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虛無時代(譯文紀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7043
- 條形碼:9787532787043 ; 978-7-5327-8704-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虛無時代(譯文紀實) 本書特色
★ 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如何催生出后現代的碎片化社會?
★ 一部打破專業壁壘的智識全書,一場拒絕簡化的思想盛宴
★ 從古典崩潰到二十一世紀,一百三十年間人類思想冒險家的探索之旅
★ 是靈性倒退,抑或重陷狂熱,站在歷史分歧點上的人類,何去何從?
虛無時代(譯文紀實) 內容簡介
本書是暢銷人文作家作者沃森繼《20世紀思想史》后歷時多年寫就的又一本巨作。自尼采宣告上帝已死后,偉大的思想家孜孜以求為生存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從人類精神對形而上學的執守,到人類生活對科學和技術的日趨依賴,從藝術和愛欲對人的感性生活的徹底張揚,到當下價值多元和虛無優選化的時代,偉大的人類心靈在探索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的道路上從未止步。沃森在書中斷言,價值的多元、意義的喪失以及虛無感的蔓延,并未阻止人類走向幸福,而這只有通過對幸福生活的探索才能實現。
虛無時代(譯文紀實) 目錄
虛無時代(譯文紀實) 節選
我們只需提那些以“P”打頭的職業,如哲學家、詩人、劇作家、畫家、心理學家,他們都試圖思考在只有人類自身可以依靠時——不論依靠個人還是集體,我們應該如何生活。許多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馬斯??艾略特、薩繆爾??貝克特,都表達過對于荒涼世界的恐懼。在他們看來,荒涼世界正是由于人們拋棄上帝觀念才得以形成;蛟S正是由恐懼所喚起的優美樂章,令這些先知們捕捉到時代的幻念。不過《虛無時代》一書將把注意力集中于另外的主題上,從某種角度說這是一個更為大膽的主題——靈魂。靈魂拒絕在冰冷、黑暗的眾神遺棄之地等待和沉淪,相反,它懷揣著自我信念、創造力、希望、智慧以及熱情,使用自己開拓性的能量去探索生活的全新方式。用華茲華斯的話來說,靈魂“并不懊喪,反而找尋;找尋冥冥中的力量!
一旦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在沒有上帝的狀況中生活,如何在世俗社會中找尋意義,那么對問題答案的渴望就會成為一個宏大的人生主題。更大膽的現代主義作家、藝術家以及科學家已經觸及到問題的答案,然而據我所知,在此之前這個問題卻從未進入過主流敘事。我想表明當這項工作完成的時候,對此問題的回答呈現為一個豐富多彩的故事,呈現為一系列原創但也存在部分重疊的觀念。我確信這些內容會讓讀者感到有趣、受到激勵,體會到共通感甚至得到慰藉。 —— 導論 英雄主義在于,為自己也為別人取得日常生活上的進步而付出的微小努力;這些行動很容易被理解為英雄主義。同時,一旦邁出了**步,誰知道*終我們會被引向什么地方呢?他本人的生活就證明了這一點。但首先要做的仍然是邁出**步。這是英雄主義的起點。
——第4章 天堂:并非處所,而是方向 一旦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出悲劇,同時也理解我們自身的局限,那么我們便接受了如下事實:“哪怕*短暫的瞬間可能也包含著某種神圣的東西,它在那個短暫的時間中能超越爭斗和苦難”。
——第7章 我們臉頰上的天使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的形式和層次各不相同,有些存在比另一些存在要好得多。他認為現代生活嘈雜、紛亂、迅速,導致生活“平淡無奇”,人們沒有時間反思,也沒有機會主動深思熟慮地做出決定。他認為科學主導的存在對世界進行著擺布和支配,而不是享受世界。這就是他所講的那種“非本真”的生活。
相反,他認為我們應該追尋本真的生活。我們帶著泰然的姿態,在面對世界不可逾越的豐富多彩時,接受我們自己的局限性。我們面向世界的立場,我們得到升華的存在意義,都要通過此時此刻在世的棲居才能獲得。他所謂的“棲居”是指,與我們的周遭和鄰居一起“安家”,現代城市生活沒有特色的、迅速變化的本質,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存在。
——第11章 生活中的秘而不顯與存在法則 作為人類的處境,荒謬和悲劇性并不能消解人的正直、高貴、勇氣和努力。這是反抗世界的方式,也是在世存在、認識和玩味我們所處世界的方式。這里不存在任何托辭。
——第18章 行動的溫暖 使用我們行動帶來的后果,享受行動創造的溫暖。冰冷漠然宇宙中存在的唯一一絲溫暖就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溫暖。而這就是藝術作品,是被構造的生活,是令人愉悅的生活和行動的溫暖。
——第18章 行動的溫暖 精神分析家能期望做的全部事業是把“日常的不幸”替換成使人衰弱的神經癥,使被文明生活苛求的犧牲變得更加容易忍受。但精神分析家拿不出治愈不公和不幸的解藥,也無法滿足在沒有宗教的世界中,人們對意義、信仰和情感安全不斷增長的需要。
——第23章 幸福的享受與局限 治療文化把許多人都看成有缺陷的,脆弱的受害者,他們的唯一機會在于恢復他們某些“失落”的能力,就好像他們都是半空的容器,其*大的愿望就是稍微裝載得更多一些。由于他們永遠無法徹底被“治愈”,所以他們永遠無法進一步探索拓展自身的新途徑。
——第23章 幸福的享受與局限 為世界命名意味著在更準確的細節上描繪它,所以我們現在相比過去對它知曉得更多,也可以期待未來又比現在知曉得更多,意味著我們總是知曉,不存在有待于發現的“既定議程”,不存在有待追求的特殊天命;意味著快樂在于世界細節的不可窮盡性,而正是此不可窮盡性激發了我們更多的欲望。
——第24章 細節中的信仰
虛無時代(譯文紀實) 作者簡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生于1943年,英國思想史學者,《今日種族》雜志創辦人和主編,《新社會》雜志的副主編,曾任《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家》等報記者、專欄作者、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聞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互聯網》《德國天才》《大分離:新舊大陸分道揚鑣的歷史》等。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