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與家庭一起改變/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80086
- 條形碼:9787519280086 ; 978-7-5192-8008-6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與家庭一起改變/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列 本書特色
◆ 是理查·班德勒、約翰·葛瑞德、維吉尼亞·薩提亞這三位有影響力的治療師合力撰寫的經典著作 ◆ 融合了三位大師在家庭治療、有效溝通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精髓 ◆ 介紹了經典的有效家庭治療的案例 ◆ 從語言和非語言層面揭示了導致溝通失敗的錯誤模式,如名詞化、讀心術、復合性相等、一般化等 ◆ 描述了家庭治療或家庭中達成有效的一致性溝通的辦法 ◆ 語言生動,分析細致,選取的案例典型,貼近每個人的生活,讓讀者很容易帶入 ◆ 將各種溝通模式對應到自己的生活場景中,進一步加以解讀 ◆ 對治療師和有意愿提高與他人溝通效率的人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
與家庭一起改變/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列 內容簡介
《與家庭一起改變》介紹了典型的家庭治療模式及實用的溝通技巧,提出了五步溝通模式,為家庭治療師提供了明確有效的行為指南。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結合作者工作中的實際案例闡述了兩種有效的家庭治療模式。第二部分劃分了家庭治療模型中的三個階段,即收集信息、改造系統、鞏固變化,并基于有效的溝通模式,詳細介紹了家庭治療中實用的干預措施。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可了解并掌握一致性溝通技術。這種技術既適用于專業人士也適用于非專業人士,可以有效改善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問題。
與家庭一起改變/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列 目錄
**部分
一、有效的家庭治療模式 Ⅰ級
1. 語言假定或預設
2. 去名詞化
3. 識別表征系統
二、有效的家庭治療模式 Ⅱ級
1. 溝通的三個維度
2. 薩提亞溝通模式
3. 建立一致性溝通
三、總結
第二部分
一、引言
二、標準化溝通周期
三、反饋溝通周期
1. 收集信息
2. 改造信息
3. 鞏固變化
四、總結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與家庭一起改變/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列 節選
溝通的三個維度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溝通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見面、分開和再次見面時,不會對溝通方式做出有意識的決定。例如,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有意識地選擇使用某個特定的詞,更不會有意識地選擇與我們在語言溝通中所使用的句子相匹配的句法形式。即便如此,我們做出的無意識選擇仍然是系統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們組織體驗、成長和改變的方式。實際上,這是對我們在上一層級所確定的語言模式做出的一種詮釋。在家庭治療中,與我們(治療師)進行交談的家庭成員在表達自己時選擇語句的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途徑,讓我們能夠快速有效地了解他們的世界模型以及他們組織體驗的方式。 語言溝通只是人與人之間復雜交際過程的一部分。人們在使用可被識別的詞語和正式的語言模式向對方展示信息時,還用到了其他表達模式,如:他們身體的某些部位保持著某種姿勢,他們的手、腳、胳膊、腿做著流暢或突兀、有節奏或不規律的運動,他們說話的聲音是悅耳的、刺耳的、輕快的或惱人的,他們說話的速度是平穩的、加快的或放慢的,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看或快速地移動視線,他們改變了呼吸的節奏;等等。 動作、手勢、語調等通常都是人們在無意識狀態下選擇的表現方式、溝通方式。事實上,這一切都在向我們傳遞信息,如對方當下的體驗、組織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對于什么比較敏感等。就像語言模式一樣,任何一個模式一旦被治療師察覺到,就可以被他用來進行特定的、有效的治療干預。根據個體的聲音、動作等傳遞的信息,治療師可以訓練自己對特定的模式進行識別,并通過治療干預來幫助這個人成長和改變。 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這個復雜的領域中,*有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識別一致的模式和不一致的模式。如果一個人所傳達的所有信息都是一致的,那么他的溝通就具有一致性。如果一個人的身體、語音語調,以及使用的詞語所發出的信息不能相互匹配,就會造成不一致的溝通。作為治療師,為了能夠發現這種不一致并對其做出具有創造性的回應,無論是在做家庭治療時還是在與他人的日常接觸中,我們都必須具有暢通、開放的渠道,以確保能接收全部信息并對其進行整合。 治療師的視覺、聽覺和感覺能力是無可替代的。為了辨別溝通是否具有一致性,治療師必須讓自己的接收通道保持暢通。否則,他就會面臨這樣的風險:因為心不在焉而錯過了對方發出的信息或扭曲了真實的信息。如果一個治療師不能讓自己所有的感官通道保持通暢,他就只能采用讀心術,而無法能動地識別和回應對方發出的信息。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神經系統、個人經歷和對世界的看法。當遇見另一個人時,我們希望能真誠地與他接觸并學會欣賞他的獨特性。我們會細心地與他溝通,并且理解他。我們自己也能在對彼此差異的體驗中改變和成長。我們接受的大部分基礎教育能使我們與其他同胞所使用的語言充分重疊,從而確保溝通順暢。這為同一語言或文化群體提供了溝通的基礎。但在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等方面,我們幾乎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然而,這些非語言信息在人類溝通中占比很大。 想要更敏銳地發現廣泛存在于非語言溝通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你們可以去注意不同文化中身體語言的差異。在一些國家(比如意大利)的文化中,將手抬到下巴的高度并沖著對方開合意味著告別,而在美國文化中,這個手勢意味著即將到來。根據我們的經驗,即便是在同一種文化中,同一個非語言信息的意義也不是唯一的。例如,對一個人來說,眉頭緊鎖可能是憤怒和不滿的信號,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它可能只是注意力集中的信號。又例如,一些人在聽完一個問題之后會將視線從提問者的臉上移開,以此來表達自己感到不舒服,不想做出回應,而另一些人則會用這種方式提示自己做出適當的回應。我們在非語言溝通中所采用的每一種動作、姿勢、語調,都是我們的個人經歷和神經系統的產物。它們大多是出于無意識的。無論在不同文化中還是在同一種文化中,它們都很難被標準化。我們的觀點是,盡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大量的非語言溝通,但這種溝通很少被標準化,而且很容易造成信息誤讀,尤其是我們前面提出的讀心術—復合性相等現象。 我們發現,對溝通過程的全面概述有助于組織我們的體驗。每次溝通都由特定的身體姿勢、動作、語調,以及詞匯、句子和句法組成——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對持續的體驗的三個方面的評論。這三個方面分別是溝通主體——自我(self)、溝通客體——他人(others)和情境(context)。 我們發現,在溝通中,從這三個維度去檢查一個人的覺察和溝通能力是很有用的。如果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無法意識到人類體驗中的每個部分,也無法向自己或他人表達它們,那么他生活中的困擾多與這種無能為力的狀況有關——正是這種困擾使他來到我們這里接受治療。這三個維度為我們指明了該從哪里對來訪者進行干預,從而幫助他發展感受和理解人類各種體驗的能力,讓他能為自己創造更多選擇。
與家庭一起改變/世圖心理薩提亞家庭治療系列 作者簡介
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創始人之一,催眠大師。他著有《神奇的結構》《催眠天書》《給自己時間改變》《行動的奧秘》等多部暢銷作品,在催眠治療界有著很高的學術地位。 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創始人之一,世界具影響力深遠的人際溝通大師之一。他著有《神奇的結構》《催眠天書》《改觀:重新建構你的思想,言語及行為》等多部暢銷作品。 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家庭治療創始人,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美國《人類行為》雜志稱她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她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力深遠的五位治療師之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