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性的迷失與復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83049
- 條形碼:9787807683049 ; 978-7-80768-30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性的迷失與復歸 本書特色
1.卡爾??羅杰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心理自助讀本。這本書的主題和內容不僅適合心理學尤其是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的人閱讀,對心理學感興趣,有自我提升意識的人也可以輕松走進。2.心理學研究者及愛好者可以將這本書作為系統了解羅杰斯理論的通識課本。羅杰斯是人本主義流派的代表,這本書對羅杰斯心理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做了全面清晰的梳理,兼具專業性和可讀性,是讀者走進羅杰斯思想不可不讀的一部作品。3.作者江光榮創建華中師范大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并通過數十年的不懈耕耘,使該校的這一專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所著的《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多次再版,成為國內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的經典教科書。4.這本書在2001年版的基礎上作者做了全面修訂,納入生活書店的“心理學名家述評”系列。
人性的迷失與復歸 內容簡介
卡爾.羅杰斯(1902-1987),當代美國有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物之一。羅杰斯系“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創始人,但其心理學思想遠遠超出心理治療領域。諸如人的發展、人類關系、健全的社會生活、教育、婚姻,乃至種族、宗教和靠前沖突,都在其視野之內。羅氏全部思想的主題,乃在于個人幸福的底蘊和它的獲得。羅杰斯認為,人的不幸,根本在于迷失了人之為人的本性,為種種非其本性所欲的外物所累,人要重獲幸福,就須回歸本性,依本性的引領來過自己的生活。這本書以羅杰斯不同階段的學術經歷,描畫出其人本思想的產生、演變和成熟的軌跡。除了評說羅杰斯本人,書中還梳理了當代人本心理治療的整體發展和研究現狀,讀者可一窺后羅杰斯時代人本心理學的發展脈絡。 咨詢者不再像開始咨詢時那樣尋找“提高工作效率”“跟同事相處得好”“婚姻十分美滿”之類固定的目標。他愿意生命像流水,愿意體驗這種此時此刻正進行的流動、變化,承認生命的意義存于這流動過程之中,而不是為了一個“目的地”而生活。 “很好”“真淘氣”“甲等”“不及格”等等,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到過這種外在評價的控制和支配。結果就是讓受控制者把怎么做自己,怎么做人的權利交給外在力量。只有當一個人不以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否符合某個標準,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夠格”,去決定是否自愛自賞時,這個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美好的人生是什么呢?什么樣的婚姻和家庭關系是理想的?傳統教育的問題在哪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飽受諸如此類問題的困擾,那么來讀一讀這本書中卡爾.羅杰斯的真知灼見吧!
人性的迷失與復歸 目錄
一 | 卡爾??羅杰斯:學術人生
85 年人生之旅 4
羅杰斯的個人風格 44
二 | 羅杰斯眼里的人
思想淵源與邏輯 58
人性素描 69
充分發揮機能的人 76
對兩個經典人性問題的回答 85
三 | 自我心理學
個體的現象世界 97
自我及其發展 109
自我的異化 120
一個孤獨者的心路歷程 ——愛倫??韋斯特案例 128
四 | 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人格重整過程 140
人格改變的條件 146
治療過程 161
治療結果 175 ??
五 |兩個心靈的協奏——治療關系
治療關系的發現及其特點 181
治療室里的羅杰斯 187
簡——??一個會談實例 195 ??
六 |治療之外——新型人類關系探索
家庭和婚姻 218
不掌舵的船長 ——羅杰斯和會心團體
227 “大家都一樣是人” 239 ??
