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1(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5638
- 條形碼:9787576015638 ; 978-7-5760-156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1(精裝) 本書特色
1.國內首部由孫輩回憶和撰寫的豐家私塾課,真實再現一代名士豐子愷的家庭教育。宋菲君是著名畫家豐子愷的大外孫,從小和外公生活在一起,直到十八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他是和豐子愷相處*久的孫輩,完整地接受了豐子愷的古詩詞啟蒙教育。 2.豐家大外孫宋菲君娓娓講述當年的私塾課程和豐子愷獨特的授課方式,知識點密集,飽含趣味,寓教于樂,真正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詩詞一般每周教20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豐子愷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授課時,常常給孩子們講詩人詞客的異聞軼事;飯前做的游戲是“猜詩句”(豐家的“飛花令”)。 3.書中配有多幅豐子愷的漫畫以及古詩詞注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豐子愷的教學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這些珍貴的手稿在本書中均作了保留。 4.在學校教育高度發達、社會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回看豐先生的“無學校的教育”思想,非但不覺其過時,反而覺得其中有許多特別可珍貴之處。其一,“無學校的教育”所提倡的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是今天有些家庭格外缺失了的。其二,“無學校的教育”并不要求父母有多么高深的學問,“深究學問的人,也許反是失卻人間味的”。其三,父母教育子女,獲益的不僅是子女,父母自己的心也能高尚起來。好的教育是雙向的。豐先生有許多畫,還有他散文中的一些名篇,本身就是畫給或寫給家中孩子的。 父親的古詩新畫,被世人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他酷愛詩詞的*好見證。——豐新枚(豐子愷幼子) 外公豐子愷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稱“課兒”,是豐家的“家塾”。——宋菲君(豐子愷大外孫) 豐先生的學識與藝術,已為我們指引了民族、大眾、進步的新文化發展路向。本書的編纂與出版,除為世人留下一份珍貴記憶之外,庶幾可對當今時代家風、家訓之弘揚,對眼下“國學”與“國潮”復起之世風,略起些示范與引導作用。——林嵩(北京大學中文系)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1(精裝) 內容簡介
宋菲君先生是著名畫家、文學家豐子愷的大外孫。他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是和豐子愷相處*久的孫輩,也是受豐子愷影響大的兒孫之一。本書詳細記錄了宋菲君兒時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外公豐子愷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課兒”(私塾課),豐子愷先生親自為兒孫講解中國古典文學,輔導他們學習外語。“課兒”的特點是“養成教育”,旨在提高孩子們的素質和修養。書中除了回憶場景外,還配有豐子愷先生的插畫以及古詩詞注釋,在紙本上真實還原當年豐家的私塾課。一首詩詞,一幅漫畫;一段軼事,一片真情;一個年代,一種人生。讓我們在詩詞和漫畫中領略那塵封的豐家私塾課。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1(精裝) 目錄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序 陳星
前言 宋菲君
一 外公的“課兒”傳統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 杜 甫
“課兒”
故行宮〔唐〕 王 建
從五言絕句學起
章臺柳〔唐〕 韓 翃
折柳
漁歌子〔唐〕 張志和
漁歌子
虞美人·感舊〔南唐〕 李 煜
母親的《白香詞譜》手抄本
荊州亭·簾卷曲闌獨倚〔北宋〕 吳城小龍女
夜深載得月明歸
聲聲慢·尋尋覓覓〔北宋〕 李清照
巾幗壓倒須眉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北宋〕 李清照
綠肥紅瘦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北宋〕 歐陽修
平山堂和“文章太守”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南宋〕 辛棄疾
