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19828
- 條形碼:9787512719828 ; 978-7-5127-198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本書特色
50萬+暢銷書《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作者、實戰派家庭教育專家賈容韜老師新作 “改變”的智慧讓親子關系從對手變為盟友 “改變”的智慧讓無數 “問題孩子”考上理想大學 “改變”的智慧讓眾多陷入教子困境的家庭重獲新生 教育部原國家副總督學郭振有,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主編楊詠梅,文學博士、《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張貴勇等專家聯袂推薦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名家庭教育專家賈容韜、賈語凡繼《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之后的力作,內容上延續并拓展了“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這一優選家教理念,用大量的咨詢案例、實戰經驗告訴家長育兒要先育己,“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賈容韜老師曾經由于觀念陳舊且忙于事業而疏忽了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沉迷網絡、叛逆、逃課、打架……親子之間一度成了“對手”。陷入教子困境后,他潛心研究家庭教育,改變教育方法后,兒子開始逆轉,很終考上了“985工程”大學。后來,賈語凡成為專業的家庭教育工作者,父子聯袂從事家庭幫教工作。本書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品格、了解孩子、父母的榜樣力量、婚姻、智慧、格局”等七大方面,分享了成就孩子的42個“改變的智慧”。這42個智慧改變了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讓更多家庭變和睦,使很多孩子進步。本書將中國很好的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讓家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目錄
目錄
第1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底色
良好的家文化改變了我的命運 / 002
不懂教育導致人生重大危機 / 008
提升自我,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真經” / 014
孩子犯錯是*佳教育機會 / 022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 / 028
事業的成功彌補不了教育的失敗 / 036
第2章 好品格成就好未來
好品格是孩子成長的根基 / 042
利他思維是人生的大智慧 / 048
生命需要互相支撐 / 054
寬容可以拓寬人生的格局 / 060
勤勉能拉長人生的長度 / 066
樂觀的孩子眼中有光,心中有夢 / 072
第3章 幫助孩子讀懂自己
生命的意義靠自己添加 / 080
遠離浮躁,拒絕誘惑 / 086
做主宰自己命運的強者 / 092
成長從“不習慣”開始 / 099
逆境讓孩子變得堅韌 / 104
叩問內心,激發自我教育 / 110
第4章 做成長型父母,傳遞榜樣力量
要讓孩子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 / 116
悅納自己,創造雙重奇跡 / 124
不計功利讓“小混混”變成“學霸” / 133
莫把孩子當問題孩子 / 142
孩子的短板往往是父母的短板 / 149
父母覺醒,孩子卓越 / 157
第5章 美滿婚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家庭失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 166
愛孩子*好的方法是愛配偶 / 174
夫妻關系是家庭中*重要的關系 / 181
離婚可能只是暫時的解脫 / 190
發自內心地關愛、敬重丈夫 / 197
講感情比講道理更重要 / 203
第6章 培養優秀孩子的智慧
父母必須具備的七種家教素養 / 210
樂于分享,避免說教 / 220
孩子逆反、厭學都是強迫的結果 / 227
好孩子是“信任”出來的 / 232
孩子的自尊來自父母的信任 / 237
捷徑往往是*大的彎路 / 244
第7章 優秀父母要有大格局
精神追求決定孩子的未來發展 / 250
謹防“養兒防老”變成“養老防兒” / 255
閱讀,打好人生底色的教育 / 259
急于求成只能激發孩子的對抗情緒 / 264
父母如何為孩子學習助力 / 269
做父母也要與時俱進 / 275
附 錄 學員感悟分享/ 281
