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朝研究(第12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1226
- 條形碼:9787030671226 ; 978-7-03-06712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朝研究(第12輯) 內容簡介
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21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21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
北朝研究(第12輯) 目錄
高句麗長壽王與北魏宗藩關系的建立及其影響 孫煒冉 (1)
北魏平城地區行政官員研究——以州長官為例 權玉峰 (13)
北魏天興、天賜與太和年間西郊祭天考論 徐美莉 (22)
試論北魏冠服制度的形成——以孝文帝時期為中心 劉芳 (30)
北朝對高句麗政權冊封的計量解析——南北朝時期(420~581年) 滕紅巖 (46)
京畿范圍定襄道帝后駐蹕遺跡考察 馬志強 張玲 (58)
崔浩的平城功績及其“國史之獄”原因探析 張勇耀 (63)
鮮卑婦女社會地位考察 苗霖霖 (73)
宇文泰頒行《六典》之本意與影響 嚴耀中 (81)
北齊并州尚書省再探 劉兵 (89)
北魏平城時期絲綢之路及其影響 宋志強 (113)
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佛教的傳播及思想考論 劉偉 (125)
大同北朝藝術博物館館藏墓志疏證二題 劉勇 (132)
云岡石窟與佛傳雕刻 〔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 撰 王雁卿 譯 (140)
移民、騎兵與王朝——八王之亂時期劉淵集團歷史抉擇的考察 張晉 (152)
北魏平城墓葬的灰枕葬俗探析 倪潤安 (164)
論河西魏晉十六國墓葬壁畫中的“帷帳圖” 賈小軍 (197)
北魏墓葬所見璜形項飾相關問題探討 黨郁 (217)
敦煌莫高窟北朝時期裝飾圖案色彩研究 高陽 (230)
《5—6世紀北方六鎮豪強酋帥社會地位演變研究》評介 熊偉 (247)
2019中國大同 北魏文化高峰論壇會議綜述 張月琴 馬志強 (259)
《北朝研究》稿約 (267)
北朝研究(第12輯) 節選
高句麗長壽王與北魏宗藩關系的建立及其影響 孫煒冉 (通化師范學院高句麗研究院通化134002) 長壽王(413~492年在位)是高句麗第二十位國王,也是高句麗歷史上在位時間*久的君主,其開創了與北方王朝和平共處的國家發展方針,對高句麗政治、經濟等影響深遠。 長壽王,名巨連,中原正史中稱其為“高璉”,系廣開土王之元子,于十八年(409年)被立為太子,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繼位后的長壽王遣長史高翼奉表朝貢,向晉安帝進獻赭白馬,晉安帝冊“以璉為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長壽王繼位之初的中國正處在大分裂的十六國時期,經過淝水之戰后,南方尚相對穩定,而北方暫時統一黃河流域的前秦崩潰瓦解,再次分崩離析,戰事一時間難以敉平,長壽王之父廣開土王乘機占據遼東,為高句麗的西進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高句麗歷史上亦曾數次攻取遼東,但均未守成,多次與慕容燕政權在此拉鋸。所以,能否徹底據有遼東地區,是擺在初繼王位的長壽王面前非常棘手的問題。