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論語通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16546
- 條形碼:9787020116546 ; 978-7-02-01165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通譯 本書特色
本書收入“人文傳統經典”叢書,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論語通譯》為徐志剛先生所譯注,注釋簡要,譯文通達,初版發行20多年來,已銷售160萬冊。 與同類書相比,本書的優勢很多。目前被認為*權威的一種版本,的確是質量很高,值得大家閱讀。但是,人文社版本有后來居上的優勢。以下略加比較,供讀者參考: 一、人文社版本有些注釋更精準。如: 《子罕》**章,“與命與仁”,某權威版本統計《論語》講“命”8-9次,從而認為孔子講得少;人文社則統計到21次,認為講得不少,更為準確。某權威版本認為此處的“與”是和的意思,而人文社認為是贊同的意思,更貼近孔子的實際和《論語》的本意。 人文社版本第112頁 某權威版本 二、人文社版本注釋更為全面翔實。 例一:《公冶長》*后一章,“十室”,某權威版本無注釋,人文社則注釋翔實。 人文社版本第65頁 某權威版本 例二:《先進》第25章,某權威版本沒有注釋,人文社版本卻有4條注釋,更有助于讀者學習理解。 人文社版本第157頁 某權威版本 三、人文社版本翻譯更為到位。 如 《衛靈公》第16章,末尾“而已矣”,為感嘆語氣詞,起到強調的作用。某權威版本翻譯為“了”,過于平淡;人文社則注釋為“啊”,則更為近乎孔子的語氣,也更有利于學生對其心情有真切的體會。 人文社版本第223頁 某權威版本 四、人文社版本更為體貼,方便讀者參閱。如: 《子路》第16章,“葉公”,某權威版本沒有注釋;而人文社版本不僅注釋了,還友情提醒可以參閱《述而》第十九章。 此外,此處人文社版本作“近者說”,文字上更近古本原貌。 人文社版本第183頁 某權威版本
論語通譯 內容簡介
《論語》是儒家經典,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論語》較全面地記錄孔子(前551-前479)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以及有名門徒的言行,語言簡練曉暢、雍容和順、迂徐含蓄,內涵豐富,用意深遠。研讀經典,了解傳統,吸收傳統的精粹,很好有價值。此次收入“人文傳統經典”,吸收新近研究成果,做了細致的修訂。
論語通譯 目錄
目 次
前言
學而篇**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論語通譯 節選
子禽問于子貢曰〔1〕:“夫子至于是邦也〔2〕,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3〕?”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4〕?”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kànɡ抗),字子禽。一說,即原亢。陳國人。孔子的弟子(一說,不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詳。 〔2〕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稱孔子。古代凡做過大夫官職的人,可稱“夫子”(孔子曾任魯國司寇)。邦:諸侯國。 〔3〕抑與之與:“抑”,連詞,表示選擇,“還是……”。“與之”,給他。*后的“與”,同“歟”,語氣詞。 〔4〕其諸:或者,大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1〕,可謂孝矣。” 【今譯】 孔子說:“〔看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他的志向;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準則,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孝。” 【注釋】 〔1〕三年:按照周禮的規定,父親死后,兒子要守孝三年。這里也可指一段較長的時間,或多年以后。 有子曰:“禮之用〔1〕,和為貴。先王之道〔2〕,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3〕,亦不可行也。” 【今譯】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為可貴。古代賢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著這個原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和約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釋】 〔1〕禮:指周禮。周代先王留下的儀禮制度。 〔2〕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賢王。 〔3〕節:節制,約束。 有子曰:“信近于義〔1〕,言可復也〔2〕。恭近于禮,遠恥辱也〔3〕。因不失其親〔4〕,亦可宗也〔5〕。” 【今譯】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這種符合于義的信約諾言,才能去實踐、兌現。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做,〕就能避免恥辱。所依靠的,應當是親近自己的人,〔只有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注釋】 〔1〕近:符合,接近。義: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于周禮的。 〔2〕復:實踐,實行。 〔3〕遠:避免,免去。 〔4〕因:依靠,憑借。 〔5〕宗:尊奉,尊崇,可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注釋】 〔1〕就:靠近,接近。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2〕。” 【今譯】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注釋】 〔1〕“如切”句: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切”,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ō搓)”,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濁)”,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頭加工成器物。 〔2〕“告諸”句:“諸”,“之于”的合音。“往”,已發生的事,已知的事。“來”,尚未發生的事,未知的事。這里孔子是夸子貢能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不知人也。” 【今譯】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 【注釋】 〔1〕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句。“知”,了解,理解。
論語通譯 作者簡介
徐志剛,曾經參加過濟南戰役,抓捕過慣匪“燕子李三”; 現在是濟南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是古典文學,主要是四書五經以及詩詞韻律學。除教學外,還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創作以及研究。徐志剛著有《詩詞韻律》、《論語通譯》、《論語精選綜譯》(譯成日語、英語)等。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