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世界經濟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61913
- 條形碼:9787545561913 ; 978-7-5455-619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經濟常識 本書特色
1.與馬克思《資本論》齊名的經濟學著作,是研究資本主義理論方面的經典讀本。 2.該書自出版以來,熱銷至今,影響深遠。 3.本書由現代著名翻譯家鄭太樸先生潛心翻譯。 4.精裝精校典藏版,裝幀精美大氣,插圖豐富。
世界經濟常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有名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經典代表作。西方知識界一直將它與馬克思的《資本論》相提并論。本書遵循了從工業到商業再到金融貨幣的論述順序,論述了原始的農業組織形態——家庭、氏族、村落和莊園制,以及前資本主義等各個時期的經濟形態,追溯了資本主義的誕生史,探討了資本主義在西方產生的特有社會歷史條件,用大量篇幅闡述了資本主義之所以產生于西方,不僅僅得益于地中海沿岸優越的地理環境,更重要的是基于其具有資本主義精神這一內在動力。全書內容詳實,史料豐富,體現出韋伯對于西方古典經濟學和社會學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世界經濟常識 目錄
**章 家族、氏族、村落及莊園制度——農業狀態
**節 農業組織與農業共產制的問題 / 018
第二節 財產制度與社會團體——氏族 / 035
第三節 領主財產制的產生 / 054
第四節 莊園制度 / 064
第五節 資本主義侵入以前歐洲各國的農民狀況 / 072
第六節 莊園內部資本主義的發展 / 076
第二章 資本主義發展開始以前的工業及礦業
**節 工業經濟組織的主要形態 / 102
第二節 工業及礦業之發展階段 / 107
第三節 手工業行會 / 117
第四節 歐洲的行會之起源 / 123
第五節 行會之崩壞及委托工作制度之發達 / 129
第六節 工廠生產、工廠及其先驅 / 136
第七節 近代資本主義形成以前的礦山業 / 148
第三章 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財富及貨幣流通
**節 商業發展的出發點 / 160
第二節 商品運輸技術的先決條件 / 163
第三節 商品運輸及商業的組織形式 / 166
第四節 商業經濟的經營形式 / 181
第五節 商人行會 / 186
第六節 貨幣及貨幣史 / 190
第七節 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貨幣業務及銀行業務 / 202
第八節 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利息 / 211
第四章 近代資本主義的起源
**節 近代資本主義的意義及前提 / 216
第二節 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現實 / 219
第三節 *初的大投機恐慌 / 224
第四節 自由躉賣(批發)商業 / 229
第五節 16世紀至18世紀的殖民政策 / 233
第六節 工業經營技術的發展 / 236
第七節 市民階級 / 245
第八節 合理的國家 / 261
第九節 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 / 271
世界經濟常識 節選
