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新結構經濟學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0068
- 條形碼:9787301320068 ; 978-7-301-3200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新結構經濟學叢書 本書特色
1.林毅夫教授及其團隊系統講述新結構經濟學學習方法。 2.內容囊括:理論溯源??全新進展??概念辨析??答疑解惑。 3.中國經濟學界20余位專家學者深入對話。
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新結構經濟學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林毅夫及其團隊為新結構經濟學大道上的后來者提供的學習研究指引以及答疑解惑之作。全書共分為理論篇、問答篇、心得篇。全書的目標是:,介紹新結構經濟學的來龍去脈,追溯新結構經濟學起源并理解其演變。第二,系統闡釋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第三,系統介紹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洞察“本體”“常無”以及“知成一體”的方法。第四,針對新結構經濟學的授課過程中會遇到的困惑,提供解決思路。本書不僅適合對新結構經濟學感興趣的初學者,也適合長期致力于新結構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專業人士,以及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士。
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新結構經濟學叢書 目錄
003 / 寫給新結構經濟學大道上的后來者
023 / 如何做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
068 / 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溯源與進展
———慶祝林毅夫教授回國從教30 周年
對話篇
145 / 關于新結構經濟學稟賦內涵的探討
198 / 關于新結構經濟學方法論的對話
220 /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問與答
237 / 關于經濟學研究方法和方向的討論
心得篇
261 / 再讀“與林老師對話”系列圖書有感
278 / 以“常無”心態研究新結構經濟學
——— 再讀林毅夫教授«本體與常無»
288 / 不忘初心,傳經授道
———新結構蘭財授課之路感想
294 / 參考文獻
307 / 后記:學習新結構經濟學的四種境界
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新結構經濟學叢書 節選
一、 新結構經濟學的內涵 **點思考:是不是只要在研究中放進了結構就是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不是”。因為我對新結構經濟學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就是用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和結構演變的決定因素(包括影響勞動生產率的產業和技術結構,以及影響交易費用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結構),并通過這些研究理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怎樣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這樣的研究才叫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如果一項研究不是研究結構是怎么決定的、怎么演變的,也就是沒有把結構內生化,那么即使在模型中放進了結構,也用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結構可能產生的影響,這樣的研究也不是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我們以**代的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為例。在其理論中,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也不一樣,但是在其模型中結構沒有被內生化,而是被當作外生給定的,所以,雖然結構主義的理論模型中有關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結構差異的分析,但是這樣的理論分析也不是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同樣,在新近的經濟學文獻中,也可能有些論文以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結構差異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只要在這些文獻中,結構是外生給定的,沒有內生化,就不算是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我再強調一下,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必須把結構內生化,也必須把結構的演化內生化。所謂內生,指的是一個變量是模型中各個決策者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決策者作選擇時不可改變的參數。當然這個定義是比較窄的,但是我采用這樣的定義是有目的的。 二、 新結構經濟學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第二點思考:在現代的經濟學文獻里,當然也有學者以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結構的內生化,比如有些經濟學家用家庭偏好推導出產業結構隨著收入的提高而內生變化,但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的是用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來內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為什么要用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來內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因為我們研究的是發展經濟學,所以不僅要研究結構如何內生決定和演化,還要由此內生收入水平的變化。以家庭偏好作為切入點是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家庭偏好可以說明由于收入水平的變化,家庭的需求會有所變化,從而內生出產業結構的差異,但收入的變化則被外生給定;同時,在開放的經濟中產品可以貿易,那就沒有辦法確定隨著收入的增加產業結構將如何演變。 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切入點來內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為什么呢?原因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要素稟賦結構差異是明顯的,而且在每個時點上都是給定的。我們做任何研究分析,都必須以一個給定的參數作為切入點,才能去內生那個時點的其他變量。如果這個參數本身對各個決策者來說不是給定的、不可改變的,那就不能以其為切入點來內生出其他變量。每個時點上的要素稟賦是一個總量的概念,決策者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家庭,都只能將其作為給定的參數,無法進行改變。 