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69823
- 條形碼:9787568069823 ; 978-7-5680-698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本書特色
1.閱讀世界文學名匠系列發端于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思想,選取10個不同語種具有代表性的10位文學巨匠,回顧文學巨匠生平,深度專業剖析巨匠之作。 2.《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作為系列書之一,延請上海外國語大學高潔教授執筆,使用大量一手資料與圖片,推薦經典參照譯本,并摘選原文與中文對照,為讀者提供研習之便、閱讀之樂。 3.學界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陳眾議,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作序推薦。 4.書中權威解讀可供高中生積累作文素材;經典譯本介紹、原文摘錄也可為文學愛好者進階學習指引方向。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內容簡介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現代文學目前的作家,是日本人認可的國民作家。本書結合漱石作品的文學創作手法與時代背景,對《我是貓》《哥兒》《三四郎》《草枕》《其后》《心》《道草》進行逐一分析,讓夏目漱石筆下的知識分子、平民、女性以及人類本身的畫像躍然紙上,而漱石文本中暗藏的對“家制度”、青春、人性、時代、人情社會的深刻認知也明晰無比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很后摘選了夏目漱石諸作品經典名段(原文與譯文對照版),以饗讀者。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目錄
導言 為什么今天我們還要讀夏目漱石?… 001
Part 1 夏目漱石的一生…009
坎坷童年… 011
入學生涯… 013
松山、熊本時代與赴英留學… 015
大器晚成的作家… 017
Part 2 夏目漱石代表作導讀… 023
《我是貓》:知識分子的“落語”… 025
《哥兒》:庶民的文學… 039
《草枕》:“非人情”之烏托邦… 053
《三四郎》:青春的失落與女性的隱身… 067
《其后》:“家制度”下的自然之愛… 079
《心》:人的罪惡… 095
《道草》:漱石唯一的自傳體小說… 109
Part 3 夏目漱石在中國… 123
漱石文學在中國的譯介… 125
漱石文學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的影響… 132
Part 4 夏目漱石經典名段選摘… 143
參考文獻… 171
后記… 175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節選
《我是貓》:知識分子的“落語” 長篇小說《我是貓》是夏目漱石的小說處女作。1905 年 1 月,小說的**章發表于雜志《子規》,因受到好評,漱石此后又創作了十章,繼續刊登在《子規》雜志上(分別是 2 月、4 月、6 月、7 月、10 月,1906 年 1 月、3 月、4 月和 8 月)。《我是貓》**卷(**章到第三章)、第二卷(第四章到第七章)、第三卷(第八章到第十一章)分別于 1905 年 10 月、1906 年 11 月、1907 年 5 月由大倉書店和服部書店共同刊行,1911 年全一冊《我是貓》正式發行。1918 年收錄于《漱石全集》**卷。 雜志《子規》雖然是俳句雜志,但也刊登小說,高浜虛子和伊藤左千夫都曾在此發表過作品。