不在“文體論證”,而是探討中國學術史上經、史、子、集變遷的“勢”。章學誠從文史校讎之學而深入史學領域,目的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他在追溯文章、著述與文體源流的演變之際,同時也辨析“戰國著述”與“后世之文”的繼承關系,見解頗有獨到之處。 章學誠的見解固然精辟,但我們只能將它作為一種“啟發”,而不能當作一個“結論”。(歷雄插語:高教版《中國文學史》**編《先秦文學》緒論,即將章學誠的“見解”作為先秦文學的“結論”。見**卷第34頁。)我想這是屬于編撰者的“處理方法”問題了。但這并不是一種好的處理方法。章學誠的這一段話給后人提供了一種視角,富有啟發意義,但并不賅備。張宏生老師講授“明清文學專題研究”的課,以《文史通義》作為討論的重點,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你不妨藉此將《文史通義》通讀一遍,增廣中國學術史方面的知識。 余歷雄曰:《詩教》篇論及賦體文學與縱橫家關系,其觀點與《漢書·藝文志》的傳統說法也不相同。 勛初師曰: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篇論及賦體文學與縱橫家的關系時,他是這樣說的:“京都諸賦,蘇、張縱橫六國,侈陳形勢之遺也。”但他同樣沒有把話說清楚。“賦出于縱橫家之言”的說法,對后世影響很大。實際上的情況是不是這樣?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這里我給你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外交人員的不同。班固《漢書·藝文志》說:“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我們知道,先秦縱橫家是一個流品很雜的學派,我在《韓非子札記·韓非對縱橫家的批判》中也有所辨析。可補充的是:春秋時期的行人之官主要是能夠“誦《詩》三百,使于四方”,“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的外交官,人品素質較高;這些人大都是諸侯的同一族人,故站在本國的立場,不大會做出危害本國的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往往出身下層,與服事的諸侯無血緣關系,彼此只是出于利益上的結合,故而這些人每從中謀取私利,不講信用。《漢書·藝文志》上說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常是“邪人為之”,“上詐諼而棄其信”,人品素質很差。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行人之官”與縱橫家是有明顯區別的。后人未能對春秋、戰國時期外交人員之不同作出分析。北齊劉晝撰《劉子》,在《九流章》中說:“縱橫者,闞子、龐援、蘇秦、張儀之類也。其術本于行人。譯二國之情,弭戰爭之患;受命不受辭,因事而制權;安危扶傾,轉禍就福。然而薄者則茍尚華詐,而棄忠信也。”就因分不清前后二者之間不同,從而有此混淆不清的說法。 章學誠也是把行人之官和縱橫家綜合起來一起討論的。他以為后者的言辭只是變本而加厲,實則二者之間的異同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分析。
師門問學錄(周勛初文集) 作者簡介
周勛初,上海南匯人,1929年生。1954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分配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1956年底考回母校讀副博士研究生,未及畢業即留校任教,自此后一 直任教于南京大學。周先生治學涉及諸子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中國古典文獻學、近現代學術史等學科領域。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 中國唐代學會顧問,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顧問。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