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觀:先秦話語及其詩性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0747
- 條形碼:9787301320747 ; 978-7-301-3207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觀:先秦話語及其詩性建構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討論了先秦時期幾種主要話語體系中“觀”所具有的內涵結構,并進而討論了“觀”在這些話語體系以及后世幾種重要理論中所呈現出來的詩性建構。這項研究奠基于以現象學方法對美學問題所進行的清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是“看”與“聽”這種基本感性。中國哲學中的“觀”則為我們思考“看”與“聽”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借鑒。在早期禮樂文化中,“觀”體現為一種儀式性、景觀性、審美性的觀看行為,而其*終目的則是要達到一種本質性的洞見。在此背景下,先秦諸子普遍地將“觀”視為把握對象本質或實現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本然地就包含了一種詩性建構的邏輯,并且這種詩性建構在后世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突顯。
觀:先秦話語及其詩性建構 內容簡介
在對世界整體的把握上,中國古人很好重視“觀”這樣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使得華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一種“詩性”特征。盡管“觀”這個概念在先秦時期表現為多種形態,但它都沒有停留于單純的觀看,而各自都具有多層意義的結構。這不同的層次,就體現為“觀”的建構。并且這種建構本身,在其形上層面經常就是具有詩性的。并且,這個概念成為中國文化中主體的基本認知方式與體驗方式。它是一種觀看方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且更是一種存在方式。 我們可以說,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核心課題。從“觀”的角度,則有觀天文與觀人文兩個方面。觀天文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它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觀人文的核心就是觀政、觀德,而這種德政主要是通過禮的形式來實現的。由于禮需要體現在一系列的儀式中,所以這種禮也就具有了很濃的審美色彩。 從《周易》開始,“觀”即成為中國古典哲學中主體與對象發生關系的基本方式,而“觀”所具有的特殊意蘊就使得由此而來的主體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非認識論的性質。在《周易》中,“觀”的對象主要是“象”。在古人看來,“象”可以直接呈現出那種體現為“生生之德”的天地精神。所以,觀象也就有了濃厚的詩意色彩。 諸子之前,“觀”主要體現為一種政治性、禮儀性的交往行為;而到了諸子那里,則主要體現為一種哲學性、審美性的主體方式。儒家的代表人物都重視觀人,即通過對一個人各方面的觀察來判斷他是否具有德性,所以這種觀看也是要成為一種從見者到隱者的本質洞見。 在老莊這里,“觀”成為一個具有深刻形上意義的哲學概念。老莊所說的“觀”,并不是通常的經驗直觀,而是一種超驗的體證方式!坝^”也就是“體”,觀道也就是體道。老子的觀,是對道的悟解行為,是由觀有到觀無的一個歸其根的過程。莊子則提出了在“以物觀之”和“以道觀之”這兩種觀看方式之間的一個轉化。完成了這個轉化,也就實現了他所說的游心逍遙的境界。這種境界既是哲學的,同時也是美學的和藝術的。
觀:先秦話語及其詩性建構 目錄
導言
一、選題緣起
(一)美的本體論的迷誤
(二)審美主體性的奠基
(三)審美現象學的清理
二、文獻綜述
(一)整體研究
(二)局部研究
三、本書解題
(一)題目的概念與表述
(二)經典文本的選擇
(三)本書的方法與結構
**章詩性智慧與巫禮傳統
一、維柯《新科學》中的詩性智慧
二、文化人類學中的原始思維
三、中國文化與原始思維的關聯
(一)從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來看
(二)從古典文獻中的闡述來看
四、從巫文化到禮文化
第二章“觀”的文字考察
一、語言與思維
二、六書與思維
三、從“雚”到“觀”
第三章先秦“觀”的文化結構
一、觀乎天文
(一)絕地天通
(二)經始靈臺
(三)觀象授時
(四)觀天象,見吉兇
二、觀乎人文
(一)大觀在上
(二)下觀而化
(三)觀法象魏
(四)觀政以禮
(五)樂以觀德
(六)賦詩觀志
(七)觀器視才
(八)儀式中的審美
第四章《周易》:觀象知幾
一、確定性的尋求
二、“貞觀”
三、《觀》卦中的邏輯
四、“觀”與“天地萬物之情”
五、“觀”與“象”、“形”
六、“觀”在后世的審美建構
(一)仰觀俯察的審美視線
(二)觀物取象的審美內涵
(三)從觀其生到觀其生意
第五章儒家:觀與德性
一、孔子:觀以知仁
(一)觀以察隱
(二)非禮勿視
(三)觀以知仁
(四)觀以達道
(五)《詩》可以觀
二、孟子:因續與突破
(一)孔子觀看方式的因續
(二)對感性欲望的肯定
(三)主體的修養
三、荀子:觀物與養目
(一)疏觀萬物
(二)禮以養欲
(三)積善成德
第六章老莊:觀道與道觀
一、老子:觀“道”之有無
(一)“道”的言說
(二)“名”的有無
(三)“欲”的有無
(四)觀“有”之“無”
(五)觀的視角
二、莊子:觀物的轉化
(一)齊物與逍遙
(二)“化”與“進”、“忘”
(三)莊子的觀與審美
三、觀物與詩境的完成
(一)邵雍的以物觀物
(二)王國維的觀物與境界
第七章法家、墨家與屈原
一、法家:不求其觀
(一)《管子》
(二)《韓非子》
二、墨家:觀樂之害
三、屈原:游目流觀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觀:先秦話語及其詩性建構 作者簡介
冀志強,河北寧晉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為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論學會會員,貴州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藝術理論、中西哲學比較。在《社會科學戰線》、《山東社會科學》、《美術觀察》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2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美學》轉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觀:先秦話語及其詩性建構”、貴州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中國畫的非透視觀法問題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