《我是貓》正是高浜虛子勸說漱石創作的,漱石原本只打算寫一個短篇,就是 1905 年 1 月發表的版本,這一版本*初題名為“貓”, 由高浜虛子改為《我是貓》。因大受好評, 漱石陸續又創作了此后的十章,共計十一章。雜志《子規》也因此銷量大漲。 小說中貓的原型是漱石 37 歲那年闖進漱石家后就此定居下來的一只黑色野貓。漱石曾在隨筆集《玻璃門內》第二十八章講述自己養貓的經歷。他曾經養過 3 只貓,“**只貓雖然是流浪貓,不過某種意義上非常有名”,由此可以推測《我是貓》的主人公是漱石養的**只貓。1908 年9 月13 日,黑貓去世,漱石給好友發送了貓的死亡通知, 還為貓立墓碑,將它埋在書房后面的櫻花樹下,小小的墓碑上寫有一首和歌“此の下に稲妻起る宵あらん”(大意是:也許某夜此下會有閃電),隨筆《永日小品》的《貓之墓》一篇中記錄了貓死去前后的情形。隨筆中寫到死期臨近的貓眼神暗淡,感覺貓的眼中似乎有微弱的閃電。 位于東京文京區的漱石舊宅“貓之家”保存了下來,如今整體建筑遷移到了愛知縣犬山市的明治村,這個舊宅有一個方便貓進出的小門,可以想見當年漱石養貓的情形。后來文豪森鷗外也曾在這個“貓 之家”居住。 小說《我是貓》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分別于 1936 年、1975 年由山本嘉次郎和市川崑導演。 小說《我是貓》中共出現 3 只貓,主人公“我”是珍野家養的一只公貓,沒有名字,是小說的敘述者,不僅博學多識,還通曉天地古今,小說中貓引證或褒貶了荷馬、畢達哥拉斯、笛卡爾、尼采、貝多芬、巴爾扎克、莎士比亞、孔子、老子、韓愈、陶淵明等國內外名人名言。三毛子是隔壁二弦琴師傅家的母貓,稱呼我“先生”,因重感冒死去。拉車家的阿黑是一只大塊頭的黑貓,滿口粗話,沒有教養, 舉止粗魯,很怕我,被養魚人用扁擔打得跛了腳。小說中的出場人物有十余位,珍野苦沙彌是貓的主人,文明中學的英語教師,家有一妻三女,性格古怪,有胃病,還有點神經衰弱。美學家迷亭是苦沙彌老師的朋友,喜歡吹牛瞎說,捉弄別人。理學家水島寒月是苦沙彌老師以前教過的學生,是一位好青年。新體詩人越智東風是寒月的朋友, 老家盛產鰹魚花。哲學家八木獨仙,長臉山羊胡,喜歡說些警句。甘木先生是苦沙彌老師的主治醫生,性格溫厚。珍野夫人頭有點禿,個子矮小,聽不懂英語,也不理解深奧的話。金田是住在附近的實業家, 苦沙彌老師很討厭他,金田總是想方設法讓苦沙彌老師屈服。鼻子是金田的妻子,有個大鼻子。富子是金田的女兒,非常任性。多多良三平是實業家,苦沙彌老師曾經教過的學生。 《我是貓》開頭寫道:“我是一只貓,還沒有名字。”這只無名的貓,主人是中學英語教師珍野苦沙彌。貓出生后不久就被遺棄,為了找吃的誤入珍野家后,被女傭趕了出去,但是主人苦沙彌老師決定 收留它,于是這只貓——“我”開始報告苦沙彌一家及其友人的事情。 主人苦沙彌老師胃不好,卻很能吃;繪畫、小提琴等興趣愛好廣泛,但卻一事無成。貓覺得,沒有比人更加愚蠢、任性的生物。美學家迷亭、理學家寒月、哲學家獨仙、詩人東風等一些怪人經常聚集在苦沙彌老師家里,熱火朝天地聊些不得要領的事情。貓認為他們都是“太平的逸民”,無所事事。貓有時找隔壁的三毛子聊天,每次心情都很好,可是不久三毛子就病死了。沒有了心動的對象,貓心情郁悶, 越發像主人一樣懶散起來。 貓用非常幽默、又帶著嘲諷的口吻報告這些事情,可是自從住在附近的金田鼻子自說自話地把寒月作為女兒富子夫婿的候選人之后, 情況發生了變化。金田傲慢地說:“只要寒月做了博士,就把女兒嫁給他。”對此苦沙彌老師非常氣憤,婚事就此告吹。之后盡管金田夫婦找各種麻煩,苦沙彌老師也絕不妥協。作為貓的“我”,因為通曉一些讀心術,慢慢地也開始以批判的口吻報告苦沙彌老師與金田家之間的糾葛,而且還潛入金田家進行偵察。 一日,珍野家進了小偷,貓發現了小偷,仔細觀察見小偷長得很像寒月,*終小偷被捉住了。此時,日俄戰爭正酣,“我”也作為貓中的東鄉大將計劃戰略性地捕捉老鼠,卻并不順利。