七 |教育——以學生為中心
概觀 251
傳統教育批判 255
以學生為中心模式 259
促進學習 266
實踐和研究 276
以人為中心理論與當代美國人本主義教育思潮 284
八 | 人和人的科學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人本主義 294
人的科學 299
為人的科學 314
科學和價值選擇 331
九 | 評說羅杰斯
學術淵源 339
批評和辯護 361
影響和貢獻 377
十 | 后羅杰斯時代
當代人本 – 體驗心理治療整體發展情況 387
王國和部落 397
人本 – 體驗療法的研究進展 407
人本取向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未來:世界和中國 414
后記 423
二版后記 426
參考文獻 427
人性的迷失與復歸 節選
自我及其發展 嬰兒學會了需要關愛。關愛當然是令人滿足的,但請記住,嬰兒要了解自己是否正得到關愛,還得觀察他媽媽的表情、姿勢以及別的一些模模糊糊的信號,才能做出推論。慢慢地嬰兒就發展出一個整體性的知覺格局,表明當他受到母親的關注時是個什么情形。每一新的得到愛或遭拒絕的經驗都會改變整個格局。結果,他媽媽的每個舉動,例如對他的某個具體行為表示一個具體的批評,會被當作一總體性的批評。這一點對嬰兒來說是如此要緊,以致他變得以是不是能夠得到媽媽的關愛,而不是依據能在多大程度上維持和增強有機體,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很快他就學會以幾乎同樣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把自己也當作一個整體格局來喜愛或者嫌惡。他像媽媽或者另一些人一樣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為,而看起來又像沒有受到她們的影響。這意味著有些在機體體驗上并不產生滿足感的行為卻受到積極關注。而另一些在機體體驗上有滿足感的行為卻受到消極對待。當個體根據內攝的價值標準(introjectedvalues)來行動時,我們才可以說他習得了條件性的價值感。除非他按這些價值標準來生活,否則他就不能善待自己,無法認自己為有價值的。如此他趨近或者回避某個行為,只是從這些內攝的自我關注的價值條件著眼,不再考慮這個行為在機體上造成了什么后果。這就是所謂“按照內攝的價值觀(或者價值條件)生活”的意思。 心理治療——人格重整過程 心理治療應該導致無條件的自我積極關注增加。如前所見,肯定自己,悅納自己,認自己為一有價值的存在,乃是人的第二天性。不幸的是,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發展出的是有條件的自我關注,而不是無條件的自我關注。只有當一個人不以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否符合某個標準,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夠格”,去決定是否自愛自賞時,這個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籠統言之,以人為中心心理治療的實質可說就是“去偽存真”。 治療過程 在心理治療條件下,當事人人格改變過程可從以下七個階段來描述。 **階段: 這是一個僵化而且疏遠地對待個人感受的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個體不會主動尋求心理治療。處在這個階段的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如下: ??不情愿表達自己。溝通中只限于談些表面的、身外的事情。 ??各種感受及其個人意義要么未被識認出來,要么認為那不是屬于自己的。 ??個人建構非常僵化。 ??把親近、交往密切的關系視為危險的。 ??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沒有改變的愿望。 ??自己內部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很難有溝通。 總之,這個階段的人的顯著特點就是僵化固著。他的內心里,他的內心與外界之間,都像一池不流動的水,不會通,不見面;他對自己的經驗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按自己習慣了的方式做解釋;他的生活了無新鮮的東西,而且他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頭,因此他也就沒有任何改變的愿望,對心理治療會取一種排拒的態度。 