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8798
- 條形碼:9787030688798 ; 978-7-03-06887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語言學能是人們學習語言的一種專門能力,其理論和研究是近期二語習得的重要課題。語言學能是除起始年齡以外*能預測二語學習是否成功的個體差異因素之一,它與自然學習環境的二語學習有關,也與課堂教學環境的二語學習有關。全書共收錄了9章。
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以我國外語教育為背景,圍繞外語學習年齡效應的屬性問題,厘清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其學習成效之間的關系,探索起始年齡、語言學能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二語語法、詞匯及搭配和語音學習成效的作用,同時還探究影響我國英語學習者二語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及中介因素,為構建適應我國外語教育的語言習得理論提供證據,為我國的外語教育提供重要的啟示。
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章 年齡問題概說 1
1.1 問題的緣起 1
1.2 年齡效應研究的主要類別 2
1.3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 6
1.4 本書的目的及主要觀點 9
1.5 結語 10
第2章 年齡效應的表現形式與理論解釋 11
2.1 引言 11
2.2 二語學習年齡效應的表現 11
2.2.1 起始年齡 11
2.2.2 二語學習成效 12
2.2.3 起始年齡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 13
2.3 基于關鍵期假說的年齡效應解釋 18
2.3.1 關鍵期假說 18
2.3.2 關鍵期假說之后的理論發展 20
2.4 基于環境與個體差異的年齡效應解釋 25
2.4.1 基于社會、心理因素的解釋 25
2.4.2 基于認知發展的解釋 26
2.4.3 基于語言經歷的解釋 28
2.5 問題與啟示 29
2.5.1 概念或理論誤解與方法難點 29
2.5.2 研究與教學啟示 32
2.6 結語 32
第3章 語言學能與二語習得:理論、測試及研究 34
3.1 引言 34
3.2 Carroll的學能理論 34
3.3 Carroll之后的學能理論及模式 36
3.3.1 信息加工步驟模型 36
3.3.2 語言學能綜合體理論 38
3.3.3 高水平語言學能理論模式 40
3.3.4 小結 41
3.4 語言學能的測試及相關研究 42
3.4.1 現代語言學能測試(MLAT) 42
3.4.2 Pimsleur語言學能測量表 43
3.4.3 語言(外語)習得的創新認知能力測試 44
3.4.4 LLAMA語言學能測試 45
3.4.5 高水平語言學能成套測試(Hi-LAB) 48
3.4.6 中國外語學能測試研究 48
3.5 學能對二語學習的作用 50
3.5.1 課堂教學環境中的學能研究 50
3.5.2 顯性學習、隱性學習條件下的學能研究 51
3.5.3 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53
3.6 結語 56
第4章 起始年齡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關系的元分析 57
4.1 引言 57
4.2 變量及系統性綜述研究 58
4.2.1 年齡效應 58
4.2.2 二語學習成效的判斷標準 59
4.2.3 影響起始年齡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關系的因素 60
4.2.4 系統性綜述的必要性 64
4.2.5 現有元分析結果及局限 65
4.3 研究設計 66
4.3.1 文獻檢索 67
4.3.2 篩選標準 68
4.3.3 樣本編碼 70
4.3.4 效應值計算與分析 70
4.4 研究結果 71
4.4.1 起始年齡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的整體關系 71
4.4.2 各調節變量的影響程度 76
4.5 討論 77
4.5.1 起始年齡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的整體效應 77
4.5.2 學習環境差異的影響 78
4.5.3 測試任務類型、呈現方式和時間條件的影響 80
4.6 結語 82
第5章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關系研究 84
5.1 引言 84
5.2 二語語法學習成效與語言學能的有關概念及研究 85
5.2.1 二語語法學習成效的測量 85
5.2.2 語言學能研究的發展及其測量 87