后 記 / 301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節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底色 在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偏差后,我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出在我身上。我在內外兼修的同時,也在不遺余力地踐行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理念。由于我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了人生標桿,孩子在我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希望,揚起了自信的風帆。從一個“問題孩子”到考入“985工程”名校的孩子的成長經歷,我深深體會到,優良的家教、家風和家訓是真正的傳家寶,它比任何物質的傳家寶都要珍貴。 良好的家文化改變了我的命運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家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子孫后代基業長青、世代輝煌,是所有有識之士的畢生追求。怎樣才能達到如此美好的人生愿景呢?我認為,嚴謹的家教和賢良的家風是達到這一美好愿景的必由之路。 我之所以重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當作人生*重要的事情,緣于少年時代外公對我的影響。1971年,我16歲。那年,外公已過古稀之年,媽媽把外公接到我家住了幾天。一次,外公和我聊天時,鄭重其事地告訴我:“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教子和孝老。”說到教子,外公著重強調一個觀點: “積業不如積子。”用現在的話就是:“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那時我對這個理念雖然似懂非懂,但我從外公凝重的眼神中,感受到教育孩子這件事是人生*重要的事情。后來,媽媽也多次給我講過類似的觀點,更強化了我在這方面的意識。隨著閱歷的加深,我才知道“積業不如積子”是外公家的家訓,外公家數代人都在踐行和傳承這一家訓。 我外公名叫程根升,年輕時跟隨一位國民黨將軍做過貼身侍衛。將軍非常重視文化,特別關注教育。和將軍朝夕相處數年,將軍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格局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外公。 那個時代,國家積貧積弱,時局變化無常,老百姓也常常遭受無妄之災。外公的兩個哥哥外出當兵,下落不明,外公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為此,外公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和夢想,回到家鄉,一人挑起了支撐門戶、養活全家老少13口人的生活重擔。即使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外公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毅然把兒子和侄兒送到了當時縣城唯一的中學——洛浦中學去求學。這樣一來,家里除他之外,其余的就全是女眷了。農活實在忙不過來,外公就請了一個“幫工”。幫工青年喪妻,帶著一個3歲的幼女,外公把幫工當兄弟看,把女孩當自己家的孩子養。由于外公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再加上他在外歷練多年,眼界寬廣,村里遇到大事,往往要請外公來主持料理。外公也經由村民推舉,在當地學校擔任了多年的“校董”,成為當地深孚眾望的開明紳士。 在外公的支持下,我的兩個舅舅中學畢業后,雙雙就讀于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其中,有一個舅舅由于學業優良,被陳賡將軍親自點名,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政治部工作,成為陳賡將軍身邊的得力助手。舅舅原名程繼祖,陳賡將軍給他改了個響亮的名字——程遠東。 從我記事起,舅舅就是個大人物,我為有一個軍官舅舅而自豪。我雖然不善言談,也沒少向同學們炫耀。20世紀60年代,舅舅一個月工資140多元,在當時是很高的,比一個縣委書記要高出不少。為了培養子孫后代,外公幾乎是下命令一般,讓舅舅每月按時寄回60元錢,供我的小姨和表兄上高中。舅舅雖然工資較高,但40%以上都寄回家了,他家生活并不寬裕。舅舅為了供妹妹和侄兒等人讀書,往家里寄錢多年,為這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外公家里,不光男孩子全部上過學,媽媽和大姨等女孩也都上過學。