第二階段: 當一個處于**階段的人置身于理想的治療條件下,即他體會到治療師對他的積極關注和同感理解,以及以真誠的態度相待,以至他能夠產生被接受的感覺。一旦他產生了這種感覺,他就進入了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可以說是一個開始“有所動”的階段。其特點是: ??開始能談論一些與自己無涉的話題。比如,“我想,我不太相信我父親在跟人做生意時會有不安全的感覺”。 ??能覺出有什么不對頭,但要么以為問題與己無關,要么覺得自己對毛病沒有責任。 ??描述感受時就像談的不是自己的感受,或者就像談一件過去了的事似的。例如當事人會這樣說:“我那毛病嘛……就是,就是……非常沮喪唄。”他不說“我很沮喪”或者“我那時候很沮喪”,而是像說一件身外之事一樣地說他自己的感受。 ??體驗的方式還是受以前習以為常的方式的羈束。他似乎能察覺感受,但又不能實實在在地抓住它。 ??個人建構相當僵化,而且不自知它們是個人主觀的觀念,倒認為那是事實。例如,“我永遠也沒法做好一件事,甚至都不能完成它”。這里的“永遠”“一件”就透露出看法后面有非常絕對而又刻板的建構,而且當事人幾乎把這個看法當成了事實。 ??感受及其個人意義很籠統、模糊,自然也就顯得簡單。要么白,要么黑,高興就是高興,所有的高興全都一個顏色。 ??矛盾也可能會有所表露,但難得意識到它的矛盾性。 較之**階段,第二階段的個體要稍稍松動一點,僵硬度低一點,但羅杰斯談及自己的經驗說,第二階段的人來尋求心理治療的不少,但咨詢成功率不高。 第三階段: 假如第二階段那稍稍有點松動、有點流動的情況能夠繼續而不受阻礙,而且當事人能夠感覺到治療師對他這個人是完全接受的話,那么他就會進一步釋放和流露出其他一些東西。以下一些大體屬于第三階段的特點: ??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可以談論自己而不感到別扭。例如,“我跟她在一起時,總是想表現得很完美——快樂、友善、聰明、會說話——因為我希望她愛我”。 ??還是像談一件客觀事物一樣地談論與自己有關的經驗。如,“而且還有這樣的事……哎,就是說,你自己到底對婚姻多開放,而且如果你的專業很要緊的話,你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你的接觸怎么能不受限制呢?”這里當事人還是在把自己當外人似的談論,所以嚴格地說,它應該算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 ??還可以像對著鏡子一般邊看邊談論自己,當事人往往把周圍的人當鏡子。比如,“我能感到自己笑得甜甜的,就像我媽那樣”。 ??大談特談過去的感受和經驗,或它們對自己的意義。*突出的是談過去。譬如,“有太多的事情,我從來也不能跟人說,我做的那些骯臟事兒,我(以前)覺得自己真是又賤又臟”,或者,“我記得那是我小時候常有的一種感覺”。 ??對自己的感受很排斥,大部分感受都顯得很可恥、很低賤,無法接受。 ??感受會得到表露,有時在表露出來后也能識別出它們是感受。 ??容易把經驗知覺成過去的,再不然就變成與己無關的。 ??個人建構仍然僵化,但有可能明白那是個人的觀念性的東西,不再把它們當成事實。 ??對感受和意識都能夠識認得清楚一些,精細一些,不再像上兩個階段那么含混籠統。 ??對經驗中的矛盾之處有所識認。 ??常認為個人所做的抉擇是無效的。這種人“選擇”做某某事,然而他總是發覺自己并不在做所“選擇”的事。 這個階段*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客體來對待。羅杰斯覺得,大多數初次來尋求治療幫助的當事人就處在這個階段,而且這個階段在整個治療過程里占的時間比較長。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是在前一階段基礎上平緩地推進,其中一些特征是: ??當事人描述的感受更強烈、更生動,但要么仍談的是過去的感受,要么把現在的感受當成一種客體來談。后者的一個例子:“覺得自己依賴性強這種感覺使我氣餒,因為它意味著我不會有多大出息。” ??偶爾有此時此地的感受表露出來,有時像是在違逆當事人的本意的情況下沖出來的。例如有位當事人談到他的夢,說夢中有個過路人看到了他的“罪行”,這時他突然對治療師說:“呀!行啦,我不信任你!” ??似乎想要體會當下的感受,但又怕真的會體驗到當下的感受。就像小孩放爆竹,又想又怕。 ??對感受還不太能開放地接納,然而還是會露出一點接納的征兆。 ??體驗活動受過去形成的“框子”的限制變少一些。 ??理解、解釋經驗的方式開始不那么僵化,開始對自己用來理解經驗的個人建構有所認識,并對它們是否正確合理產生質疑。 ??伴隨著想要更準確地使經驗符號化,對感受、建構以及個人賦予事物的意義這些東西的認識更為明晰清楚(分化)。 ??對經驗與自我之間的矛盾和不一致之處有所認識。例如,“我活得窩囊。我實在應該做得更好些……” ??對問題有“自己負有責任”的感覺,雖然這種感覺常常動搖。 ??對密切的個人關系仍會視為危險,但愿意冒點險,嘗試在較淺的程度上與人相交。 第四階段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也是維持較長時間的,它和第三階段一起,構成了治療過程的主要部分。 第五階段: 第五階段的一些特征如下: ??可以自由地表達當下的感受。例如:“我老是料想,或者說是準備著自己會遭到拒絕。我老是這樣覺得……我猜,即使在你面前也有這種感覺……,好難說明白這個——因為在你面前我總想表現出*好的樣子。”這里,當事人對他對治療師的感覺,以及與治療師的關系這些很不容易披露的情緒感受都有公開的表達。 ??對感受接近于能夠完全地體驗到。盡管對完整地體會感受還帶著害怕和不信任,那些感受會“冒出來”或“滲出來”。例如:“(它)就那樣跑出來,我都來不及弄清那是什么。(長長的停頓)……我試試看能不能抓住那種感覺……”又如:當事人正在談一件別的事,突然他的表情變得很痛苦,好像被什么擊中了似的。 ??治療師:“怎么——是什么東西在你心里打了一下?”當事人:“我不知道,”(他哭起來)“我一定是撞到什么東西,我不想談論的東西,或其他什么的。”這里,他的感受幾乎不理他的壓制,徑自滲入知覺里去了。 ??對那些“冒出來”的感受,通常會感到驚惶,而不太會覺得高興。 ??對自己的感受體驗慢慢有了認同感,認可那是自己的感受,而且愿意和希望這樣,愿意做“真實的我”。例如:“事實是,我不是那個乖乖的,逆來順受的家伙,盡管我總顯出那個樣兒。什么什么都叫我煩。我想罵人,還想自己在某些時候要自私一點;我不明白自己,不是那樣為什么偏要裝成那樣。” ??體驗被松綁了,也不再遙不可及,但常在意識到體驗之前有點遲疑。這是因為當事人的機體上發生的東西,還不能直接地訴諸主觀感受。例如有個婦人說:“我仍然還弄不明白這傷心,還有哭泣,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當我逼近某種感覺時,我就感到傷心,想哭。它們幫我打破一堵墻——我自己筑的墻,然后,我才體會到那種感覺。” ??理解加工經驗的方式也大大松綁了,發現更多的個人建構,且對這些建構的合理性、正確性有更多的質疑。例如:“我這個觀念——覺得要去而且必須去取悅人家——簡直成了我的生活哲學(他默默地流下淚來)。好像那是——你知道——是無須說明的,我必須討好人家,非這樣不可,沒有選擇余地。”這里,他已經很明白,這個生活哲學只是個個人建構。而且他已經在質疑這個建構了。 ??出現一種強烈明白的傾向,想要清楚地區分各種感受和意義。一個明顯的標志是,當事人努力地設法尋找*恰當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對自身體驗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處,越來越能夠清醒地面對,不回避。 ??對所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想要弄明白自己怎樣造成這些問題的。內在的溝通越來越沒有障礙。 可以體會到,這一階段的個體已經變得相當地有彈性,與**階段的情況判然有別。他和自己機體性的存在更貼近了,也更貼近了自己內心綿綿不斷、變化萬千的感受。他對自己的個人建構有了更多的自覺,且不斷地檢驗它們。他內里的活動更自由、更清晰,其意識反映也更準確。 第六階段: 第六階段又與前面的階段有許多不同: ??那些原先被“卡住”的感受,受禁制而不能流動的感受,現在可以即刻體驗到。 ??感受可以自自然然地流動,不受干擾地完全展現。 ??當下的體驗都被接受。當事人平靜地接受這些體驗:呵,有什么什么(不會大驚小怪,不會拒絕,不會害怕)。 ??當事人有時就像是活在體驗里,而不是在感受他的體驗。 ??作為對象的自己逐漸消失。 ??經驗活動具有真正的過程性的特點。 ??與這一過程性階段相伴隨的是生理上有一種松弛感。例如常常能見到眼眶濕潤,流淚,嘆氣,肌肉放松,等等。 以上這幾點可以看成相互關聯的一簇特點,其核心是當事人的自我和他的感受不再是分開的,不再是自我在感受,在審視,而是自我與感受合為一體,他這個人就是感受,感受就是他自己。說這階段具有過程性特點,是說在這階段中有些時候(當然不可能是所有的時候)當事人會進入上面說的這個境界,他在主觀意識里再也不把自己當作客體來觀察,不再去體會自己的體驗;而只有純粹的主觀性,純粹的主觀感受之流。過程性就是這個意思。