壯別詩
滿江紅·金陵懷古〔元〕 薩都拉
金陵懷古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元〕 薩都拉
念奴嬌雙璧
垓下歌〔秦〕 項 羽
霸王別姬
九里山前作戰場〔明〕 民 歌
豐家的“飛花令”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唐〕 韓 愈
覽勝圖
二 畫中有詩
千秋歲·詠夏景〔北宋〕 謝 逸
子愷漫畫
少年行〔唐〕 王 維
畫中有詩
長干行〔唐〕 李 白
郎騎竹馬來,兩小無嫌猜
菩薩蠻·雨晴夜合玲瓏日〔唐〕 溫庭筠
溫韋小令和花間詞客群
望江南·江南柳〔北宋〕 歐陽修
風流和尚
破陣子·春景〔北宋〕 晏 殊
似曾相識燕歸來
漁家傲·秋思〔北宋〕 范仲淹
勒石燕然
洞仙歌·冰肌玉骨〔北宋〕 蘇 軾
花蕊夫人
望海潮·東南形勝〔北宋〕 柳 永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詠蘇小小 無名氏
湖山此地曾埋玉
登飛來峰〔北宋〕 王安石
峰從何處飛來
本事詩·春雨〔近代〕 蘇曼殊
浙江潮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南宋〕 辛棄疾
白發詩
阿英詞(《聊齋志異》)〔清〕 蒲松齡
阿英詞
過故人莊〔唐〕 孟浩然
子愷漫畫的贗品鑒別
三 外公的師友
送別〔近代〕 李叔同
決定外公人生的一晚
憶兒時〔近代〕 李叔同
情系城南草堂
春游〔近代〕 李叔同
人生“三層樓”
示長安君〔北宋〕 王安石
白馬湖作家群
短歌行〔東漢〕 曹 操
三杯不記主人誰
七絕〔近代〕 蘇步青
父母的證婚人蘇步青
過蒲田〔近代〕 蘇曼殊
拜訪梅蘭芳先生
寒夜〔南宋〕 杜 耒
憶倪秋平師
登高〔唐〕 杜 甫
無邊落木蕭蕭下和錢君匋
贈衛八處士〔唐〕 杜 甫
王朝聞先生來訪
無學校的詩詞教育
——《豐子愷家塾課》讀后識 林 嵩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1(精裝) 節選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 杜 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1],生長明妃尚有村[2]。 一去紫臺連朔漠[3],獨留青冢向黃昏[4]。 畫圖省識春風面[5],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1] 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的長江南岸,是古時楚國西邊門戶,位于楚蜀交界處。 [2] 明妃:西漢元帝時宮女王嬙,字昭君,晉代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 [3] 紫臺:即紫宮,漢代宮殿名。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 :北方沙漠,匈奴所居之地。 [4] 青冢: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二十里。 [5] 畫圖:漢元帝根據圖畫選妃,致使宮人的命運由畫師擺布。畫師毛延壽故意丑化王昭君,造成昭君無緣得識君面。 評注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在唐大歷元年(766)作于夔州的一組七律,詩中所歌詠的宋玉、王昭君、劉備等人都在夔州及三峽一帶留下古跡。杜甫借歌詠古跡來追懷古人,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思。當時杜甫身處白帝城,而昭君村遠在秭歸,首句氣勢磅礴地描繪群山萬壑隨著湍急江流奔赴荊門山的瑰奇景觀乃出于想象。而用如此雄壯的意象襯托昭君村,有“窈窕紅顏,驚天動地”的意味。頷聯用紫臺與青冢、朔漠與黃昏的交錯時空兩兩相對,建立起邁越讀者想象的一組邏輯關系,寫盡昭君一生悲劇。杜甫點化南朝江淹《恨賦》成句,以“連”寫昭君出塞之景,以“向”顯明妃思漢之心,下筆如神。頸聯承上啟下,凸顯昭君悲劇的根源是漢元帝昏聵,將宮女的命運交給畫師來裁決,致使環佩空鳴,昭君骨留青冢,只有魂魄才能夜返故鄉。尾聯借胡地傳入的琵琶曲調,點出昭君“怨恨”的深沉主題。語不涉議論,卻無所不包,呈現出此刻“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杜甫,有著與昭君近似的處境與心境,報國無門,歸鄉無期,漂泊無依,只有夢魂能夠回去,抒情主人公與詩中人物高度融合,后人歌詠明妃之作不能及者在此。 “課兒” 外公豐子愷先生很重視子女的教育,而且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用外公的話說叫“課兒”,是豐家的“家學”傳統。豐家的孩子都要參加“課兒”,孩子們既是兄弟姐妹、舅甥,又是同學。年長的兒女還兼任TA(助教),給年輕的孩子輔導。