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閑情偶寄:生活藝術的結晶(李漁一生戲曲理論的精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范.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8138
- 條形碼:9787510878138 ; 978-7-5108-7813-8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閑情偶寄:生活藝術的結晶(李漁一生戲曲理論的精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范.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本書特色
1.凡是研究中國戲曲或者嘗試著去了解傳統生活藝術的人,沒有不知道李漁的。——本書作者 2.李笠翁當然不是一個學者,但他是了解生活的人,絕不是那些樸學家所能企及。——周作人 3.你寫了一部《閑情偶寄》,編了一部《芥子園畫譜》,如今,還有人看。你在《閑情偶寄》中談居室、器玩、飲撰、種植、頤養……后世做會館的,創造享受清閑氛圍的,都該向你學學。——馮唐 4.名滿天下,婦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王安節
閑情偶寄:生活藝術的結晶(李漁一生戲曲理論的精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范.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內容簡介
李漁是一個懂得生活藝術也能享受生活情趣的人。他從尋常的娛樂、日常的生活中,發掘出獨特別致的興味,行之筆端,成就了這部《閑情偶寄》,也是中國很早的戲曲理論專著。本書上篇介紹笠翁一生的劫難漂泊、家國的興亡更替、人世的悲歡離合;中篇介紹他的戲曲理論;下篇是日常生活的品鑒,包括絲竹歌舞、園林房舍、養生之道。
閑情偶寄:生活藝術的結晶(李漁一生戲曲理論的精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范.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目錄
【導讀】生活的情味
上篇 作者介紹
一、創作部分
二、編選部分
中篇 笠翁的戲劇理論
**章 笠翁劇論的幾個相關問題
一、思想淵源與時代背景
二、寫作的動機與態度
三、笠翁劇論中的基本觀點
第二章 笠翁的戲劇理論
一、關目問題
二、唱曲問題
三、賓白問題
四、題材問題
五、科諢問題
六、搬演問題
七、批評問題
下篇 日常生活的賞鑒
**章 居室的結構與布置
一、房舍部分
二、窗欄部分
三、墻壁部分
四、聯匾部分
五、山石部分
第二章 器玩的設計與擺列
一、制度部分
二、位置部分
第三章 飲食的風味與處理
一、蔬食部分
二、谷食部分
三、肉食部分
第四章 花木的種植與賞鑒
一、木本部分
二、藤本部分
三、草本部分
四、眾卉部分
五、竹木部分
第五章 養生的道理與途徑
一、行樂部分
二、止憂部分
三、調飲啜部分
四、節色欲部分
五、卻病部分
六、療病部分
附錄 原典精選
詞曲部
結構**
賓白第四
居室部
器玩部
飲饌部
閑情偶寄:生活藝術的結晶(李漁一生戲曲理論的精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范.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節選
上篇 作者介紹 凡是研究中國戲曲或者嘗試著去了解傳統生活藝術的人,沒有不知道李漁的。李漁一輩子沒做過官,可說是一生在為生活而奔波忙碌。但他的文采才情,卻使他生前即享有盛名,他的朋友王安節曾說:“名滿天下,婦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足見他當時遠近聞名的情況了。而或許就因為不曾當官的緣故,史書里沒有他正式的傳記,這盡管造成了諸多的殘缺不便,卻絲毫沒有影響后世對李漁研究的興趣。甚至時到今日,愈來愈多的學者包括外國的在內,都不斷地以他為研究的對象。事實上,李漁的藝術才情、創作成就,以及對生活興味的領會,也確實充分表現了一個傳統文士的涵養和氣質。今天,西化浪潮漸趨泛濫,而古典行將淹沒,我們撫今思昔,再來對這么一個人的身世、思想,作一番憑吊追思,也應該另有一種意義吧。…… 李漁從小讀書,寫詩作文,少年時代已經有作品成集出版。可惜由于接連不斷的戰火兵災,代表他這個階段生活、思想的詩文,就如此化為灰燼了。