5.2.3 探索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關系的研究 89
5.2.4 探索其他因素與二語語法成效關系的研究 92
5.2.5 小結 94
5.3 研究設計 95
5.3.1 研究對象 95
5.3.2 實驗任務及過程 96
5.4 結果與分析 98
5.4.1 語法判斷測試、LLAMA及SRT數據分析 98
5.4.2 語言學能與英語語法成績的相關性 99
5.4.3 內隱性學能與外顯性學能 100
5.4.4 回歸分析 100
5.5 討論 101
5.5.1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英語語法成績的相關性 101
5.5.2 內隱性學能與外顯性學能的作用 102
5.5.3 英語語法學習成效的預測因素 103
5.6 結語 104
第6章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詞匯學習成效關系研究 106
6.1 引言 106
6.2 二語詞匯學習成效及其測量 107
6.2.1 二語詞匯知識與詞匯能力 107
6.2.2 符合年齡效應研究要求的二語詞匯學習成效核心指標 112
6.2.3 產出性詞匯深度知識及搭配知識的測量方法 113
6.3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詞匯學習成效關系的研究進展 115
6.4 研究設計 119
6.4.1 研究問題 119
6.4.2 受試 119
6.4.3 實驗任務及過程 120
6.5 分析與結果 122
6.5.1 詞匯知識、搭配知識、LLAMA及SRT數據分析 122
6.5.2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詞匯知識和搭配知識的相關性 123
6.5.3 內隱性學能和外顯性學能與詞匯知識和搭配知識的相關性 124
6.5.4 其他因素與詞匯知識和搭配知識的相關性 125
6.5.5 回歸分析 126
6.6 討論與結論 128
6.6.1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詞匯學習成效的關系 128
6.6.2 二語詞匯學習成效的預測因素 128
6.6.3 課堂教學環境下起始年齡、語言學能對二語詞匯學習成效的作用 129
6.7 結語 131
第7章 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二語語音學習成效關系研究 133
7.1 引言 133
7.2 二語語音學習的年齡效應 134
7.2.1 起始年齡與二語語音學習成效 134
7.2.2 語言學能與二語語音學習的年齡效應 137
7.3 研究設計 142
7.3.1 受試 142
7.3.2 測量工具 143
7.4 數據分析與結果 146
7.4.1 起始年齡與英語語音成績 146
7.4.2 語言學能與英語語音成績 148
7.4.3 英語語音成績的預測因素 150
7.5 討論 150
7.5.1 起始年齡與二語語音學習成效的關系 151
7.5.2 語言學能與二語語音學習成效的關系 152
7.5.3 二語語音學習成效的預測因素 154
7.6 結語 154
第8章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二語語法、詞匯與搭配及語音學習成效多因子研究 156
8.1 引言 156
8.2 理論基礎及有關概念表述 157
8.2.1 起始年齡與二語學習成效 157
8.2.2 影響學習成效的其他因子 159
8.2.3 結構方程模型 163
8.2.4 小結 166
8.3 研究設計 166
8.3.1 數據概況 166
8.3.2 假設模型及運算步驟 168
8.4 建模與分析 169
8.4.1 語法學習成效模型 169
8.4.2 詞匯與搭配學習成效模型 172
8.4.3 語音學習成效模型 175
8.5 討論 176
8.5.1 SEM中的調節效應和中介效應 176
8.5.2 不同語言層面的因子以及因子結構差異 179
8.5.3 早學組與晚學組模型對比 180
8.6 結語 181
第9章 語言學能與外語早學者口語學習成效關系研究 182
9.1 引言 182
9.2 二語口語學習成效的有關概念、測量及研究進展 183
9.2.1 二語口語水平的構成 183
9.2.2 二語口語學習成效的測量 185
9.2.3 語言學能與二語口語學習成效的關系 186
9.2.4 小結 188
9.3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188
9.4 研究設計 189
9.4.1 研究對象 189
9.4.2 實驗任務及過程 189
9.4.3 評分方式與分析 190
9.5 結果與分析 192
9.5.1 LLAMA及圖片描述任務的描述性統計數據 192
9.5.2 語言學能與英語口語學習成效的相關性 193
9.6 討論 195
9.6.1 語音辨別能力(LLAMA D) 195
9.6.2 機械和聯想記憶能力(LLAMA B) 197
9.6.3 語音編碼能力(LLAMA E) 198
9.6.4 語言分析能力(LLAMA F) 198
9.6.5 內隱性學能與外顯性學能對外語早學者口語學習成效的作用 199
