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菲利普·羅斯小說的記憶書寫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4876
- 條形碼:9787030674876 ; 978-7-03-06748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菲利普·羅斯小說的記憶書寫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從整體上關注羅斯的小說創作,考察小說中記憶與作者身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及其個人經歷等互動關系,并將作者與同時代和同類型的作家進行橫向比較,標示出羅斯在當代美國文壇上的獨特地位。這部專著搭建起的文學記憶研究的闡釋框架,不僅可以使讀者全面了解羅斯的創作理念,對其他作家的研究也有參考價值。
菲利普·羅斯小說的記憶書寫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羅斯創作時間為軸,圍繞記憶的倫理、政治和再現展開,檢視后移民時代個人和集體、過去與現在的復雜關系,彰顯小說人物和作者對身份、倫理等問題的思考和訴求。章猶太時期創作討論大屠殺文化創傷記憶呈現出從壓抑、遺忘到移置、戲仿的不同表現方式。第二章從性別和種族角度研究羅斯的美國主題創作,回應和解構以"美國夢"為核心的文化記憶。第三章探討羅斯"晚期"創作的懺悔記憶,聚焦被邊緣化的個人(老年人、病人等)的生存境遇,采用懺悔內省的方式來呈現個人對過去的記憶。這三個創作時期的小說既體現了作者不同時期身份的轉變,也體現了羅斯自始至終不變的文學和道德追求。
菲利普·羅斯小說的記憶書寫研究 目錄
序
導論 1
**章 猶太主題創作:后大屠殺時代的創傷記憶 29
**節 美國猶太人的大屠殺創傷記憶 31
第二節 大屠殺記憶的壓抑與遺忘:《狂熱者艾利》 37
第三節 大屠殺記憶的移置和戲仿:《鬼作家》 51
第二章 美國主題創作:“美國夢”的文化記憶 70
**節 “美國夢”的文化記憶 71
第二節 緬懷“美國夢”與男性氣質的喪失:《美國牧歌》 77
第三節 “美國夢”與種族身份的重復和表演:《人性的污穢》 97
第三章 “晚期”創作:個體的懺悔記憶 114
**節 作為記憶的懺悔 116
第二節 懺悔記憶與欲望:《垂死的肉身》 121
第三節 懺悔記憶與衰老、死亡:《凡人》 132
第四節 懺悔記憶、疾病與受難:《罪有應得》 143
結論 159
引用文獻 165
參考文獻 177
附錄I 羅斯作品 183
附錄II 羅斯作品中文譯本 185
索引 187
后記 191
縮略詞
菲利普·羅斯小說的記憶書寫研究 節選
導論 身份是我們被過去敘事安放的,并置于其中的不同方式的名稱。 —斯圖亞特 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 對他來說,活著就是活在記憶里—一個人要是沒有了記憶,那他就什么都不是。 —菲利普 羅斯《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 當代作家菲利普 羅斯(Philip Roth, 1933—2018)著作等身,在美國文壇的地位不容小覷。他與伯納德 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索爾 貝婁(Saul Bellow)并稱為美國當代猶太文壇的“三劍客”,他又與托馬斯 品欽(Thomas Pynchon)、唐 德里羅(Don DeLillo)、科馬克 麥卡錫(Cormac McCarthy)一起被評論家哈羅德 布魯姆(Harold Bloom)并列為當代美國*偉大的作家。羅斯的寫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半個世紀以來他歷經聲名起伏。他的**部短篇小說集《再見吧,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 1959)曾好評如潮,但是1969年出版的《波特諾伊的怨訴》(Portnoy’s Complaint)卻激怒了猶太社區,一度被視為“淫書”,就連他所推崇的猶太評論家也斥之為“粗鄙”,使他身心備受打擊。 其后,他創作了祖克曼小說系列,逐漸開始重獲大眾讀者和評論家的認可。20世紀80年代末,羅斯在旅居英國多年之后開始回歸美國,并相繼寫作了“美國三部曲”等以美國生活為題材的小說,這*終確立了他在美國文壇的地位。21世紀以來,進入古稀之年的羅斯飽受疾病的困擾,他的作品轉而關注欲望、疾病、死亡等更為個體化的主題。2018年5月22日,羅斯因心臟病在紐約去世,結束了他與這個世界85年的纏斗。《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等英美主流媒體紛紛刊發訃告,并高度評價了他作品的價值及其在當代美國文壇的地位。《紐約客》(The New Yorker)網站上還專門刊登了一系列紀念羅斯的文章,當代文壇新秀作家扎迪 史密斯(Zadie Smith)、妮可 克勞斯(Nicole Krauss)等都紛紛撰文回憶與羅斯的相處經歷,并承認自己從他的寫作中汲取養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訃告更將他稱為“卓越的作家”(towering novelist) 。評論家希勒爾 伊塔利(Hillel Italie)認為“他屬于那些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偉大作家之一” 。很多人都為這顆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扼腕嘆息,雖然他*終也沒有機會登上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但真正偉大的作家也不一定需要諾貝爾獎的加持,他的作品足以讓他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位置。 