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佛教基礎三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8724
- 條形碼:9787100168724 ; 978-7-100-16872-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教基礎三十講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宗教、尤其是佛教有深入了解愿望的讀者。本書是一部有深度、學術性強的學術普及型讀物,對于希望深入了解佛教歷史與義理的讀者,本書是*適合之選。
佛教基礎三十講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兩方面,即從佛教的歷史發展及教義體系上,對其基礎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全書共分為五篇三十講。其中不少內容是學界或教界有定論的說法,也有不少內容是我自己認真思考后的一些新的體會。將這些內容寫出來,一方面是供一般讀者了解佛教,另一方面也供研究者在考察許多重要佛教問題時參考。書中涉及的大量內容都是佛教發展目前或佛教理論體系中的基礎問題。雖說是基礎,但要真正掌握和深入理解并不容易,因為許多基礎問題或概念實際都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其中的研究價值是很大的。因而,除去那些確有前人可靠定論的說法,書中的可討論或可切磋之處還是有不少的。我相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或研究能夠進一步推進學術的發展,對東方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有所裨益。
佛教基礎三十講 目錄
前言
**篇 佛教歷史
**講 佛教的產生
第二講 佛教在印度的演變
第三講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第四講 佛教在世界上的流傳
第二篇 佛教義理
第五講 四諦說
第六講 緣起觀
第七講 無常無我論
第八講 輪回說
第九講 涅槃觀
第十講 法分類論
第十一講 空觀念
第十二講 識論
第十三講 中道觀
第十四講 二諦說
第十五講 因明論
第十六講 佛性論
第十七講 因果觀
第十八講 善惡觀
第十九講 平等觀
第三篇 佛教修行
第二十講 戒律論
第二十一講 禪定法
第二十二講 儀軌制度
第四篇 佛教文獻
第二十三講 佛教文獻的形成
第二十四講 印度佛教要典
第二十五講 漢傳佛教要典
第二十六講 佛教的大藏經
第五篇 佛教圣者
第二十七 講佛
第二十八 講菩薩
第二十九 講羅漢及重要佛弟子
第三十講 名師與高僧
參考文獻
佛教基礎三十講 節選
《佛教基礎三十講》: 佛教傳入中國,能較大影響中國社會的有兩類東西:一是佛像,二是佛教經典。佛像便于人們對佛進行崇拜,營造出一種宗教氣氛。而佛教經典則能將較完整的佛教思想表述出來,讓民眾了解,為佛教思想的傳播提供條件。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人們把它作為一種能實現自己愿望的工具,認為信佛可以消災招福,長生不老。因此,這種宗教無論在上層統治者中,還是在下層人民中都被認為是一種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東西。但要信奉總要有一定的信奉對象,*方便的對象就是直接可觀的偶像,這就離不開佛像。佛像的安置一般又需要有佛寺。中國出現佛像與佛寺據傳說是在東漢明帝時,據可靠史料記載,中國漢地有一定規模的正式建寺鑄佛像*初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一般認為是從三國時人笮融開始。據《三國志·吳志》記載,笮融建造的佛寺能裝三千人,他還大量鑄造銅制佛像①。建寺鑄像對佛教在中國社會的流傳起了很大的作用。 漢文佛經對佛教在中國流傳也極為重要。有漢文佛經才能使佛教的教義真正在中國(漢地)立足并深人人心。關于*早的漢文佛經是什么的問題,學術界中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早的漢文佛經是《四十二章經》。此經由四十二段很短的佛經組成,主要內容是關于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如抑制欲望、十善、十惡等。 中國較早譯出漢文佛經的是一些外來的譯經者。其中*早的重要人物有兩個:一是以小乘佛典為主要翻譯對象的安世高;另一是以大乘佛典為主要翻譯對象的支婁迦讖。此外,在漢末三國時期較重要的佛典翻譯家或求取佛典的主要人物還有支謙、康僧會和朱士行。