他的家境十分富裕,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則是有花木亭臺的宅院,這段生活的積漸濡染,跟他后來《閑情偶寄》中所表現的對生活藝術的品位,大概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天啟七年(1627),他作了一首《元日試筆》的詩: 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無愁晝始長。 *喜北堂人照舊,簪花老鬢未添霜。 年少英發,雙親健在,而家庭又極富裕,這時的李漁可說是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崇禎二年(1629),李漁十九歲,這年他的父親過世了,而這似乎正代表著他生活的一種大轉變。…… 不過大抵說來,在三十歲以前,李漁的生活還算是寧靜而適意。尤其他又在蘭溪的瀔水西邊,買下了伊山這座高僅三十余丈的小山丘。雖說也只是鄉村式的建筑,但依山傍水,草堂、幽徑、小橋、回廊,天工人巧,相互輝映。生活在這樣的天地里,當然是愜意極了。此外,在婺城里,他也租了房子,經常入城小住。保持著清閑安適的心境,而又不至于離群索居,可以說是李漁這一階段生活的*佳寫照了。 后來因為流寇蜂起,時局動蕩,李漁求取功名的心志也就漸趨冷淡了。他在詩中,往往慨嘆著“中流徒擊楫,何計可澄清”。然而祖逖擊楫中流,終還有勇武報國,李漁一介書生,又能如何呢?只有無可奈何地吟道“詩書逢喪亂,耕釣俟升平”了。避亂山居的三年,是明朝大勢將去、翻天覆地的時期,卻也是李漁一生*享清福的日子。知識分子的逃避與無奈,就如是諷刺地顯現在他的身上。…… 李漁在南京城的舊居,原在金陵閘一地。康熙八年(1669) 夏天,他位于鐵冶嶺上那座有名的“芥子園別業”,終于興建落成了。之所以取名為“芥子園”,乃是因為園林雖小,卻頗能具丘壑山水之美,多少合于“納須彌于芥子”的意思。李漁是一個對庭園設計、居室布置極有興趣、也素有研究的人,這從《閑情偶寄》中“居室”“器玩”“種植”幾個部分的意見,便可略窺端倪。“芥子園”的景觀,無論是樓閣臺榭、門窗聯匾,乃至池苑假山、花草樹木,可以說就是他觀念的具體呈現。而這個地方后來便成了李漁出版圖書的坊肆,用“芥子園”名義刊刻的書籍流傳一時,就是到了今天,也都還很有名呢!…… 李漁在明朝時曾參加過科舉考試,積極地尋求著他的功名途程。但改朝換代之后,雖然為了衣食溫飽,不得不到處托缽打抽豐、周旋于達官貴人之間,卻一直不曾再應試求官。到了晚年, 回想一生的坎坷困窘,為兒孫打算,仍然只有當官一途,于是便厚皮老臉地帶著兩個兒子出來應試。這種矛盾的心理,多少反映了他當時的境況。…… 不幸的是,由于操勞過度,到杭州沒幾天,李漁就病倒了。接著因為下樓失足,摔傷了筋骨,幾乎寸步難行。好不容易挨到了仲夏,病情稍微減輕,又因送兒子到婺州考試而中暑,下痢病瘧,嚴重得不得了。這次病從仲春到季秋,總共八個月,總算才恢復了健康。但病好之后,為了經濟上的需要,不得不和女婿因伯做了一趟吳興之行,接受太守胡瑾的邀請和幫助。另外對李漁造成相當打擊的一件事,也趕巧似的發生在這不幸的一年,那就是結縭四十多年的妻子徐氏過世了。康熙十七年(1678),原先還有數椽房屋未完工的層園,這時修建起來了。占地甚廣的層園,曲徑幽深,由麓至頂,大約有幾十級之高,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李漁曾經自己題了一副對聯:“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足見它的巍峨景觀了。 不過,一生的劫難漂泊、人世的悲歡離合,都成了晚年隱居西湖的無限思量,李漁就這樣悄悄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至于他的卒年,依據孫楷第的考證,不是康熙十九年(1680)就是十八年(1679)的殘冬,享年七十或六十九。 李漁的一生剛好是漢明淪滅、滿清入主的一個轉換時代,這樣的時代原本就是一種矛盾的歷程,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它的時候,都難免會有難以抉擇的彷徨。當然,李漁所選擇的方向、所走的路程,以今天來看,可以說褒貶相參、殊難定論。但有一點絕對能肯定,他創作的熱忱、著書立說的執著,永遠也不能抹殺。…… 中篇 笠翁的戲劇理論 ……然而在這種風氣習性籠罩下的中國劇壇,李漁《閑情偶寄》中有關戲劇理論方面的闡述,卻不能不說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異數了。 李漁誕生的時代,正是傳奇戲曲因湯顯祖突破格律派的樊籬、重新綻放異彩的一個階段。一輩子聽戲、編戲的經驗累積,使他對于戲曲,有著深厚的涵養和超越時人的獨到見解。尤其重要的是,對戲劇的全心全力投注,促使他對傳統戲劇理論去進行一種全面性、系統性的深入探討,不再如以往文人般作為閑暇時的欣賞、消遣罷了。在《閑情偶寄》一書中,作者對自己的殷殷心意, 便作了相當懇切的剖白。