此外,隨著中原局勢的變化,北魏崛起,統一了北方,阻止了高句麗的繼續西進,長壽王順應時勢的與北魏保持著良好的朝貢關系。 長壽王自太延元年(435年)向北魏遣使朝貢,至太和十五年(491年)薨逝,與北魏正面接觸長達半個世紀,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政治事件,可以說每一個事件若不能很好地處理,均有可能將高句麗引入與北魏發生戰爭的危機之中,但長壽王每次都能很好地予以解決,化解了高句麗的國家困局,展現出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能力。 一、馮弘事件 從現有文獻來看,長壽王與北魏的官方聯系始于北燕滅亡前一年,即北魏太延元年(435年),此前,隨著北魏對中國北方地區的逐步統一,北燕業已成為被北魏征討的目標。在軍事上北燕顯然已經無法與北魏抗衡,為了及早討滅北燕,北魏提出了許多非分的要求,如納女、太子入朝為質等。面對北魏的咄咄緊逼,北燕國王馮弘(又稱馮文通)拒絕其要求,遭致北魏的討伐,“收其禾稼,徙民而還”。北燕為了自保,開始把目光投向南朝的劉宋,遣使稱藩,乞師援救。北燕是高句麗與北魏之間的緩沖勢力,在魏強燕弱的明顯形勢下,北燕的滅亡僅是時間上的問題。所以,對于北魏,高句麗必須及早做出應對。在此背景下,長壽王才于太延元年(435年),入貢北魏,且請國諱,得到了北魏的敕封,拜高璉為“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其中,“都督遼海諸軍事”和“遼東郡開國公”的冊封,便是承認高句麗在海東地區的首藩地位,認可高句麗對遼東地區占領的既成事實。此舉,算是給高句麗傳遞一個政治訊號,即在北燕滅亡后,北魏會承認高句麗在遼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及對遼東地區的據有事實,算是給其服下定心丸。然而,面對勢力正熾的北魏,顯然高句麗并不能完全對其信任。應當是出于唇亡齒寒的考慮,高句麗仍暗中與北燕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燕主馮弘面對北魏已經做好*后的打算,其準備在不能守國的情況下“東依高(句)麗以圖后舉”,并且不顧太常楊.的勸諫,秘密派出尚書陽伊赴高句麗商議此事。此舉得到了高句麗的積極回應。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大舉征伐北燕。盡管太武帝拓跋燾在“春正月 壬辰,遣使者十余輩詣高麗、東夷諸國,詔喻之”,禁止東方諸國卷入魏討燕戰事之中,但是因為高句麗與北燕早有密約,且長壽王出于對北燕人口和財富的垂涎,仍舊派出大將葛盧、孟光,前往和龍迎接燕王。高句麗軍隊在入城之后便暴露本色,“取燕武庫精仗以給之,大掠城中”。因為高句麗對此役早有準備,所以葛盧、孟光在北燕精兵的護衛下,成功將燕主馮弘及北燕大量人口與財富護送撤退至高句麗境內。 面對高句麗幫助北燕對抗北魏,且還收容燕主馮弘及其臣民,太武帝詔散騎常侍封撥出使高句麗,令長壽王執送燕主馮弘,然而,長壽王卻并未理會。北魏太武帝震怒,欲討伐高句麗,被樂平王拓跋丕勸止。北魏未伐高句麗,樂平王的理由是“為和龍新定,宜優復之,使廣修農殖,以饒軍實,然后進圖,可一舉而滅”,其實背后還有其他原因。首先,北燕雖亡,但精銳兵民俱遷遼東,窮追不止恐加劇北燕流民同仇敵愾、破釜沉舟的決心,使北魏深陷東部戰事;其次,南部劉宋雄踞江南,時刻窺視北方發展變化,而西部更有赫連氏的胡夏虎視眈眈,威脅著北魏的后方,北部還有柔然,經常趁北魏分兵之際寇抄邊郡。這些強敵環伺,不容北魏再繼續樹敵;*后,則是高句麗自身的原因,從廣開土王開始,高句麗國家迅速崛起,到長壽王嗣位后,其國力仍在逐年強盛,且相較于北燕疆域的局促,高句麗此時的疆域已然十分廣闊,與北魏周旋的余地較大。