在羅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共發表了32部著作,其中包括30部小說和2部評論談話集,并斬獲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他曾憑借《再見吧,哥倫布》和《薩巴斯劇院》(Sabbath’s Theater, 1995)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1960, 1995)。以羅斯為主人公的《反生活》(The Counterlife, 1986)和《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Patrimony: A True Story, 1991)使他得以分別于1987年和1992年問鼎“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隨后,他憑借《夏洛克行動》(Operation Shylock, 1993)、《人性的污穢》(The Human Stain, 2000)和《凡人》(Everyman, 2006)分別三次獲得“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1993, 2001, 2007)。1997年出版的《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更使他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獎”。2011年“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評委會將獎項頒給了羅斯,理由是“他的想象不僅重新塑造了我們關于猶太身份的觀念,而且還讓小說重新獲得了活力,不僅是就美國小說而言,而是指所有的小說”。 羅斯出生于新澤西州紐瓦克市一個中產階級的第二代猶太移民家庭。父親赫爾曼 羅斯(Herman Roth)在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擔任保險推銷員,靠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雖然羅斯小說中的家庭內部充滿了不和諧的因素,但作者本人卻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盡管他們的家境并不寬裕,但羅斯和哥哥自幼受到父母的關愛,這可以在他的自傳性作品《事實:一個小說家的自傳》(The Facts: A Novelist’s Autobiography, 1988)中找到佐證。依照羅斯的小說和散文的敘述,他自小是個品行良好的猶太年輕人(the nice Jewish boy),這與他小說里的猶太壞男孩形成了對比。羅斯曾就讀于當時頗為有名的威奎依克高級中學(Weequahic High School),學習成績優良,未滿16歲就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由于經濟原因以及當時的常青藤名校對猶太人的排斥,羅斯退而求其次,選擇就讀于離家不遠的羅格斯大學紐瓦克分校(Rutgers University at Newark)。可是,處于青春期的羅斯獨立人格日益形成,并與嚴格信奉猶太傳統的父親產生了沖突,這促使他一年后轉學到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那里距離紐瓦克市有7個小時的車程。在這里,羅斯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他參加不同的兄弟會,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等等》(Et Cetera)雜志并擔任主編工作,他的**篇短篇小說便是在這個時期發表的。羅斯的這段經歷反復出現在他的創作里,讀者甚至還能在2008年的小說《憤怒》(Indignation) 里依稀看到作者當年在巴克內爾大學求學時的經歷。大學畢業后,羅斯拿到了獎學金,前往芝加哥大學學習并獲得了碩士學位。此后,他還有一段從軍的經歷,后因背部負傷退役回到芝加哥大學擔任教員,并繼續攻讀英語文學博士學位,但羅斯*終放棄攻讀學位,轉而專心授課和寫作。除了芝加哥大學,羅斯還曾在艾奧瓦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校任教,并擔任《紐約客》等雜志的編輯。 羅斯作為一名作家從事文學創作已逾50年,創作了許多內容不同、風格迥異的作品。盡管如此,通過歷史地梳理他的作品還是能看出他在主題和風格上的變與不變。本書以羅斯不同時期的創作主題為依據,試圖將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為了理論觀照的便利而劃分的各個階段的主題并不是排他性的和絕對的,他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所表達的主題一定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重合,同一作品所表達的主題也不是單一的。羅斯作為第二代猶太移民漫長的猶太主題創作時期從20世紀50年代末一直延續到80年代,此階段的小說主要以對猶太身份和猶太性的呈現和反思為主。1959年羅斯的**部作品《再見吧,哥倫布》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各方關注,并得到很多文學大家的稱許。羅斯*為推崇的猶太作家貝婁贊譽26歲的羅斯為“有技巧、機智和有活力的演奏大師”(轉引自Hyman 7),著名文學批評家豪則稱羅斯具有很多作家終身追尋的品質—“獨特的(敘事)聲音、確切的節奏和顯著的主題”(轉引自Hyman 7)。《再見吧,哥倫布》由同名的中篇小說和5個短篇小說組成。