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0494
- 條形碼:9787108070494 ; 978-7-108-0704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本書特色
“企鵝人生”的這本賴特小傳,引人入勝地為讀者展示了這位杰出建筑師的工作與生活。作者阿達是《華爾街日報》的建筑評論家,在書中不僅對賴特建筑作品有精當分析,也恰到好處地講述了賴特個人的生活經歷,包括他怎樣放棄了他的**個家庭,他的情婦及其孩子如何被一個精神錯亂的仆人謀殺,以及賴特與其他女性的復雜關系。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內容簡介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有名建筑學家賴特的傳記。這部小傳秉承了“企鵝人生”系列傳記解構傳奇、打破神話的特色,以全景視角記述了賴特撲朔迷離的一生。賴特是舉世聞名的建筑大師;提到賴特,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流水別墅等建筑杰作。鮮為人知的是,賴特功成名就的一生實則游走于丑聞、謀殺、火災、婚變、破產,以及社會排斥和聯邦調查局的追捕之間,而每次受到打擊、經歷災難后,他都能奇跡般地重建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其間更用“詭計和花招”支撐起不容置疑、經久不衰的建筑藝術。本書結合賴特其人其作,又從不同版本的賴特故事中汲取營養,在比對和再發現之間,帶出引人思考的焦點和神秘莫測的人性。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目錄
目 錄
前言與致謝 1
引 言 1
**章 1
第二章 25
第三章 45
第四章 69
第五章 105
第六章 137
第七章 171
第八章 189
第九章 217
第十章 245
第十一章 269
第十二章 299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節選
引言 關于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一生,其實有兩個版本:他所“創造”的一生和他真正走過的一生。前者是他自己美化的版本,標準的賴特神話——一位天才,特立獨行,身陷重圍,頻遭猜忌,孤身一人,銳意革新,絕不流俗,高舉“真理抗衡世界”的旗幟——如此鮮明的人物,如此精彩的情節,簡直稱得上一部黃金檔播出的紀實人物電視劇。賴特篡改事實,捏造歷史,讓自己走上神壇,并且真的相信那就是自己,仿佛自己就一直在神壇上。他有如此絕對的自信,令人嘆為觀止。他呈現給我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創新劇。 賴特逝世三十年后,其檔案被公開,更多的文件和詳細情況才為學者所知曉。一系列出版物都致力于講述他漫長的一生,其中滿是別人對他的斥責和控訴,以及一些為人們所不齒的茍且行徑。一切可疑或可恥之事都被匆忙記錄在歷史修正的書和心理傳記上;偉大的藝術家,包括那些不怎么有天賦的藝術家,也會做壞事,不少書籍文獻都大量披露類似事情,這并不鮮見。 歷盡艱辛,關于賴特的記錄現在都已更正,且雄辯有力。然而,*有意義的發現并不是這些,而是那些讓我們更了解賴特的創作過程的發現。在真正分清事實和謬誤之外,研究賴特的學者們一直在探尋其他東西:這個讓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的曠世奇才,盡管有爭議,但畢竟是美國*偉大的建筑師,其作品美輪美奐,影響綿亙不絕,歷經三個世紀而不衰,且呈放射性發散,波及藝術、理念和科技等領域的巨變——事實不容置疑,卻又難以琢磨——原因究竟為何?賴特出生時,美國內戰剛剛結束,那是一個田園牧歌式的遙遠時代;賴特逝世于九十二歲生日前不久,當時,人類已經進入了宇宙空間時代。他扎根于建筑領域六十余年,執業時間之長無人能出其右,其間各領域革命之縱深程度,亦為史上所僅見,此兩者若想完全掌握,頗有難度。他年輕時去芝加哥找工作之前,都沒有見過電燈;在繪畫潮流已經變成筆鋒遒勁的美國記號筆和技術嫻熟卻缺乏人情味的計算機生成圖像之時,他仍然用手削鉛筆繪圖,進行精美的色彩渲染。 賴特一生的點點滴滴并不足以解釋他建筑大師的人生悖論——他一方面緊緊抓住與他一起成長起來的19 世紀景觀視角,頑固地堅持著愛默生和羅斯金的浪漫道德準則,另一方面又在工作中打破所有的傳統。他終身信奉的那套人生哲學,在20 世紀初就已經過時;而他設計的建筑,直到現在都鮮活流動,充滿生氣,此兩者是如何調和的呢?賴特的天賦——雖然他自己經常大聲向世界宣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再次回顧歷史時,會發現這似乎并不是一種虛張聲勢的夸大行為——他的天賦仍然是永恒的,在時間面前也不褪色,并且有著預見性。他之后的每一代建筑師都能從他的作品中發現相關的新領域,并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隨著事實浮出水面,顯而易見的是,現實終于擊敗了神話,那些他編織的傳奇故事,*終還是壽終正寢了。沒有人膽敢編造賴特的人生,其本身已經過于戲劇化了。他從丑聞、謀殺、火災、婚變、破產以及社會排斥和聯邦調查局的追捕中活了下來。