基于上述原因考慮,北魏不得不放棄對高句麗的討伐,承認高句麗吞下魏燕戰爭*大利益的既成現實。長壽王雖然在此事件中成為*大的獲利者,但其仍保持著清醒的政治頭腦,為緩解與北魏的關系,翌年(437年)便與契丹一起遣使朝貢北魏,承認北魏的宗主國地位。 收納馮弘之后,長壽王成功地應對了北魏太武帝令其執送燕主的要求,獲取了北燕大批流民和大量財富。但是隨著與北魏關系的緩和,燕主的處置成為長壽王亟待解決的問題。馮弘至遼東后完全不顧自己寄人籬下的處境,態度驕橫,且聯絡南朝,顯然有徐圖復國的企圖。長壽王當然不可能坐視自己的既得利益化作泡影,很快便做出行動,殺死了馮弘,并囚禁了劉宋使節王白駒,而南朝劉宋亦未敢違長壽王的意圖,將執送回來的王白駒下獄了事。就如有些學者所言:“高句麗殺北燕主馮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屈從于北魏的軍事政治壓力,而是在于馮弘持北燕民眾和劉宋的軍事政治支持,不肯向其就范,高句麗為了管理數萬北燕民眾和統治區的穩定只能將其除掉。”可見,此時高句麗已經成為海東非常強大一股力量,是南北兩朝都未敢輕易開罪和競相籠絡的對象。 二、罷朝北魏事件 就在長壽王成功解決馮弘事件之后,雖然其于北魏太延五年(439年)遣使入魏朝貢,但此后卻突然中斷了朝貢,時間長達23年之久,直到和平三年(462年),才又恢復了對北魏的朝貢。與后來百濟蓋鹵王時因上書北魏痛陳高句麗諸惡,而北魏不肯從其乞師討伐高句麗,遂絕朝貢的情況不同,高句麗的絕貢并未見其與北魏有任何交惡的事件發生。所以,這長達23年的罷貢決定,長壽王必然有著深邃的考量和復雜的背景。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消滅北涼,基本完成了對中國北方的統一。為此,長壽王在該年年末遣使朝貢,當為表示恭賀之意。在此之前,高句麗與南朝關系更為密切,在晉宋更迭之初,宋“太祖欲北討,詔璉送馬,璉獻馬八百匹”。長壽王看似左右逢源之舉,卻彰顯了他傾向南朝,而冷落北朝的開始。縱觀此時中國南北兩方政權之實力,北魏常年征戰,雖統一北方,但多為新爭之地,局勢不穩,其周圍強敵林立,南有劉宋,北有柔然,東有高句麗,西有北涼沮渠氏殘余力量,且域內多有反叛自立者;而反觀劉宋,地處富庶的江南地區,自孫吳開發至今,雖亦有戰爭,但相比北方則安定許多,據呂思勉先生研究認為,以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元嘉北伐”的*終失敗為節點,南北勢力此前為北弱南強,此后才逐步轉變為北強南弱。顯然,目睹了西晉、前秦這樣北方短命王朝的高句麗,在歷史經驗上,自然而然地認為北魏是下一個西晉或者前秦,而相對于北方不斷變換大王旗的紛亂,南方朝廷則相對穩定,加之此時南朝實力較強,且極力籠絡高句麗,想必為其承諾了大量利益。在北魏太武帝給宋太祖劉裕的國書中便說:劉宋“往日北通芮芮(柔然),西結赫連、蒙遜、吐谷渾,東連馮弘、高(句)麗”。可見,高句麗與劉宋的互通,北魏早已洞悉。足征高句麗在南北制衡中,此時系將希望投向南朝,由此后高句麗對南朝的不斷朝貢和對北朝朝貢的斷絕可以看到鮮明的對比。 長壽王這個時間段內之所以做出親南冷北的對策,與馮弘事件中南北兩朝對高句麗截然相反的態度不無關系。北魏曾幾次動議征伐高句麗,如不是囿于國內形勢和高句麗在此事中謙卑的表現,則難以免除被北魏的征伐。反觀劉宋,雖暗通馮弘,但在高句麗殺死馮弘,扣押宋使王白駒事件中,劉宋表現出很大的寬容。兩種政治信號,讓長壽王在劉宋和北魏之間做出了依附南朝的決定。且此前高句麗的三次朝貢北魏,并未體現長壽王對北魏態度有多虔誠,*多可以視作是雙方相互的一種試探,而并非真正建立起友好的交往。 從地緣政治來看,北魏的統一顯然成為阻礙高句麗發展的巨大威脅。在北魏營州和高句麗之間,雖然還有庫莫奚和契丹游牧勢力作為緩沖,但受馮弘事件影響,高句麗與北魏在營州地區的對峙是不爭的事實。