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3158
- 條形碼:9787572003158 ; 978-7-5720-031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心理學相關人士我們和壓力的不解之緣,以降生時響亮的啼哭聲作為開端。壓力無處不在,亦敵亦友,面目多變,難以捉摸,但它帶來的并非只有破壞和焦慮。 壓力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本性。這本書中提出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有趣問題:我們一出生就會感受到壓力嗎?“3歲看小,7歲看老”,果真如此嗎?原生家庭真的是無法擺脫的魔咒嗎?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為什么我們缺少快樂,誰偷走了它?為什么失戀的經歷帶來錐心之痛?為什么英雄好漢總能夠置之死地而后生?創傷性經歷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為什么慢性壓力可能使人們出現抑郁癥狀?為什么我們總是沒有安全感?如何把壓力解讀為挑戰?如何跳出消極思維的死循環? 只要我們不斷加深對壓力的了解,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學的方法與它相處,它就會收起致命的獠牙,*終甚至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內容簡介
在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必須與壓力同行。網絡用語“壓力山大”一問世便廣為流傳,直到今天依然被大多數人掛在嘴邊。無論是否承認,我們都已卷入壓力時代的洪流中。有壓力絕非只有壞處,它也讓我們直面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和選擇。壓力是威脅還是挑戰?面對壓力我們選擇前進,還是退縮?壓力對我們的身心有怎樣的影響?我們面對壓力時作出的選擇,有多少是基于理性,又有多少是沖動使然?我們需要對壓力的科學解讀。這本書探索了生活中的常見壓力源,討論了壓力給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普及壓力觸發的精神疾病的原理。在對壓力有更科學和深入的認識之后,作者介紹了適合不同人群的壓力應對策略,為人們與壓力健康相處提供合理化建議,希望人們化壓力為動力,提高幸福感。壓力沒有實體,對著它大喊大叫、揮舞拳頭必然是白費力氣,想逃離它的陰影也是難上加難。它既是橫立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給我們制造各種艱難困苦、阻礙前行的攔路虎,又是悄然站立在我們身后,不斷推動我們前行,告誡我們奮斗之路永無止境的良師。
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目錄
目錄
**部分 你真的懂壓力嗎?
**章 壓力的一千張臉
我們為什么要解讀壓力?
為壓力畫像
壓力的一千張臉
創傷性事件:那張*猙獰的臉
離別之痛:那張*悲傷的臉
重大生活改變:那張*無奈的臉
職業倦怠:那張*疲憊的臉
同情倦怠:那張*麻木的臉
日常煩心事:那張*抓狂的臉
自測:困擾你的壓力有哪些?
第二章 壓力的生理烙印
“壓力之父”和“黃油手”
戰或逃:危機下的“生死時速”
慢性壓力:心臟不能承受之重
啤酒肚和胃潰瘍:都是壓力惹的禍!
壓力“黑”進了我的大腦?
照料和結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如何科學地“壓力山大”?
第三章 壓力與記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從小鼠到人類
壓力:你的“記憶面包”
仿佛大腦被掏空?你被壓力“打劫”了!
“是誰在我眼前遮住了簾,忘了掀開?”
警惕壓力的“行為僵化”陷阱
過于舒適的壞處
第四章 “壓力山大”時,你能選對嗎?
理性還是感性?這是個問題
*佳選擇:數字說了算,還是直覺說了算?
壓力讓獎勵更誘人,還是讓懲罰更可怕?
破釜沉舟,還是步步為營?
金錢重要,還是公平重要?
“殺一人救一船人”的難題
壓力再大,也不要放棄思考
第二部分 壓力與心理健康
第五章 創傷性記憶:無法擺脫的夢魘
創傷與應激相關障礙
創傷下的記憶:哪里出了錯?
創傷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
治療創傷:了解你的選擇
第六章 抑郁癥: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抑郁癥:靈魂的黑夜
我的大腦“結了冰”
快感缺失: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
雙相障礙:從《吶喊》到《向日葵》
題外話:心理障礙的研究展望
第三部分 在愛與挫折中成長
第七章 原生家庭真的是無法擺脫的魔咒嗎?
哭泣:*早的壓力應對策略
父母之愛:“乳汁”與“蜂蜜”
“我為什么總是沒有安全感?”
認識我們的“天性”
“3 歲看小,7歲看老”,果真如此嗎?
被忽視的產前壓力
第八章 “唯我獨尊”的幻滅與自我的重建
“我是誰?”
那些幼稚的“小錯誤”
在情緒互動中成長
心理理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共情:安得廣廈千萬間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嗎?”
童年期創傷:一個不應該回避的話題
創傷對大腦發育的危害
第九章 “少年不識愁滋味”嗎?
“進擊”的荷爾蒙
顏值究竟有多重要?
厭食、貪食和肥胖前額葉的戰爭
理想與現實的交鋒
屬于自己的人生拼圖
道德兩難:藥神有沒有錯?
