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鮑鵬山講《詩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8348
- 條形碼:9787547318348 ; 978-7-5473-1834-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鮑鵬山講《詩經》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詩經》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謎,它有著太多的秘密沒有被我們揭開。它(《詩經》)確實反映了周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堪稱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我們也因此為它冠以“現實主義”之名,但其真正的價值是它表達了那個時代的痛與愛、憤怒與柔情、遺憾與追求……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追求著他們的追求”。它永遠是鮮活的生活之樹,而不是灰色的理論與干巴的教條。
鮑鵬山講《詩經》 內容簡介
研究、講解《詩經》的著作浩若繁星,《鮑鵬山講<詩經>》是其中很好獨特的一本。作者力求避開繁瑣的所謂“歷史真實”,而盡力去追求“心理真實”;他不對詩的作者、詩政治意圖等進行干巴的分析和解剖,只對其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做鮮活的解讀和再現,讓我們共情于祖先兩千余年前的熾熱生活。《詩經》中的眾多價值觀念,已化為我們民族的靈魂和文化之根;《詩經》中的眾多詩意描寫,也已成為我們價值觀念的經典表達。這些經典表達深入我們的記憶,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引用與遵照,成為我們觀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價值起點。它仍是活的,且還在指引我們,這就是“經典”的真正意義。
鮑鵬山講《詩經》 目錄
序:《詩經》的問題和我們的問題
**章 圣賢的經典
何為《詩》
《詩》從何來
《詩》之體:風、雅、頌
《詩》之用:賦、比、興
第二章 大眾的心情
父母
妻子
兄弟
朋友
婚典
祖母
小公務員之生
說讒言
從大臣到忠臣
完美的女人與永恒的悲劇
勞碌人生
約會
酒經
罵經
第三章 永遠的感動
人生之大關節
流光容易把人拋
幸福之幣的另一面
美與生育
愛情的令人費解處
“儀表”就是義之表
一首詩的兩種讀法
不可告人的快樂
生活是折騰我們的東西
男人是女人的“問題”
同情心的分寸
報恩以情
是非成敗轉頭空
一邊是愛,一邊是恨
壞男人是一粒老鼠屎
突然降臨的幸福
大女子小男人
有心栽花花不發
潑辣的用處
鄰家小妹我愛你
鐘情
突然蘇醒的愛情
拒絕懷想
屋檐下突然有了一個可人兒
了解人心方能了解藝術
體制的因果
關掉電腦回家
尋歡作樂是人生的大事業
美與善的結合
在水一方
關心到死后
野蠻而強悍的精神
肉體與精神的分居
享受一般生活
“泡”出來的感情
天堂的三個元素
“喝酒” 與“喝彩”的關系
同情心證明人性
不同的老法
老于世故者的肺腑之言
瞬間可愛
夜未央
后記
鮑鵬山講《詩經》 節選
《詩經》的問題和我們的問題 《詩經》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謎,它有著太多的秘密沒有被我們揭開。可是,它實在是太美了,使我們在殫精竭慮、不勝疲憊的解謎失敗之后,仍然對它戀戀不舍。《詩經》是我們民族*美麗、*縹緲的傳說,可它離我們卻又那么近,“詩云”與“子曰”并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幾乎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左右著我們的思維與判斷,甚至我們表情達意的方式都蒙它賜予——所謂“賦詩言志”。但它又總是與我們保持著距離——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我們已經對“子曰”完全歷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經鑿鑿可信,銘刻在歷史之柱上;而作為“詩云”的《詩》,卻一直不肯降為歷史——雖然我們曾固執地認定它與其他經典一樣是史,但那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它本來就不是描述“事實”,而是表達“愿望”。它確實反映了周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堪稱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我們也因此為它冠以“現實主義”之名,但其真正的價值是它表達了那個時代的痛與愛、憤怒與柔情、遺憾與追求……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追求著他們的追求”。它永遠是鮮活的生活之樹,而不是灰色的理論與干巴的教條。雖然從孔子及其門徒開始,我們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從漢代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把它學術化,但它永遠是詩,是藝術,是感性的、美麗的,是作用于我們心靈與情感并一直在感動我們而不是說服我們的。是的,它應該是,也一直是大眾的至愛,而不僅是經學,是學術。《詩經》與我們的距離主要體現在我們對它的無知上。無論是我們對《詩經》本身及其中具體詩篇的解釋,還是對《詩經》搜集編輯分類、成書的意圖,以及它所呈現出的獨特藝術風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實表明,我們都只是在臆測、在推斷,而不是在證明與發現。對《詩經》中的很多問題我們都各持己見而互不相容。即便有些問題看來已經被“公認”,但那也只是全體的無能為力,無力提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便只好就這么得過且過,我舉幾個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總有一個神秘出身一樣, 《詩經》的“出身”也撲朔迷離。關于《詩經》的搜集、編輯,既然它是輯錄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年左右的詩歌,至少其中的15國風產生的空間范圍又大得驚人:黃河流域、江漢流域全在其中,是什么人用什么樣的方式把這些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產生的詩歌搜集到一起的?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便有了“采詩說” 和“獻詩說”。班固《漢書·食貨志》和何休的《春秋公羊傳注疏》,都有“采詩”之說,且都說得極有詩意: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 《漢書·食貨志》) 五谷畢入,民皆居宅,里正趨緝績,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春秋公羊傳注疏》)
鮑鵬山講《詩經》 作者簡介
鮑鵬山,文學博士、作家、學者。上海開放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上海電視臺《東方大講壇》、上海教育電視臺《世紀大講壇》、山東教育衛視《新杏壇》等欄目的主講嘉賓。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有《孔子是怎樣煉成的》《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風流去》《鮑鵬山新說水滸》《孔子傳》《孔子如來》《論語導讀》《寂寞圣哲》《先秦諸子八大家》《附庸風雅——第三只眼看詩經》《致命傾訴》等著作二十多部。全國多家雜志的專欄作者,作品被選入多種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國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創辦浦江學堂、花時間讀書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