雙方都堤防著對方在這個地方有所動作,威脅自身的安全。此時,高句麗內部亦需要整頓和安撫。在《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紀》長壽王條中,自長壽王二十七年(439年)至四十二年(454年)長達15年時間內,僅有1條史事記載,而從四十二年(454年)到五十年(462年)的8年時間內,僅有3條記事。那么,在這23年間,長壽王究竟在做什么?并沒有明確的記述。但可以揣度,在接手了大量北燕移民之后,高句麗必然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對這些人予以安置和消化,高句麗這段時間內除了兩次與新羅沖突外,基本沒有明顯的對外拓展的舉動,可見這期間,長壽王將更多精力用在了安穩內部政權上。期間,長壽王*活躍的對外活動就是頻繁的赴南朝朝貢。 可以說,長壽王的罷貢北朝,更多的是出于對北魏的戒備,因為從北魏此前不斷的統一戰爭中,高句麗很難相信自己并不在未來北魏的征討目標之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南北兩朝實力的逆轉變化,高句麗看到北魏并未有對其用兵的計劃,而隨著北魏不斷的崛起,南朝勢力和影響力的減弱,長壽王才于在位第五十年(462年)再次開啟了對北魏的官方朝貢關系,并且在對外朝貢的親疏程度上開始傾向于北朝,這是與高句麗的國家利益不無關系的。 三、北魏設置光州與高麗民奴各(奴客)投魏事件 伴隨著北魏和劉宋之間國家實力的逐步逆轉,北魏開始向南拓展,逐步蠶食南朝疆域。尤其是在南朝“元嘉北伐”擱淺之后,北魏在雙方的爭斗中漸進掌握主動。高句麗也正是看到這樣的局勢變化,所以長壽王才再次與北魏建立聯系,恢復對北魏朝貢,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其確認北魏并未有征伐高句麗計劃的前提下才得以實現的。此次重建聯系后,高句麗朝貢北朝的頻率開始逐步超過南朝,這首先便是因為南朝內部政局的波動。劉宋泰始元年(465年),南朝爆發“義嘉之亂”,次年,天安元年(466年),參與劉子勛叛亂的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降北魏。由此,北魏開始染指江淮地區,推進至淮水一線與劉宋展開對峙。隨著此后幾年的征戰,數位劉宋北方守將投降北魏,徐州、冀州、兗州等地盡數歸魏,北魏于皇興三年(469年)徹底攻陷青州,由此,江淮和山東地區盡屬北魏。這種國家疆域的變遷對于青州隔海相望的高句麗影響深遠。此時,長壽王已將都城遷至朝鮮半島中部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對于長壽王遷都的目的學界早有論述,均有其道理和依據,這里不再累述,在筆者看來,其中還有一個目的是學界并未關注的,就是為了加強高句麗與南朝的交通聯系。有學者做了考證,5世紀時高句麗完成了黃海海域東部和北部的控制,而黃海海域西部,便是山東和江淮地區。山東半島是海東諸國與南朝交往的交通樞紐,隨著這些地區由劉宋控制變易為北魏控制,高句麗與南朝的聯系隨即便受到影響。其實還不僅限于高句麗,應該說整個海東諸國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南朝對于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影響力迅速減弱。與南朝不能有效控制高句麗不同,北魏東鄰高句麗,可以對高句麗進行有效的監視和威懾。所以在對于高句麗向對方朝貢的態度上,北魏與南朝秉持著截然相反的態度。相對于南朝心知肚明的了解高句麗“亦使魏虜”,但因為“強盛不受制”而采取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