在那個年代,外公家是十里八村后代人接受教育人數*多的家庭,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 我之所以重視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當作人生*重要的事情,還緣于我奶奶對我們家族的影響。 我的奶奶是一個意志極其堅強的人。奶奶29歲時,爺爺因病去世。一個小腳女人,一個備受歧視的寡婦,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奶奶領著8歲的姑姑和6歲的爸爸艱難地生活,為了養活兩個孩子,她吃了很多別人難以想象的苦。奶奶常常給人打短工,幫人縫補漿洗……即使這樣也填不飽肚子,有時還要外出討飯。奶奶租種了二畝薄地,沒有耕牛、犁耙,只能用鋤頭一下一下地刨;奶奶身單力薄,擔不起擔子,只能用背簍背。把院子里的農家肥運往地里,把成熟的莊稼運到麥場,都靠奶奶一簍一簍地背。天長日久,奶奶的背上磨出了老繭,形成一個10多厘米的大疙瘩,就像那些挑山工肩膀上的肉蘑菇一樣,永遠成了她身體的一部分。 后來,爸爸到了上學的年齡,奶奶堅決要讓爸爸上學讀書。那個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能上學的孩子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像奶奶家這樣窮得叮當響,經常揭不開鍋,讓孩子上學可以說比登天還難。但奶奶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讀書。為了給爸爸交學費、購買學習用品,奶奶養了幾只雞,她連一個雞蛋都舍不得吃,攢夠一定數量就去賣一次,一文一文地為爸爸積攢學費。奶奶起早貪黑紡花織布,做幾雙布鞋到集市上換一點兒錢,給爸爸買筆墨紙硯。 有一次,學校要求每個學生買一根“童子軍”皮帶,爸爸跟奶奶說了,家里拿不出錢,母子二人抱頭痛哭。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爸爸提出不愿上學了,要回家幫奶奶干活,奶奶氣得大哭一場。從沒動過爸爸一根指頭的她,含著眼淚打了爸爸兩巴掌。奶奶對爸爸說:“我辛辛苦苦守這個家,到底為了啥?不就是盼著你有出息嗎?再苦再累我都不怕,怕的是你不爭氣!”看到奶奶如此生氣,爸爸再也不敢說不上學了,從此也格外地用功學習。爸爸知道,念書是能讓奶奶安心的*好選擇,也是讓全家脫離貧困、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爸爸讀完了高小。在20世紀40年代的舊中國,爸爸屬于當地為數不多的“文化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爸爸媽媽趕上了新時代。他們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投入到了建設新中國的時代大潮之中。爸爸于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媽媽也于1956年入了黨,他們對新中國、共產黨都有很深的感情。有一年征兵,媽媽堅決支持作為家里獨子的爸爸去參軍,給那些猶豫不決的適齡青年以及父母做出了表率。由于媽媽的大力支持,在爸爸的帶頭作用下,當年村里的征兵工作超額完成了任務,受到鄉里表彰。當時,村里流行兩句順口溜:“程豐玉,真積極,動員丈夫服兵役!”(媽媽名叫程豐玉) 爸爸后來任鄉黨委宣傳委員,媽媽在鄉被服廠當廠長。在他們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所有事情都應該為孩子的教育讓路。隨著我進入學齡期,媽媽毅然辭掉了被服廠的領導工作,回到村里當了一名基層干部,媽媽做出這樣的犧牲,為的是讓我有一個穩定的求學環境。在20世紀60年代初,和周圍的人比起來,爸爸媽媽的思想是比較超前的,這些都得益于上輩人的影響,得益于家教、家風的傳承。 爸媽非常重視對我的教育。爸爸告訴我:“知識學到手,賊人偷不去,刀客搶不走。” 媽媽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神仙光臨一戶人家。他對四個弟兄說:“孩子們,我能滿足你們任何一個要求,你們隨便提要求吧。” 老大說:“我要高樓大廈。” 老二說:“我要綾羅綢緞。” 老三說:“我要山珍海味。” 只有老四說:“我要知識和智慧。” 神仙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若干年后,老大、老二、老三的物質財富敗光了,只有老四憑知識和智慧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的成長歷程,既有幸運的一面,也有不幸的一面。幸運的是,我生在比較開明的家庭之中,長輩重視教育、重視文化、重視家風、重視傳承;不幸的是,我趕上了“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當時學校里“停課鬧革命”,無法繼續上學了。還好父母有一定的遠見,媽媽對我說:“知識一定是有用的。這個年代,很多人不學習了,知識一定會越來越寶貴,肯學習的人將來一定會成為香餑餑。”爸媽鼓勵我在家自學,并悄悄地給我找來各種書籍。爸爸數次把我帶到村里一位老學究家里接受文化熏陶。