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69847
- 條形碼:9787568069847 ; 978-7-5680-698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 本書特色
1. 閱讀世界文學名匠系列發端于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思想,選取10個不同語種具有代表性的10位文學巨匠,邀約知名教授、學者,回顧文學巨匠生平,深度專業剖析巨匠之作。 2.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作為系列書之一,延請上海外國語大學希臘語專業講師王群、崔文君執筆,使用大量一手資料與高清圖片,推薦經典參照譯本,并摘選原文與中文對照,為讀者提供研習之便、閱讀之樂。 3. 學界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陳眾議,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作序推薦。 4. 書中權威解讀可供高中生積累作文素材;經典譯本介紹、原文摘錄也可為文學愛好者進階學習指引方向。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 內容簡介
作為古希臘文化的杰出代表,《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至今仍是推薦閱讀經典作品。本書從荷馬其人出發,回答“荷馬問題”,講述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誕生與流傳,圖文并茂地剖析了荷馬史詩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藝術風格及文學意義,介紹荷馬在中國的影響。很后摘選了荷馬史詩經典名段(原文與譯文對照版),以饗讀者。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 目錄
Part 1 荷馬和荷馬史詩… 013
荷馬其人… 015
荷馬史詩的誕生和流傳… 027
Part 2 荷馬史詩導讀… 033
《伊利亞特》:人神共譜的奇幻世界… 035
《奧德賽》:英雄的歸途… 102
Part 3 荷馬史詩在中國… 159
荷馬史詩在中國的譯介之路… 161
荷馬史詩在中國的研究概況… 165
荷馬史詩對中國文學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168
Part 4 荷馬史詩經典名段選摘… 171
參考文獻… 193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 節選
匿名的共同體與“回家的召喚” 24 年前,費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包含著兩層意思:首先,要對自己的文化追根溯源、把握規律、預示未來,其次, 不斷與異文化交流并尊重差異,攜手共同發展。這一概念的提出時值全球一體化之初,借由他者體認自我的意識不可謂不高瞻遠矚。 今時今日,我們說不同文明之間要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前提便是高度的文化自覺:知自我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知不同于我者為差異及補充。 但具體地,自我體認如何與他者相關?可試從我熟悉的翻譯說起。 幾近一百年前,1923 年,自稱“在土星的標志下來到這個世界”的本雅明將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巴黎風貌》譯為德文,并撰寫了譯序,題為《譯者的任務》。在這篇譯序中,本雅明談翻譯, 實際上也在談認知及語言。明面上,本雅明主要闡述了三個問題:其一,文學作品是否可譯;其二,如果原作者不為讀者而存在, 我們又如何理解不為讀者而存在的譯作;其三,翻譯的本質為何。為此,本雅明打了一個比方。他將文字比作樹林,將作者看作入林的行路者,而譯者則是林外縱觀全局、聞語言回聲之人。文學作品如若繞圈打轉,所及無非枯木,向上無以萌芽刺破天空, 向下無根系網織土壤、吸收營養、含蓄水分,又何來可譯的空間? 可譯不可譯的問題便化為有無翻譯的空間及價值的判斷。文林呼喚作者入內,作者受了文林的吸引而非讀者的呼喚,而文林又非無動于衷的死物,始終在生長、變化,身于林外的譯者眼見這一錯綜復雜的變遷,所領略的只能是變化的共同體——原作“生命的延續”,也非讀者的期待。翻譯,便是無可奈何地眼見原作的變化、語言間的差異,“在自身誕生的陣痛中照看原作語言的成熟過程”,真正的翻譯,因為表現出語言的變化以及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補關系,自然流露出交流的渴望。 