9.7 結語 201
參考文獻 202
附錄 233
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節選
第1章 年齡問題概說 1.1 問題的緣起 二語學習的起始年齡(即首次有意義地接觸二語的年齡)是影響二語學習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Granena & Long,2013a)。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兒童的二語學習效果比青少年或成人更為顯著(Bialystok,1997)。二語學習的年齡因素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問題,對語言教育政策的制定也有重要的影響。學術界對二語習得年齡因素的研究有60多年的歷史。神經語言學家Penfield和Roberts于1959年提出了“關鍵期”這一概念,其主要的觀點是語言學習在9歲以前*為有效。9歲之后由于人類大腦的可塑性減弱,語言學習會變得更為困難。語言學家Eric Heinz Lenneberg基于對失語癥患者和“野孩”的研究,提出了針對母語習得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1967)。他認為2歲至青春期之前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關鍵期以后(即青春期以后),語言習得的能力因為大腦功能的“偏側化”(lateralization)而減弱。這一由大腦的生理性變化導致的左右腦的分工過程(即語言加工的功能主要由腦的左半球負責)使得青春期之后開始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困難,也更難以成功(即更難以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 自關鍵期假說被提出以后,國內外學界對母語習得存在關鍵期這一觀點懷疑甚少,但對二語學習或者外語學習是否存在關鍵期則存在較大的爭議(見Munoz & Singleton,2011;DeKeyser,2013;Birdsong,2006;桂詩春,2004)。近來有研究顯示人腦的“偏側化”即使不在嬰兒出生時完成,也在嬰幼兒的早期就已經完成(Marzi,1996,轉引自DeKeyser,2014),因此Lenneberg提出的由大腦“偏側化”形成的語言學習關鍵期的生物性基礎受到了挑戰。國內外圍繞關鍵期假說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研究結論卻相互矛盾,甚至關鍵期的起始期和衰退期也沒有一致的結論,關鍵期的屬性和歸因已成為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問題。Munoz和Singleton(2011)把爭議的主要焦點總結為:二語學習是否有一個受大腦成熟制約的關鍵期或學習機會窗口(大約結束于兒童時期或者兒童末期)?關鍵期結束后,二語學習是否有根本性的變化?它會變得更困難或更難以成功嗎?更為重要的是,與學習起始年齡有關的二語學習能力的變化或者學習效果的變化是由二語學習關鍵期導致的,還是由與年齡有關的諸多因素導致的(李紅、馬莉、張小紅,2019)?Hyltenstam和Abrahamsson(2003:540)強調關鍵期假說的核心推論是“僅通過接觸(mere exposure)某個語言,學習者就能夠達到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 。Lenneberg(1967:176)論述道:“從語言輸入中自然地習得語言的能力在進入青春期后似乎會消失,外語學習不得不依靠有意識的和費力的教或學,關鍵期后外國口音將難以克服,但任何人都可以在40歲時學著用語言進行交際。” 根據Hyltenstam和Abrahamsson(2003)的觀點,只有找到在某個年齡期以后(如青春期)通過接觸目標語言自然習得二語且達到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的學習者,才能構成駁倒關鍵期假說的證據。不過,很多的研究忽視了“僅通過接觸某個語言”這個研究條件的限制。 鑒于“關鍵期”的諸多爭議,近來有很多的學者采用比“關鍵期”更為中性的“年齡效應”(age effects)來討論和研究二語習得和外語學習中的年齡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重點已逐漸從驗證關鍵期假說轉向探究年齡效應的基于認知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理論解釋(Hyltenstam & Abrahamsson,2003;DeKeyser,2014),并且研究的視角也更加寬泛。年齡問題研究的近期發展在2014年出版的《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國際期刊第35卷第4期上發表的論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7個專題研究清楚地展現了年齡問題研究的廣度和研究的多樣性,其研究的視角從單一的大腦成熟制約的解釋轉向年齡效應的多因素解釋,關注年齡因素與母語或二語的關系、年齡因素與語言學能的關系、年齡因素與二語學習者的投入等研究主題。