這些聽上去很玄,其實明白一個中國詞就能明白它是怎么回事。這個詞就是“忘我之境”。 ??當經驗與自我的不一致向一致轉化的時候,那不一致反而能被清楚地看到。 ??與此相關的個人建構在此體驗的時刻消融了,當事人似乎感到捆綁自己的繩索一下被砍斷了。 那完滿體驗的時刻從此就會成為一個清晰、確定的參照物。在那鮮明、強烈的體驗時刻,感受中的樣樣東西都清清楚楚。但當事人當下里也許不曾留意。不過,這次體驗由于其鮮明、強烈,會成為一個留下深刻印象的參照物。在必要時可以回到其中,去一再地體驗,去發現更多的內涵。 第七階段: 一旦治療到達第六階段,所取得的進步似乎是不可逆轉的。而第七階段對治療條件(關注,接納)的要求也不像早先那些階段那么緊要:如果有當然好,即使沒有,看來改變還會自動繼續,當事人會繼續前進。所以,第七階段的變化有許多不是在治療室內發生,而是在治療時間之外、之后發生的。 ??治療關系內外,新的感受都能被即時、鮮活、豐富詳盡地體驗到。 ??這些經驗會被用作鮮明的參照物。 ??對這些不斷變化的感受,日益能有一種“屬己”的擁有感。 ??體驗活動幾乎達到了完全自由的狀態,不受僵化的建構的束縛,而且進入了過程性的體驗。 ??自我顯得就只是對經驗的主觀性的、映照性的覺知,對經驗沒有任何歪曲性的加工。自我是唯一被觀照的客體的時候越來越少,而更多地被覺得就是過程中的某個東西。 ??試著對個人建構進行改造,以使其能正確有效地處理此后的經驗。即使如此,對建構所持的態度也大大松動了。 ??內在的溝通非常清晰,感受和表達感受的符號之間頗能相符,同時也產生一些新鮮的說法以解釋新的感受。 ??有這樣一種體驗:自己所選擇的新的存在方式(thenewwaysofbeing)是有效的。因為經驗的全部,它的所有成分,都能不加歪曲地進入意識,以此為基礎做出決策,所以決策自然就較為真實有效。 總之,達到第七階段的個體雖然不多,但這是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以筆者所見,如果跳出羅杰斯的術語體系,用較為通俗一點的語言來形容,這是一個更為自覺、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當事人能夠對自己的感受、經驗、自我及其建構,以及所有他的主觀的東西,敏于覺知,明于意識,是為自覺;接受經驗,關愛它們,不刻意照某個樣子去生存,一切順應本性之勢,是為自然;而達到自覺自然的境界者,他對什么都看明白了,看透徹了,他在做出任何決策的時候,確有一種“萬物皆備于我”的體驗,盡管他在客觀上還是受制于環境,但他在認識上,隨之還有感受上,卻是徹底地解放了,自由了。 也許聽聽羅杰斯的當事人對治療過程的體會要比讀羅杰斯的概括要輕松一點。這里錄一段,以助讀者體會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有怎樣的心路歷程。以下是一個男士談的感受: 這兒的治療,說起來也就是坐下來,談談話。說些像“這就是在煩我的那東西”之類的,然后就圍著它打轉兒。這當中情緒的響聲越來越大,直到擠出來逼出來點什么,“那東西”一下沒了——事情看上去不一樣了。可即使到那時候,我也說不清楚到底發生了啥。我無非是把什么東西掏出來,使勁地抖呀翻呀,然后等我把它放回去的時候,就感覺好多了。我有點喪氣,因為我想確切地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么……這一切有點滑稽,因為我覺得我啥也沒做——我所積極主動去做的就一件:警醒一點,當有個念頭經過時抓住它……再就是還有種感覺:“好吧,既然我已經看清它了,我該做點什么?”那上面又沒個把兒呀柄兒呀什么的,你可以操縱它。就只是拿它來談一會兒,然后放它走。而且顯然能做的也就這么多了。就是這使我感到有點不痛快,像是我沒把什么做好做完似的——事情是做好做完了,可是不是用我的知識或者本事去完成的……問題在于我不放心(我的問題的)調適的質量如何,因為我沒有看清楚,檢查一番……;所有我能做的,就是觀察那些事實——我看問題與以前有些不同了,我不怎么焦慮了,以及——用個長鏡頭來看的話——比以前積極了許多。事情要從總體上看,我對整個這件事的進行還是感到很高興。只是感到自己有點像是個旁觀者。(過了一會兒后,這位當事人又補充了幾句)不過,如果我的意識部分只關注事實,讓對事實的分析自己發生,不去理會它,我就干得*棒。(Rogers, 1961, pp. 151-152) 治療結果 愿意成為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追求達到一種理想、滿意然而固定不變的狀況。例如,他不再像開始咨詢時那樣尋找“提高工作效率”“跟同事相處得好”“婚姻十分美滿”之類固定的目標。