在桐鄉緣緣堂,在嘉興金明寺弄,在抗戰逃難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廬、萍鄉、長沙,在桂林泮塘嶺,在貴州遵義浙大宿舍“星漢樓”,在重慶沙坪小屋,在杭州里西湖靜江路85號,在上海陜西南路“日月樓”……“課兒”始終在進行 我是豐家的長外孫,曾長期生活在外公身邊,直到十八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到北京讀書。我有幸親歷了外公家的“課兒”。“課兒”的特點是“養成教育”,外公的養成教育尤其重視對后輩“綜合素質”的培養。外公的文學修養非常厚重,他把中國古典文學作為“課兒”的**必修課。上中學時我每周去外婆家,外公先讓我背上周學的古文詩詞,再教新課。詩詞一般每周教二十首左右,古文學一篇,由外公親授,取材很廣,包括《詩經》《蘇批孟子》《古文觀止》《古詩十九首》《古唐詩合解》《白香詞譜箋》等。從《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學到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1952年5月14日,外公寫了一封信給我,講到《古詩十九首》: 安凡(注:安凡是宋菲君的小名):后天(星期五)我和小娘姨兩人要到崇德去,要下星期一二回上海。你們這星期天倘來此,我不在,《古詩十九首》不能讀。*好再下星期日來,把《十九首》背給我聽,我再替你上新詩。《十九首》中有許多字很難讀,難解說。現在我寫一張給你,可參考。《十九首》要多讀幾遍,要背得熟。 當時我讀小學四年級,這是外公教我學詩詞留下*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封信,可惜外公寫給我的另一張紙(可能是注釋)找不到了。信雖不長,但“課兒”的許多理念都包含其中。 母親說,外公的“家學”有獨特的理念,學詩詞有時不問何人所寫,不拘泥出自哪個年代,也不必逐詞逐句地理解原文,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但要求讀過的詩詞全都背出來,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這個見解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初二的班主任、語文教師田穎就不認同,他問我聽誰說的?聽說是外公說的,田老師不說話了。 《古唐詩合解》中杜甫的幾首詩是“課兒”必選的教材。我手頭保留了外公當年“課兒”時用過的一本《古唐詩合解》,在杜甫詩《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的頁眉上標有“8.3”,即外公授課日期為某年(可能是 1956年)8月3日。在劉長卿的《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的頁眉上標有“8.17”,正好是兩周以后。我從小學四五年級起向外公學詩詞,到高中畢業,估計學了幾百首到一千首吧,其中也包括母親教我的詩詞以及后來自己學的詩詞。小娘舅學得更多,他說他能背出兩千首! 外公講課非常有特點,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外公給我講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中寫王昭君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外公說詩人不用“千山萬壑”而用“群山萬壑”,“群山”是“擬人化”,于是就畫了一些山,當時我怎么看怎么像是人,像是王昭君的家人、朋友在送別她。外公的畫“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中表現的正是這樣的意境。 讀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外公又隨手畫了一位女子飄然而至的形象。外公問我,讀到這兩句,有沒有聽到昭君身上戴的佩飾的叮咚之聲?可惜外公的這些畫我未能留下來,但外公教我的這首詩卻永遠地記住了。 現在,這些詩詞古文已經成了我精神世界、感情世界的一部分,讓我欣賞、傷感、陶醉,使我的心融入這文學的境界之中。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1(精裝) 作者簡介
豐子愷,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中國現代漫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他的畫作多以兒童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被錄入民國時期的學生課本。其中漫畫以“曲高和眾”的藝術主張和“小中能見大,弦外有余音”的藝術特色備受世人青睞。 宋菲君,著名畫家豐子愷的長外孫,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在上海,1960年聽從外公的建議考上北大物理系,畢業后在北京工作至今。任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高級專家會員(Fellow SPIE)。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