正因為激蕩不已的“一片苦心”(《演習部 · 授曲第三),憐“千古詞人,未窮其秘”,所以作者才“以探驪覓珠之苦,入萬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詞曲部·賓白第四》)而且因為擔心“于此中索全人,頗不易得”,乃“再費幾升心血,創為成格以示人。自制曲選詞,以至登場演習,無一不做功臣,庶于為人為徹之義,無少缺陷”。(《演習部·教白第四》) 從這段文字看來,李漁戲劇理論的價值存在,自是不言而喻的了。我們甚至可以說,在他之前,固然沒有如此圓融精熟的理論,而在他身后,尤其是古典戲劇漸趨沒落的今天, 這一套戲劇理論恐怕也將成為絕響,將成為研究古典戲劇者的無上瑰寶吧。…… 積多年的編曲經驗,笠翁很愿意以一個“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的身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首先,笠翁認為授曲之際,*主要的是必須“解明曲意”。因為唱曲宜有曲情,否則只是念歌誦經一般,如何感動人心。所謂的曲情,指的便是曲中的情節。能解明情節、知道它含義的所在,那么唱出口時,便儼然這種神情。問者是問,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銷不致反帶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愁容。各種不同的感情心境,都隨著歌曲的高低抑揚,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但是一般唱曲的人,往往終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乃至一生唱此曲,卻始終不知道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如此,只是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無曲,那就是所謂的無情之曲了。即使腔板極正、吐字極清,終是第二、第三等詞曲,不能算是登峰造極的技藝。要想將曲唱好,一定要請明師講解曲意,等到心領神會以后,再注意其他有關的音樂的枝節。而唱的時候,務必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以精神貫穿其中。使曲里面的情意,得以惟妙惟肖地傳達出來。能夠做到這樣,那么同樣的一首曲子、同樣的一個歌者,卻判然有別了。轉腔換字之間,似乎便別有一種聲口;而舉目回頭之際,也自然另是一副神情了。…… 下篇 日常生活的賞鑒 笠翁一生絕意仕途,寄情山水,在悠游歲月之中,過著順適的生活。他既不強求自己去高唱“立德、立功、立言”的大題目, 也不會渾渾噩噩地隨波逐流。他只是認清了生命平凡的本質,從而在瑣瑣碎碎的日常生活里,品味它們細水長流的情趣。同時由于自己藝術的修養,使腐朽化為神奇,因之,一般人嘆為單調沉悶的生活,在笠翁眼里,卻是充滿了水窮云起、魚躍鳶飛的喜樂。 當然,“讀圣賢書,所學何事”,人生原該有著莊嚴而積極的目標,這樣,生活的腳步才能沉穩而踏實。不過就才情、性格來說,人與人之間,畢竟是存在著相當的差異。并不一定每個人都必須也都能夠肩挑起淑世救人的重任。而即使如此,并不就意味著他的生活無須任何調劑,或是他的生活態度便應該徹頭徹尾地嚴肅了。所謂“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本也是剛柔并濟、莊諧相生,才能多彩多姿而又深具意義的啊! 笠翁的《閑情偶寄》,可以說就是此種觀念下中國文人生活藝術的結晶。他盡心盡力于劇曲的創作與研究,把它當作終身事業。卷一到卷五《詞曲部》《演習部》的戲劇理論,為我國傳統戲劇奠下了全面性的理論基礎,固然可以算是他事業的成績證明。而由他本人的酷好此道乃至訓練家伎搬演自編新劇,我們事實上已能夠確定,戲劇是笠翁興趣所在,也是他生活中的重心了。如是,則《閑情偶寄》中戲劇理論心得的公開,當然仍不外乎他生活情趣的進一步獻諸同好。至于卷八到卷十六的部分,計分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五部,更是明顯地相關于日常的生活,茲條列如下: ……
閑情偶寄:生活藝術的結晶(李漁一生戲曲理論的精華,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范.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作者簡介
顏天佑(1948-2009):臺灣澎湖人,教育家、戲曲學者,長于史記研究。博士畢業后,正式任教于靜宜大學、政治大學,最后落腳于彰化師范大學,直至退休。著有《南宋姜吳派詞之研究》《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閑情偶寄:藝術生活的結晶》等。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