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貨幣業務及銀行業務 在前資本主義時代,凡有多種貨幣之處,銀行業務主要為兌換業務。此外的付款業務,特別是隔地支付亦為必要。夷考古史,尤其是希臘,我們發現了典型的銀行業務,實為承受委托付款,及發行便于遠方支付的商旅信用券。當時雖無今日之票據,只有支票的雛形,但已被用作支付手段。貨幣保管業務(存款業務)亦為銀行*早的業務之一,古埃及與羅馬俱已有之,埃及的銀行家大多為財產管理人。在巴比倫(中國、印度亦然),貨幣沒有許多種類,故兌換業不發達。然而這類銀行家另有一造幣的業務,即上文屢屢提及的加印于銀塊上使之成為通貨。之后,銀行家就經營節約現金支付之勞的匯兌業務,只是匯兌買賣者須預存相當的金額于該銀行。與此相當的,我們于巴比倫發現有銀行票之物,但非今日所謂的鈔票。近代的鈔票,其流通與各存款者的存款無關;而巴比倫的銀券,則全部是便利匯兌買賣者之間支付的工具。此*早的匯兌買賣之范圍,詳情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我們決不能以過于近代的眼光視之,而且其大多僅用于地方的買賣而限于商人之間。所以此類銀行票并不能成為一般流通的對象。巴比倫銀行業授人信用的業務,系從匯兌買賣發展而來的,這是巴比倫的特色。職業的銀行家若得相當的保證或抵押,可以授人以小額信用。巴比倫銀行家之所以能成為信用上的中介,實因無鑄幣之存在所致。買賣之際,雖然以銀為計算基準,但并不以之作為直接支付之用,故必須以銀行家為中間人,由他們規定支付之期,并對賣者保證清償。巴比倫的銀行業還有其他特質,能經常授人以企業資本。從楔形文字中,今日尚可發現許多古代所不易見到的出借企業資本之契約。此種現象之原因可能有其根源,即有鑄幣之處,銀行業務多從鑄幣業務發展而來,只有在巴比倫,則從貨幣(信用)買賣業務中衍生而來。 羅馬的銀行業呈現兩種特色:首先,銀行家乃職業的拍賣人。其次,有現代意味的活期存款業務,以及承認借銀行家之助為整理債務的一種特殊手段。此種業務的目的,在羅馬時代,在于形成一種穩定的支付手段,因為那個時候尚無銀幣鑄造,且造幣之品量常隨將軍們的戰利品而轉移。由此種羅馬鑄幣狀態之落后,就不難知存款及根據相互計算之超額的支款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而銀行家之記賬,必須按一種統一的規定來進行。羅馬的貨幣商賬簿已將借方、貸方區分清楚,只是其意義與近代的不同。每一位顧客俱為之置有一賬簿,記入其借貸兩方。由此記賬,可對支付情況一目了然。此外,關于此項記賬之詳細項目,至今多已湮沒,無可查究。 一般來說,古代之銀行,其為私人企業者,系屬偶然之例外,它們常遭遇修道院及國立銀行之激烈的競爭。 古代的修道院先是儲金金庫,就其為銀行而言,此為主要的業務,且其儲金之信用較私家銀行為大。修道院中的儲金帶有神圣的性質,故無劫掠之虞。德爾斐(Delphi)修道院為多數私人財富的保管所,尤為奴隸的貯蓄之所。據遺存至今的銘文所云,謂上帝買得了奴隸的自由,實為奴隸自己的積蓄,他們為了防御主人的侵奪,故將積蓄儲于修道院。巴比倫、埃及、希臘及多數古國的修道院皆曾盡儲金金庫之功能。只是羅馬的修道院早已失去此特質。故古代的修道院亦為大貸主,尤其是貸予諸侯,因為其條件較私人貸金業者要優利些。大貸主的事在《漢謨拉比法典》(Codex Hammurabi)中可以看到,但一般的貸主即國家的貨幣保管所及修道院。巴比倫的太陽神(Sippar)廟及埃及的阿蒙神(Ammon)廟就是履行此業務者。雅典海上同盟的國家金庫,也就是雅典的修道院。私家銀行的第二勁敵為國家銀行。銀行制度之國有化,其發生原因并不是中世紀那樣由于私有銀行業之腐敗或破產的結果,而是出于國庫財政的考慮。可能當時不僅兌換業務已成為利潤資源,而且在政治上亦須吸收大宗存款。故在希臘諸城邦,特別是托勒密王朝時代的埃及,國王壟斷銀行。當時銀行壟斷之確立,全為國庫財政的設施,與今日國立銀行之發行兌換券、調整金融市場、控制鑄幣政策全不相干。至于羅馬騎士作為一個具有資本主義特征的階層所擁有的特殊勢力,根本上是由于他們能阻止國家壟斷銀行業務而來的。 中世紀銀行制度之萌芽,種類殊多。11世紀時,有兌換商從他們的買賣中得到頗厚的利潤。