而在西晉時期*主要的佛典翻譯家則是竺法護。 安世高是古代安息國人。他在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來到洛陽,開始漢譯佛經。安息國流行的主要是小乘佛教,這對安世高佛典翻譯的種類有直接影響,他翻譯的佛典也就主要是小乘的經典,如《四諦經》、《轉法輪經》、《八正道經》、《陰持入經》、《安般守意經》等。安世高的譯經,較早地把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介紹到了中國,對佛教在中國*初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翻譯行文直接,偏于直譯,很難說在修辭上有多少考慮。佛典的內容與當時中國原有傳統文化的內容差別很大,而且它本身就概念復雜。譯者要想在翻譯上既不失佛典原義,又能找出適當的漢文詞匯來表達,是有相當難度的。再加上安世高的翻譯工作基本上沒有前人的譯典可資借鑒,出現難解之處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的翻譯工作的開創性意義是不容否定的①。 支婁迦讖是古代月氏國人,東漢桓帝末年時(公元167年)來到洛陽。他是在中國*早將印度大乘佛教重要經典譯成漢文的人。他譯的兩部重要大乘經典是《道行般若經》和《般舟三昧經》。還有許多經很可能也是他翻譯的,但現已不存,或雖存在,卻不能完全肯定是他譯的。中國在后世流行的主要是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的*初漢譯本就是支婁迦讖譯的。《道行般若經》屬般若類經典,是大乘佛教的基礎經典;《般舟三昧經》則是中國較早引入“阿彌陀佛”概念的大乘經,對中國后世流行“佛”崇拜起了重要作用②。 支謙、康僧會和朱士行對早期漢譯佛典在中國的形成和流傳也起了重要作用。支謙原籍月氏國,漢獻帝時來到中國,譯了許多經,主要的有《阿彌陀經》、《佛說維摩詰經》、《大明度無極經》等。康僧會原籍古代西域的康居國,公元247年來到東吳建業,譯有《六度集經》等。朱士行是三國時人,以中國佛教史上漢地**個受戒出家成為比丘的人著稱,還以漢地*早西行求法的人著稱。他在公元260年來到古代西域的于闐,找到了兩萬五千頌的般若經原本,后來由其弟子帶回漢地,無羅叉和竺叔蘭將其譯為漢文,即《放光般若經》①。 西晉時期,漢譯佛典大量出現。這一時期從事佛典翻譯的人有史可查的約十幾人。在這些譯經者中,*主要的翻譯者或譯經成就*突出的是竺法護。竺法護的祖先是月氏人,他的主要譯經時間在公元266-308年之間。關于他譯經的數量,不同的資料說法不一,有說二百多部的,有說一百多部的,有說數十部的。竺法護在譯經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從當時印度已產生的佛經的角度看,他譯的佛經種類已是相當全了,如般若類經、寶積類經、華嚴類經、法華類經、大集類經等重要佛典,他都有翻譯。他還譯了小乘佛教的經典,如屬阿含類經的《圣法印經》等②。 早期中國漢地佛教主要是通過古代西域流傳過來的。*初的主要譯經者是一些外來的僧人。不少漢人也參與了譯經工作,對外來的譯經者取得顯著翻譯成績有重要幫助。但在這一時期,整體的中國漢譯佛典的翻譯水平還不是很高。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與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有很大差距,不少人是用原有傳統中國文化的一些概念來比附說明佛教的。中國*初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屬于所謂“格義佛教”。這種對佛教的解說雖然不能準確地向中國民眾展示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但對于佛教在中國*初的發展還是有利的。 ……
佛教基礎三十講 作者簡介
姚衛群,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外國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81年開始執教北京大學至今。開設過佛教導論、印度佛教史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佛教與東方哲學。出版了《佛學概論》、《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編譯)、《印度婆羅門教哲學與佛教哲學比較研究》等著作十六部。發表論文二百三十余篇。著作獲得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