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范仲淹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70942
- 條形碼:9787568070942 ; 978-7-5680-709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范仲淹傳 本書特色
1.宋史專家李裕民、文學評論家李炳銀、作家韓松落、作家趙心姚聯袂推薦。 2.7省市29地實地考察,真實再現范仲淹的人生畫卷。 3.從源頭梳理浩繁史料,深刻揭露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
范仲淹傳 內容簡介
1.宋史專家李裕民、文學評論家李炳銀、作家韓松落、作家趙心姚聯袂推薦。2.7省市29地實地考察,真實再現范仲淹的人生畫卷。3.從源頭梳理浩繁史料,深刻揭露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
范仲淹傳 目錄
1.朱家父子
2.打開眼界
3.在繼父身邊讀書
4.關中游學
5.醴泉寺苦讀
6.南都歲月
7.所學者何
8.復姓歸宗
第二章 范公堤
1.范公堤春秋
2.筑堤長歌
3.越權越禮小議
4.再造范公堤
第三章 興學與育人
1.母校之戀
2.天時與人和
3.復興儒門教育**人
4.老師與學生
5.問君平生所好
6.義莊義學之義
第四章 三次碰撞
1.碰撞解
2.晏殊受驚
3.廢后風波
4.《百官圖》事件
第五章 被隱逸者
1.劍膽琴心
2.睦州風光
3.兩篇《靈烏賦》
第六章 書生秋點兵
1.范仲淹與韓琦
2.伴著邊患成長
3.積極防御
4.偉大的堅守
5.好水川之敗與焚書風波
6.“重文輕武”之辯
第七章 閃電新政
1.一位另類皇帝
2.履新之憂
3.條陳十事的真價值
4.皇帝的軟肋
5.嘆其不爭
第八章 烈士暮年
1.家在鄧州
2.生死朋友
3.為什么是《伯夷頌》
《岳陽樓記》:一曲悲愴的命運之歌
附錄一 范仲淹簡明年表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后 記
范仲淹傳 節選
對《岳陽樓記》的四種解讀,都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提倡先憂后樂精神”說,更容易為廣大讀者接受。體現讀書人憂患意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既是全文的點題之筆,又是全文的靈魂和閃光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學說,重視和強調憂患意識,它并不是一己對現實生活困境和自身生存發展困難的憂思與焦慮,而是對群體和社會兩方面的關注和憂慮,主要是對道德境界提升和道德價值追求不夠的憂慮,“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偉大的民本思想的體現。民本思想一直是儒家*基本的信念,它與“平天下”的目標是一致的。老百姓是社會的*底層,又是社會的根基,只有“體民之情,遂民之欲”,“使民安居樂業,天下才能太平”。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一種民本思想的文學表達。用這樣的偉大思想去規勸朋友,策勵同道,確實也是《岳陽樓記》的價值所在。 然而,我總覺得這樣理解《岳陽樓記》還不夠,還遠遠不夠,不夠全面,不夠內在,不夠貼切,還不是老年范仲淹寫作《岳陽樓記》時的*真實的心態。如果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主要是一種向外的“策勵宣言”,那么,這只是《岳陽樓記》的一種品格,或者準確點說,一個層面上的品格,而絕對不是它品格的全部。《岳陽樓記》深邃博大,別有洞天。我這種感悟有幸得益于屈原的《離騷》,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歌德說:“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但他沒有說,因為探不到底,誰也別去探測它。我試著從另一個方向去探測,以檢驗自己的感悟是否有道理。 據說岳陽這個地方,古來許多貶官都來過,包括偉大的屈原。《離騷》是否寫于岳陽?我不知。但《離騷》三昧,于理解《岳陽樓記》大有啟示。《離騷》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乃屈原嘔心瀝血之作。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為了振興邦國,實行“美政”,屈原“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滿懷“存君興國”之志,卻喚不醒昏庸的楚懷王,國勢日衰,危亡日迫,救國無門…… 這對“國士”屈原來說,能無怨乎?故發而為《離騷》,故有其代表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過,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來多譽為“勵志”之屬。這就未免簡單膚淺了一點。