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神仙傳:造化的鑰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8169
- 條形碼:9787510878169 ; 978-7-5108-7816-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仙傳:造化的鑰匙 本書特色
1.一個有人情味的、詩意的世界,對中國藝術——詩歌、山水畫有很大影響。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天人合一的和諧宇宙觀。
3.仙就是山和人的組合,深山仙,由山而天,包含著一個“信仰的躍升”。
4.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流傳下來,進入音樂詩歌繪畫,極大的豐富了中國藝術,如,琴高乘鯉、觀棋爛柯,阮郎歸,等等。
神仙傳:造化的鑰匙 內容簡介
神仙思想代表過去中國人所向往的一種人生境界,超乎飲食男女、形骸物欲。神仙世界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蕭史吹簫引鳳、呂洞賓朗吟題詩、八仙過海……自然的美景淑氣,神仙的變化莫測,強烈的道德感,先民深心里的愿望和夢想,構成一幅奇妙的神仙長卷。本書據王世貞《列仙全傳》改編,講述神仙故事,反映天人合一的和諧宇宙觀。
神仙傳:造化的鑰匙 目錄
上篇 神仙的故事
老子 東王公
西王母 上元夫人
赤松子 洪崖先生
馬師皇 務光
孟岐 匡裕
彭祖 青烏公
呂尚 范蠡
劉越 葛由
彭宗 王子喬
沈羲 周亮
亢倉子 琴高
負局先生 列子
莊子 丁令威
折象 宋倫
玉子 太陽子
太玄女 祝雞翁
古丈夫與毛女 徐福
黃石公 鬼谷子
茅濛 蕭史
蔡女仙 白石生
涉正 安期生
修羊公 司馬季主
尹澄 劉安
緱仙姑 金申
蘇耽 東方朔
黃安 郭瓊
拳夫人 程偉妻
莊君平 薊子訓
陰長生 欒巴
毛伯道與劉道恭 趙丙
莊伯微 江妃二女
劉根 梅福
魏伯陽 王老
劉晨 王喬
張道陵 王遠
蔡經 子英
董奉 介象
李阿 左慈
王梵志 黃初平
蘭公 費長房
王質 蓬球
孫登 葛玄
吳猛 吳彩鸞
許遜 鄭思遠
郭璞 麻姑
葛洪 黃野人
范豹 劉綱
東陵圣母 交阯道士
王玄甫 謝仲初
王嘉 扈謙
麻衣子 酆去奢
陶弘景 桓闿
鹿皮翁 寇謙之
白鶴道人 王延
季順興 孫思邈
崔之道 徐則
崔子玉 匡智
明崇儼 韋善俊
王帽仙 王遙
司馬承禎 班孟
鄔通微 許宣平
聶師道 傅先生
王可交 李筌
李白 李長者
懶殘 王皎
邢和璞 吳道子
羅公遠 申泰芝
薛昌 薛季昌
徐佐卿 武攸緒
裴玄靜 帛和
張氳 趙惠宗
王昌遇 顏真卿
張志和 李賀
瑕丘仲 江叟
許棲巖 俞靈璝
李玨 伊祁玄解
鄭全福 柳實與元徹
盧山人 裴航
侯道華 廖師
劉德本 劉
何令通 麻衣仙姑
爾朱洞 陳摶
劉玄英 蘇澄隱
張九哥 馬湘
王鼎 侯先生
張柏端 徐問真
申屠有涯 雷隱翁
莎衣道人 王文卿
劉益 孫賣魚
魏二翁 林靈素
李鼻涕 王嚞
馬鈺 孫仙姑
神仙傳:造化的鑰匙 節選
西王母
西王母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金母。她由西天至妙之氣化生在伊川,俗姓緱(一說姓何或姓楊),名回,字婉姈,一字太虛。她掌理西方,和東王公共同統轄東西兩股元氣,來化育天地、陶冶萬物。凡是天上地上所有得道成仙的女子都由她管理。
西王母住在昆侖山頂的懸圃(也就是空中花園)上,一座叫閬風的苑中,一共有玉樓九層。左繞瑤池、右環翠水,她有五個侍女,分別叫:華林、媚蘭、青娥、瑤姬、玉巵。傳說周穆王駕八駿馬西巡時曾拿著白圭玄璧等寶物來謁見西王母,并且還和西王母在瑤池上設酒筵。當時西王母特別為周穆王唱了一首歌,歌詞是: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遠,山川間之。
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大意是:天上有白云,地上有山陵,我們距離太遠,又有山川阻隔,但愿你能長生不死,歡迎再度光臨!