中篇小說《再見吧,哥倫布》描述了尼爾(Neil)和布蘭達(Brenda)兩個年輕人的情感糾葛,反映出美國猶太人對美國文化或接受或拒斥的觀念以及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在他拷問猶太人倫理道德問題的同時,猶太人的同化問題也成為貫穿羅斯早期寫作生涯的主題之一。隨后羅斯又陸續出版了《隨波逐流》(Letting Go, 1962)和《當她好的時候》(When She Was Good, 1967),但反響平平。羅斯1969年出版的《波特諾伊的怨訴》讓他聲名鵲起,然而書中出現的有關性的描寫也使他成為以禁欲和克己而聞名的猶太社區的眾矢之的,羅斯甚至被稱為“猶太逆子”(Wisse 317)。然而,羅斯依然憑借這本書躋身文化名人之列,此書上百萬的發行量就是很好的例證。其間,羅斯也嘗試過其他題材的小說,但未引起大的關注。他的政治諷刺小說《同流合污》(Our Gang, 1971)對美國社會進行批判,小說人物戲謔地指涉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乳房》(The Breast, 1972)中的主人公大衛 凱普什(David Kepesh)則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乳房,這被視為羅斯向尼古萊 瓦西里耶維奇 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和荒誕大師弗朗茨 卡夫卡(Franz Kafka)致敬的作品,現代人的生存危機和人存在的荒誕性在小說中展露無遺。 在他的猶太主題創作時期,羅斯思考“猶太作家如何將自己的寫作與猶太民族文化以及利益相結合的問題”(喬國強473),創作了“祖克曼三部曲”[包括《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 1979)、《解放的祖克曼》(Zuckerman Unbound, 1981)、《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1983)],以及中篇小說《布拉格的狂歡》(The Prague’s Orgy, 1985)。《鬼作家》講述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內森 祖克曼(Nathan Zuckerman)找尋訪問前輩作家E. I. 洛諾夫(E. I. Lonoff)的故事。關于“鬼作家”究竟是指以洛諾夫為代表的前輩作家,還是《安妮日記》(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1942—1944)的作者安妮 弗蘭克(Anne Frank),或者是祖克曼本人,評論界對此莫衷一是。隨后出版的《反生活》是羅斯創作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在這本書里他開始嘗試后現代的寫作技巧,多重敘事聲音、非線性敘事等都是這部小說的重要特征。 創作于20世紀90年代的一系列小說可歸入羅斯創作的第二階段—美國主題創作時期。羅斯在旅居英國多年后重新回到美國,并開始將視野轉向美國本土的文化和歷史。在短短十年內,羅斯發表了《夏洛克行動》、《薩巴斯劇院》和“美國三部曲”[《美國牧歌》、《我嫁給了共產黨人》(I Married a Communist, 1998)和《人性的污穢》]。這一時期其小說寫作技巧的實驗色彩逐漸減少,羅斯更多地采用寫實的手法來再現歷史和人物,同時又采用了大量意識流和閃回的技巧來再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對過去的記憶。這種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結合的寫作方式被一些中國學者(如羅小云)定義為“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羅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文簡稱“二戰”)之后美國歷史的精準呈現以及對美國國民心理的描摹成為更吸引讀者注意的題材。 時間進入千禧年,此時羅斯已是年屆七旬的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創作風格和主題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這也標志著羅斯晚期創作的到來。《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 2001)屬于“欲望三部曲” 的完結篇,是主人公大衛 凱普什回憶與女學生康秀拉 卡斯蒂洛(Consuela Castillo)的一段忘年戀。《凡人》是一個沒有姓名的敘述者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懺悔,而*后一部小說《罪有應得》(Nemesis, 2010)里的主人公作為一位備受尊敬的中學體育教師,在瘟疫來襲時卻舍棄他的學生遠避他方。盡管如此,他還是沒能逃過小兒麻痹癥的魔爪,而且后半生都在為自己的臨陣脫逃感到良心不安。羅斯這個時期的小說人物的族裔或民族身份逐漸淡化。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步步逼近,主人公轉向過去探索人存在的意義,討論超越族裔和民族的人性之幽暗或良善。 自1959年出版**部作品到2010年發表*后一部小說,羅斯早已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猶太作家成長為一個嚴肅的經典美國作家。在這個經典化的過程中,文學評論家功不可沒。50多年間,美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被經濟學家約翰 肯尼斯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稱為“豐裕社會”(the aff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