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村的味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0499
- 條形碼:9787214260499 ; 978-7-214-2604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村的味道 本書特色
本書全方位記錄古村落的歷史、人文與現狀;以簡約的文字配上照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給出必要的提示,可以讓到訪者迅速抓住要點,找到門道,順熟地品嘗出古村所擁有的可以見到、觸摸到、體驗到的實實在在的美麗。
古村的味道 內容簡介
從2004年開始,文化部、住建部,江蘇省、蘇州市政府先后公布了數批全國、江蘇省、蘇州市等不同級別保護的“歷史文化名村”與“傳統文化古村落”,蘇州市吳中區有13座古村落名列其中。這些古村落中保存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村村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韻味,值得一一品味和觀賞。本書圖文并茂地逐一介紹了這13座古村落,并梳理總結了它們從建村、發展到繁榮的共同特點,以及值得保存的古跡和值得傳承、弘揚的精神特質。 本書的出版,將讓讀者了解古村歷史,汲取古村精華,有益于當前正在興起的古村游熱潮。參觀者可掌握重點,深入探味,獲得滋養,并讓更多人能夠慧眼識珠,使更多的古村落得到有效保護。
古村的味道 目錄
◎初識古村落
天人合一創聚落商幫傳承成古村
◎行走古村落
楊灣——山間通衢 太湖港灣
陸巷——狀元宰相故里 院士教授搖籃
三山島——爭說仙境蓬萊 恰似人間桃源
翁巷村——東山大族聚居 商幫名宅云集
明月灣——試問*幽處 號為明月灣
西蔡和東蔡——消夏*佳湖灣 皇親擇居山村
角里——山水秀聚地 兩省交會村
堂里——堂多匯成村 雕梁彩滿堂
植里——石橋跨兩岸 古道通南北
東村——先賢棲隱成村巷 游龍艷遇是傳聞
后埠——古稱梅梁里 孝子美名傳
徐灣——一葉小島藏古村 湖濤不驚尤醉人
◎耕讀古村落
村巷里灣姓氏定名——古村落的定名
陰陽適配天人合一——古村落的選址
千年名木古村地標——古村里的古樹名木
牌坊牌樓 古村榮耀——古村里的牌坊與牌樓
井水汩汩供村給人——古村里的水井
睦鄰護宅多設巷門——古村里的巷門
高墻大宅堂名紛呈——古村里的“堂名”
祠堂廟祭宗族傳人——古村里的“祠堂”
裝飾主題含意深深——古村里的裝飾元素
建筑構件各有專稱——古建筑構件名稱
◎品味古村落
古村里的節慶歲華
古村里的紅白利市
古村里的治家文化
古村里的魚文化
古村里的茶文化
古村里的美味佳肴
◎古村旅游資訊
吳中古村旅游百事通
吳中古村分布示意圖
跋
古村的味道 節選
天人合一創聚落 商幫傳承成古村 ——吳中古村落的傳承與發展 人類從一開始,就注定是要聚集而居的。因為這樣,可以抵御野獸的侵襲;可以協同從事漁獵和采摘,分享共同勞動的成果;可以繁衍子孫后代……*早他們的集群,被稱為原始部落。社會形態開始為母系氏族公社,并逐步演進為父系氏族社會。人類的生活形態,則從不斷游移演變為定居模式,“村落”的概念,也就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 太湖地區出現人類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一萬多年前,這已為三山島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得到證實。而對草鞋山、越城、張陵山、澄湖、梅堰等諸多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可以證實:早在六七千年前人類聚居的村落已經遍布于太湖流域的許多地方,有的村落范同還相當大。只可惜這些村落早已湮滅,現在已完全看不到它們先前的面貌,只能通過考古發掘,復原當年的某些存在。 農耕文明的發展是緩慢的。古村中的原住民,絕大多數是背朝青天臉朝土的農民。