這7個研究都向二語關鍵期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Munoz,2014a)。Birdsong(2018)也認為大腦成熟制約只是二語學習年齡效應的一種解釋,它并不能解釋二語非本族語化的學習效果的所有變異。 1.2 年齡效應研究的主要類別 自關鍵期假說被提出以來,國內外針對二語學習年齡效應的研究多達100多項。遺憾的是,這些研究的結論卻相互矛盾,這使得年齡效應的屬性和歸因更加撲朔迷離。為了更好地理解二語學習年齡效應實證研究的結果,有必要厘清現有研究中的幾個主要的類別。 **,二語學習的速度(rate)與二語學習的成效(attainment)。Krashen等(1979)指出,有關年齡效應的研究結果看起來既不一致又相互矛盾:有的研究顯示起始年齡稍早的兒童有二語習得的優勢,而有的研究卻表明青少年或成人的二語習得效果優于兒童。因此,Krashen等(1979)把年齡效應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類型:“早期速度優勢”(initial rate advantage)與“終期成效”(eventual attainment)。按此區分,Krashen等(1979)將當時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①在學習時間和語言輸入不變的情況下,成人早期的形態和句法發展比兒童快;②年齡稍大的兒童的形態和句法發展比年齡稍小的兒童快;③兒童二語習得的終期成效優于成人(Krashen,Long & Scarcella,1979)。簡言之,兒童二語習得的優勢在于*終能達到的二語水平超過青少年和成人,而不在于學習的速度。這個區別雖已被很多研究者所接受,但它在研究設計中卻往往被忽略(DeKeyser,2014)。探究二語學習是否受大腦成熟制約的研究證據應來自兒童與青少年和成人經長期學習后能達到的*終水平的差異,并非在學習速度上的差異(Birdsong,2006)。因此,國外學者對二語學習速度的研究興趣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減弱,研究興趣轉向不同起始年齡的二語學習成效(Hyltenstam & Abrahamsson,2003)。 第二,二語學習成效與達到與本族語者相當的語言水平(nativelike proficiency)。二語學習成效指二語學習的長期效果,關注的是二語學習的起始年齡與長期學習結果(或能夠達到的*終水平)之間的關系(Hyltenstam & Abrahamsson,2003)。Birdsong(2004)強調雖然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是可以觀察到的二語學習結果之一,但二語學習成效與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不是同義詞,并且兩類研究的目的也不完全相同。不少以國外移民為對象的二語學習成效研究都一致地發現:起始年齡與二語水平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其中*具影響的是Johnson和Newport(1989)的研究。研究以46名母語為漢語或者韓語的英語學習者為受試,按照他們移民到美國的年齡分為3~7歲、8~10歲、11~15歲和17~39歲四個組。研究結果顯示:3~7歲組的學習者的語法判斷測試成績均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三個早學組(3≤AO≤15)移民到美國的年齡與其語法判斷測試成績呈負相關,而晚學組(AO>15)的年齡與其語法判斷測試成績之間不相關。Johnson和Newport因此認為研究結果支持關鍵期假說。但是,這個研究也受到不少的質疑(Bialystok,1997;Juffs & Harrington,1995)。Bialystok和Hakuta(1994)對該研究中的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發現年齡與語法判斷測試成績之間不相關的年齡段不是17歲,而是20歲,也就是說,關鍵期結束之后的學習者的年齡與語法水平之間也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Bialystok(1997)認為在7~20歲的二語學習者中發現的年齡與語法水平之間的負相關不能歸于關鍵期,造成語法水平下降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他們學習目標語言的時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認為Johnson和Newport(1989)的結果不能支持關鍵期假說,提出母語與二語語法結構的差異對二語語法習得有重要的影響,并認為兒童在二語學習上優于成人是兒童和成人認知方式的差異所致。