爸媽的悉心栽培,讓我在“文革”期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我的自學成才以及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這么說,沒有父母當年對我的引領,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這些成績,我的兒子也不會有后來的一些作為。可以說,優良的家教、家風是真正的傳家寶,它比任何傳家寶都要珍貴。美好家風的培養,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這些先進的家文化一旦形成,就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受家風、家訓的影響,我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20世紀80年代末,兩個孩子還在學齡前,我就盡全力把他們轉為城鎮戶口,為的是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當時只有城鎮戶口才能上縣直幼兒園、縣實驗小學。3年后,我又把一雙兒女送到市里*好的私立學校,一上就是4年;再后來,我又把孩子轉到全市排名*靠前的公立學校。可以說,我是傾盡全力在投資教育。 “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的先進理念深植在我心中。這對我的價值觀和人生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是良好的家文化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不但讓我收獲了人生的全面豐收,也給家族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還為我日后成為專業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基礎。 不懂教育導致人生重大危機 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本質上卻不懂教育,尤其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門外漢。我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我的觀念陳舊所致。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男權社會。千百年來,男女之間不平等,父子之間更不平等。雖然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現在又實行改革開放,男權思想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對人們的影響難以徹底清除。受傳統觀念影響,大男子主義、家長作風在我身上留下了比較深刻的烙印,這些都給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埋下了不和諧的隱患。 20世紀70年代,我在基層供銷社工作多年。營業員、商店負責人、財務會計,我都干過,可以說,我對商業相當熟悉。改革開放對基層供銷社造成了巨大沖擊,很多人下崗了。對于沒有思想準備的人來說,打破鐵飯碗,自謀出路,是個痛苦的經歷,但對于我來說卻是個難得的機遇,我選擇了下海經商。由于我在經商方面是內行,加上我做事用心且能吃苦,很快撈到了**桶金。1986年前后,我就有了10萬元左右的財富積累。那時,一個科級干部的工資才50元左右,“萬元戶”尤其吸引人的眼球,我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眼中風光無限的成功人士、企業家。1996年,我當選為當地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縣政協委員。在一片贊譽聲中,我頭腦難免有些發熱。 那時,我滿腦子是功利思想,自認為是家里的功臣,覺得自己在外面辛苦打拼,回家后就應該得到溫暖、得到照顧。那時我不懂得換位思考,更體會不到家庭主婦的艱辛。我曾經這樣要求妻子:“很多人還在為吃飯、穿衣而發愁,你已經衣食無憂了,無論如何你也應該知足了,你應該當好賢妻良母,盡到相夫教子之本分。”在這種錯誤觀念的支配下,我處處苛求妻子,甚至無端指責妻子。妻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內心不平衡,免不了進行反抗。夫妻間常常為生活瑣事發生爭吵,隨著爭吵逐漸升級,積怨不斷加深,夫妻之間離心離德,長期“背靠背”。 在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兒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的家長作風更讓兒子遭受到了莫大的傷害。那時,我總認為兒子不懂事,因此,我訓斥兒子是家常便飯:“給你提供如此優越的教育環境,你卻一點兒不知道珍惜!你周圍那么多小伙伴,有幾個人能上得起私立學校?”“你真是上不了墻的爛泥巴,扶不起來的阿斗!”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絲毫不講理的赤裸裸的指責,不但傷害了兒子的自尊心,也給他的心理投下了陰影。