翻過來一熟,翻過去一熟,年復一年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土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的生產資料。他們依靠耕種土地,獲得糧食;通過養豬、養羊、養雞鴨,捕魚捉蝦,種植蔬菜,獲得副食品;通過養蠶、種植葛麻,解決穿衣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切生老病死,順其自然。古村落中的原住民,世世代代居守在這里,變化非常小。 隨著社會分工的確立,“交換”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于是便產生了“市井”與集鎮。同時隨著家庭私有制的形成與擴大,對生產、生活資料占有程度不同,階級油然而生。當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時,又產生了國家。集鎮、城市、國家,既有地域的概念,又有經濟和行政管理的職能。國家有朝代的更迭,疆域也有大小的變化,但村落始終在社會的*基層。住民們在這里勞動、生息和繁衍。在這里有他們的住所,有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資料;住民們在這里結成*基本的、協調的相互關系,形成大家都認同的文化……所以有許多村落可以存續千年。 細數國家和蘇州市公布位于吳中區的13個古村落,洞庭東山有楊灣、陸巷、三山島、翁巷4處;洞庭西山有明灣、東村、后埠、堂里、東蔡、西蔡、用里、植里等8處;太湖度假區有位于葉山島的徐灣村,基本都散布在太湖中的群島之上。太湖山青水綠,確實是適合人居的福地。 洞庭東西兩山,在18世紀之前,乃是太湖中的兩大島嶼。非舟不達,交通相當不便。直到清乾隆年問,由于湖水夾帶的泥沙逐漸淤積,洞庭東山與附近的陸地才開始連成一片,變成半島形式。由于相對閉塞,使東、西兩山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桃花源”。這里山不高雄,但植被豐厚;水雖浩渺,卻少見驚濤。青山秀水,遞相縈抱,故謂茲乃“物外之靈峰,人間之福地”,成為兩處*適合人居的風水寶地。 洞庭東西兩山的物產,據金友理《太湖備考》所述:“湖中之山,地小而瘠,故物產甚寡,產亦無珍異,然亦無取其有珍異也。”然觀其所錄,還是蠻豐富的。特別是果之屬,經年有十八熟之稱。春有梅、桃、李、杏,還有櫻桃,已經非常豐富。初夏之枇杷汁多核小,有“金蜜罐”“銀蜜罐”之稱。夏至的楊梅烏而赤紫,味甘甜略帶微酸,投到嘴里輕輕一抿,汁水滋滋滲出,既生津,又解渴。秋天更是收獲的季節,銀杏、板栗、石榴之后,又有甜棗與雪柿。入冬則迎來“樹樹籠煙疑帶火”“洞庭橘熟客分金”的時節,此時橙、真柑、橘、香櫞相繼上市,洞庭山中*熱鬧的季節到了…… 這里水中的出產也很豐富。除擁有水鄉地區盛產的菱、藕、芡實、茭白等“水八仙”之外,太湖莼菜獨享佳名。水中鱗介之屬,除特有的“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之外,鳊、鯽、鳙、鰱……應有盡有。此外,太湖中的刀鱭,味腴而美的斑魚,張志和詩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鱖魚;蘇頓詩中“笠澤鱸肥人膾玉”中的鱸魚,都可謂人間至味。太湖中的螃蟹,絕不亞于陽澄湖所產,歷來都是人們交口稱道的席上珍饈…… 洞庭東、西山*缺的,便是糧食。正如《太湖備考》中所述:“民以食為天,食以谷為主,而谷非田不產。山中之田,可稼者少。以物產而論及之,使覽者知山民之艱食也!鄙街腥奔Z,歷來如此。即使在“以糧為綱”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東山實施“大包圍”、西山筑壩在消夏灣進行圍湖造田,向湖水要糧的年月里,這里的口糧自給問題,仍未完全得到解決。歷史上兩山人賴以生存的糧食,始終依靠橫涇米市源源不斷地供給,所以洞庭東、西山的糧田特別金貴,這里也絕不是一個可以完全封閉而實施自給自足的地區。 P3-6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