他愿意生命像流水,愿意體驗這種此時此刻正進行的流動、變化,承認生命的意義存于這流動過程之中,而不是為了一個“目的地”而生活。 我怎樣創造出一種有幫助作用的關系 所謂外在評價就是來自別人的評價。羅杰斯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都終其一生在受到外在評價的控制和支配,不同只在各人所受支配的多寡上。“很好”“真淘氣”“甲等”“不及格”等等,都是控制人的有效手段。羅杰斯認為,這手段對于控制者來說或許是好東西,但對個人成長而言,有害無益。即使正面的積極評價,其結果并不比負面評價好一絲一毫。因為它們的*終效果都是讓受控制者把怎么做自己,怎么做人的權利交給外在力量。 家庭和婚姻 什么樣的婚姻和家庭關系是理想的,或者說,“具有治療價值的”?讓我們扼要概括羅杰斯的思想為幾條。 坦誠地表達,而不偽飾。夫妻之道,不貴在彬彬有禮,舉案齊眉,夫盡夫道,妻盡妻道。這樣的夫妻關系,往往帶有按角色規定表演的特點,雙方相處沒有率真,沒有自發性,會把一些感受掩蓋起來,壓抑下來,會覺得有些事不宜說,或不值得說,或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要求會令對方反感,等等。這樣就會把很多寶貴的東西,比如夫妻之間的感情交流給扼殺了。羅杰斯認為,人如果生活在假面具之下,把自己的真實感受都藏起來,這些感受并不會就此消失掉,當它們積累到臨界點時,可能一丁點火星,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可以點燃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可以是歇斯底里般的大發作,也可以是痛徹骨髓的自憐和抑郁。而如果夫婦之間隨時能夠無阻礙地交流,不僅不會出現這種無理由的情感危機,更會令日常的情感生活豐富多彩。對此羅杰斯多次提到一個案例(Rogers,1961,pp.316-318;1972,pp.12-13),證明夫婦間的感受表露不一定總是有傷害性的,而常常相反,是建設性的和令人滿足的。一位少婦莫爾向羅杰斯抱怨她先生比爾跟她之間關系不親密,先生對她總是正經八百的,不和她交談,不把自己的感受與她分享,亦不體貼,在性方面也不融洽。總之,她的抱怨令人感到她先生像個木頭人一般。但在深入的交談后莫爾自己發現,是她自己把事情弄糟了。原來莫爾在婚前曾跟很多男人有過性關系,而且大都是已婚男人。她跟這些人在一起時亦很放得開,很能享受性愛。但結婚后她對自己以前的這段經歷深感罪疚,這使她在跟先生在一起時變得呆板、拘束,總感到不自在。她深深地自責,認為是自己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莫爾在治療過程中慢慢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她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無端地生氣,沒來由地沖著比爾發脾氣,或故意把事情弄糟。而與此同時她又恨自己,“對自己的惡行惡狀感到作嘔”。終于有一天,莫爾決定豁出去了,她對比爾把是什么使自己氣憤、罪疚,跟那些“他媽的”的男人的事情以及這事現在在她心里的感受,一股腦兒告訴了比爾。結果呢,不僅沒有出現地震,反而兩人慢慢有了越來越深入的表達和交流,這使莫爾既驚奇又喜悅。這樁婚姻也因此*后得到了挽救。 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也讓別人保持他們的獨立性。婚姻中*容易失卻的是自己的獨立性,也很容易讓對方失卻獨立性。關于婚姻的誤解之一,就是認為愛就是為對方做出犧牲。極有趣的是,我們又以對方是否為我做出犧牲來衡量對方愛我的程度。這樣,我們就容易一方面自己去遷就、迎合對方,而同時在另一方面又要求對方遷就、迎合我們自己。獨立性就在這場游戲中被犧牲掉了。不僅是婚姻,在親子關系中也有這種情況。比如,非常愛孩子的父母常常也是非常專制,不給孩子自由的父母,因為愛的時候會更嚴厲地要求孩子像自己希望的那樣做,那樣感受,而不容易給孩子自主權。羅杰斯認為,婚姻不應該變成一種把兩個人綁在一起互相扼殺對方的獨立性的桎梏。婚姻就應該像前面提到的那個比喻,是一對好朋友結伴而行,兩人無話不談,能夠進入對方*深入的內部世界去互相了解,但并不讓對方有被束縛的感覺。從另一方面講,這樣的婚姻也會讓雙方更加輕松愉快。 交流,交流,再交流。雖然說婚姻中問題的根本是婚姻中人失卻了自我。然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同時也是治療婚姻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交流或溝通。