拯救性別刻板印象
青春問題手冊
第四部分 壓力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第十章 壓力的“共生法則”
提高心理韌性
重新解讀壓力
控制你的人生
選擇正確的應對策略
在自律中成長
跳出消極思維的死循環
先愛自己,再愛別人
參考文獻
術語中英文對照
結語
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節選
我們為什么要解讀壓力? “壓力”這個詞對所有人來說都不陌生,在生物學、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中,人們常用“應激”這一專業術語取代它。在我們的一生中,壓力是我們*忠誠的伴侶:自呱呱墜地,它就與我們形影不離,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與壓力有如此親密的關系,這位忠實的“朋友”卻名聲不佳——它的出現總伴隨著焦慮、威脅、挫敗等消極情緒,也難怪多數人避之不及。英國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在1948年獲得普利策獎的長詩《焦慮的時代》(The Age of Anxiety)中感慨,“現在正是焦慮的時代”,隨后“焦慮”這個詞成為20世紀的主題。半個多世紀轉瞬即逝,這份時代的焦灼感并未減輕,制造焦慮的壓力也從不曾遠離——它只是換了新的表現形式。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壓力是“21 世紀危害健康的流行病”。僅僅在美國,在1983—2009 年的26 年間,人們感受到的壓力水平就上升了10%—30%,而超過50% 的美國人認為壓力對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消極影響。在中國,“壓力山大”這個網絡用詞一問世便廣為流傳,直到今天依然被大多數人掛在嘴邊。無論是否愿意承認,我們都已被卷入壓力時代的洪流中。 我們確實應該畏懼壓力,因為壓力直接或間接地與發達國家十種主要致死原因中的七種相關,它們分別是排在**位的心臟病、排在第二位的癌癥、排在第三位的中風、排在第四位的受傷、排在第六位的自殺或謀殺、排在第九位的慢性肝部疾病和排在第十位的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即使拋開與這些致死威脅的關系不談,壓力同樣是發達國家中人們的痛苦和重負的主要制造者之一,并且很有可能是許多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的導火索或觸發器。在西方,壓力常常被稱為“生命之辛”或“死亡之吻”。 但壓力絕非只有壞處,在中國的文化中,壓力常常被解讀為前進的動力。流傳甚廣的《警世賢文》中說道:“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如果沒有壓力,劍永遠都是鈍器,人也永遠只是一條“咸魚”。壓力也常常被當作彰顯真性情的工具,無論是于謙《石灰吟》中的千古名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還是鄭燮《竹石》中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都說明壓力是很多積極品質的試金石。 在心理學領域,20 世紀末期心理學家開始更關注壓力的積極作用。精神病理學家維蘭特(George Eman Vaillant)是這類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在1977 年出版的《適應生活》(Adaption to Life)一書中指出,成功地適應壓力保障了我們的生存,也讓我們生活得富足和繁榮。隨后,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沿著這條道路不斷鉆研和實踐,提出了著名的習得性樂觀理論,即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訓練變得樂觀、堅韌。塞利格曼*終開創了積極心理學這個在21 世紀炙手可熱的心理學領域。當我們注視著人性的光輝時,我們往往會提到人性的力量、人心的包容、人類的潛能,而這些都離不開積極的壓力所提供的舞臺。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則背后隱藏著一股悄無聲息的龐大力量,它的名字就是壓力。 壓力同樣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在沐浴著新世紀曙光的2000 年,泰勒(Shelley Elizabeth Taylor)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壓力的作用,提出了照料和結盟模型。在當今社會,壓力的表現形式更隱蔽:它往往沒有實體,對著它大喊大叫、揮舞拳頭必然是白費力氣,想逃離它的陰影也是難上加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對它只會束手無策,該怎么辦?“聚沙成塔,集腋成裘”,2300 多年前的《慎子·知忠》就已道出答案。面對來勢洶洶的壓力,我們需要聯合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無論是借助他人的才能、資源還是情報,結盟總比單打獨斗更有勝算。所以,壓力讓我們更團結,讓社會結構更穩固。在普遍的社會規則中常常承擔著照料下一代任務的女性,會更懂得尋找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泰勒認為,照料和結盟的壓力應對方式在女性中更普遍。 至此,壓力的正反兩種力量已經越來越清晰。2005 年,勒平(Jeffery A. Lepine)等人正式為這兩種壓力命名,一種是讓我們苦惱、憂郁,感嘆人生多舛的阻礙性壓力,一種是讓我們激流勇進,不斷戰勝自我的挑戰性壓力。仿佛一個代表黑暗,一個代表光明,而光明和黑暗的轉換往往只在一念間。 這就是壓力,它既是橫立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給我們制造各種艱難困苦、阻礙前行的攔路虎,又是悄然站立在我們身后,不斷推動我們前行,告誡我們奮斗之路永無止境的良師。它亦敵亦友,面目多變,時而狡黠、圓滑,時而陰險、固執,難以捉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我們不斷加深對壓力的了解,尤其是當我們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學的方法和它相處,它就會收起致命的獠牙。
壓力心理學:從大腦、個人成長到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
李世佳,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生物心理學博士,德國馬格德堡大學醫學院和萊布尼茨神經生物學研究所臨床影像學博士后。研究領域為社會應激與情緒障礙。曾以“影歌”為筆名在果殼網、原理等撰寫科普文章,《新發現》雜志“世說心語”欄目專欄作者,教授全英文課“Frontiers in Biological Psychology: Stress, Brain and Mental Health”。 Tiffany,Freyja,Venus,Loki:作者家的貓咪天團,先后在街頭流浪時碰瓷作者并成功收獲鏟屎官一枚,資深心理操縱專家,專長恃萌而驕。在作者克服本書的寫作壓力時,貓咪天團功不可沒。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