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21509
- 條形碼:9787570221509 ; 978-7-5702-215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美 本書特色
★ 人間老頑童、日本藝術家關于美食、陶藝、書畫之作! ★ 魯山人對于美學的領悟——創作者的立場應該是,在直面自己工作的時候,應該是徹頭徹尾、決不妥協地自由。 ★ 讓食物重回本味的廚神,偏執的天才留下的散文。 ★ 日本味道是“無味之味”,是料理人之心,是裝食物的一餐一盤。 ★ 魯山人對于藝術的要求嚴苛,甚至在批評作品上有“毒舌”的一面,他毫不吝嗇地將自己數十年的制陶經驗與對于陶瓷器藝術的思考寫了進去,是難得的佳作。他的話語中顯露出了陶藝的真諦,他嚴格的研究與創作態度更讓他創作出了大量的珍貴藝術品。 ★ “香港四大才子”之蔡瀾推崇的日本美食家、美食理念! ★ 知名日本文化學者何曉毅教授傾情翻譯! ★ 精美的裝幀設計,由內而外貫徹東方藝術之美! ★ 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雅,并將其帶到自己生活中的人,即使是過著貧窮的生活,內心也是富有的。 ——北大路魯山人 ★ 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哪怕只是一點點。我的工作就是這種愿望的小小表達。 ——北大路魯山人
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美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重量人物北大路魯山人集大成之作,精選編錄了北大路魯山人關于談吃論食、制陶做瓷、揮灑潑墨的文章。本書為國內搶先發售將北大路魯山人跨領域作品整理合編之書。 “美”是北大路魯山人眾生信條,他的名言是"餐具是料理的衣服",表現出對美食和陶器的很好追求,這也使得使他很終成為日本料理的代名詞和一代陶藝大師。這本書體現出北大路魯山人細致、精致和很好,文章,讀起來酣暢盡致,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學,獲得啟示,提高審美水平,點亮生命的意義。
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美 目錄
**卷 真正好的東西,近于天真
003 · 01 藝美革新
008 · 02 所謂雅美
011 · 03 料理與食器
014 · 04 關于我的陶器制作
021 · 05 關于陶瓷器鑒賞
029 · 06 致立志成為陶藝家的人
037 · 07 刳魂之美
040 · 08 閑談古陶瓷器(節譯)
056 · 09 魯山人展目錄集語錄(節譯)
071 · 10 愛陶語錄
第二卷 在藝術上只有熱烈的愛決定一切
089 · 01 習字要訣——關于美的認識(節譯)
101 · 02 無鑒賞能力請勿習字
105 · 03 好看字與精美字(節譯)
114 · 04 藝術性的字與非藝術性的字(節譯)
124 · 05 人與書相
127 · 06 以美術藝術為生命的書道
133 · 07 書道與茶道(節譯)
138 · 08 茶人不良
140 · 09 味覺之美與藝術之美
第三卷 我的人生是一天到晚只吃美味的食物
147 · 01 出色的人做的事也會是出色的
202 · 02 任何食材都有其他食材不可替代的原味
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美 節選
第三卷 我的人生是一天到晚只吃美味的食物 我只要認準一個地方, 那就一定要吃到自己的舌尖徹底佩服為止。 食器是料理的衣服——我為什么開始自己動手制作陶瓷器和漆器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開始做料理后就在這里建窯,自己制作陶瓷器和漆器。 為什么我對制作陶瓷這么熱心,一定要自己動手制作呢?在旁人看來,可能覺得我只不過是太熱衷而已,但對我自己來說,這可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的事情。今天,把它作為閑談之話,我說說其中的理由。 在各位料理專家和方家面前說料理,我多少覺得有些惶恐,敬請各位賞光捧場。 就拿做料理來說,比如做生魚片,刀刃一定要鋒利,配菜的顏色或者形狀等,這些問題都要細心留意。為什么說要細心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料理增添美,從整體上看,料理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精致和美味。就像這樣,料理應該重視的美感,與繪畫、建筑以及天然的美完全相同。美術的美和料理的美,本來就是一個字,內涵也都一樣。 所以,在美化料理本身的同時,大家對每天都要使用的盛裝料理的器具,也都想一想,費一番苦心。關心料理的人,順便也關心食器,這是不足為奇、順理成章的。 話雖這么說,但在我看來,至今也沒有出現一件能讓人看上眼的食器。這是因為料理店和料理人對食器缺少關心,所以沒有出現好的食器。料理店和料理人是搞料理的人,也就是用食器的人,所以只要這些人多對食器表示關心,那肯定就能出現好的食器。只有料理人像以前茶寮料理人那樣,主動主張說“我做的料理一定要擺在這種食器里,如果用那種食器的話,我好不容易做好的料理就被糟蹋了”。如此一來,人們才會關注好的食器,才能催生出好的食器。制作食器的人,為了應對這樣的需求,就必須修煉和提高自己的美意識,制作品位高的食器。 因此,為了促使多生產好的食器,料理店和料理人就必須領導制作陶瓷的人。所以我說因為使用食器的人對食器缺乏關心,才造成了今日料理之食器不盡人意的狀況,令人滿意的好食器幾乎沒有。 