缺乏交流使得雙方無法摘下各自的面具,無法觸摸到對方情感的脈搏;同時雙方各自也不能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因為他們即使在家里也不能完全把真我袒露出來要始終穿著沉重的鎧甲過生活。也許經過治療有所得益的夫妻的經驗*能說明雙方溝通的價值。羅杰斯指出,不少接受過治療的當事人報告說,當發現自己竟然能夠和自己的家人進行這么真實、這么深入的交流,這種體驗真是叫人喜悅萬分。夫妻雙方的這種溝通是雙向的,是彼此完完全全地了解對方的想法、念頭和感受,以及這些想法和感受在對方心里的意義,同時又讓對方知道自己對他的了解。用中國一句成語說叫“心心相印”。那并不一定是互相贊同,主要是了解對方并且知道自己正被對方所了解。這種交流只有在撤除了所有的防衛時才能做到,而撤除防衛,讓一個*親近的人進入自己心內的世界,的確是一種非常放松、非常幸福的體驗。 傳統教育批判 “我相信,我們的教育體制不能滿足我們社會的真正需要。我曾說,從總體上看,我們的學校是當代*守舊、保守、僵化,以及官僚主義盛行的機構,也是*抗拒改革的機構。”《80年代的自由學習》一書劈頭而來就是這樣一段判詞(Rogers,1983,p.1)。羅杰斯首先把矛頭指向教育的官僚體制和政治方面。他指出,種種由聯邦和州制定的法律,由州確定的課程,以及其他一些考核和評鑒獎懲制度,把教師和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扼殺了。這些條條框框直接控制著學校內部的運作和教師的行為。在這些制度下,教師只好按部就班地照章辦事,不要有新想法、新花樣,不要捅婁子,教學變成了一件枯燥乏味又煩人的日常工作(Rogers,1983,p.12)。 相對而言,羅杰斯覺得更嚴重的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學生所遭遇的不滿和挫折。羅杰斯說,決定著世界未來的,是成千上萬的兒童和青少年,是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他們在復雜的情境中進行決策的能力(Rogers,1983,p.1)。而現有的教育制度每時每刻都在摧殘孩子們的這些天性。羅杰斯引用專門的調查資料、報告、個人的參訪所見,以及其他一些來源的事例,生動地揭示出各級學校里普遍存在的死氣沉沉的教學景象。例如大學里普遍存在的混學分的現象,中小學生許多都反映學校是“一個煩人的地方”,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期間是“從有到無”地發展。“厭學”且不說,還有那么多的學生“厭生”。羅杰斯引證有關調查,表明許多學生,甚至是小學生,有或曾有過自殺的念頭(Rogers, 1983, pp. 15-17)。
人性的迷失與復歸 作者簡介
江光榮,1955年生,湖北新洲人,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東方明見心理健康研究院創始人。目前擔任的學術與社會兼職包括: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曾任《心理學報》執行編委、《心理科學》執行編委、《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編委。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余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負責人。學術領域: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與治療。江光榮教授是最早在國內高校開展心理咨詢的教學和實踐的學者之一,其所著的《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多次再版,成為國內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的經典教科書。江光榮教授所領導的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心理咨詢的過程與效果研究、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解剖學研究、青少年自傷研究、國民心理衛生素養研究等,這些臨床領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推動了國內臨床領域的基礎研究。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