12世紀末,對遠地的匯兌買賣俱須經其辦理。其所用的為一種名為票據的證書,系由阿拉伯人傳來的。貸金業務僅由定居的銀行家所經營,與古代不同。他們通常僅貸放巨額金錢,且只貸給公家。小額貸金業則為猶太人、倫巴底人及高辛人等經營,后兩個民族包含各種南方人。與此項不同種族的消費信用放款(起初系有抵押或擔保而利息極昂貴的緊急信用)相并列的,企業信用(即企業資本信用)放款之出現亦頗早。對于此種經營,銀行家亦參與,只是與巴比倫不同的,彼等尚須與種種商品之商人及私貸金業者相競爭。然而貨幣之鑄造日劣,匯兌業務乃極感需要。有金屬或他種全價貨幣為存款的商人階級所共組的銀行乃出現,即以存款為基礎,發行匯票或支票(有*低金額之規定),以便利債務之清償。兌換商曾一度掌握了存款業務,但他們終究不能有足夠的信用,大的合資銀行因此而起。中世紀銀行業務的領域中,還有征收租稅之事,相當于古代的租稅承辦制。13世紀初至14世紀末,此為一大財源,佛羅倫薩的銀行大豪族——阿奇艾烏奧利家族(Acciajuoli)、佩魯齊家族(Peruzzi)、美第奇家族——尤源于此。它們遍設分店于各重要商業區域,故當時*大的稅權者元老院,從各地收取租稅時,實為現在的稅局。它們保有*正確的計算,并規定以佛羅倫薩金幣為標準,收取完全價值的貨幣。此種任務,使租稅收取者可從中獲得厚利,與中國官吏的狀況相同,因為有各地雜幣,租稅收取者可按元老院所欲之幣自定比價來收取。此外,中世紀銀行的業務中,還有一項金融業務。然而我們切勿誤會,以為此即今日供大企業以金融之事。當時金融需要之成立,只是偶然有之,通常多為戰爭冒險之用,此于12世紀時已見之,如熱那亞。熱那亞人向塞浦路斯的海上遠征,即受“Maona”(為征服和開發某地而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資助。城市間的戰爭,債權者亦起而組織團體加以資助。約在一個世紀間,熱那亞的租稅制度及港稅制度俱以此項銀行團體之利益為依據。更進一步者,為14世紀時佛羅倫薩的銀行家資助英法戰爭。 此等業務僅出諸私人之手,乃產生種種問題,即他們的資金自何而來、流向何處,銀行將如何履行到期的債務,于是涉及中世紀銀行的清償能力。上述企業的清償能力甚為不良。如前面所云佩魯齊或其他大銀行家所貸予佛羅倫薩供戰備之款,并不出于其自身資本,即使令他們傾其所有,亦不足貸款之額,而是借其信譽以極低利息吸收人民的存款。通常戰爭上的貸金,期限較長,但人民存款則短期間可以提取,故軍事企業之投機茍有不利,銀行家必至應對乏術而不得不公然或暗地里宣告破產。此種遭遇,富格爾家族亦有之。可能其由西班牙國王所得之結果,不僅為巨大的損失,而且其剩余的財產額亦被束縛而不得活動。私人大銀行的資力既然不足以助力國家的大企業,且其清償能力又極其有限,于是壟斷的銀行乃應運而生。擁有政治權力者為獲得貨幣起見,常以特定的壟斷權(商業壟斷、關稅壟斷及銀行業壟斷)委諸私人。諸侯及城市領主每將銀行國有之壟斷權委諸私人以取得貸款作為交換。此項私人壟斷銀行*古老的例子為熱那亞的圣喬治銀行,*新之例則為英格蘭銀行。后者并非商人們自由聯合的組織,而為資助西班牙王位戰爭的純政治性企業。它們與中世紀銀行的差異之處,在于它們以經營匯票為基礎。
世界經濟常識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一位極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現代思想家,被公認為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后來到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韋伯一生著述甚多,以《世界經濟常識》《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及《經濟與社會》等作品最為重要,其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