偶爾看到能稱作名器的食器,無一例外都是已故的人做的,現在我們把那些當作美術品來看待,都成了古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想徹底追求料理真髓,真正講究擺盤盛菜的話,那就只能使用名器古董,要不然就只能自己動手制作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現狀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一定要自己動手制作陶瓷器的動機。下定決心動手制作不需要花費多大心力,可是不管怎么說,胡亂做肯定做不出好的食器來。首先,我覺得應該向前輩的名器學習,哪怕那食器上有傷疤裂痕,但只要是有名有聲的,就能給我們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因此,我覺得應該盡量把這些前輩的作品作為自己制作的樣本,放在身邊,每日都要參考。我到中國和朝鮮去嘗試研究歷朝歷代的陶瓷,就是為了這個。結果越搞越多,竟然“搞”了一個參考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的收集與一般人的收集不一樣,我是直接為了自己制作陶瓷器而收集,也是直接為了追求料理之道而收集。 其實不僅是陶瓷器,繪畫、書法與料理其實也是一樣的。比如用菜刀切魚片,下刀的那一瞬間,能讓料理活,也能讓料理“死”。有風情的人切,就會切出有風情的刀線;而庸俗之人切的話,只能留下粗俗不堪的刀線。不是說菜刀鋒利不鋒利,也不是說料理人的技法高明不高明,這是一個“人”的問題。總之,高雅的人切,就會切出雅致的刀線,就會切出雅致的形狀。 書法等在這點上能明顯看出來,而料理其實也一樣。我經常為此痛苦不堪。因為自己如果不真正下功夫修煉,那不管料理人的技術如何嫻熟高超,也不會做出真正的好料理來。 也就是說,不管是書法、繪畫、陶器還是料理,總之,在那些作品上顯現出來的其實都是作家自己的形象。不管好壞,自己都會體現在作品上。只要有一次感到這點,那么以后不管什么事,都不敢交給別人做了。真的,只要知道了其中的真正含義,簡直就害怕得不得了,絕對不敢偷懶。 所以,在這個窯廠,至少刻有我自己名字的,從頭到尾都是我自己做的。各位能看到,那座大窯燒一次要做很多很多事。剛才各位看到的那些陶瓷,都是我自己做的。社會上有人說我是一個很懶的人,但你們今天再看看,我就是這樣做事的,所以我絕對不是一個懶人。 這些都不說了,其實這些都不過是為了追求料理之道,為了把東西做得美味。 如果只想填飽肚子,那像遠古的人那樣把飯食放在樹葉上吃也行,如果要講文明,那就一定要講究裝食物的容器。食器和料理,不論如何都是不能分開的,這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說這兩者就像夫妻關系一樣。事實上,自古就有許多這類比喻,有些例子一直流傳到現在。一個廝守終生的妻子,當然就不可以是一個來歷不明或者隨便誰都可以的人。“誰誰都行”“只要能做妻子就行”之類的話,是一種沒有向上之心的話,說這種話的人不可避免是要遺憾終身的。 所以,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搞料理的人一定得好好研究食器。更進一步說,從食器開始,還應該學習書畫和建筑。只有這樣,你所做的才能成為真正的日本料理。 現在不論是瓢亭[1]、草鞋屋[2],還是八百膳[3],流芳后世幾百年的這些老店,無一例外都是祖先們這樣努力了的結果。所以,瓢亭現在還按以前的傳統做法做,我們不可名狀地都會覺得很好。 這些祖先們都是具有辨別能力和極高見識的人,其子孫后代都可以一直靠他們創立的招牌吃飯。即使后世子孫才能有限、用心散漫了,但是僅靠祖上招牌,也能混口飯吃。 當然,只靠祖先的招牌混飯吃的話,不論那招牌有多厚,也會慢慢地被磨成薄片,不會維持太長時間。總之,有流芳百世祖先的那些老店,一直都蒙著那些祖先的恩,戴著那些祖先的德。 都說中國料理世界**,但中國料理真正發達是在明代,不是今天。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國的食器中,明代的食器*為發達,*有美感。食器發達,就證明料理也發達。可是到了清代就慢慢退化了,沒什么味兒了,所以料理也就慢慢地退化了。 從歷史的角度看,你會發現食器不好料理也就不會好,食器好的時代說明料理也發達。所以,作為料理人,為了制作真正好的料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食器美學。料理店要激勵和培養陶瓷家,要讓他們不斷制出雅致漂亮的食器。 看看*近一般料理人的風潮,能看到有些人剛學會做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料理人了,就無暇去關注別的事情。我們作為一個嚴肅思考料理之道的人,光有痛感是不行的,還要考慮如何糾正這種現象,這也是我的一個夙愿。 上文很籠統地講了一下。其實這些不僅限于那些了不起的、高級的料理店,就連大街上一個小小的雜煮店也能發生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不論你做一個玄關,還是撒一瓢水,其精神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美 作者簡介
北大路魯山人,“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美學藝術家,擁有美食家、廚師、書法家、畫家、陶藝師、漆藝家、篆刻家等不同面孔。他也是任性玩家、逍遙老饕、毒舌男,對于美十分敏銳與苛刻。 他崇尚自然,追求雅美生活,是受人尊崇的美學大師,他將藝術和美的意識引入飲食領域,造就了日本特有的飲食文化。他堅信“食器是料理的衣服”,因此他建窯,做陶瓷器和漆器,窮其一生追求美的事物,他不容許自己對世俗有絲毫妥協。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