被聯邦調查局盯上也是因為他面臨多項指控:曾因兩次跨境運送婦女的不道德行為,違反了《曼恩法案》而被追查,后來這兩名女子先后成為他的太太;也曾因煽動其學徒在“二戰”期間逃服兵役,違反了《1918 年反叛亂法》而受指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他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又一直身處邊緣,高度緊張;很多時候,他的那些人生低谷都是他自作自受。然而,每次受到打擊或經歷災難后,他都能重建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他所擁有的堅毅和韌性也著實讓人感到驚奇。在個人名譽這一點上,他處理得就沒那么好了,但他就像一個流浪漢和局外人一樣,似乎很享受甚至有點兒炫耀自己的角色;我們也會逐漸明白,他這種超級自負的自我是多么必要。在大多數人退休時,他也身處暮年,卻又投入了他宏偉創意的復興階段。 以他同代人的眼光來看,他的生活完全有悖常規、令人震驚、應予嚴厲斥責。他跟別人有不正當的曖昧關系,加之永遠欠債不還,致使大家普遍認為,他在道德和財務上都是不負責任的。只要場合適宜,或是藝術需要,他會做出任何承諾,也會隨時做出必要的調整。羞愧根本不是他曾擁有過的情緒。當建筑工程因費用超支、失去控制而停工時,他會利用自己無窮的魅力騙得無盡的預付款,寫一些詼諧機智、招搖撞騙的信件,從客戶的口袋里得到資金支持。對一種與周圍格格不入、毫無償還能力的生活方式來說,欺騙,至少也是一種*基本的素養,而且也是必需的——如果他還想繼續設計建筑的話。現代人很難意識到,在一百多年前的20 世紀初,他設計的那些建筑在人們眼中是多么怪誕,與其他建筑相比是多么不同,與當時流行的品位有多大出入,對傳統的周邊建筑環境又是多大的挑戰。即便是對生活在郊區的人,他的建筑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大家覺得他設計的房子太奇怪了,因而稱之為“后宮”① 。他客戶稀少,偶有一二也心存抵觸。他們要么就得像賴特一樣大膽幻想,打破一切常規;要么就是被賴特巧舌如簧的煽動沖昏了頭腦而貿然掏錢贊助。他就是這種蠱惑藝術的大師。 斷然否定任何信息來源,不受任何其他影響,只篤信自己的奇思妙想,這是賴特*刻苦練習的騙局之一。學者們已經達成了共識,他貪婪地消費一切藝術和建筑文化,不論是史前的,還是現代的先鋒派。我們也知道,他早期就積極與他的歐洲同行交流信息,盡管他一生都 堅稱,自己才是現代主義的唯一創始人。他一直與國際建筑風格對立,不僅因為他不贊同其理論及教條原則,也因為他就喜歡特立獨行。他認為自己就是更崇高的建筑真理的唯一擁有者和捍衛者,這也是他一直以來都在全身心扮演的角色,直到*后。 單純的事實在揭示真相的過程中作用有限,還需要那些修正乃至篡改過的人生版本,這樣我們才能夠有全景視角,在那個仔細擺好的姿態之后,在那些精明修整的事件之下,深切理解這個極具天賦又極易犯錯之人——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我們*容易忘記的就是,賴特用詭計和花招支撐起來的建筑藝術——無論是出于個人性格還是情況需要——其完整性都不容置疑,并且經久不衰。解構賴特傳奇,打破賴特神話,絲毫不會影響這一終極的事實。到末了,藝術就是真理,言簡意賅,一語中的,有關這位建筑大師的真諦就在他的作品之中。建筑傳遞著藝術家*深刻的信念和*真實的表達,這一點來不得半點含糊和虛假。這些建筑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本書僅代表個人觀點,就是要通過賴特的故事,嘗試將他這個人和他的作品結合在一起,探索藝術和生活的潮流——他如此出色地把兩者合二為一,永遠地改變了建筑,并且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看待建筑的眼光。 ① 后宮(Harems),尤指穆斯林的妻妾、女眷或她們生活的居所。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作者簡介
阿達·路易絲·赫克斯塔布爾(Ada Louise Huxtable),《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首位建筑評論家,首位普利策評論獎得主,麥克阿瑟學者(MacArthur Fellow),曾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撰寫建筑評論。著有《紐約現代建筑的四次旅行》(Four Walking Tour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New York City)、《虛構的美國:建筑與錯覺》(The Unreal America:Architecture and Illusion)、《關于建筑:對一個世紀變化的反思》(On Architecture: Collected Reflections on a Century of Change)等。曾多年任職于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審團、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美國委員會。于2013年逝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