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852101
- 條形碼:9787547852101 ; 978-7-5478-5210-1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本書特色
吳門醫派代表醫家著作,集溫病名家之大成 吳門醫派是中醫學一個重要學術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發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吳中醫學的精華所在,在國內久負盛名,世稱“吳中醫學甲天下”。吳門醫派借以“吳中多名醫,吳醫多著述,溫病學說倡自吳醫”特征,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響廣泛。吳門醫派學術薪火相傳,至今未衰,其豐富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是先輩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利用。吳門醫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其傳承與發展推動著我國中醫學的進步,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吳門醫派代表性醫家的學術與人文思想的整理與總結,用以指導當今的中醫臨床實踐,是“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之重要舉措。吳中名醫輩出,著述洋洋,成就了吳中醫學的輝煌。其中醫名顯著者有薛己、倪維德、王安道、繆希雍、吳有性、李中梓、喻昌、張璐、葉桂、薛雪、柯琴、周揚俊、徐大椿、尤怡、王洪緒、陸九芝、曹滄洲等,吳門醫派代表性醫家大多出自明清兩代。為了傳承吳門醫家的臨床診療特色,彰顯吳中醫學的學術內涵,學以致用,提升當下臨證能力,我們選擇薛己、吳有性、喻昌、張璐、葉桂、繆希雍、李中梓、尤怡、薛雪、徐大椿、柯琴共11位吳門醫派代表醫家,匯聚當代學者對這些醫家的研究成果,編著《吳門醫派代表醫家研究文集》叢書,分上、下集出版,以冀對當今中醫藥事業發展起到重要的貢獻。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內容簡介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晚號上津老人,以字行。葉桂幼承家學,拜十七師,博采眾長,創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立絡病理論證治大法,建脾胃分治養胃陰學說,成為清代醫學集大成者,堪稱吳門醫派杰出的醫家。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輯錄了當代學者關于吳門醫派代表醫家葉桂的研究文獻,以生平著述輯要、醫學思想研究、臨床證治探討、疾病診治應用為綱要,共收集相關研究文獻142篇,概述葉桂生平及其遺存著作,闡述其溫病學說、絡病理論及脾胃分治養胃陰學術觀點,探討其臨床辨證與疾病診治的特點,以及方藥應用的規律,以冀全面反映當代學者對葉桂學術思想的研究全貌。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可供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文獻研究人員、中醫院校師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閱讀。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目錄
醫學思想研究
溫病學說
絡病理論
脾胃理論
其他
臨床證治探討
溫病證治
絡病證治
脾胃證治
其他證治
疾病診治應用
疾病診治
方藥應用
后記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節選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1.葉氏《溫熱論》學術理論探討葉氏《溫熱論》原文所蘊含的學術理論歷來是溫病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內容。本研究數據庫中可檢索到的這類學術探討論文可上溯到20世紀50年代,其中不少溫病名家的觀點從今天看來依然具有較高的理論指導意義。 楊達夫分析葉氏《溫熱論》理論的形成與其臨證所見多種傳染病相關。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提出與葉氏臨床所見的呼吸系統傳染病、腦癥狀、猩紅熱以及斑疹傷寒中癥狀表現及其病癥發展趨勢相關;葉氏治療所用芳香祛穢、甘寒生津、育陰清熱、解毒消炎諸法施之于猩紅熱、麻疹、腸熱癥腦炎,能奏特效。姜春華認為葉氏《溫熱論》能取各家之說而融會,對葉氏辨舌苔、斑疹、戰汗經驗加以肯定,尤其對葉氏辨熱厥“大凡熱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齒燥,二便不通,或瀉不爽為是”的觀點和臨證采用至寶、紫雪之類蘇醒強心以防治心力衰竭以及神識昏迷的用藥頗為贊賞,但對葉氏用輕清之品提出質疑,認為如腸傷寒用銀翹、桑菊、三仁則效差,而開始即用大黃、黃芩、黃連療效則佳,對于邪在氣分,用杏樸苓或溫膽湯的療效不明,而應用清營涼血之品則可及時截斷扭轉病勢。金壽山則認為葉氏“輕可去實”觀點中的“輕”并非輕淡、效輕,而是指用發汗解表或輕解上蒙之邪,還包含藥性平和,不用大汗、大下、大清、大溫、大補之劑的含義,臨床如辨證得當,用“輕”劑也能獲得很好的療效。趙紹琴對“在衛汗之”做了詳細闡述,提出溫邪郁于肺衛已有輕度津傷之象,所謂“汗之”即以辛涼清解之法使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 郭謙亨、張之文對《溫熱論》中衛氣營血各階段的辨證特點,“透熱轉氣”“涼血散血”“濕勝則陽微”“熱病救陰猶易,通陽*難”等原文以及溫病中各階段傳變規律和順傳、逆傳規律分別做了析疑。沈慶法將<> 馬慶余將葉氏《幼科要略》體現的溫病學術思想與《溫熱論》溫病理論相對應,認為《幼科要略》與《溫熱論》相互呼應、互為補充,確立了衛氣營血辨證,還涉及伏邪溫病及三焦辨證內容,使葉氏溫病學術理論更為完整。 除以上列舉外,關于《溫熱論》原文理論探討的文章還有陳培村對“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厭早”和“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探討;張保偉對“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的析疑等。以上論文大多發表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時期葉氏《溫熱論》理論探討類論文資源豐富,反映當時溫病學學術討論氛圍濃厚,對葉氏溫病學術理論研究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為《溫病學》教學的規范化和溫病學理論的認識統一奠定了基礎。 2000年之后,此類《溫熱論》理論探討類論文數目相對之前有所減少,擇其中較有代表性者加以列舉:張炳立對葉氏《溫熱論》中濕熱證治做以分析,指出濕熱證病位以脾胃和三焦為主的特點,病變有傷陰傷陽兩種機轉,治法倡導祛濕當從三焦、分消上下、淡滲利濕等原則。荊紅微認為葉氏《溫熱論》中所謂衛分者,實強調溫邪在肺而并不認為邪在肌表;氣分證也應指肺之氣分證,雖較衛分證深重,由于“肺主表”,也應屬于表證,在此基礎上,提出《溫熱論》辨證核心是臟腑辨證,涉及在表的肺、逆傳之心、半表半里的三焦,在里的胃腸、脾、膜原等。持類似觀點的還有郭梅欽,其認為葉氏本義為衛、氣、皮毛、肺都屬表,營、血、心包皆屬里;按衛、氣、營、血層次深入者都是逆傳。張曉燕等對“在衛汗之可也”進一步探討,認為“在衛”內涉肺與胃,非單指表,而衛分證與傷寒表證均為衛氣受邪,營衛病機相同,“汗之”非發汗,實為調營衛,“可也”暗含寒涼需慎用的禁忌。對于葉氏“逆傳心包”理論,劉麗軍進行了考證,認為此逆傳系與傷寒足經順傳比較而言,非針對溫病由肺傳胃而言。 ……
葉桂研究文集(上、下) 作者簡介
徐俊華,蘇州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院長。葛惠男,曾任蘇州市中醫醫院院長、蘇州市中醫藥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蘇州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江蘇省政協委員、蘇州市勞模。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師從蘇州著名中醫黃一峰,在中醫內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方面,有很深造詣,有吳門醫派用藥精當、擬方嚴謹的特點。 歐陽八四,蘇州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蘇州市吳門醫派研究院主任、蘇州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蘇州市中醫學會副秘書長、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小兒腦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針灸學會理事、耳針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研究促進會醫學流派分會常務委員、世界中醫聯合會文獻與流派研究分會常務委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