西漢元封元年,西王母降臨于武帝殿上,并且給皇帝七枚蟠桃,自己吃兩枚。武帝想要保留桃核,西王母說:“這桃子是世間所沒有的,三千年才結果一次呢!”這時正好東方朔在窗外偷看, 西王母就指著他說:“這個小子已經來偷過三次桃子了!”當天西王母命侍女董雙成吹笛,王子登彈琴,許飛瓊鼓簧,安法興高歌, 共同為漢武帝做壽助興。
當然,這只是后代小說家編造的故事而已,試想,以王母娘娘的尊貴怎么可能為世俗的帝王祝壽呢?前面說到,老子(廣成子)不肯下拜漢文帝,反而要文帝來拜他,倒是比較合理、比較可能。之所以有西王母這段下凡做壽的故事,完全是因為漢武帝好神仙又好大喜功,底下的佞臣為了助興而編造出來取悅他的。事實上漢武帝的一世英明就是毀在他妄求神仙上的,他晚年誤殺太子險些鬧出政變,不正說明了迷信之害?他自己在臨終前也悔悟到這一點。神仙的真諦絕非欲望的延伸,相反的,倒是欲望的凈化和升華。但是像漢武帝或秦始皇那樣,以為仙道就是人欲的無限延伸、徹底滿足,那真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了,不但神仙求不到,*后還賠上了生命、賠上了宗廟,甚至賠上了天下百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現在很多人還以為修仙就是修欲望,一世苦修然后上天享福,這真是糊涂可憐、誤人誤己。很多神仙故事*好當寓言看,當鼓勵看,它的基本用意主要還在勸善,在于“除人欲,存天理”,能夠把人做好了,仙不仙的又有什么關系呢? 葛由
葛由是西羌人,周成王時,他以刻木羊為生。有一天他騎羊到四川去,四川的王侯貴人追他一直追到綏山上。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峰通天。追他的人都沒有再回來,據說是跟葛由得了仙道。因此俗話說:“若得綏山一眺,雖不得仙亦豪。”
在中國文字里,仙就是山和人的組合,這一方面是由于修仙多半在深山中,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先民對山心存敬畏,并加以神化,因此仙和山就結了不解緣。不止中國如此,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關于山的神話和信仰,可見這并非偶然。由山而天,這中間就包含了一個“信仰的躍升”。 蕭史
蕭史年輕時就得道了,他很會吹簫,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他。婚后他教弄玉吹簫模仿鳳鳴的聲音,兩人一唱一和,真是琴瑟好合的一對神仙伴侶。
弄玉領悟力很高,她的簫聲也越來越像真的鳳鳴,過了不久, 果然一只鳳凰飛到他們的宮殿上。秦穆公非常驚喜,就為小兩口蓋了一座鳳臺。每當月白風清之夜,蕭史和弄玉就在鳳臺上合奏起來,朗潤縹緲的簫聲蕩漾在柔美的夜空中,就像一對鳳凰的合鳴。
幾年以后,兩人竟因吹簫而成了仙。有一天,蕭史騎著龍, 弄玉跨著鳳,兩人并駕齊驅,飄然升天去了。 劉晨
劉晨,剡縣人,漢末與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迷了路,在山里挨了十三天。他們又饑又渴,偶然看見山上有桃樹,果實累累, 兩人就摘了來吃,不久就恢復了體力。于是匆匆下山,在溪邊喝了些水,正喝著,忽然水上漂來一只杯子,杯里還裝有胡麻飯。兩人一見大樂,心想附近一定有居民,就飛快地爬過山,渡過一條大河,河邊有兩個女子,非常美麗,看見他們拿著杯子,就笑著說:“劉、阮兩位先生拿杯子來了!”