貓又決定開始運動,去公共澡堂偷窺,發現一大奇觀——原來那里的人們竟然都不穿衣服。 附近落云館中學的學生把棒球打進了珍野家的院子,苦沙彌老師非常生氣。其實這件事也是金田家策劃的。古井、浜田、遠藤三人給金田的女兒送去情書,想捉弄她,可是事后古井擔心署了自己名字的情書被揭發出來的話,會受到處分,跑來找苦沙彌老師商量。 迷亭和獨仙下棋時,苦沙彌老師和寒月、東風等開始討論女性和夫妻的問題。 *終,寒月決定在故鄉和父母確定的對象結婚,而富子則和苦沙彌老師的學生實業家多多良三平訂婚。雖然苦沙彌老師和他的朋友們對此表示祝福,但是這些“太平的逸民”們多少有些哀傷。我也悶悶不樂,喝了主人喝剩的啤酒暈暈乎乎地掉進水缸里,往生極樂世界了。 作為日本近代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貓》早在20 世紀初就被介紹到了中國。*早介紹《我是貓》的是周作人,1918年 4 月 19 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了題為《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的演講,介紹小說《我是貓》由一只貓“記它自己的經歷見聞,很是詼諧,自有一種風趣”。1934 年,林玖在《東方雜志》第 15 號上譯載了《我是貓》的**節,這是《我是貓》的**個中文譯本。1936 年,《我是貓》的**個中文譯本單行本在日本由東京鳳文書院和安 田邦文堂聯合出版發行,譯者為旅日華僑程伯軒和羅茜,不過該作也非全譯,只翻譯了前五章。周作人曾在《閑話日本文學》(1934) 一文中提及漱石作品翻譯之難 :“翻譯漱石的作品一向是很難的 ,《哥兒》和《道草》, 雖有日本留學生翻譯了的,可是錯誤非常的多。由此看來, 漱石的文章總像是難于翻譯。尤其是《我是貓》等書,翻譯之后還能表出原有的趣味,實在困難吧。” 此后到了1942 年11 月,尤炳圻于天津《庸報》開始連載《我是貓》,直至 1943 年 11 月連載結束。讀者期盼已久的《我是貓》的譯文終于出現,這使尤炳圻的翻譯成為當時譯壇的一件大事。因小說妙趣橫生的行文風格、細致入微的人情世態描寫曾讓很多中國譯者望而卻步, 尤炳圻《庸報》譯本甚至一度在淪陷時期的華北地區引起了一場小論爭,為沉寂蕭條的譯壇注入了些許活躍因素。不過《我是貓》的**個中文全譯本面世,要等到 1958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夏目漱石選集》上卷收錄了《我是貓》,譯者是尤炳圻和羅雪。從 1918 年首次由周作人介紹到 1958 年首個全譯本面世,從介紹到節譯再到全譯,竟歷時四十年。 改革開放以后,夏目漱石文學的翻譯出現日益繁榮的局面,到目前為止,《我是貓》的中文譯本(包括重印再版)已多達四五十種, 其中包括 1993 年于雷的譯本和 1994 年劉振瀛的譯本。 譯者于雷認為,《我是貓》是大和民族在明治時期精神反饋的“冥思錄”之一。面對著明治維新之后社會劇烈的變化,一群窮酸知識分子對于新思潮,“既順應,又嘲笑;既貶斥,又無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靠插科打諢、玩世不恭來消磨難挨的時光。他們時刻在嘲笑和捉弄別人,卻又時刻遭受命運與時代的捉弄與嘲笑”。于雷指出,小說手法獨特,以貓眼看世界;結構有突破,“可長可短,忽東忽西, 并沒有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也談不上情節進展的邏輯,讀來卻也津津有味”。語言上“將江戶文學的幽默與風趣、漢學的典實與鏗鏘、西方文學的酣暢與機智熔為一爐”,出神入化。于雷為了翻譯貓的自稱——日語中的“吾輩”一詞,請教日本和國內的專家、作家、編輯, *終從“在下”“咱”“老敝”“咱家”中確定使用“咱家”一詞, 來體現自詡上知天文、下諳地理的貓的語氣和心態。劉振瀛也在譯者序中探討分析了《我是貓》的幽默、滑稽、詼諧的美學特征,指出小說借筆下知識分子之口,嬉笑怒罵、幽默諷刺。