DeKeyser(2000)采用語法判斷任務和現代語言學能測試(Modern Language Apititude Test,MLAT),以57位母語為匈牙利語、到達美國10年以上的移民為研究對象,發現到達年齡晚的移民(AO≥16)的語言分析能力和語法判斷能力呈正相關;獲得語法判斷高分的晚學者幾乎都具有較高的語言分析能力;但是到達年齡早的移民(AO≤15)的語言分析能力與語法判斷能力不相關;谠撗芯康慕Y果,作者從兒童和成人(或青少年)不同的認知機制來解釋年齡效應,認為兒童和成人二語學習的差異與學習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的隱性學習能力(implicit learning capacity)有關。 總之,以移民為對象的二語學習成效的研究結果發現兒童達到的二語水平高于成人,但研究并沒有回答兒童與成人誰更具有達到本族語者水平的潛力,這正是后一類研究關注的問題。后一類研究希望通過比較兒童與成人到達本族語者水平的潛力,尋找到起始年齡晚的二語學習者在有利的學習條件下能夠達到本族語者水平的研究證據。如果能找到這樣的證據,就能有力地反駁二語學習的年齡效應受大腦成熟制約的論點。Kinsella和Singleton(2014)以20名母語為英語的高水平法語晚學者(在學校學習法語的年齡大于11歲或者大量接觸法語的年齡大于20歲)為受試,采用了詞匯測試、語法測試、地區口音識別測試及問卷(涉及學習態度、動機、語言經歷等因素)的研究方法,考察高水平的晚學者能否到達本族語者的水平。結果顯示:起始年齡與詞匯測試、語法測試和地方口音識別測試成績均不相關,但三名受試在所有測試中均達到了本族語者的水平。這三名受試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均與法語母語者結婚并希望能長期居住在法國。Kinsella和Singleton的研究說明晚學者能夠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二語學習態度、動機、語言經歷等因素是影響晚學者能否達到本族語者水平的重要因素。Abrahamsson和Hyltenstam(2009)對195位起始年齡在1~47歲的西班牙語和瑞典語雙語者進行了語音的發音和感知、詞匯和句子的感知、語法判斷、綜合填充以及成語和諺語的測試,較為全面地分析了這些雙語者的二語是否達到了本族語者的水平。研究的結論是:對于在12歲之前學習二語的學習者來說,只有少數能夠真正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對于12歲之后開始學習二語的學習者來說,要想完全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是不太可能的。Abrahamsson和Hyltenstam認為即使是對于那些年齡很小就開始學習二語的人來說,能夠真正達到本族語者水平的人數也要少于人們預想的人數。Nishikawa(2014)采用講故事、定語從句理解和產出任務考察了47名兒童的日語水平能否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在目標語接觸量很充分的前提下,起始年齡很。ˋO<4)的學習者也未必能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在特別優越的學習條件下,才有少量起始年齡較晚的二語學習者能夠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他們或者具有較高的學習動機(Moyer,1999),或者具有融入目標語文化的強烈意愿(Kinsella & Singleton,2014),或者具有較高的語言學能(DeKeyser,2000)。但是,*新的一項基于大數據的研究結果表明:即便是出生后就立即學習兩種語言的雙語者的二語水平也達不到單語母語者的水平(Hartshorne,Tenenbaum & Pinker,2018)。因此,年齡
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學習成效的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李紅,浙江紹興人。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畢業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擔任《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語言學習研究》編委等。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心理語言學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持并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及教改課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寶鋼獎教金優秀教師獎,獲重慶大學記大功一次、記功三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