這樣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有兩件事足以反映我那時的心態。 **件事 有一次,學校政教主任通知我,說兒子頭發太長,建議我帶兒子去理發。我聽風就是雨,風風火火趕到學校,逼著兒子馬上去理發。兒子說,課間操時間太短,星期天再去理。我認為兒子在推托,拉著他就走。兒子掙脫我的手,撒腿往前跑。兒子邊跑邊哭,我還不依不饒。我一邊追一邊訓斥孩子,眾多同學目睹了我自導自演的鬧劇。 第二件事 星期天,兒子回到家,我要求兒子做一件事。兒子在忙其他事,表現出不大情愿。我沒有考慮兒子的心情,要求兒子馬上去做。兒子頂撞了我一句,我內心失衡了。雖然當時沒有發作,我的情緒卻在發酵。兩小時后,我越想越生氣:“這還了得,竟敢對父親無理,再任其下去,還不翻了天!”盛怒之下,我抓住兒子的衣領,把他從床上揪了起來:“你剛才說的話,我不接受!”兒子眼中含著淚水,任憑我怎么說,他只是默默流淚,委屈地把我的不良情緒吞了下去。 現在仔細想來,我這個父親真是太差勁了。在孩子培養性格、塑造價值觀、凝聚成長力量的關鍵階段,我沒有推心置腹與孩子談過一次話,沒有給過孩子精神支持,卻時常居高臨下、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如此糟糕的教育方式,孩子不出現偏差才不正常呢! 那個階段,我對教育的認識相當淺薄,我過高估計了教育投資的作用,卻忽視了父母對孩子的榜樣引領作用;我自認為給孩子“農轉非”,就奠定了孩子進入名校的基礎;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孩子將來就能進入上流社會;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能激發孩子的成長動力,孩子就能成為優秀的人、卓越的人。現在看來,當時的想法太幼稚了,我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有一件事回想起來,讓我驚出了一身冷汗。 2001年的“五一”勞動節,兒子放假回家。我和愛人正為一件事爭執,后來發展為爭吵,而且越吵越厲害。兒子制止未果,不善言談的兒子情緒爆發了。兒子沖著我們發了脾氣:“你們吵吧,我看你們能吵到什么時候?我的性格已經受到了影響,你們還不知覺!我性格內向、不夠豁達、容易嫉妒人,都是你們造成的。我為什么要玩游戲?我就是不愿意回家!有你們這樣做父母的嗎?不行的話,你們就離婚吧!”我驚愕得目瞪口呆,半天沒有回過神來。 我在家庭教育上欠下的債,逐漸讓我品嘗到了苦果。 兒子在家里得不到溫暖,得不到精神支持,就到虛擬世界中尋找精神寄托。此時的我,并不了解兒子的思想動態,沒有給兒子及時幫助,以致兒子越來越沉迷于網絡游戲,越來越不愿意回家。兒子關閉了和父母交流的通道,整天跟一幫氣味相投的小伙伴混在一起。這類孩子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正確的東西難以接受,不良的東西一拍即合。兒子從小學過數年武術,加上在游戲中頻頻接觸暴力,不免把暴力帶到現實生活中。兒子因為數次參與同學間打群架,兩次被學校提出勸退。其中一次后果比較嚴重,鄰校同學在沖突中受了輕傷,公安局都介入了,為首的兩位同學被學校開除。由于我往學校去得較多,和政教處老師較熟,我給老師寫了保證書,并承諾配合學校教育孩子,學校才同意再給兒子一次機會。 禍不單行,我的婚姻也走到了懸崖邊上。家庭長期不和諧,夫妻二人痛苦不堪,雙方都想到了離婚。愛人脾氣不好,屬于寧折不彎、不計后果那種性格;我也覺得婚姻這雙鞋太夾腳了,實在穿不了。說實話,我當時要是沖動一點兒,可能真就離婚了。我們的婚姻為什么能得以維系?是我的責任心給離婚按了暫停鍵。我想,還沒有離婚,孩子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如果家庭解體了的話,孩子的問題只會更加嚴重,甚至會發展成為少年犯。 婚姻問題、孩子問題以及工作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身體疲憊不堪,精神也幾乎崩潰,伴隨而來的是身體出現了諸多癥狀,比如,失眠、耳鳴、盜汗、幻聽幻覺等。盛夏時節,我蓋兩床被子還感到冷,到醫院檢查并不發燒。更令我痛苦難耐的是,我渾身上下感到極不舒服,猶如萬支鋼針輕輕刺在我身上,說多難受就有多難受。醫生診斷的結果是神經官能癥,病因是精神崩潰造成內分泌失調、自主神經紊亂。 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領略了人生的無奈。有時情緒低落到極點,我甚至想到了輕生,我覺得活著沒意思。轉念一想,難道我這一生就這樣完了嗎?我也是中規中矩做人,每天起早貪黑那么辛苦地到處奔波,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嗎?出現這樣的結果,我不甘心啊!我到底做錯了什么?上天為什么給我如此嚴厲的懲罰?我常常捫心自問。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深入反思。無數個夜晚,當別人進入夢鄉的時候,我卻在輾轉反側。回想外公對我的諄諄教誨、祖母對我的深刻影響、父母對我的言傳身教,回顧自己的家教實踐,慢慢地,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我自認為多么重視教育,卻對互聯網時代的家庭教育一竅不通;我自認為多么愛孩子,卻給孩子營造了如此糟糕的家庭成長環境;我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不但沒有對孩子盡到責任,還不斷給孩子造成傷害,我愧為人父啊!