有人討論:是不是在國際資本可以流動以后,“要素稟賦是給定的”這個假定就被推翻了?我認為不能推翻。雖然發達國家的資本可能向發展中國家流動,但絕對不會流動到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資本一樣多的程度。發達國家的資本一定是由人擁有的,資本擁有者配置資源的目的是使回報*大化。如果資本流到發展中國家來,怎么樣才能實現回報的*大化?一定是流向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即便發達國家的資本擁有者愿意讓資本流動到發展中國家,也不會使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資本同發達國家的人均資本一樣多,因為這是違反理性的。我知道現在有很多模型假定國際資本可以流動以后,人均資本就不重要了;但是這樣的假定本身就違反了新古典經濟學*基本的理性原則。實際上,即使國際資本可以流動,相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來說,這一因素也是不可能改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稟賦結構差異的本質特性的,因此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就像伽利略為了驗證重力加速度,在比薩斜塔做實驗時假定沒有空氣阻力,因為相對于他做實驗時所用鉛球的質量、密度和塔頂到地面的距離而言,空氣阻力產生的效果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們現在從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出發來研究產業技術選擇,即使有國際資本的流動,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所以,在研究產業結構時,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理論的目的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們研究的是發展,很需要這個被作為分析切入點的參數。它在每個時點上是給定的,但是隨時間是可以變化的;如果不能變化,那么即使這個參數對于所要解釋的現象非常重要,對改變世界來說,決策者也將是無能為力的。例如,在研究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區的發展績效差異時,德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 Acemoglu D, Johnson S, Robinson J A.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13691401. 的理論切入點是,四五百年前,歐洲對美洲開始殖民時,拉丁美洲天氣炎熱,去那里的白人死亡率很高,白人在那里活下來的概率非常小,所以在殖民開始的時候就要大量掠奪,形成了掠奪性的制度安排。北美地區天氣較溫和,到那里的白人大多活了下來,在那里工作,慢慢形成了社區性的、相互幫助的、權利界定清楚的制度安排。他寫了一個很嚴謹的理論模型,將制度內生化并進行了實證檢驗,好像很有說服力。假定他是對的,拉丁美洲的人就永遠沒希望了。因為現在沒有一個時光機器可以使我們倒回到四五百年前,而且還要說服上帝把拉丁美洲的天氣改一改。你說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嗎?如果沒辦法做到,即使知道了天氣因素很重要也沒有用。 新結構經濟學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分析的切入點,因為要素稟賦及其結構在每個時點,對一個經濟體所有的決策者(不管是家庭、企業還是政府)來說,都是給定且不能變化的,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資本是可以積累的,勞動隨著人口的增長也是可以變動的,這就讓我們有了一個“抓手”,來改變要素稟賦及其結構。 三、 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是新古典經濟分析的*基本參數 第三點思考: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分析的切入點,不僅是因為要素稟賦及其結構在每個時點是給定的,隨著時間可以變化,而且是因為此兩者是經濟分析中*根本的參數。經濟學家分析經濟問題時,無非是從收入(預算)效應(income/budget effect)和替代(相對價格)效應(substitution/relative price effect)來分析決策者的選擇。張五常先生常說他研究問題時只考慮替代效應,也就是相對價格效應。這是因為他研究的不是經濟動態發展的問題,所以他在分析經濟現象時只看替代效應就可以了。我們研究的是經濟動態發展的問題,除了替代(相對價格)效應,有時還要看收入(預算)效應。其實,除了做統計學或者經濟計量之類的方法論研究,其他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即使很復雜,到*后也不是講收入(預算)效應,就是講替代(相對價格)效應如何影響決策者的選擇的。每個時點的要素稟賦決定一個國家在這個時點可支配的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的總量,也就是這個國家在該時點的總預算;每個時點的要素稟賦結構由各個要素在該時點的相對稀缺性決定,這一相對稀缺性就決定了各個要素的相對價格(在一般均衡模型中,還需要考慮生產技術和家庭需求的特性)。所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是新古典經濟學分析中的兩個*基本的參數。
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新結構經濟學叢書 作者簡介
林毅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膺選為世界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 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并擔任主任一職。2008 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國家“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探索者”,獲“改革先鋒”稱號。 王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學術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新結構經濟學研究聯盟秘書長,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數十篇論文。榮獲第八屆教育部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擔任China & World Economy(SSCI)、Economic Modelling(SSCI)期刊副主編。曾任職于世界銀行與香港科技大學。 趙秋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內發展合作部主任,新結構經濟學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曾在Sustainability、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金融研究》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全國經濟學博士后學術論壇一等獎、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獎學金、上海青年經濟學者論壇二等獎等獎項。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