于雷譯本和劉振瀛譯本均堪稱《我是貓》的經典名譯。 在日本,早在明治初期,文學家就已深受西方繪畫透視法及照片攝影的沖擊,認為文學也應該采用同樣的技法。坪內逍遙基于此創作了《小說神髓》,但是除去二葉亭四迷的小說《浮云》之外,寫實主義文學并未就此誕生。明治二十年代(1887—1896)以尾崎紅葉為代表的硯友社文學以其華麗的文體風靡一時。進入明治三十年代(1897—1906),俳句詩人正岡子規不滿于這種華麗的文體,主張“寫生文”——文章也要如同拍照一般描摹世界。可以說,寫生文為明治四十年代前半期(1907—1912)產生并盛極一時的自然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而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正是基于這一寫生文的主張而創作的作品。 同時代的小說家兼評論家上司小劍認為,《我是貓》不矯飾、不造作,平白寫實,如飲白水,這種文體之妙并不為所有讀者理解。與此同時,《我是貓》情節無頭無尾,博人一笑,如同圓游(即三游亭圓游,明治時代的相聲名家)的“落語”(相當于中國的相聲),不過是知識分子的“落語”,屬于高級相聲。雖然寫生文的名家并不止漱石一人,但都不如漱石的《我是貓》成功,這可能是漱石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的身份吸引了讀者的緣故。 現在我們閱讀《我是貓》,發現小說的語言饒舌又充滿譏諷,絕非如白水一般,但是當時的讀者,包括漱石自己都認為《我是貓》就屬于“寫生文”,不僅上司小劍,也有其他評價認為《我是貓》“全篇運筆自然,毫無造作”,“結構平實”,“小說中描繪的人物都滑稽可笑,樂天幽默”,“小說看似無味,實則令人愉快,別具風味”,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幽默詼諧被認為是寫生文的一大特征。 《我是貓》在雜志《子規》上連載之后,大受讀者好評,甚至“貓” 都具有了一種特殊的符號學意義,提起“貓”,大家馬上就會聯想到漱石的《我是貓》。 《我是貓》的創作源于1904 年(明治三十七年)初夏,一只貓誤入漱石位于千駄木的家,被漱石收養,為漱石帶來創作靈感。小說以貓的視角,觀察主人文明中學的英語教師珍野苦沙彌的言行舉止, 以此抒發作家夏目漱石對于當時日本社會的不滿,特別是對于那些憑 借“金錢”這一文明社會與權力的象征,試圖橫行天下、為所欲為的金田鼻子等人進行了深刻的嘲諷。與此同時,在苦沙彌老師家里聚集 的知識分子們只是喋喋不休地批判金田等人,批判世道人心,終究不 過是“太平的逸民”。如果我們把苦沙彌老師視為作家漱石的分身, 那么作家通過對苦沙彌這一人物的戲劇化描寫,表現出作家對于現實、自我的深刻認識。 日本當代哲學家梅原猛對《我是貓》的評論堪稱經典。梅原猛認為,《我是貓》的詼諧之處在于把人拉低到與動物相等的位置,小說中的主人公苦沙彌老師作為漱石的分身,屢屢成為嘲諷的對象,這是當時陷入神經衰弱之中的作家通過自我對象化實現的一種自我療愈, 也就是說,進行自嘲的人是在對那些連自嘲都做不到的人們顯示一種優越感。梅原猛說: 《我是貓》中所有的一切都通過貓的嘲笑被否定了。可是掀開那層否定的面紗,背后是端坐在價值寶座上的自我。這是一種復雜的間接自我肯定法,是*直白地稱自己為神的尼采所無法忍受的、蘇格拉底式的間接自我肯定法。蘇格拉底“自知自己無知”,可他人卻不自知自己無知,以此來顯示自己比他人聰明,這種間接自我肯定法,是一種很迂回的自我肯定方式。 蘇格拉底的“間接自我肯定法”以是否知道自己無知作為衡量標準,而漱石的《我是貓》則以知道自己無知后,能否對此付之一笑作為衡量標準,也是一種迂回的自我肯定。與此同時,梅原猛將《我是貓》中“笑”的結構總結為,以貓為中軸,將一般認為的價值標準徹底進行反轉。一般人認為俗人比“太平的逸民”更有價值,而在“貓” 的眼里,“逸民”是嘲笑的對象,不過價值尚在俗人之上,也就是說, 俗人的價值跌落得*多。 