劉晨和阮肇聽了很是驚訝,他們面面相覷、目瞪口呆。兩位少女像老朋友般對他們說:“你們怎么來得這么晚呢?”就邀他們回家。
女郎的家非常豪華,四壁都懸有羅帳,帳角掛著金鈴,珍珠寶物不勝枚舉。她們還用了不少婢女,各人拿著不同的餐具,里面盛滿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等,味道非常鮮美。吃完之后,又端上桃子來,并且齊聲向二女郎恭喜,恭喜她們得了佳婿。然后又飲酒作樂,一直鬧到深夜。女婢們就送他們上床,兩位少女也羞答答地投入了他們的懷抱。
這種醇酒美人、笙歌醉夢的日子過了十幾天,阮、劉二人想要回去,卻被少女苦苦挽留,又住了半年。而當地的氣候草木卻一直像春天,鳥兒一叫,他們更想家了。少女留不住他們,只好送他們走,臨行前少女嘆息道:“你們人世間的罪孽還沒有了,將來會后悔的!”于是就指示他們歸路,放他們回家。
阮肇和劉晨回到故鄉,才發現房屋街道都改變了,人事全非, 所有親朋故舊連一個都不存在了。一問之下,原來在這段時間里面,人間已經過了七代了。他們又驚訝又感慨,無可奈何,只好再上山去,但是這一次他們再也找不到少女的住處了。
后代文人為了紀念這段浪漫的游仙故事,特別譜制了一個詞牌子,題目就叫“阮郎歸”,而阮、劉的典故也就在詩詞歌曲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李商隱的《無題》詩中說:“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用的可能就是這個典故,事實上這個美麗的典故是許多詩人詞客所喜愛的。 王質
王質是晉朝衢州地方人。有一天他入山伐木,不覺走到石室山,看見石室中有幾個童子在下棋,王質就放下斧頭在一邊觀看。正看著出神,有個童子拿了個像棗核似的東西給他要他含在嘴里, 王質好奇就接了過來,沒想到他只吸了點汁液,就不覺得渴也不覺得餓了。
過了一會兒,一個童子對他說:“你來已經很久了,應該回家去了!”王質拿起斧頭,不料那把斧頭的木柄已經爛掉了。他大吃一驚,趕緊跑下山去,到家一看,人間已經過了好幾百年,親戚老友一個都不存在了。王質若有所悟,索性又回到山上,不久也得了道。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種古老的傳說在現代似乎難信,但是由相對論我們知道,時空都不是絕對的,某個星球上的一天可能是另一星球上的一年,時間長短和我們的意識有相關性。古來高僧入定,常有“一念三千”“剎那萬劫”之說,這是真實的體驗,可惜我們凡夫只能理推,難以實證。不過王質爛柯的故事,卻可以具體說明這個道理。美國作家歐文的“李伯大夢”也有相同的境界,這是世界性的傳說,說法不同,道理卻是一個。 林靈素
……過了幾年,林靈素看見朝政日非,于是上疏皇帝,痛陳蔡京、童貫之惡,并勸皇帝要改過遷善,否則彗星示變,數不可逃。他并且與皇帝告別,逃出宮廷,原先皇帝賞賜的三百擔珍寶,也原封不動地鎖在室中還給皇帝。
有一天他對弟子張如晦說:“塵世不可久戀,何況大禍就要來臨,我這就要走了,日后在神霄殿上再會吧!”