若非差異,若非差異構建的空間廣闊,若非差異空間的變化與生長之永恒,何來交流之必要,又何談翻譯? 四十多年后,法國作家布朗肖批判性地閱讀了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寫下了《翻譯》一文。布朗肖說,翻譯確實可貴, 文學作品之所以可譯,也的確因為語言本身的不穩定性與差異,“所有的翻譯棲息于語言的差異,翻譯基于這一差異性,雖然從表面看似乎消除了差異”。但是,作為母語的他者,外語喚醒的不僅僅是我們對差異的感知,更重要的,還有陌生感。對于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母語,因為外語的比對,我們竟有如身臨境外偶然聽到母語一般,忽然之間竟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仿佛回到了語言創造之初,觸及創造的土壤。 20 世紀 20 年代,德國作家本雅明閱讀、譯介法國作家波德萊爾,寫下了世界范圍內影響至深的《譯者的任務》,20 世紀70 年代,法國作家布朗肖批判性閱讀德國作家兼翻譯家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寫下《翻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可見,翻譯不僅從理論上,更是在有血有肉的實踐中解釋并促進著跨文化的交流與不同文明的互鑒。 文之根本,在于“物交雜”而變化、生長,文化之根本在于合乎人類所需又能形成精神符號,既可供族群身份認同,又可以遺產的方式薪火相傳。簡單說,文化更似一國之風格。“閱讀世界文學巨匠”系列叢書,具有啟迪性的力量,首輯選取了 10 國10 位作家,有荷馬(希臘語)、塞萬提斯(西班牙語)、但丁(意大利語)、卡蒙斯(葡萄牙語)、歌德(德語)、雨果(法語)、普希金(俄語)、泰戈爾(孟加拉語)、馬哈福茲(阿拉伯語)、夏目漱石(日語)——一個個具有精神坐標價值的名字,撐得起“文學巨匠”的名頭,不僅僅因為國民度,更因為跨時空的國際影響。我們的孩子從小便從人手一本的教科書或課外讀物中熟悉他們的名字與代表性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風格似乎代表了各國的風格。當哈羅德?布魯姆談文學經典所帶來的焦慮時,同時表達著文化基因的不可抗拒性。進入經典殿堂的作品及作家,表現、喚醒并呼喚的正是典型的文化基因。當我們比對普希金、歌德、夏目漱石、泰戈爾及其作品時,比對的更像是俄羅斯、德國、日本、印度及其精神、文化與風骨。偉大的作品往往沒有自己的姓名,匿名于一國的文化基因, 似乎將我們推向文化誕生之初,讓我們更接近孕育的豐富與創造的可能。在這一基礎上,如上文所說,作為文化的他者,他國的文學巨匠將喚醒我們對于自身文化的陌生感,讓我們離文化的誕生之地又進了一步。 至于文明,則是社會實踐對文化作用的結果,作為一國制度及社會生活成熟與否的尺度及標準,不同文明有著各自更為具體的歷史、人文因素與前行的目標。尊重文化間的差異,鼓勵不同文化的平等對話與交流互鑒,既是文明的表現,更是文明進一步繁榮的條件。差異構建的多元文明相互間沒有沖突,引發沖突的是向外擴張的殖民制度與階級利益,極力宣揚自我姓名甚至讓其成為法令的也是殖民制度與階級利益,而非文明。24 年前,費孝通先生所暢想的美美與共的人類共同體,便是基于文明互鑒的匿名的共同體。 差異與陌生引領我們步入的并非妥協與殖民擴張之地,而是匿名于“世界”與“國際”的共同體。 我們試圖從翻譯說起,談他者之于文化自覺與文明互鑒的重要性,也談經典之必要,翻譯之必要,因為正如本雅明所說,“一切偉大的文本都在字里行間包含著它的潛在的譯文;這在神圣的作品中具有*高的真實性。《圣經》不同文字的逐行對照本是所有譯作的原型和理想。”而今,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套叢書,集翻譯、闡釋、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為一體,因為更立體的差異與更強烈的陌生感,或許可以成為作品、文化與文明創造性的強大“生命的延續”。 *后,仍然以本雅明這一句致敬翻譯、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努力:有時候遠方喚起的渴望并非是引向陌生之地,而是一種回家的召喚。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許鈞 2021年4月7日于南京黃埔花園
西方史詩之王:荷馬 作者簡介
王群,上海外國語大學希臘語專業講師,希臘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希臘文學、現代希臘區域國別問題。 崔文君,上海外國語大學希臘語專業講師,希臘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近現代希臘文學、古希臘文化、跨文化研究。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