前田愛也指出,漱石通過《我是貓》的寫作對陷入神經衰弱的自己進行自我療愈。雖然貓總是強詞奪理,但是如果那是作家假托貓的口吻,通過強詞奪理進行自我療愈的話,那么貓的邏輯就只能是對日 常現實生活的一種歪曲再現。即便是歪曲的再現,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接受。心理咨詢正是通過講述,進行自我療愈的典型。在心理咨詢時, 患者通過講述,給自己不安定的心理狀態在現實中賦予一定的位置, 我們聽家人朋友發牢騷,其實也是一種小小的心理咨詢。 板花淳志則關注《我是貓》中敘述者“貓”的話語,認為二弦琴師傅家里的貓三毛子使用比較高雅的“山手”(東京的高級住宅區) 地區的語言,車夫家的貓阿黑使用一般老百姓的語言,而敘述者“貓” 在轉述軍人家養的貓阿白的意見時,其實是對阿白話語的一種引用, 也就是說,敘述者“貓”總是受到他者的語言影響。敘述者“貓”和車夫家的阿黑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車夫和教師,到底誰了不起?” “肯定是車夫力氣大啦。瞧你家主人,簡直瘦得皮包骨啦。” ( 中略 ) “不過,論房子,住在教師家可比住在車夫家寬敞喲!” “混賬!房子再大,能填飽肚子嗎?” 板花淳志認為這一段貓的對話所體現出的答非所問,或者說價值不對稱正是小說《我是貓》的詼諧幽默之所在。 安藤文人則從敘述學的角度對《我是貓》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我是貓》中,敘述者與讀者之間并非單純的報告者與接收者的關系, 而是一種類似于人際交往的直接交流。當然,這只在作品內部成立, 是一種假托、一種虛構。而作家漱石正是通過這種虛構得以脫離現實中的自己,以一只無名的貓的口吻,盡情地進行語言表達。而他的聽眾,也就是小說的讀者,也都是無名的、想象中的存在,從而實現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敘述者與聽眾之間順暢的意見溝通,構筑一種親密的社交關系。漱石曾經指出,小說的題名如果翻譯成英語的話,應該使用“we”這個**人稱復數代詞,這里的“we”——我們,也包括讀者在內。漱石希望通過這一小說敘述形式實現小說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理想關系。 近年來,隨著文化研究的興起,關注《我是貓》創作的歷史背景的論文也隨之增多。五井信著眼于《我是貓》中苦沙彌老師的香煙由“日出”牌更換為“朝日”牌這一細節,從而發現了小說背后隱含的日俄戰爭的時代背景。先行研究已經指出,《我是貓》故事情節的時間始于日俄戰爭正式宣戰后的 1904 年 6 月,結束于《樸次茅斯條約》簽訂后的 1905 年 11 月。就小說《我是貓》的主人公們大量消費的香煙而言,明治初期,政府尚未對香煙收稅,自 1904 年 7 月開始,為了確保日俄戰爭的軍事開支,增加財政收入,政府將香煙作為政府專賣物資,僅允許“敷島”“大和”“朝日”“山櫻”四個品牌制造、銷售香煙。小說《我是貓》中的苦沙彌老師一定是把囤貨的“日出”牌香煙都抽光了之后才改買“朝日”牌的。當時“朝日”牌的香煙20根一盒,價值 6 日元,以苦沙彌為代表的“太平的逸民”們之所以能夠大量消費并不便宜的香煙,是因為他們是高學歷、高收入的群體, 在日俄戰爭正酣之際,這一高學歷、高收入群體的特權保證他們可以免于兵役。 小森陽一也詳細論證了小說《我是貓》對軍國主義的批判。小森指出,日俄戰爭結束時,日本的國家財政狀態已經無力再進行戰爭。雖然在日本海戰役中,日軍擊敗了沙皇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但是如 果單憑陸軍作戰,日軍一定會戰敗。因而,雖然名義上,日本戰勝了沙俄,但是并未獲得任何戰爭賠款。