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海疆·廣袤蔚藍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9979
- 條形碼:9787521729979 ; 978-7-5217-299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海疆·廣袤蔚藍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青少年1、由院士、專家、名師共同帶來系統的專業知識、前沿的科學理念、廣博的人文地理解讀及全面的中國地理學科知識點,解釋科學認知世界的意義,帶孩子完整、立體地認知中國地理。 2、海量自然風光圖片、精致手繪和原創地圖,全景呈現自然、人文景觀,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奠定孩子的世界觀及審美基礎。 3、每個分冊均從地理概況、行走路線、相關知識點的角度,介紹每一個區域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動植物、人文歷史等,將科學知識與趣味故事相結合,讓孩子在閱讀中體驗“日行萬里”的快樂,鮮活地理解真實的中國。 4、獨特的VR展示,立體呈現,全方位的浸入式體驗。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海疆·廣袤蔚藍色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國地理通識讀本。 它將為孩子提供一套地理思維方法,幫助孩子用地理思維來丈量和觀察腳下的土地,探索祖國大好河山,認識、感受多彩中國,發現中國之美。 這套書由院士、專家、名師共同帶來系統的專業知識、前沿的科學理念、廣博的人文地理解讀及全面的中國地理學科知識點。講解中國自然地理知識、討論人文地理話題、了解前沿地理科研方向、解釋科學認知世界的意義,帶孩子完整、立體地認知中國地理。 全套書按照自然地貌、季風、干濕等把中國劃分為8個自然地理單元,包括《青藏·地球第三極》、《西北·文明交匯處》、《西南·多彩民族繪》、《華中·千載富饒鄉》、《東南·嶺南山海間》、《東北·冰火黑土地》、《華北·華夏中原起》、和《海疆·廣袤蔚藍色》,另外還有進階別冊《九州·巍巍山與河》。 全套書將分別在知覺、視覺、功能三個方面,講述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等知識,引領孩子走遍中國。 《海疆·廣袤蔚藍色》是《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系列的其中一個分冊,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海疆區域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等。 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這是一片美麗神奇又充滿未知的領域,有大陸架淺海,也有深海大洋。海面上鑲嵌著數千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幽藍的海底同樣有平原、山脈、珊瑚“雨林”……從揚帆牧海的中華先民,到華夏復興的大國夢想,海洋是主權,更是未來。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海疆·廣袤蔚藍色 目錄
概說篇
一、中國海初印象
01 “海”“洋”的區別
02 中國海的劃分
03 渤海、黃海、東海是怎么形成的
04 南海,板塊“拉拉扯扯”那些事
二、海陸角逐,滄海桑田
01 大陸架,海里的陸地
02 島嶼,孤立于水中的陸地
03 海岸,曲折多變的海陸交會處
【Box·地貌】海岸地貌景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凝結
三、個性十足的中國海
01 海都是藍色的嗎?
【Bag·化學】海水為什么是咸的?
02 日月引力帶來潮起潮落
【Box·物理】潮來潮往
03 海洋中奔涌的“河流”
四、風與海,親密無間的“伴侶”
01 信風的“功勞”
02 季風帶來的四季輪轉
五、海洋,資源能量庫
01 海水里可不只有水
02 海中生靈
【Bag·生物】洄游,魚類遷徙之旅
03 潛力巨大的礦產資源庫
【Box·能源】石油:海中有“黃金”
04 人類與海洋休戚與共
行走篇 線路1
跳島游:親身體驗海洋的豐富
在島嶼上感受真實的“海上中國”
**站 廟島群島——渤海要塞上的守衛者
第二站 舟山群島——千座海島上的一座城
第三站 臺灣島——自然與文化皆美的寶島
第四站 潿洲島——當奔騰的海水遇上熾熱的巖漿
第五站 海南島——獨一無二的熱帶島嶼
【Box·動物】熱帶島嶼上的神奇生物
第六站 西沙群島——南海上的神秘島嶼
【Box·生物】珊瑚:似植物,是動物
行走篇 線路2
跟隨黑潮,邂逅海洋中的奇妙生靈
與海洋生物一起搭乘“黑潮高速列車”
**站 小琉球嶼——海上熱帶雨林
第二站 岱衢洋——失去魚汛的著名漁場
第三站 長江口——得天獨厚的產鮮地
【Basket·動物】中國蟹家族:橫沖直撞的“大將軍”
第四站 長山群島——冷暖流交匯的“黃海前哨”
【Box·動物】海上飛羽
第五站 渤海灣——黑潮在這里拐了個彎
【Box·動物】中國海的“神獸”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海疆·廣袤蔚藍色 節選