我常常夜不能寐,多次在夢中驚醒。我痛心疾首,甚至感到無地自容。我算什么父親,還有比我更糟糕的父親嗎? 怎樣才能彌補自己的過失呢?怎樣才能讓自己走出困境呢?怎樣才能撫平孩子心靈的創傷呢?怎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庭教育環境呢?思前想后,萬千思緒凝煉成一句話:要想戰勝不幸,化解危機,徹底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提升自我。 提升自我,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真經”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之初,我的事業小有成就,我在周圍人眼中算得上成功人士。總商會副會長、政協委員這些光環不免讓人對我高看一眼。但是,經過孩子的成長實踐,經過孩子這塊試金石的檢驗,我發現我的人生還有不少短板,我的人生鏈條還有不少薄弱環節。也就是說,我的內在品質亟待提高。 我清醒地認識到,名望是別人眼中的我,品格才是真實的自己。既然自己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那就要抓緊改正。《了凡四訓》這本書中有一個觀點:“改過要及時。”人生非常短暫,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就是隔世。一個人在有生之年,應該改掉的過失沒有改掉,應該培養的美德沒有培養起來,就到另一個世界去了,這是莫大的悲哀。所以,改正過失、培養美德要有危機感、緊迫感,要迅速行動,不能拖,不能等! 思路厘清后,我下定決心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但是,有一個矛盾不可調和,那就是教子和做生意之間的矛盾。如果繼續做生意,每天早出晚歸,面對一大堆事務,忙得不可開交,追求進步、提高素質可能就是一句空話。而讓我完全放棄生意,一時間確實難以割舍。經過一段時間的權衡,我毅然決然關掉了廠子,當了一名專職陪讀父親。從本質上講,“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的家訓幫我做出了正確抉擇。我知道,孩子的事情比生意的事情重要得多。繼續做生意,可能會多賺些錢,但是孩子的前途會受損,何況孩子已經出現偏差了。曾國藩說家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才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即使多積銀錢也是枉然。 林則徐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易增其過。”解決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給孩子留下過多的物質財富,則是缺乏遠見的表現。 馬克思說:“你可以用各種方法教育你的孩子,但*好的方法還是你的行為。”在這個人心浮躁、充滿誘惑的時代,父親的榜樣缺位了,以致孩子出現了問題。從現在起,我要把父親這個榜樣的標桿重新樹立起來,給孩子指引人生的航向。 關于陪讀,我是這樣給自己定位的:全身心投入到家庭教育實踐中,讀懂孩子,讀懂人性,讀懂當代家庭教育;放下身段,扎扎實實提高自我,不折不扣地做好孩子的榜樣。 陪讀期間,我制訂了一個“五個一工程”計劃,每天要求自己做好5件事。 一、堅持每天閱讀書籍 每天閱讀書籍50頁左右、3萬字以上,不斷豐富思想、增長智慧,奠定自己的家庭教育理論基礎。 二、思考一個有關孩子成長方面的問題 比如有一天,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以前,孩子之所以和我強烈對抗,是我習慣憑主觀臆斷教育孩子,不懂得和孩子同感共情。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共情是家庭教育的萬能法寶,共情是搞好親子關系的基本保障,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是優秀父母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學會了共情,我習慣這樣和孩子說話:“這件事做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但爸爸相信你一定能邁過這道坎!”“碰到這種事,換了誰也不好受,爸爸也有這樣的感受,爸爸相信,你經歷的痛苦是真正的成長啊!” 還有一天,我思考了一個和孩子溝通方式的問題。以前,我和孩子說話習慣質問、指責:“剛才我和你說的話,你聽明白了沒有?”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老爸和你說話,你總是心不在焉。”“你悟性那么低,這么簡單的道理,你都聽不明白!”現在我以詢問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我會這樣和孩子說話,“兒子,剛才老爸闡述的這個觀點,不知道表達清楚了沒有?”