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令日本獲 得巨額賠款,很多日本人仍然幻想著可以通過戰爭來賺取賠款。1905 年 9 月 5 日,那些采用了某種手段沒有被征兵奔赴戰場的日本男性, 聚集在東京日比谷公園,召開集會,反對締結不能獲得戰爭賠款的《樸次茅斯條約》。政府出動了警察,于是參加集會的群眾放火焚燒日比 谷警署,制造了日比谷暴動事件。而此時,漱石正好在寫作《我是貓》的第六章。 于是,夏目金之助將自己的筆名改為諧音的“送籍”,這個“送籍”既是指自己由養父母的鹽原家恢復為夏目家的戶籍,同時也是指中日甲午戰爭前一年的 1893 年,漱石 26 歲那一年,將自己的戶籍遷至北海道后志國巖內。因為當時北海道實行“屯田兵”制度,作為殖民*前線,進行軍事化的土地開墾,所以沒有實施征兵制。漱石將戶籍遷至北海道,等于可以免除兵役。 在小說《我是貓》中,漱石特意提及此事。 “不久前我有個朋友叫送籍,寫了《一夜》這么個短篇小說。誰看都稀里糊涂,不得要領,便去見作者,盤問《一夜》的主題思想是什么。作者說,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便未予理睬。的確,我想,這大概正是詩人的本色。” “也許他是個詩人。不過,可是個特號怪物呢。”主人說。“是個蠢材!”迷亭干脆“槍斃”了送籍。 東風君覺得這么幾句,還評得不夠周全,便說: “送籍這個人,就連在我的伙伴當中也是不被理睬的。還是請諸位稍微細心些談談我的詩作吧!請特別注意的是‘凄苦的塵寰’與‘火熱的一吻’,采取了對仗的筆法,是我心血的結晶。”(中略) 主人不知想起了什么,突然站起,去到書房,沒多大工夫,又拿著一張紙條走來。(中略)苦沙彌先生終于開始讀他那篇親筆名作了。 “‘大和魂!’日本人喊罷,像肺病患者似的咳嗽起來。” “簡直是突兀而起!”寒月夸獎說。 “‘大和魂!’報販子在喊。‘大和魂!’小偷在喊。大和魂一躍而遠渡重洋!在英國做大和魂的演說;在德國演大和魂的戲劇。” “果然是勝過天然居士之作。”這時,迷亭先生挺起胸膛說。 “東鄉大將有大和魂;魚鋪的阿銀有大和魂;騙子、投機家、殺人犯,也都有大和魂!” “先生,請補上一筆,我寒月也有大和魂。” 此處,我們可以看出漱石對于戰時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辛辣諷刺:因為是日本人,所以獲勝了;因為具有大和魂,所以獲勝了;戰勝俄國,成了一等國。但是大和魂果真如此值得自豪嗎?只要是日本人,就一定每人都擁有大和魂嗎?如果說率領海軍戰勝波羅的海艦隊的東鄉大將因為具有大和魂,所以打了勝仗,尚可理解。可那些參加日比谷暴動事件的民眾同樣也是日本人,其中不乏城市底層的勞動者, 那就是說“魚鋪的阿銀有大和魂”;騙子、投機家、殺人犯也都是日本人,因此也應該都有大和魂。如此一來,每一個出征的象征著“大和魂”的日本軍人與殺人犯就沒有不同了。 小森陽一認為,漱石通過喚起讀者對當時社會背景的關注,巧妙地在《我是貓》中對帝國主義戰爭進行了批判。能夠在狂熱的民族主義氛圍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失批判意識,并通過自己的小說巧妙地向讀者傳達這種批判精神,此一難能可貴之處足見漱石這位作家的偉大。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作者簡介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日本學會理事,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日本近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近年來出版專著《“疾首蹙額”的旅行者——解讀芥川龍之介的中國之行及其》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