語畢,閉目端坐而逝。
林靈素去不久,金人果然南下牧馬,擄走了徽欽二帝,就是史上所稱“靖康之亂”。
后來宰相趙鼎曾為他作記說:“先生道行深遠,不是博學之士所能洞悉。我過去還沒有做官的時候,先生曾預言我會成為中興宰相,又勸我一旦遇到‘春頭木會’的賊人就該退休,否則還會和我相逢在潮陽古驛中。我初不以為意,后來真的做了宰相,因奏事而遭秦檜之害,被貶海南島。路過潮陽時住在一家驛站里,看見一個少年,繡衣朱鞋,走入驛中,我定神一看,原來就是先生,他微笑地問我還記得當年的預言嗎?我這才知道先生真是神仙!”
“春頭木會”,“春頭”就是“秦”字的上半部,“木會”合起來就是個“檜”字,事有前定,果其然乎?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神仙總是逍遙物外,不問世事的,由林靈素的故事,可以推翻這個看法。道家并不是不講忠孝仁愛,更不會不關心天下百姓,這一點和儒家并無二致。不過道家能站在一個更超然的立場,不執著于這些無常的世事而已。而他們通過深刻的修養所達到的精神境界,奧妙難測,也往往是一般儒生所不及的,特別是他們匪夷所思的奇行逸事,更是為中國文化增添了許多光彩和趣味。可以說,沒有道家,中國歷史將顯得枯燥而陰郁,儒家總是對著我們皺眉,而道家卻時時對我們微笑。
我常想,北宋前期的幾位理學大師,如周敦頤、程明道、邵康節,特別是邵子,他們非常強調要“參究孔顏樂處”,要恢復孔教中的樂天精神,或許正是暗中受了道家的啟示?邵雍的祖師就是陳摶,周、程也都和道士有來往,因此有人說理學受道家影響大,而心學受禪宗啟示深,這應該是不無道理的。嚴肅的儒家從北宋開始努力學著微笑了,在這種文化氣氛之下,不但邵雍稱他的住處為“安樂窩”,整天笑瞇瞇的,包括立身*慎重、*不茍言笑的司馬光也稱自己的住處為“獨樂園”。此外,大文豪歐陽修、蘇東坡都是很會笑的,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英文原名就是《樂天才子》。這一片笑聲直到靖康之亂才告一段落,南宋文人在鐵騎的威脅下,即使想笑,也是苦中作樂,強顏歡笑了。
道家的微笑不是別的,而是一種成熟的智慧,一種洞達天意人事之后的愉悅,深不可測,足以動人。它是了悟、是揶揄、是逍遙,卻也帶一絲難言的凄涼。 論中國的神仙思想(摘選)
神仙思想是世界性的而不只是地區性的,任何古老的民族幾乎都有神仙的信仰和傳說。希臘的古瓶、埃及的墓壁、瑪雅的神殿、印度的廟宇中都留有大量的神仙形象。直到二十世紀的今天,非洲大陸和太平洋許多島嶼上的原始部落中仍然留存著各式各樣的神仙信仰,神仙思想幾乎和人類歷史同其久遠,流傳的范圍和人類活動的范圍一樣廣大。因此幾乎可以說:在古代,有人的地方就有神仙, 有文字出現就有神仙的記載。甚至可以說,神仙比文字、比人類還要古老。……
神仙的*大公約數,在于他們都有超人的一面,但如何超越法就有種種不同,造成這些不同的是文化因素,而文化的特色也就成了神仙的特色,希臘神祇反映了希臘文化、埃及的反映埃及文化、印度的反映印度文化,同樣地,中國的神仙反映了中國文化。……
超越世界的存在和人類內在的超越性是任何神仙思想的共同基礎。對于中國而言,從超越世界來的生命稱為神,由凡人經過轉化而成的超越生命則稱為仙。換言之,由天而人的是謂神,由人而天的是謂仙。……
換言之,巫是迎神的,祝是送神的,而兩者都是人與神的中間媒介,類似今人所稱之“靈媒”。靈媒的存在,證明了有限的凡人具有和無限精神溝通的能力。由于這種溝通,使人知道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超現實的世界,并且知道在這個世界里有許多超越的生命。這一個事實給予知識分子一種影響,于是產生兩個結果, 一是刺激了文人藝術家的想象,提升了他們的境界,比如屈原的《離騷》《九章》中就有大量的游仙場面。二是擴展了思想家的宇宙觀、人生觀,因而發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顯著的當然就是道家, 特別在莊子《南華經》里出現了至人、真人、神人等各式各樣超凡的生命。以道家的理論基礎加上文學的想象,神仙思想因而正式為上層社會所接受,成為大傳統的一部分,神仙思想于是風行天下。