“假如兒子沒聽明白,是老爸沒有說明白。”這樣說話,兒子自然樂意聽,也不會對抗。 三、寫一篇家教隨筆、讀書感悟 有一天,我在家教隨筆中深入剖析了孩子的學習問題。以前,我總是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經過深入剖析,我認識到這句話有很大的破壞力。孩子聽到這句話,會自覺不自覺地增加三分厭學情緒。“要好好學習”,這句話背后的潛臺詞是這樣的:“學習這件事這么重要,你總是不上心,要不爸爸也不會提醒你!”父母天天關注孩子的學習,加入了強制的成分,不免破壞孩子內心的和諧。和諧破壞了,學習興趣就被扼殺了。孩子往往會這樣想:“學習是一個不招人待見的東西,為了學習這件事,爸媽天天搞得我不快樂。反正是給爸媽學習的,要不他們怎么那么在意學習這件事呢?”沒有人喜歡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事情,父母天天叮囑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在潛意識里就會和學習對立起來,甚至和父母對立起來。 悟出了這些道理,我不再關注孩子的學習,而是給了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我把選擇權交給了孩子后,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卻在逐漸提高。不破壞就等于保護,不幫倒忙就是支持。我在相信孩子的基礎上,練就了一項基本功:鼓勵孩子,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后來開始這樣和孩子說話:“以前,老爸的功利思想作祟,天天盯住你的學習,拖了你學習的后腿,老爸非常后悔。從今天起,老爸再不干涉你的學習了。沒有了老爸幫倒忙,你可以大顯身手了!”“高中的知識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對你來說都應該不在話下,我太了解你的學習能力了!”“看起來你在玩游戲,其實你沒有一天不在思考你的未來,也沒有一天不在凝聚成長的力量!”“只有不一樣的經歷,才有不一樣的人生,我敢斷言,你將來一定比同齡孩子更加成熟!” 四、對孩子說一句有含金量的話 要搞好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成為學習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逐漸樹立起知識威望、智慧威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影響孩子,才能有效塑造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由于我下海較早,家庭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好。我認識到,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十分必要。 有一次,我和兒子交流時談了我的金錢觀:“老爸一把年紀了,很多年跟金錢打交道,也接觸過不少有錢人,老爸跟你談一談我對金錢的看法。當今時代,所有人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了,能決定一個人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都是精神追求。‘與其有錢,不如值錢’‘享樂主義只能讓人內心更加空虛’,泰戈爾說:‘鳥兒的翅膀系上了黃金,它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2:成就孩子的42個智慧 作者簡介
賈容韜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 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賈容韜老師投身家庭教育工作近20年,他既有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經歷,又有基于兩萬多個案例的幫教實踐經驗。他是一位實戰派家庭教育專家,對當代家庭教育有著深刻的認識。他不但能深度解讀孩子的成長密碼,而且對家風家教的傳承有獨到的見解。他所提出的“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的先進家教理念在千萬家長心中生根發芽。 賈語凡 和潤萬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愛中管教”理論體系創始人 北京開放大學家庭教育學院特聘講師 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重點課題特聘研究員 因飽受錯誤家教之苦的特殊經歷,他對當代家庭教育有著比較深刻的感悟。具有心理學教育背景的他,秉持著回歸教育本真、順應教育規律的初心,把心理學與哲學等學科結合起來,開創了“愛中管教”理論,提出了“讓父母的管教充滿愛的力量”的理念。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