黃土高原是本天書 華夏文明在此起步 先來看看黃土高原。 高原,顧名思義,特點之一就是地勢高。在我國,有著包括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在內的四大高原。單看名字,“黃土高原”恐怕就會唱一句“我們不一樣”——“青藏”“內蒙古”“云貴”說的都是位置,只有“黃土”說的是特點。 由厚厚的黃土構成,正是黃土高原獨一無二的特點。黃土高原的土究竟有多厚?在很多區域,黃土的厚度有80~120米,*厚的地方達到了439 米——如果把美國紐約著名的帝國大廈埋進黃土高原*厚的黃土層,那么地面上只會露出一截不到5 米長的天線…… 黃土高原的土是黃河帶來的嗎 ? 要給黃河和黃土高原“排排輩兒”,關鍵一點就是:是黃河帶來的黃土沖刷出了黃土高原,還是黃土高原的土把黃河給弄黃了?如果是黃河造就了黃土高原,那么黃河大一輩兒,反之,就是黃土高原大一輩兒。 這個問題曾經也難住了兩個外國人:有一個叫李希霍芬的德國學者看到沙塵暴遮天蔽日地在黃土高原上刮過,就提出了“風成說”,說黃土高原是大風刮來的;但是俄國地理學家帕夫林諾夫看到黃河裹挾著大量的黃土和泥沙流經黃土高原,就提出了“水成說”,認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沖出來的。 到底誰說得對呢?*終,還是咱們中國科學院的劉東生院士(1917—2008 年)和他的同事們通過深入細致的考察,用諸多證據給出了正確答案,揭開了黃土高原的“身世之謎”。 中國的地理學家們通過采樣發現,面積約64 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的黃土并不是“均勻”的:西北部的黃土顆粒更粗大,黃土層更厚實;而東南部的黃土顆粒更細小,黃土層也是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薄的。 顯然,如果黃土高原是黃河沖出來的,那么大顆粒和小顆粒的黃土會混在一起,不該出現這樣明顯的區別;而且,水流遇到地勢高一點的地方速度就會變慢,黃土就會沉淀得更厚。然而考察中卻發現,在黃土高原上,黃土覆蓋的厚度和地勢高低沒有明顯關系。 反之,如果說黃土高原是風刮來的,這一切就順理成章了:黃土高原的西北側是沙漠、戈壁廣布的中國西北地區和蒙古高原(亞洲東北部的高原地區)。冬、春兩季,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強勁冷空氣將戈壁、沙漠地區的沙塵吹揚起來,形成沙塵暴,由西北向東南吹到很遠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風越大,攜帶沙塵的能力越強。風刮著刮著,越往東南勁兒就越小,隨著風力減弱,風中所挾帶的沙塵就會陸續散落下來,先落下的當然是沉一點、大一點的,后落下的是小一點、輕一點的。所以,黃土高原西北部的黃土層更厚實, 黃土顆粒也更粗大,東南部的黃土層薄一些,黃土顆粒也更細小。 從地圖來看,黃土高原被呂梁山、秦嶺、賀蘭山、陰山、太行山等諸多山系所圍繞,這些大山仿佛高大的圍墻一樣,讓大風吹來的黃土無法繼續南下。于是,黃土就在這里沉積下來。 天長日久,黃土高原這片世界上*典型的黃土沉積區終于形成。那么,風要吹多少年,才能吹出這么大、這么厚實的黃土高原呢?通過同位素等科學方法的測定,人們發現黃土高原下層黃土的沉積歷史竟然超過了258 萬年! 人們管劉東生院士的理論叫作“新風成說”。從“新風成說”來看,黃土高原的土并不是黃河所帶來的,或者說,黃土高原不是黃河的“兒子”。 水流切割黃土蛋糕 黃土高原雖然不是黃河沖刷出來的,但大自然的水流沖刷對黃土高原的地貌確有決定性作用。如果把黃土高原比作大蛋糕,那么水流就好比那把刀。不過,水流并不是把蛋糕整整齊齊切成塊,而是切得千溝萬壑,高低不平。 在黃土高原上,有一種“對面喚得應,走路要一天”的神奇現象,說的是水流切割出來的溝谷往往不太寬,站在兩邊的人可以隔空打招呼、聊天、對歌。但是,如果想走到對面去握握手,就必須下到深達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溝底,再爬到對面的高處。 對于地理學家來說,*讓他們興奮的,正是切完以后的蛋糕!從“蛋糕”的剖面上,他們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天書”! “天書”上寫的啥?難道是修仙秘籍?當然不是,這本“天書”寫的是地球從古至今環境的變遷。 黃土高原是二三百萬年來被風一點點吹出來的,而這幾百萬年來的氣候有著周期性的變化規律,有些年頭干旱、寒冷,有些年頭溫暖、濕潤。在干冷的年份,沙塵暴更囂張,吹來的黃土更多,沉積得更厚,黃土的顏色也更黃;反之,在溫暖、濕潤的年份,風吹來的土會少一些,植物長得更茂盛,沉積下來的腐殖質就更多,黃土會發黑;黃土里面的含鐵礦物也會因為經受更多雨水淋洗而氧化變紅。 地理學家只需要研究黃土的剖面上那像生日蛋糕一樣有著顏色、薄厚不同的明顯分層,就能了解到幾百萬年間的氣候變化規律了。 此外,你會發現這個“黃土大蛋糕”里還有不同的“果仁”,比如黃土層中含量非常豐富的蝸牛化石。黃土高原上的蝸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喜歡干冷氣候,一種喜歡濕暖氣候,兩種蝸牛的化石鑲嵌在“蛋糕”的不同層里,從中也可以解讀出氣候的變化規律。 之所以稱為“天書”,**是內容有關氣候變遷,第二是作者為大自然,是“老天爺”。 陜西洛川附近是黃土高原土層*深厚的區域之一,這里的黑木溝保存著*為清楚的黃土剖面,是“天書”的精華頁,也是科學家在研究黃土高原時的參考標準。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海疆·廣袤蔚藍色 作者簡介
李栓科,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曾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曾長期從事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張小蜂本名張旭。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助理,主要研究方向為跳小蜂科分類。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果殼網簽約作者;蜂言蜂語科普公眾號創始人。2014年開始研究海洋甲殼動物并拍攝寄居蟹和螃蟹,專注海洋蟹類科普。在《大自然》、《森林與人類》、《博物》等雜志發表過多篇科普文章。參與翻譯、審校《有趣的水邊生物》、《奇怪的蟲子》、《自然觀察入門》等多本科普書籍。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