戰國時代,齊國由于固有的學風傾向黃老一派,“稷下之士”儼然是一個學術重鎮,所討論的學問多為天人之際的玄理。當時齊國的鄒衍,依據陰陽之理,創五行之說,又有延命方和神仙術,儼然被視為神仙。而齊國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海,又助長了虛無縹緲的氣氛,于是在地理與人文的交相激蕩之下,產生了所謂的“方士”,也就是能夠借人力而超形骸、通變化的“大法師”,如《戰國策》中有人獻不死之藥于荊王,《韓非子》中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其中*有名的當屬徐福,他勸說秦始皇,偕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一去不返。在先秦時代,求仙已經是諸侯間的一種風氣,不論民間或知識分子, 神仙思想都對他們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換言之,神仙思想由自然崇拜、人文崇拜的民俗演進為一套觀念,不但有群眾基礎,也有官方支持,并且漸漸成為有系統的理論,上層社會的大傳統和下層社會的小傳統都已經承認了它的價值地位,從此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
綜覽神仙思想的發展,從自然崇拜、人文崇拜、神道設教到文人的想象、學者的反省、方士的宣傳,*后演變出有組織的宗教,再由道教分出各門各派。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傳承有發明, 有沿革有綜合,但大體而言,在方士出現以前,是“神而人”,也就是借著靈媒使神道顯化,這是“由上而下”的下行方向。在方士以后,則是由人而神,也就是借助各種修行方法,化腐朽為神奇,超凡入圣,這是“由下而上”的上行方向。下行的神而人和上行的人而神可以視為神仙發展的兩個階段,也是兩個系統。前者主要是民俗,后者主要是宗教。民俗的神道多半出自傳說,道教的神仙則大多出自人為的努力。也可以說,人是受了神的感動和激勵而奮起直追,力爭上游。這份自我超越的精神是可貴的, 也是推動人類文明的主要力量。我們今天也許不再相信神仙思想中的迷信成分和儀式教條,但是這份自我超越的內在精神卻是不容忽視的。……
神仙的超越性,首先建立在道德的超越性上面,不論神人、真人、至人、圣人……這些都說明道德的無瑕和精進的程度。世間不但沒有邪惡的神仙,甚至也沒有無知的神仙。神之所以為神, 正在于他是惡或魔的相對者。神一開始就是人類善性的投射,然后經過折射之后,再反過來要求凡人見賢思齊,經過修行積善而 上登為仙。……
曲終奏雅,到底神仙的意義能不能一言以蔽呢?筆者大膽為進一解:一個文化的本質、一個民族的前途可以由一個*簡單的地方看出來,那就是,看它*后想變成什么。這一念決定整個民族文化的格調和方向,就像這一念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一樣的。中國人*后想的是封神成仙,是不朽,而英雄豪杰,君子圣賢還不過是其條件和過程而已。神仙對一般人而言也許是難以實現的夢,但它是民族的大夢,這個夢三千年來不斷地支持了我們、安慰了我們、激勵了我們!歌德說:“我閉上眼就做夢,睜開眼就看見責任。”對于古代中國人而言,責任就是儒家,夢就是道家和神仙吧!如果我們要用一個字來總結責任和夢想,那*好的說法就是“志”吧。“詩言志”,如詩一般的神仙故事不正是古代中國人之志的*佳寫照嗎?神仙的意義正要從這個“志”字上去了解去體認。
神仙傳:造化的鑰匙 作者簡介
高大鵬:臺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大學教授,知名作家,多次榮獲臺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重要獎項,佳音電臺主持人。著作有《獨樂園》《神仙傳:造化的鑰匙》《陶詩新論》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