我以為:《離騷》其實是一部很“內向”的杰作,不管它敘事多么宏大,比興多么浪漫又具有神話色彩,情感多么激越,語言多么華美驚人,但它主要不是為了“策勵宣言”,而是一種靈魂自訴,一曲充滿內心矛盾沖突的心靈詠嘆調。在這里,進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莊嚴的歷史使命感,以及悲壯的獻身精神,都化在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中:一心向往的“美政”你究竟在哪兒啊,我窮盡畢生之心力,為何還未能達到?我將求索、求索、再求索而不廢其志,可我已然老去……這實際上是屈原的又一個《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設身處地想一想,勵志的成分不能說沒有,可內里真正是一種理想破滅之后的無奈、迷惘與死不瞑目般的不屈。這不是“國士”屈原一個人的悲劇,而是中國士君子的群體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悲劇是人的偉大的痛苦或偉大人物的滅亡。”這種宿命的悲劇,太容易讓人耳邊響起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了。 要說我欣賞音樂的習慣,大抵喜中不喜洋,還是相當偏好民族風格的音樂的,但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是個例外,百聽不厭,屬于枕邊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常被世人總稱為柴氏“悲劇三部曲”。它們在揭示個人與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與沖突方面,以及揭示人的精神悲劇方面,都達到了真正的哲學深度。但是,《第六交響曲》與它的姊妹篇相比,還是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它沒有外在的命運主題,沒有運用民間歌曲、舞曲的元素,而是完全建立在內心體驗基礎之上,來抒發感情并表達主題思想的。它雖為標題音樂,卻幾乎不具有敘述性或描繪性等特征,與被視為西方浪漫主義標題音樂濫觴的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相比較,不具有明確的敘述性內容, 而與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相比較,也不具有明顯的描繪性特征,它更像一部非標題音樂。它與《離騷》一樣,更具有一種“內向”品格,所有的外在感受,都通過內心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展現,人生中所有的美好都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剎那間閃亮卻轉瞬即逝,一切都變成受傷靈魂的傾訴與呼喊,以一種超越的深沉,對不可逆轉的命運,送出一抹并不絕望的神奇微笑。該曲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凄怨感人,有一種難得的悲愴之美,仿佛一個人站在自己的墓穴前回顧一生,曾經的一切,都化作深沉的悲愴之美。柴可夫斯基本人這樣說:“我肯定地認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好的,特別是‘*真誠的’一部。我從來沒有像愛它那樣愛過我的任何一部作品。”“在這部交響曲里我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俄國著名音樂評論家巴拉基列夫說得更到位:“一個人要經歷過多少苦難才能寫成像這樣的作品啊!” 假如能以《離騷》和《悲愴》的品格來鑒賞《岳陽樓記》,肯定別有滋味在心頭。那么,《岳陽樓記》真正的“眼”在哪兒呢?我以為,它不在氣壯山河的勵志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為它雖表達新穎但寓意并不新鮮,古今士子對這樣的憂樂觀并不陌生。《岳陽樓記》的真正塊壘,理應從“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澆起。想一想吧,為什么會進也憂,退也憂?居廟堂之高也憂,處江湖之遠也憂?這不是一個無解的《天問》嗎?這不是一個無解的矛盾嗎?這不是一種無解的宿命嗎?對,這正是中國士君子至今沖不出去的一個傳統怪圈,也正是范仲淹寫作《岳陽樓記》時的復雜、矛盾、痛苦的心態。
范仲淹傳 作者簡介
周宗奇,男,生于古都西安,祖籍山西臨猗,畢業于山西大學政治系。在辛置煤礦頓悟人生并開始文學創作,1972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明天》。1975年調入山西省作家協會,歷任《山西文學》小說編輯、副主編、主編、山西省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至今出版過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清代文字獄》《孔祥熙傳》《盬鹽傳》等10部;中短篇小說集《無聲的細流》《新麥》2部;散文集、影視文學集等3部,總字數約1200萬字。近期投入新著《秦淮遺恨》的寫作中。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